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发布时间:2024-04-03 17:04:12浏览次数:50第1章信息资源管理概述本章关键词信息(information)信息资源(information resources)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本章要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产生大量的多种形式的信息,一方面信息随机地冲击原来的知识,使原来的知识及其使用受到限制和颠覆;另一方面使得人的现有的认识能力受到信息的冲击。这与以往不同。本章主要阐述信息和信息资源的概念和特征,介绍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手段方法,探讨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概念,分析比较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了解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信息科学与管理科学、传播学科的联系与区别。1.1 信息与信息资源信息同能源、物质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至关重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1.1.1 信息1. 信息的定义“信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n”,意思是指解释、陈述。作为日常用语,“信息”经常是指“音讯、消息”的意思。信息涉及的分支学科比较多,关于信息的概念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信息论的定义1948 年,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Shannon)指出“信息是用来减少随视频 1.1 扫码观看信息论
10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1)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霍顿是美国著名的信息资源管理学家。霍顿在 1985 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中提出了面向应用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他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一个企业的信息资源和信息设备等进行管理,强调信息资源管理属于资源管理。信息与信息资源是可以管理的,它与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同是组织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是信息本身的内容和信息工具的集合。信息资源管理是管理的新职能。(2)史密斯和梅德利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史密斯和梅德利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学者。他们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建设等融入了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史密斯和梅德利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将一个组织机构所拥有的信息等价于资本和人力资源,强调管理理论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理论的结合。形成了包括信息系统的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与控制和信息资源管理思想的交流等内容的信息资源系统管理理论。(3)诺兰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通过对 200 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1979 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并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如图 1-1 所示。应用系统 降低成本的应用程序增值正式 飞跃点MIS更正式的规划与控制系统更松散松散数据处理规划与控制用户态度数据处理费用曲线不干涉第一阶段初始第二阶段传播第三阶段控制第四阶段集成第五阶段数据管理第六阶段成熟数据资源管理计划数据处理与用户共同责任采用数据管理功能用户部门的数据处理专业化数据处理组织升级文件 运用数据库技术对现有应用程序升级公共系统使用共享数据图 1-1 诺兰模型(4)施特勒特曼(K.A.Stroetmann)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施特勒特曼是德国的信息管理学家,他在 1992 主编的《“为信息服务的信息管理—90 年代的经济挑战”会议论文集》中撰写了一篇题为《90 年代的信息管理:一个概念框
11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架》的论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管理的意义与定义、为信息服务的信息管理的背景、信息的经济化过程、信息资源、战略管理、信息服务中战略信息管理的分析框架等。施特勒特曼认为,信息管理是对信息资源与相关信息过程进行规划、组织和控制的理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三部分,信息管理可概括为沿着价值链(信息资源的供给、输入、生产、输出、推销、用户服务等环节所组成的有序过程)的信息资源管理。施特勒特曼认为信息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战略信息管理中存在创新,包括信息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信息转换过程的创新和市场营销的创新等。(5)博蒙特(J.R.Beaumont)和萨瑟兰(E.Sutherland)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博蒙特和萨瑟兰于 1992 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从管理的角度来认识信息资源管理,来考察信息合同新技术的利用怎样影响一个组织机构并进而影响商业运行和竞争的。他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名词,包括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管理对象包括所有类型的数据、文本、图像、声音和各种不同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信息资源不同于企业资源,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是由信息和通信技术所组成的技术平台,用于获取、存储、处理数据。2. 国内信息资源管理思想我国许多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出版了信息管理方面的专著。(1)卢泰宏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卢泰宏相关的理论是国内最早形成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之一。卢泰宏在《国家信息政策》一书中,介绍了目前存在的信息管理的两种基本理解:“一种认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即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加工、规划等,并引向预定的目标;另一种则认为,信息管理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卢泰宏认为,信息管理大致可分为 3 个时期:传统管理时期(1900—1950 年),以图书馆为特征;技术管理时期(1950—1980 年),以信息系统为特征;资源管理时期(1980—),以信息资源管理为特征。“三维结构”是卢泰宏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精髓,如图 1-2 所示。信息文化(IC)信息技术(IT)信息经济(IE)经济维技术维人文维图 1-2 三维结构
12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他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这三种模式分别是:对应于信息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与利用方式;对应于信息经济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信息商品、信息市场、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对应于信息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2)孟广均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孟广均也是国内最早介绍国外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学者之一。孟广均 1998 年出版了《信息资源管理导论》,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论述。他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信息资源包括所有的记录、文件、设施、设备、人员、供给、系统以及收集、存储、处理、传递信息所需的其他机器”。(3)霍国庆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霍国庆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霍国庆提出“信息资源也就是可以利用的信息的集合。换言之,信息资源是经过人类开发与组织的信息集合”。作为一种信息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是由环节管理、系统管理和产业管理三者组成的统一体,其中,环节管理是内核,系统管理是主体,产业管理是保障。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1.2.3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任何管理如果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管理行动和管理效果。对于信息资源管理而言,情形也是一样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不仅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预期结果,而且是指导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所以首先确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目标的确定需要从各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且最终受到各国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一般说来,只有在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能够满足各国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时,才能说这种目标是正确的。管理目标不正确将会对信息资源管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我国在这方面有许多教训。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图书馆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我国传统的图书馆存在管理目标上的误区,只注重收藏,不关心利用,其结果使大量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被束之高阁,不能转化成社会生产力。直至今天,这种管理目标上的误区仍然对我国文献信息资源的管理产生着不良的影响。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一般可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两方面。总目标是指信息资源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也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系统与被管理的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中,子系统的独立和具体的目标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目标。分目标为保证总目标的实现服务,并受到总目标的制约。每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既有总目标,又有分目标,总目标与分目标之间以及各分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形成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目标体系。
