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过程

发布时间:2023-04-25 14:04:13浏览次数:101
人口增长过程世界人口发展已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五个阶段。一般认为,人类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进化而来,时间大约在 400 万年前,即第三纪的晚期。关于最古老的人类诞生于何地,是独立的多起源,还是单个起源地,学术界尚存在争议。根据近几十年来的古人类化石遗址以及现代人的生物学特征,大多数学者认为,最初完成从猿到人历史性转变的地方很可能在非洲的东非高原,此后人科动物不断向亚、欧两洲扩散。美、澳两大洲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最早也不超过 2 万~3 万年,显然不属于人类起源地的范围,这两个大洲现有居民的祖先是几万年前从亚洲大陆迁移过来的。世界人口发展演化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属于古猿、猿人、直立人阶段,大约 30 万年前,进入早期智人阶段;5 万年前,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人类文化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无论从体质上还是生理特征上都已与今人非常相近。在大约 1 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成功地驯化了动物并有意识地种植农作物,产生了最初的农业。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革命,人类开始由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活,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加快。开始于 18 世纪后期的工业革命,最早发源于西欧国家,从矿物燃料中提取能量并用作机器的动力,给生产的许多方面赋予机械化的特点,直接影响着世界人口的多方面特征。纵观世界人口的发展历程,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把时间尺度缩至 10 万年,则更易看出 10 万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其间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两阶段呈现大幅度增长的状态 (见图 4-1)。就人口变动情况是人地关系核心的角度而言,农业革命及工业革命都是举足轻重的,因为人口数量的增减将引起包括土地利用、聚落形态、经济状况、迁移模式及社会变动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农业革命之前是现代人类形成的漫长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原始人群过着极端分散、闭塞的流动生活,靠采集植物、昆虫以及狩猎、捕鱼为生。根据零散的考古材料和对现存的一些仍处于狩猎、采集阶段的部落的研究,可以较清楚地揭示出该阶段社会及人口的基本特征。据估算,1 万年前地球上疏散地分布着 1 千万原始人类。那时地球上群体人口的规模较小,不超过 50人,男人是主要的狩猎者,而女人则主要从事植物采集并靠此提供食物。狩猎的对象是较大动物,而采集的则是可食的植物嫩茎叶、果实、块根、昆虫、贝类和一些小动物,这类生产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当时人口的增长要受到种群增长规律的强大制约,其人口发展特征包括:1.极低的人口密度前农业社会人类群体的生存实际上依赖于对土地的粗放利用,史前地球上存在大量未有人居住的地区为原始人类的这种生存方式提供了条件,使得每一个人类群体都生活在远离其它群体的地方。所以,前农业社会人口密度极低,据研究,公元前 1.5 万年,世界总人口约为 300 万,按狩猎采集的实际面积计,每平方千米只有 0.08 人。公元前 3000 年,世界总人口约为 4000 万,每平方千米只有 0.5 人。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前农业社会的高死亡率首先限制了其人口的增长,前农业社会所特有的生育条件和一定程度控制生育的行为对人口增长也起了限制作用。所以,前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由狩猎和采集获得的食物所能承受的界限。最后两个特征是人口的分布和迁移。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地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原始人类的分布又相对集中。前农业社会人口的分布已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1 万多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农业。在此后的几千年内,农牧业基本上取代了采集和狩猎,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它能 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因而也就使人易于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人口过度膨胀导致了农业的出现。事实上,人口发展与农业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传统的看法认为,农业出现之后农业所提供的食物比采集狩猎所得的食物更富有营养、更能抵制疾病,从而增加人的寿命,使死亡率下降,最终促使人口的增长。