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职业理念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3-04-28 14:04:45浏览次数:91当代教师职业理念的转变一、从消耗型到发展型的转变把教师比喻成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人们用来赞颂教师职业的无私献精神的。然而,用燃烧着的生命之光为他人带来光明之时,就一定要毁灭自己吗?为他人牺牲的“蜡烛精神”尽管崇高,值得赞扬,但在 21 世纪的今天却显得过于悲壮凄凉,似乎教师注定就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自我消耗和淹没。显然“蜡烛观”缺乏一种振奋,缺乏一种激励,忽视或者淡化了教师职业内涵的创造性,在某种程度上将学生成才与教师自身发展对立起来,也成了一些教师无所作为、安于现状的最好借口。实际上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今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学过程已不再是消极的知识输出和简单劳作。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和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有创造活力的教师常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内容,在每一次重复中,都会有新的灵感、新的启发,都能品尝到创造的乐趣。教师职业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职业。教师面临的学生千差万别,教育内容千变万化,需要每一位教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工作、去探索。教师不仅要付出、要给予、要燃烧,同时也要收获、要索取、要发展、要创造。教学形式、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等,无处不在体现教师创造性劳动和成长发展的轨迹,一位真正的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生命融进职业生活中去,而且也要从职业中求得发展。学生成才与教师发展必然在创造性教学活动中达到高度和谐和统一。二、 从输出型到学习型的转变在过去的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主要的任务就是教学,人们往往习惯于心目中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师形象。而教学内容相对变化小,一个新教师经过 2~3 年的轮回教学,可以说就能应付自如了,在今后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很容易使自己满足于输出型教师的地位,而对知识更新的动力不足。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知识更新异常迅速。一个人一年不学习,你拥有的知识就要折旧 80%。在现实教学中,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常有知识上的捉襟见肘经历。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权威地位正在下降。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我已是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永恒的生活准则。不学习就会落伍。当前课程综合化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达到知识广博,一专多能?教师是授业者,更是学习者,我们必须从以往满足于现有知识输出型向今后永不停止的学习型教师转变 ,争取拥有大量丰富、多层面、多侧面的知识,真正成为知识广博的学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才有可能具有创新能力,厚积才能做到薄发。三、从经验性到研究型的转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到课程进度、教学时间等,一般事先都有较具体的规定,教师个人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操作。至于为什么这样教,很少有人提出质疑,缺乏积极主动的深层反思研究,基本是凭着自己经验的积累工作。而教师的经验一旦形成某种结构或体系就容易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固执状态而难以改变。美国心理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即成长一经验+ 反思。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所做的工作也只是多次机械的重复而已,永远停留在经验型教师层面上,不可能提高升华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面上来。参与知识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职业内涵,学校需要的是反思型、研究型教师群体。教师反思与研究应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内容进行的探索,结合实践是研究创新最实际最直接的途径。教育实践的动态性,决定了研究的复杂性,教育经验是教育科研的原材料,而具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理当成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教师只有将自己定位在研究者的位置,把教学工作作为一门科学,孜孜不倦地探索,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思考,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四、 从“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事物本来就千差万别,世界因此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包容精神,教育者更应该具有包容精神。学生的个人意识、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等都具有差异性.而学生的潜能通常蕴涵于差异性和个性中,因此,学生的个性必须得到教育者的细心呵护。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校长对他的惩罚是: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髂结构图。正是校长这种饱含宽容、理解的情怀使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宽容不是迁就,更不是放纵,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用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核心正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教会学生做人,构建人的灵魂
人格精神。学生应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成为教育关照的中心问题。因此,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说教育学是一门科学的话,‘以人为本’始终是不二的法则。人们很难想象,教育的一切活动还有比尊重人性、促进人的健康、科学、全面发展更重要的。‘以人为本’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谛。因此,无论人们对人的发展给予再多的关注都不为过。教育如果离其愈远,便愈益迷失其方向。生命的价值在于其丰富性、流动性和个性化,创造源自生命本身,要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具有兼容并蓄的精神。教育人性化、民主化要求新型教师应该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和谐发展,现代教师应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现代人才观和学生观的教育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