13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1. 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最具代表性的是狄保尔德所领导的一个管理咨询研究小组从一家公司范围内所列举的信息资源管理目标。该总目标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建立起一种环境,只允许相关的信息进入公司的决策活动中。(2)实施一系列措施,使生产、搜集信息的费用能够与利用信息后应获得的效果相比较。(3)改变观念和政策,使信息在企业的商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中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财产。(4)在利用信息技术前,应首先对需求进行分析,而不是与此相反。(5)使信息管理者的地位合法化。(6)为所有的管理者及职员提供培训、教育和升职的机会,使他们掌握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技能。(7)吸收用户参与系统的设计及有关的决策,使之能对信息生产活动及人员、设备等资源负责。基于上述原则,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可以确定为: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确保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使各类信息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效能和更低的成本在国家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2. 信息资源管理的分目标为保证上述总目标的实现,可以进一步将信息资源管理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并行不悖且相互联系的分目标。这些分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资源开发分目标。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合理组织、规划信息资源的开发,确保相关的潜在信息资源能及时、经济地转化为现实的信息资源。(2)信息资源利用分目标。主要是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合理组织信息资源的分配,确保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3)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分目标。主要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3. 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与上述目标相适应,信息资源管理包括一系列任务。从宏观上来说,这些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信息资源的开发战略、规划、方针和政策,使信息资源开发活动在国家的统一指导和管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使信息资源的开发成果不仅成本低、价格廉,而且能很好做到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需求、贴近用户),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2)制定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章和条例,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的监督和保障体系,使信息资源管理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及时、有效的利用。
14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责、权、利界限,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机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4)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管理网络的建设,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建立在较高的起点和良好的社会基础上。4. 信息资源管理的意义在信息资源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的今天,大力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管理新天地。在当代,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管理已经形成了许多专门的领域。例如,按行业不同,有企业管理、科研管理、教育管理、行政管理、商业管理、金融管理等。按性质不同,又有人事管理、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目标管理、风险管理等。信息管理是在迎来信息资源管理新时期后才加入管理“大家族”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信息资源管理的出现使信息管理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使信息管理真正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此外,信息资源本身的一系列特性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信息资源不仅是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并列的一种新的社会财富,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是一种“超资源”型资源,具有其他非信息资源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这些都预示着在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随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不断开展,管理世界终会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2)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是使信息资源真正得以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合理开发信息资源的前提是能够有效地控制其使用,并保证其在成本最低时经济效益最大化。如果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以及各开发和利用机构之间在总体上缺乏一种协调和控制机制,那么由于盲目开发和无节制利用所带来的高成本、低利用率以及其他社会危害(如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犯罪)问题就势必难以避免了。可见,对信息资源必须进行管理,否则就无从开发,更谈不上有效利用。实际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不论是开发还是利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受到管理思想、管理行为的影响与制约。(3)加强信息资源管理有利于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机构的合法权益。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制定并监督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法律、政策、规章和条例。这些法律、政策、规章和条例对于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的合法权益、取缔非法或不合理的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信息资源管理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5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1.2.4 信息管理的层次和内容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性表现为管理层次在管理目标和方式上的不同而产生的管理效果上的差异。大体上说,信息资源管理效果可以分为宏观效果、中观效果和微观效果。由此,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也可相应地划分为宏观管理、中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中,宏观管理和中观管理是微观管理的前提,微观管理是宏观管理和中观管理的基础。不同的管理层次包含不同的管理内容。1. 宏观管理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一般由国家信息资源管理部门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主要是在宏观层次上通过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管理条例等来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使信息资源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不影响国家的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得到最合理的开发和最有效的利用。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顺利进行以及降低资源开发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最有效的方式。其主要任务是从总量上和结构上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因而由此引发的一切管理效果都带有总量和全局性质。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的日益突出,如跨国数据流(TDF)引发的国家或地区间利益摩擦问题、信息传播和控制带来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问题等,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有同国际政策相协调、与国际信息流通相结合的新特点。国家从宏观层次上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要从思想上把它提高到一个战略的认识高度。(2)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必须实行分级、分类管理。(3)国家的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确定目标、进行投资决策,并为各级政府业务部门中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提供条件。(4)大力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果。(5)确定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和保存制度,协商与国际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关系。2. 中观管理中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由各地区、各行业的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地区或行业性政策法规和管理条侧,来组织、协调本地区、本行业内部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以及本地区、本行业与其他地区、其他行业间的信息资源交流关系。使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在总体上与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不相冲突的同时,能更好地符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客观实际,并体现本地区、本行业的利益。中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一种管理层次,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因此,该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原则上既要符合宏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又要有利于指导规划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两者缺一不可。中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本地区、本行业范围内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因而由此引发的一切管理效果都是针对本地区、本行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而言的,