实际上,农业出现之始,死亡率可能是上升的。因为在密集的社会群中,疾病要比在小而相对离散的采集狩猎群落更易于传播,并且对农业的依赖性使农业社会非常脆弱。农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也是促使出生率升高的因素。在采集狩猎社会,为使人口与当时的资源基础保持平衡而制订了一系列习俗来限制人口的增长,从而使小的群落规模得以保持。而农业社会更多劳力能创造更多食物的现实使这类习俗得以松懈以至废除。总之,自从人类跨入农业社会之后,人口总量比以前大幅度增长,但并非是一贯连续的,一种文明由出现、繁荣到崩溃,良好的及恶劣的气候条件不时出现,饥荒及战争时常发生。尽管出生率及死亡率呈不断波动状态,农业所承受的不仅是高的人口密度及定居的村落生活,而且还有大规模集聚的居民、劳动分工、手工制作业的发展及社会阶层的分化。灌溉业的发展、城市及集镇的出现使社会的经济实力日益集中到富人手里,这些富人控制着大多数的财富和土地。而社会的主体是由贫苦的农业劳动者所构成,他们在土地上劳作并生产出使整个社会得以生存的食物。农业社会的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即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三.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是生产系统化、机械化和能量化,从而提高了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并完成财富的积累。早在 1750 年之前就已陆续得到发展的机械化过程和工厂组织实际上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与传统社会使用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作为动力不同,工业社会使用矿物燃料来提供能量。就像农业革命对人口增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样,工业革命也对人口产生了类似的空间和生态上的作用。1.工业革命与人口死亡率的下降高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但自 18 世纪中叶,死亡率就开始持续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死亡率的下降最早是从欧洲各国开始的,并由此引发了欧洲各国的人口转变。汤姆森把工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归纳为:农业改革、工业化、改善运输、社会改革、室内和工作区温度及湿度的控制、公共卫生、改善个人卫生、19 世纪约瑟夫•理斯特发明无菌操作法和抗菌法、免疫学等因素。实际上,在工业化和社会化过程中,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和日益完善的服务所起的作用最为直接,它们是大幅度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素。据 18 世纪的有关记载,许多传染病特别是一些致死性疾病如斑疹伤寒、天花和痢疾等的发病率在当时已有所下降。英国在 1721 年就开始天花接种、1750 年之后穷人可免费接种,这表明了工业化过程中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公共卫生服务和保健措施进一步使死亡率下降。如 16 世纪法国即采取措施处理垃圾,在城市中和城市之间实行检疫制度来消除流行性瘟疫的影响;17 世纪的战争期间,法国部队医生尽力发展预防药物和公共卫生;18 世纪行政机构的改善使检疫和其他预防方法更为生效,改善的接生法也减少了母婴的死亡,所有这些都取得极佳效果,使死亡率大为降低。18 世纪一些国家排除积水、清理沼泽的措施使疟疾的发病率下降。肥皂和可以洗涤的棉布衣料的广泛使用,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欧洲通讯业的发展为疾病知识和预防方法的迅速传播提供了便捷条件。以致于欧洲一些未发生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地区的死亡率也得以下降。2.工业革命与人口出生率在工业化早期的一个短时期内,欧洲一些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曾一度上升,英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出生率上升的原因比较复杂,并且地区不同原因亦不同。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经济良性发展使结婚年龄降低,从而使人们更易于多生育。另外,城市地区曾一度持有和乡村地区同样的态度,即孩子作为劳动力非常重要。从 19 世纪后半期开始,出生率就逐渐下降了。到了 20 世纪欧洲出生率仍持续下降,以至于它与死亡率相差无几。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种:(1)它缘于限制家庭规模的意愿而非由限制生育的避孕方法(直到 20 世纪才被使用)引起的。(2)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因为在死亡率高的地区,必须生下许多孩子才能保证一些能存活下来。(3)经济因素也与出生率的下降关系密切。在一个城市化、工业化的社会里,禁止使用童工,因而孩子与其说是一种财产不如说是一种负担。所以,随着现代社会法制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出生率趋于下降。(4)城市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特别是传统乡村的大家庭观念也随着文化的普及得以削弱。