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2023-04-25 14:04:26浏览次数:100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是行为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概括地说行为地理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 60 年代末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中出现的新分支学科,也有的学者把其作为一种新的人地关系的思想观点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行为地理是人文地理学工作者借鉴心理学、行为科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人文地理学研究范畴开辟的新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人类行为的角度,采用非规范和非机械的整体方法,研究人类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过程和行为规律。这些规律能够从人的认识论的本质上揭示人与地理环境的空间关系实质,以弥补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事象空间分布规律的缺陷和不足。行为地理把心理、行为等因素引入人地关系的研究中,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平衡、反馈的空间关系规律。一般说来,人类对地理环境刺激的自动条件反射所产生的行为不属于行为地理所研究的行为范畴,行为地理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 (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和过程。正是由于这些机制作用和过程才使人类形成一定的行为空间和区位选择。一、环境知觉与认知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环境知觉和环境感觉一样都是由于地理环境作用于人们的分析器官所起的认识过程,但环境感觉只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而环境知觉则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不同的人对地理环境的知觉程度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于人们对地理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主要同个人的认识属性、获取信息的环境性质以及个人在环境中获得信息的方式等因素有关。波特斯(J.D.Poteous)认为有三种环境,即现象环境(自然客体 )、个人环境(现象环境的感知)和条件环境(影响行为的文化信仰和意愿)。索南费尔德(J.Sonnenfeld)还提出对环境进行知觉的四个层次:地理层次(环境)、作用层次 (对人施加影响的环境部分)、知觉层次(人以直接、间接经验认识到的环境部分)和行为层次 (诱发行为的环境部分)。知觉是对环境性质认知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所以格莱德(R.G.Golledge)等人深刻指出,知觉是“人类活动空间表现的任何分析中普遍渗透、极其重要的中间变量。”很多同行都认为,知觉是描述人们对环境信息的解释,它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知觉程度影响着人类的决策和行为。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环境认知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记忆的开始)再现的一种形态,当人们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仍能认识,从而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够作出知觉判断。认知不仅包括对环境信息刺激的直接反应认识过程,也包括依靠间接环境信息刺激的更一般的认识过程。人脑对环境信息刺激作出的知觉和认知过程,以及受环境信息刺激所引发的创新和习惯行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脑对环境信息的获得与过滤是决策行为付诸实施的前提。所以环境认知对人类决策行为的影响比环境知觉更直接一步。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建立的,强调以往感知过的环境刺激再现大脑的再认识。知觉和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制。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信息的处理与评价不能直接影响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但这些过程直接改变了大脑分析环境的方式、环境意识的交流与构成,并提供方法。这样,改变了的环境心理构造就直接影响外在行为。二、地理物象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 (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当然,地理物象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它与客观地理环境并不完全一致。英国学者格尔德(J.R.Gold)曾提出一个描写环境认知方式与内容的认知体系 (图 13-1)。格尔德认为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客观环境”和一个“行为环境”,两个环境影响着决策和行为。来自环境的信息经由个人本身的因素、文化背景的因素和认知处理过程而形成两种认知表现,即地理物象和空间图式。 图 13-1 环境认知体系一般情况下,从个人的地理物象中可以发现个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评价和选择能力;从群体的地理物象中可以总结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评价,反映地理环境特点以及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适应程度。在差异较小的地理环境中有较相似经历的个人或群体,容易形成基本相同的地理物象,从而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方式。但是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地理物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行为。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距离观察者愈近的地理事物,观察者对其了解的愈详细、愈具体,其地理物象也就愈清晰,随着距离的增加,观察者对地理事物了解的详细程度逐渐降低,地理物象也就逐渐模糊。影响地理物象的距离主要有三种:一是物理距离,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实际长度;二是时间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的时间;三是价格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要的费用。由于人们在环境中认识客观距离时受到主观因素 (对区域的熟悉程度、年龄对距离估计的影响等)、刺激因素(路线转变、环境地物等)以及主观因素与刺激因素相互作用因素(刺激吸引力、距离联通、情感牵涉、乡土观念等)的影响产生认知距离,认知距离往往夸大或缩小了相应的客观距离。认知距离一般同里程、耗时和花费三个要素呈现正相关关系,由于认知距离不同,地理物象的清晰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地理物象也具有动态性特征。地理物象反映时代的自然形态与社会特征,同人们所处的时代直接有关。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因而,地理物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知识和经历范围也在发生变化,这样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发生变化。一般认为,思想意识和哲学思想的变化与环境信息变化融合影响地理物象范围和结构的变化;文化知识和经历范围的变化与环境信息变化融合影响地理物象内容的变化。三、物象评价与外在行为人类的外在行为是以地理物象为基础的,人们所作出的决策行为是人们对地理物象评价后而产生的相应结果。对地理物象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动机产生和决策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从心理图谱 (mentalmap,亦称意境地图)的分析入手。心理图谱是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象。人们大脑中产生的心理图谱复杂程度不一,但都是以空间形状要素来表达的,主要包括各种道路和路线、显著的地貌和地物,以及明显的区域组成。人们大脑中的心理图谱内容能够描绘出某一对象地域的自然环境、地域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特征。事实上人们在头脑中都会形成具有一定方向与距离的不同空间类型的心理图谱,如果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一定区域所处的位置,与工作单位和购物商店的方向、距离,那么任何外在行为活动都难以进行。当然人们也可以把大脑中的心理图谱简单的描绘出来,即形成地理物象简图 (或称空间图式),这种简图具有可解释性和可读性。对某一区域的地理物象简图可以由多人分别描绘,从而组成一幅复合地理物象简图。这些地理物象简图被研究人员用于研究人们的外在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人们在作出外在行为之前都要对自身头脑中的心理图谱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是生理—心理的自然过程。这一自然过程由环境评价—判断的表达和环境情感—偏好的表达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地理物象简图或文字、 语言表达出来。行为地理对于环境评价—判断的研究,可以通过地理物象简图反映的环境要素的程度来验证;对于环境情感—偏好的研究,可以通过地理物象简图反映的环境要素的偏差来验证。地理物象简图是人们对地理物象进行知觉评价和认知过程的成果,对指导人们日常活动行为空间和人类迁移的地理优选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分
  • 贡献者:黄老师
  • 售价:2
  • 时间:2023-04-25 14:04:26
  • 大小:89 KB
  • 格式:docx
  • 页数:3页
  • 下载:0
下载文档
编辑推荐
微波与磁共振 136
暂无广告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