16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具有明显的区域或行业性质。当前,在中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信息化的信息资源规划。区域信息化建设的信息资源规划,不同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也不同于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它注重数据流的分析,从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系统集成的角度来制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方案,因此能落实区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而支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区域信息化建设的突出特点,是以中心城市(省会或自治区首府)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区各地市和区县级城市,辐射全区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区域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缺乏对全省(自治区)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总体规划,各单位的信息系统盲目建设、重复投资、信息资源的开发处于一种无序状态。(2)全省(自治区)缺乏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无法整合已积累的信息资源,“信息孤岛”大量存在,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信息资产有流失的危险,有的正在流失。(3)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战略资源意义认识不足,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和岗位设置不健全,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人员缺乏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的培训。针对以上问题,有关专家提出区域信息化建设需要通过两项重点工程推进,一是建设区域信息资源管理中心;二是开发关键性的区域网络信息系统,即“区域金字工程”。关于建设区域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可以借鉴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设的经验,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1)负责研究提出全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划方案并具体组织实施,负责全区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和整合工作。(2)负责研究拟定全区信息资源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3)负责集中管理全区重要的信息资源。(4)为党政机关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显然,这些职能的实现,是以往的省(自治区)的某一“信息中心”所无法承担的,也不是目前某些部门级的“信息中心”简单扩大功能所能达到的。确定“区域金字工程”的业务信息系统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国家“金字工程”的业务系统建设需要发挥地方的哪些积极性;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本地区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状况和发展水平如何。也就是说,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要盲目追风,贪大求洋。“区域金字工程”的数目要适中,不是越多越好。例如,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某省的电子政务建设,通过一年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办公及网上审批系统、财税和审计监管系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农业信息发布及服务系统、自然资源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系统、人口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应急联动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共 11 个业务系统;而西部经济欠发达的某省近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为农业信息服务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企业上网工程、远程教育信息网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等少数几项工程,这体现了从本
17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务实精神。3. 微观管理微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最基层的信息资源管理,一般由各级政府部门、信息机构和企业等基层组织负责实施。其主要任务是认清组织内各级各类人员对信息资源的真正需求,合理组织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主要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两种类型。1.2.5 信息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从性质来划分,信息资源管理的手段主要有技术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四大类。这些不同手段科学、合理的选择及其间的协调与配合方式便形成了不同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1. 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信息加工方法,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手段和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一些类型迥异的数据库和功能很强的信息系统相继研制成功,从而使信息资源的存取达到了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库开始成为现代信息资源存在的主要方式,信息系统成为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信息网络成为信息资源存储和流通的主要场所。因此,现代信息资源管理实质上是通过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来实现的,作为基本技术手段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是现代信息资源管理特别关注的重要领域。2. 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运用各种经济杠杆的利益诱导作用,促使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机构从经济利益上关心自己的活动,是一种间接组织和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的手段。在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运用经济手段有利于增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机构的微观经济活力,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其主要特征是:体现了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及开发和利用活动中所固有的规律,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和非强制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主要是运用一系列经济杠杆来诱导、调节和控制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经济杠杆是经济参数的一种,经济参数有三类:第一类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称为市场参数;第二类是由政府按政策规定的,称为政府参数;第三类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决定的,称为市场和政府参数。经济杠杆虽然是由政府规定的,但与市场参数一样,也正确地反映了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及开发和利用活动中所固有的规律,是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的。经济杠杆通常是在市场参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或者市场参数与国家控制目标相差较大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补充形式。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具有下述功能。(1)调节功能。这包括调节信息资深开发和利用各个机构之间,各个环节之间的关
18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系以及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2)控制功能。即通过价格、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引导各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向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靠拢。(3)核算功能。即借助价格、税收、工资、利润等经济杠杆核算劳动耗费,比较投入产出,平衡社会需求。(4)监督功能。即借助会计、统计、审计、银行、监管、机场等手段,根据法律和规章,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机构及其与政府、职工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监督管理。3. 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是指用以协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的各种有关法律规范的总称。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信息资源,就是各个层次的信息安源管理者依能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机构,运用经济法规来调整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各机构之间及各环节之间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处理经济矛盾,解决经济纠纷,惩办经济犯罪,维护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的正常秩序。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国家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它指明了规范适用的条件、规范允许或禁止的行为以及违反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在现实生活中,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规范的具体运用是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实现的。与经济手段相比,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具有普通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和明确的规定性等特点。4. 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行政手段是指凭借国家政权的权威,采取命令指示等形式来直接控制和管理信息资源及其相关活动。行政手段是信息资源管理必要的辅助手段。其合理运用有利于整顿经济秩序、加强组织、减少混乱,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行政管理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如属于行政管理失察、失职、失控、失灵的场合,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行政手段来加以纠正,其他手段难以直接迅速见效。但行政手段的设置和使用应当适应信息资源本身的特点和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律。任意夸大行政手段的职能,只能造成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的危害。运用行政手段管理信息资源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明确行政手段的使用范围和条件。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正逐步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行政手段一般仅在必要时才“不得已而为之”。这就要求要明确行政手段的使用范围和条件,既要使行政手段真正适用、有效,又要不破坏和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2)要提高运用行政手段的决策水平。各种命令、指示在发布之前都要有一个事先决策的过程,为避免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行政手段的有效性,在使用行政手段前,应认真研究如何建立合理的决策程序、决策责任制和决策审批制度,研究如何使决策活动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