尤其是对家庭的态度,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控制生育的方便可行性等方面的根本变化都促使了出生率的下降。进入 20 世纪后出生率仍持续下降的原因在于计划生育及控制生育的有效性,妇女晋升机会增多,以及在一些离婚率高的国家人们对传统家庭体系稳定性的怀疑等。现代人的求学、接受培训、就职和恋爱生涯占 用了较多的时间,相对地就推迟了生育行为。再加上现代社会将一名婴儿培养成人并使其完成高等教育将花费相当的代价,都使得人们不愿多生育。3.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在工业革命之前的 15 世纪,世界人口增长已经开始加速,据统计,世界人口在 15、16、17、18 世纪分别增长了 28.2%、11.9%、47.5%和 80.6%。可以看出,从 18 世纪后半叶的工业革命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在发达地区和发展中地区之间出现了分化。以 1750 年至 1940 年间世界人口的自然变动情况为例:发达地区的人口死亡率由 1750 年的 34‰持续下降至 1940 年的 14‰,出生率则由38‰-39‰的水平下降至 22‰。发展中地区的死亡率在 1900 年前后仍高达 36‰-38‰,1920 年之后才开始下降,至 1940 年降至 30‰以下;同时期的出生率则始终高达 40‰-41‰。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从工业革命直至 1940 年的人口自然变动过程见图 4-2。发达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趋于下降,发展中地区在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四.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从美国学者 Desmond 所绘的“世界人口增长图”(图 4-3)中,可一目了然地看出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和发展趋势。1999 年 10 月 12 日被联合国定为世界 60 亿人口日,如果回顾一下 60 亿人口发展的整个过程,不难发现世界人口每增长一个 10 亿,所用时间在逐渐缩短。世界人口的第 1 个 10 亿用了近 100 万年的时间。从 19 世纪初至 1930 年的 100 余年时间里,世界人口实现了第 2 个 10 亿的增长过程。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了加速增长,到 1960 年已发展到 30 亿。这期间,尽管人类经受了二战的痛苦,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达国家出生率的回升和发展中国家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上升都使得世界人口在进入 50 年代后加速增长。世界人口的第 3 个 10 亿过程用了 30 年。从 1960 年到 1975 年,世界人口由 30 亿发展到 40 亿。1950 至 1970 年,世界人口出生率为 32‰-34‰,70 年代以后则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关。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里(包括最早实行这项政策的印度在内)力图控制人口,但人口增长率的下降并不快,而不像日本和新加坡那样极为有效地控制住了人口增长。世界人口的死亡率虽还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但总体水平已较低。虽然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势头已经减缓,但由于占世界人口 3/5 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势不减,世界总人口仍处于增长的状态。世界人口的第 4 个 10 亿过程只用了 15 年。进入 80 年代以来,世界人口的出生率开始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成功的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处于人口转变的早期扩张和晚期扩张阶段。世界人口增长率在逐渐降低,至 1987 年已降为 17.3‰。但世界人口数量仍处于高增长中,80 年代世界人口以每年 8000 多万的绝对数增长,至 1987 年突破了 50 亿。世界人口的第 5 个 10 亿过程缩短为 12 年。从 1987 年至 1999 年,世界人口用了 13 年便突破了 60 亿大关。世界人口出生率 90 年代下降到25‰的水平,而死亡率基本恒定;2001 年世界人口出生率下降到 21.2‰,平均死亡率为 9.2‰,世界人口的增长率为 12‰。再从人口的增长率来看,从 1991 年至 2001 年,世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14‰。尽管人口增长率下降,由于世界人口的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
★★★3分
  • 贡献者:黄老师
  • 售价:0
  • 时间:2023-04-25 14:04:13
  • 大小:63 KB
  • 格式:docx
  • 页数:4页
  • 下载:0
下载文档
编辑推荐
语言的种类和分布 92
地球表层的进化 114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差理论和地域分异 88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95
现代光学基础知识 158
低温温度计的定标 136
暂无广告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