19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3)要注意防止“多头管理”现象的发生。现阶段,我国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机构的“小而全、大而全”现象十分普遍,同一机构往往同时隶属几个管理部门,关系十分复杂。为提高行政手段的有效性,在具体实践时应注意各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切不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相互矛盾,否则会使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机构无所适从。(4)要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命令、指示来源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硬性规定,虽然在制定时一般都考虑尽量遵循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的客观规律。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谁也不敢肯定已经出台的命令、指示一定都是科学、合理并正确地反映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活动客观规律的。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时,一定要注重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上述四种管理手段各有特点,各有不同的应用范围。技术手段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是信息资源管理最基本的手段。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迈进,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其运用不仅能使信息资源管理科学化,而且能有效地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必要的行政手段也不可或缺,它具有直接迅速、有效的特点,可以在一些比较特殊的信息资源管理情况下显示出优越性。因此,我国现阶段信息资源管理的正确方法应当是:继续发展和完善技术手段,强化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并强调各种手段的协调与配合。这是现阶段实现我国信息资源管理科学化的基本取向。1.2.6 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1. 知识管理的定义巴斯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奎达斯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马歇尔和普鲁萨克等认为,知识管理远非限于资料的利用、信息的存储和控制,它还要求努力认识深藏于组织成员大脑里的个人财富的内涵,并通过杠杆作用,将其转化成能够为企业决策者获取和运用的组织财富。目前,国内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并将这些知识和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策略与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使他们作出最好的决策及实施。知识管理是对知识显性、系统化的管理,它联系着知识的创造、组织、扩散、开发和利用。广义的知识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它来源于传统的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的深化与发展。知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视频 1.2扫码观看知识管理
2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机不确定性的东西”。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是在传播的过程中确定的,信号从信源出发,经过信道,传递到信宿。该定义考虑了信息的随机不确定性,但是未能包容信息的内容和价值。(2)控制论的定义维纳(Norbert Wiener)在他的专著《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信与控制问题》中提出:“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就是信息”。信息的信息量是一个可算作的量的对数的负数,实质上就是负熵。信息是“系统组织程度的标志”。维纳对信息的认识将对信息的研究引导到了哲学范畴。(3)认识论定义中国学者钟义信在《信息科学原理》一书中对各种观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后提出根据不同的条件,区分不同的层次来给出信息的定义。最高的层次是普遍的层次,也是无条件约束的层次,叫作“本体论层次”。在这个层次上定义的信息是广义的信息。本体论层次的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认识论层次的信息,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包含三个要素: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 z语法信息是指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化关系。 z语义信息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逻辑含义。 z语用信息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相对于某种目的的效用。同时,引入主体,认识论层次的信息定义体系还衍生出以下信息概念: z先验信息:观察者关于某事物的先验信息是指他在观察之前通过某种途径所感知的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z实得信息: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关于某事物的实得信息,是指他通过观察所新感知到的该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z实在信息:是指该事物实际的运动状态和方式,这也是在理想观察条件下观察者所获得的关于该事物的全部信息。2. 与信息相关的几个概念(1)消息人们通常所说的“消息”是指包含各种内容的音讯。消息是信息的一种反映形式,信息是消息的实际内容。消息有可能包含丰富的信息,但也可能信息很少,若这种信息并未给人们带来新的知识的话,那么这种消息所包含的信息实际等于零。所以信息是给人们带来新知识的消息。(2)情报情报是指有目的、有时效、经过传递获取的、具有特定价值的特殊的情况报道或资料经过整理、抽取后的结果。信息的范围比情报广,情报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使
20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进和完善。二是指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也可以说是对人的管理。认为知识作为认知的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知识不只来自于编码化的信息,而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存在于人脑之中。人是知识管理中最主动的因素,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知识管理的直接目的是知识创新,这决定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人。人成为知识管理的对象,也是知识管理的目的。2. 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联系与区别首先,从渊源关系上看,知识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并非完全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其次,从内涵范围上看,信息管理的焦点在于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发布和应用,所用的信息是显性化的。知识管理的焦点在于知识的采集与加工、交流与共享、应用与创新,与此同时还着重对人的管理,开发人的智力。它不仅仅涉及显性知识,而更主要的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虽然比显性知识更难发掘,却是社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它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信息管理主要是一种构建智力库的过程,而知识管理是一种激励知识创新并突现价值的思想,通过发挥集体智能与知识共享来提高竞争力的过程。再次,从目标与功能看,信息管理的目标是运用技术的手段和编码形式客观记录与描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组织的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和利用。而知识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是将知识资源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和增值,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资源,视为组织和个人提高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知识管理主要不是吸收和占有多少知识,而是促进组织机构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并创新知识,解决经营决策问题,因而其总体目标是知识运用,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效用性。最后,从业务上看,信息管理主要是信息的组织、控制与利用过程,是根据规范和指令对信息加以处理。知识管理业务涉及发现知识、交流知识与信息、应用知识,包括信息管理过程、激励过程、契约构造过程、权利维护过程。1.3 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与传播学科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产物,涉及面广。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传播科学,这些学科互相作用共同推进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1.3.1 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
21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学科。信息科学由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仿生学、系统工程与人工智能等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而形成的。其中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是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1. 信息论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他为解决通信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信过程来研究,提出发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1948 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识别及利用的学科。信息论研究信道的容量、消息的编码与调制的问题以及噪声与滤波的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信息论还研究语义信息、有效信息和模糊信息等方面的问题。信息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信息论即申农早期的研究成果,它以编码理论为中心,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的度量、信息容量、编码理论及噪声理论等。广义信息论又称信息科学,主要研究以计算机处理为中心的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包括评议、文字的处理、图像识别、学习理论及其各种应用。广义信息论则把信息定义为物质在相互作用中表征外部情况的一种普遍属性,它是一种物质系统的特性以一定形式在另一种物质系统中的再现。广义信息论包括了狭义信息论的内容,但其研究范围却比通信领域广泛得多,是狭义信息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它的规律也更一般化,适用于各个领域。申农最初的信息论只对信息作了定量的描述,而没有考虑信息的其他方面,如信息的语义和信息的效用等问题。而这时的信息论已从原来的通信领域广泛地渗入到自动控制、信息处理、系统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这就要求对信息的本质、信息的语义和效用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建立更普遍适用的理论,从而产生了信息科学。2. 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 L. V·贝塔朗菲(L. Von 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52 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 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 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 1948 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 1968 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如说“系统是诸元素及其顺常行为的给定集合”“系统是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系统是有联系的物质和过程的集合”“系视频 1.3扫码观看系统论
22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统是许多要素保持有机的秩序,向同一目的行动的东西”,等等。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有如下形式特征。(1)终极性系统的实际变化将依赖于只有将来才能建立起来的终态,事件不仅依赖于现实条件而且依赖于终态。这表明系统是变化的,系统能够达到最终的平衡状态,并且系统总是向着平衡状态的方向变化。由此可见,系统是有目的性的,系统经过一系列变化将达到最终的平衡状态。(2)整体性系统表现为一个整体,其中每一要素的变化依赖于所有其他要素。即各要素具有相关性,系统是各个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3)渐进性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渐进机械化和渐进集中化。渐进机械化是指系统从整体性状态连续过渡到总和状态。系统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进行协调、定位,逐步丧失调节能力,最终失去相关性,各要素独立发挥作用。渐进集中化是指系统的主导部分随时间流逝而逐渐形成。渐进性表现出系统的演化过程,也可称为动态性。(4)环境适应性系统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内各要素会自动调节,使系统达到新的平衡。3. 控制论1948 年,维纳正式出版《控制论》一书,标志着控制论这一新兴学科的正式诞生。控制论是研究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内部通信、控制和调整及不同系统之间共同控制规律的一门科学。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进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通俗地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控制论由以下三个基本部分组成。(1)信息论信息论主要是指关于各种通路(包括机器、生物机体)中信息的加工传递和储存的统计理论。(2)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主要是指反馈论,包括从功能的观点对机器和物体中(神经系统、视频 1.4 扫码观看控制论
23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内分泌及其他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研究。(3)自动快速电子计算机的理论自动快速电子计算机的理论是指与人类思维过程相似的自动组织逻辑过程的理论。1.3.2 管理科学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科学的初创阶段,始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由美国工程师费雷德里克·泰罗创造出“标准劳动方法”和劳动定额,被称为“泰罗制”,并于 1911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目前,管理科学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形成了内容广泛、门类齐全的独立学科体系。管理现代化是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要求、方法,提高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能力,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管理水平达到当代国际上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由经验型的传统管理转变为科学型的现代管理的过程。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高度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了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主要有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等几个方面。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际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都离不开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管理能够有效地组织生产力要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大大提高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效率,从而成为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强大动力。管理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了社会劳动过程本身的要求。在分工协作条件下的社会劳动,需要通过一系列管理活动把人力、资金、物质等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顺利进行。管理的社会属性则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需要通过管理活动来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在经济管理中,管理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力要素,处理和解决经济活动中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技术联系,体现自然规律和技术规律的要求,不受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而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则表现为调和完善生产关系,处理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科学管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管理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在物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资源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古今中外的管理科学理论极其丰富,根据管理科学的发展阶段进一步细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1. 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是在 20 世纪初,由泰罗发起的科学管理革命导致的。古典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从三个不同角度,即车间工人、办公室总经理和组织来解决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管理问题,为当时的社会解决企业组织中的劳资关系、管理原视频 1.5 扫码观看管理科学
24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理和原则、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管理思想的科学指导和理论方法。(1)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配备优秀的工人,并使他们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对工人的激励采取“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互相信任,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泰罗的追随者们依其理论进行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2)法约尔于 1916 年出版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他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认为该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也是用于军政机关和宗教组织等。法约尔提出了经营六职能、管理五要素和十四条原则的学说。法约尔认为,管理不同于经营,只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这六种职能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它们是企业组织中各级人员都多少不同地要进行的,只不过是由于职务高低和企业大小的不同而各有侧重。同时法约尔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称为管理五因素。法约尔认为,要管理,就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即依据一些被接受、被论证过的管理理论,原则能使人们辨明方向,能为那些知道通往自己目的地道路的人所利用。(3)韦伯提出行政组织理论,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所谓官僚制,也称为“科层制”。实际上是把管理非人格化,依靠单纯的责任感和无个性的工作原则,客观合理地处理各项事务。韦伯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但同时它也认为,由于这种管理体制排斥感情因素,导致了整个社会感情的匮乏,扼杀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韦伯的古典管理理论为企业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可视为一种企业文化理论的萌芽。古典管理理论确立了管理学是一门科学。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发现管理学的普遍规律,古典管理理论建立的管理理论使得管理者开始摆脱了传统的经验和凭感觉来进行管理。但是古典管理理论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人性的研究没有深入进行,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2. 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是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研究人类行为的新学科,一门综合性科学,并且发展成国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学派之一。是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律学、教育学、精神病学及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的边缘学科。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和控制人的行为。目前行为科学已在管理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它的成功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由原来的专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过渡。现行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问题:(1)人性假设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其中各个时期、管理者对管理对象的认识可以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工具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
25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复杂人假设、决策人假设。(2)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从需要层次理论、行为改造理论、过程分析理论三个方面进行的。(3)群体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支柱,掌握群体心理是研究群体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4)领导行为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领导者的素质、领导行为、领导本体类型、领导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是: z把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重视职工多种需要的满足; z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人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及改进行为的办法; z重视组织的整体性和整体发展,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 z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用沟通代替指挥监督,注重参与式管理和职工的自我管理; z重视内部管理,忽视社会状况、科技发展、经济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z强调人的感情和社会因素,忽视正式组织的职能及理性和经济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3.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时期为 20 世纪 40 年代末到 70 年代。这是管理思想最活跃、管理理论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管理理论步入成熟的时期。现代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以下因素作用的结果:(1)在 20 世纪 40 年代,由于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电子计算机进入工业领域,在工业生产集中化、大型化、标准化的基础上,也出现了工业生产多样化、小型化、精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联合化不断发展,工业生产对连续性、均衡性的要求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变化莫测,即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管理改变孤立片面的研究方式,而形成全过程、全因素、全方位式的系统化管理。(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运输问题、机场和港口的调度问题、如何对大量的军火进行迅速检查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涉及管理的方法。(3)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层出不穷。(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于工人运动的发展,赤裸裸的剥削方式逐渐被更新的、更隐蔽、更巧妙的剥削方式所掩盖。新的剥削方式着重从人的心理需要、感情方面等着手,形成处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问题的管理。(5)管理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借助于多学科交叉作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管理。
26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1.3.3 传播学1.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同时,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2. 传播学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传播学研究中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科学主义的方法和人文主义的方法。(1)科学主义的方法,又称经验主义、行为主义或定量分析的方法。西方传播学,特别是美国的传播学,打着科学主义、行为主义的烙印,主要是采用抽样调查、内容分析、个案分析、控制实验等方法。这些方法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可以定量地描述传播行为,但不能解释隐藏在事实和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传播行为的社会环境。因此,一部分传播学者采用另一种研究方法,即人文主义的方法。(2)人文主义的方法,是指试图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传播行为的本质。尽管人文主义的方法常常带有思辨哲学的色彩,但它的定性分析的作用也不是行为主义的方法所能替代的。这一方法的缺点是定量分析不够,主观性、随意性较大。本 章 小 结信息是人类意识与客观存在相互作用的媒介,是人类感知的来源。人们正是通过不断获得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并加以分析、归纳和处理,从而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信息同能源、物质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
27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动要素的集合。信息资源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具有物质基础。它必定要附着在某种介质上,不能离开媒介而独立存在。信息资源是最富于流动性的一种资源,经过处理、传播或利用,可以生产出新的信息或更多的信息。不同的信息资源在质量上的差异很大,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或组织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信息资源既具有一般经济资源的特征,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因而具有不同的管理目标、任务、内容和手段方法。信息资源管理比管理信息系统复杂得多,它是整合所有学科、电子通信和商业过程的一种管理哲学。它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信息资源管理的兴起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它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组织机构自身的变革、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信息资源管理的历史演变主要经历了传统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和资源管理阶段。现在处于知识管理阶段。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产物,涉及面极广。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传播科学,这些学科互相作用共同推进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思 考 题1. 什么是信息资源?它有什么特征?2. 试述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3. 简述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4. 试比较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5. 简述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和内容。6. 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什么?案 例 分 析华为的信息化历程(一)华为与信息化的联系华为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一大通信设备供应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也是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产品主要涉及通信网络中的交换网络、传输网络、无线及有线固定接入网络和数据通信网络及无线终端产品,为世界各地通信运营商及专业网络拥有者提供硬件设备、软件、服务和解决方案。华为的产品和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即测即练扫码测练
28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面对社交、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化的大趋势,华为需要高速发展,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以 ICT 手段承载流程变革,围绕着企业战略和目标,驱动企业向集约化、精细化、现代化转型,华为才能实现历史性突破。(二)华为信息化的过程华为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开始、启蒙、集中化、国际化到全球化。华为从 1998 年开始启动战略规划和流程变革,15 年时间里,参照业界标杆并结合华为自身情况,公司 15 大主干流程都在做持续的变革和优化,覆盖了研发、市场、财经、服务、供应链、人力资源等所有的环节,走出了一条从集中化,到国际化、全球化的创新之路。第一阶段。2002 年以前为华为发展的第一阶段,信息化主要以支撑业务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主。重点投入着手集成产品开发 IPD 变革、产品数据管理 PDM、引入 ERP、集成供应链 ISC 变革、HR 管理系统上线,开展了大规模建设OA、IT 基础设施建设整合。集成研发流程(IPD)实施解决了早期研发产品和规划的匹配度低、客户满意度低、产品方向决策失误频繁、版本混乱、开发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实现了由技术驱动向客户需求驱动的转变。从 2003 年到 2008 年间,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50%,产品缺陷率降低 95%,客户满意度逐年提升、开发成本逐年下降。集成供应链流程(ISC)大幅提高了供应链运作效率和交付能力。从 2002 年到 2004 年间,市场预测周期从半年提升到一年,采购订单处理周期从 8 天缩短到两天,销售订单处理周期缩短 35%,供应商管理库存下降 30%,库存准确率达到 98%,BOM 归一化管理准确率达到 99.8%。第二阶段。2003 年至 2008 年为第二阶段,信息化支撑全球化战略布局。全球IT 平台建设和 WEB 应用、海外 ERP、全球技术支持和呼叫中心、信息安全、全球计划集成 APS、全球物流管理等一系列项目快速实施。通过 IP 电话系统、全球电话会议系统,实现实时、跨越时空的沟通,为企业装上顺风耳;通过视讯、智真系统,实时、身临其境的远程沟通,为企业擦亮全球眼;通过 notes、email 系统,实现非实时、大数据量沟通,联通企业神经网络;通过 WEB 网站应用系统,为企业打开信息大脑的智慧门。全球信息化的部署,每年差旅费用节省 30%,信息资源利用率超过 40%,截止到 2007 年年底,海外销售额已超过 70%,连续三年海外超国内,完成了全球化战略的重要转型。第三阶段。2008 年至今为华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信息化支撑公司创新和卓越经营,全球化资源配置和流程变革。公司系列化地展开了一系列变革,部署了云战略。通过实施全球资源配置战略,可以规避人口老龄化、资源耗尽、地缘政治等风险,并可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提高经营运作能力,降低运作成本,实现卓越经营。LTC 创新和变革实践,解决了财经数据不准确且不易获取,无法通过多维度的、客户化的财务分析支持业务决策,重要财务与账务流程手工操作、周期过长且不规范,业务控制、
29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政策、流程与授权规范性差,某些财经相关流程的角色和职责定义不清晰,财经知识、技术与能力不能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求;IFS 建立了标准统一的流程,并自动化这些流程,利用有效的系统来支持这些流程。案例讨论问题:(1)由华为案例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哪些重要性?(2)华为信息化建设对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3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用对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而信息具有共享性、公开性。(3)知识《辞海》对“知识”的解释是: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知识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传递给下一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知识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属于感性知识;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属于理性知识。知识是主客体相互统一的产物。它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知识是客观的;但是知识本身并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表征,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反映活动而产生的。因此,知识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经过加工和编码后形成的有组织的新的信息。信息不等于知识本身,只有经过研究和领会后的有用信息,并在人们加工处理后,才可以称之为知识。所以,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称作知识。3. 信息的特征所谓信息的特征,就是指信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1)普遍性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也是无时不在的。信息是普遍存在并且是无限的,建立在自然世界基础上的人类社会之中到处存在着信息。(2)动态性信息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描述,事物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信息也会不断发展更新。(3)共享性信息区别于物质、能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具有共享性。一般的物质资源在交换过程中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得到一物会失去另一物。而信息交换的双方不会失去原有信息,而且会由于交换而增加新的信息。信息可以同时被多人共同享用。(4)时效性客观事物本身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信息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因此,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信息从发生、接收到利用的时间间隔越短,信息的时效性越强。同时,信息具有滞后性。任何信息从信息源传播到接收者都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信息总是产生于事物运动之后。因此,信息的传输、加工和利用需考虑时滞效应。(5)传递性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从时间或空间上的某一点向其他点移动。信息传递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即信息媒介。信息传递具备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的发出方)、信宿(信息的接收方)、信道(信息媒介,实现信息传递功能的载体)和信息。
4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6)加工性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加工,如扩充、压缩、筛选、分类、整理等。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如语言、文字和图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转换成电信号信息。信息还可以加工提炼,使杂乱无章的数据变为有使用价值的、有意义的知识。(7)积累性信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事物存在与发展状况,因而随着时间的延续,信息资源在不断积累和增长。再生性信息资源在流通使用过程中,可以分析、综合、管理与提炼加工,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8)价值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将信息传递给需要者,从而创造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理解和判断不同,信息的价值有很大差别。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利用者可能有不同的价值。4. 信息的类型(1)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划分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将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物理信息是指无生命世界的信息。例如地壳运行,天体运动,天气变化等;生物信息是指生命世界的信息,例如动物之间有特定的信息联系方式,植物之间也存在信息交换现象等;社会信息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包括一切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状态的描述。社会信息是信息管理的主要对象。(2)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划分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将信息划分为消息、资料和知识。消息是关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情况的最新报道,消息反映的是事物当前的动态的消息。资料是客观事物的静态描述和社会现象的原始记录。资料反映的是客观现实的真实记载,具有长期性。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成果。知识反映的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普遍认识和科学评价,因此对人类社会活动有重要意义。(3)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划分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可将信息划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语法信息是信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层次。它只反映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而不考虑信息的内涵。语义信息是信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层次。它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逻辑含义。语用信息是信息认识过程的最高层次。它是指认识主体所感知或所表述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相对于某种目的所具有的效用。信息管理关注的主要是语用层次上的信息现象。1.1.2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涵和特殊配置形式的社会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
5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的提升,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1. 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所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可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2. 信息资源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资源。只有经过人类开发、组织与利用的信息才能称为信息资源。目前国内外尚未对这一概念达成统一的定义。美国 Betty R. Ricks 和 Kay F. Cow 在《资源管理》中指出,信息资源包括所有与信息的创造、采集、存储、检索、分配、利用、维护和控制有关的系统、程序、人力资源、组织结构、设备、用品和设置。德国的斯特洛特曼(K. A. Stroetmann)认为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系统和信息基础结构三部分:信息内容包括产生于信息服务或从外部信息源获取的信息,也包括与内容活动有关的理论和方法论信息、管理和操作信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还包括与外部活动有关的交易信息、用户信息和市场信息;信息系统包括系统目标、操作人员、信息内容、硬件、内部规则等;信息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组织的信息基础结构,它由各种可共享的数据库、计算机硬件设备、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其他软件、局域网等构成。孟广均教授在 1991 年提出,信息资源包括所有的记录、文件、设施、设备、人员、供给、系统和搜集、存储、处理、传递信息所需的其他机器。查先进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阐述信息资源的概念。从狭义角度来说,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累计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构成要素。从广义角度来看,信息资源是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集合。也就是说,信息资源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二是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三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人们对信息资源的理解主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狭义的理解,二是广义的理解。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是一个贯穿于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从事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的全过程的多要素集合,包括信息劳动的对象、信息劳动设备、信息劳动技术、信息劳动者等。3. 信息资源的特征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相比,信息资源表现出许多特殊性。(1)动态性信息资源是一种动态资源,它产生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信息资源在不断产生、积累的过程中呈现出不断丰富、增长的趋势。
6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2)共享性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和消耗。当物质资源或能源资源一定时,利用者在资源利用上就存在着竞争关系,即“你多我就少”,而信息资源的利用不存在竞争关系,不同的利用者可以共享同一信息资源。(3)易传播性信息资源易于扩散、传播。它借助于各类媒介,比如印刷品、声像、电子信息、网络等,可以广泛向社会传播,从而深入影响社会。信息资源不断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其价值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4)不可分性信息资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都是不可分的。为某个目的而需要的信息资源是一个完整的集合,如果缺乏一个部分,则信息必定不完整,结论也就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5)稀缺性稀缺性是指信息资源不可以免费得到,必须通过自己生产或者用其他经济品加以交换来得到。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相应的成本,要拥有信息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稀缺产生需求,需求产生价值。对于某个特定的个人、组织或任务来说,真正有价值的且可以获得的信息资源往往是稀缺的。(6)效用性任何信息资源对人类都具有一定效用,不仅可以独立使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代其他资源。效用性是指人们从消费一种物品或服务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有用性,它包括:使用的整体性、效益的间接性、利用效果的社会性和时效性。(7)驾驭性信息资源具有开发和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不论是物质资源还是能源资源,其开发和利用都有赖于信息的支持。一般说来,人类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和驾驭其他资源的能力受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影响。(8)可增长性信息资源是人的智慧与才能的结晶,是在不断地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得以丰富、增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一般的物质资源,越开发利用,资源越少。人们在不断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4. 信息资源的类型信息资源的类型划分没有固定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人们分析问题的不同需要,可以根据不同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划分。(1)按性质划分按性质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自然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两类。自然信息资源是指产生于自然界的信息资源,如地理信息资源、太空信息资源、生命信息资源、海洋信息资源等。社会信息资源是产生于人类生产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如教育信息资源、体育信息资源、法律信息资源、医疗信息资源等。
7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2)按组成关系划分按信息资源的组成关系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元信息资源、本信息资源和表信息资源。元信息资源是信息生产者的集合,能够创造并生产出知识信息的人或者机构。本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是信息的集合。表信息资源是指为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传递、开发、利用而运用的一切技术和设备的集合,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与通信设备、纸张、光盘、存储设备等各种介质。(3)按空间区域划分按信息资源所处的空间区域划分,信息资源可分为国际信息资源、国家信息资源、地区信息资源、单位信息资源等。国际信息资源是指通过网络将部分在世界各国的信息资源连接起来的一个全球信息共享联合体,如因特网。国家信息资源是指某一个国家信息资源的总和。地区信息资源是指某个省、市、部门或系统的信息资源的总和。单位信息资源是指某一单位如企业、院校或机关信息资源的总和。1.2 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是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一种新型信息管理理论。随着信息资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发展领域。1.2.1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1. 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信息资源管理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在美国的政府部门出现,随后迅速扩展到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部门。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已影响和扩散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管理阶段、系统管理阶段、资源管理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1)传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以文献信息管理为特征,是以文献整理为对象,以手工管理为主要手段。图书馆和档案馆承担了书籍和档案等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递的职能。在文字发明以前,语言是表达人类思想以及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结果的重要载体。信息的保存与管理主要通过口耳相传,效果得不到保证,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可以在时空上对信息的管理得以加强。古代的信息资源主要以文献信息资源为主,使用手抄本、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存储信息,但是数量有限,信息存储的方式是封闭的、私有化的;信息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以手工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资源快速增加,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多,信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加强。保存文献信息资源由图书馆承担。
8信息资源管理(第 2 版)这一阶段,以文献信息为中心,图书馆为主要场所,出现了针对信息收集、保存、处理、应用等过程的解释。(2)系统管理阶段这个阶段以电子信息系统为特征。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活动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出现,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管理技术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了传统处理文献的信息管理技术范围,大量采用了网络、数据库、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传统的信息管理技术在新的技术环境下不断地完善与发展。(3)资源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信息管理不仅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还包括对信息、信息技术、信息人员所形成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管理阶段的技术手段不能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控制和作用,而社会发展使信息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因此,在技术管理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寻求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人文因素、组织环境等内容,形成了具有集成信息管理功能的信息资源管理。在组织结构上引入首席信息经理(CIO),CIO 负责处理组织信息、制定信息规则、沟通各部门的信息需求,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信息管理人员从以往的辅助角色跃居为管理的主角,标志着信息管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4)知识管理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知识已成为决定国家、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知识管理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知识管理是将组织可得到的各种来源的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正式的管理,以便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它是一种重视与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动,将结构化、非结构化的信息与人们利用这些信息的规则联系起来。知识可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难以透过语言及文字等外在形式表达的知识,此种知识系高度个人化且难以传授于人。个人所拥有但难以言传的技术、技巧及心智模式等均属隐性知识。而显性知识则是指可透过语言或文字等外在形式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也就是可以分类编码的客观知识。基本上,知识管理是促使人们的内隐知识外显化的过程。知识管理常被概括性的定义为创造、储存与运用知识以促进组织绩效的过程,是从组织的无形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过程。实质上,知识管理体现了组织寻求数据、信息处理能力以及人类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过程。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导致了知识的产生,所以,成功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而具有丰富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则是实现知识管理目标的前提。知识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升华,是信息管理发展的第四阶段。2. 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从 20 世纪中叶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开展以来,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就一直是理论研究
9 第 1 章 信息资源管理概述者和信息管理人员所关注的问题。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有着多种阐释,而且各种观点并不一致,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1)管理的观点。1979 年霍顿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一个机构的信息内容及支持工具,包括信息、设备、资金、人力资源的管理。(2)管理过程的观点。怀特(M.S.White)将信息资源管理看作是有效地确定、获取、综合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信息需求的一个过程。英国学者马丁(W.J.Martin)在《信息社会》(The Information Society)一书中提出信息管理就是对信息的计划、预算、组织、指挥、培训和控制的过程。(3)管理对象的观点。莱维坦(K.B.Levitan)主张从管理对象来探讨信息资源管理。将信息资源管理定义为一种集成化的管理手段。(4)管理活动的观点。博蒙特(J.R.Beaumont)和萨瑟兰(E.Sutherland)从管理活动的角度,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词,它包含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我国学者霍国庆在 1997 年发表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与发展》中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5)管理方法与手段的观点。里克斯(B.R.Ricks)和高(K.F.Gow)于 1984 年联合发表论文《信息资源管理》中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一重要的组织资源而实施规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的系统方法。1985 年,伍德(C.Wood)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中几种有效方法的综合。认为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将一般管理、资源管理、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馆管理以及政策制定和规划方法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1993 年卢泰宏在《国家信息政策》中指出:“尽管关于信息资源管理的阐释不尽相同,但至少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的综合,是一种集约化的管理。”(6)战略意义研究的观点。孟广均在 1992 年指出:“各个机构在实现其目标时,除购置和利用一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外,还必须计划、管理和控制信息资源,对职能不同但目标都是为满足机构信息需求的活动进行协调和统合。这些活动包括图书馆和情报中心的业务工作、缩微品制作、拷贝复制、印刷出版、日常文书工作、报告控制与表格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系统和其他有关活动。各个机构利用这整个信息处理系统提供的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才能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概括地说,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利用全部信息资源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1.2.2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1. 国外信息资源管理思想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的需求日趋增强,于是产生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从美国学者霍顿最早提出“信息资源管理”开始,西方的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思想形成了初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