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幼简答题50题

发布时间:2024-05-12 21:05:14浏览次数:10
中小幼简答题 50 题一、幼儿学段1.简述教师观察幼儿行为的意义。观察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因为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可以比较真实地得到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而了解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需要教师细致、耐心的观察。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倨傲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观察对教师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请依据皮亚杰的理论,简述 2-4 岁儿童思维逻辑特点。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 岁)、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后)。2-4 岁儿童处于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1)以自我为中心,幼儿认识周围的事物只能站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中心来理解,同时还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2)不可逆性,突出表现为没有守恒概念。(3)相对具体性,儿童开始依靠表象思维,但是还不能进行具体运算。3.简述幼儿园美育的意义。(1)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①美育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幼儿的心灵,使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情绪体验。②美育帮助幼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实现着内在的认识活动、情感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③美育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借助形象化的方式认识世界,弥补了用语言和判断推理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展。(2)对社会的意义①美育是培养人的精神面貌的总体系中的一部分,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与对美的追求常常是统一在一起的,美育是建立一个文明、美好的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②对幼儿实施美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了基础,因此,幼儿美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4.简述幼儿社会学习的指导要点。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2.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3.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5.简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职责。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四十一条规定,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一)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合理组织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三)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四)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五)参加业务学习和保育教育研究活动;(六)定期总结评估保教工作实效,接受园长的指导和检查。6.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简述幼儿户外运动的价值。(1)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2)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 (3)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4)促进认知发展(5)能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7.简述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观察要点及其目的。观察游戏是教师将前期的准备工作与后续的游戏介入连接起来的桥梁。观察应侧重于游戏与幼儿间的关系、角色与材料间的关系、游戏持续的时间、幼儿对游戏的态度、幼儿的言语及行为表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等。教师通过观察,了解是否需要增减游戏时间游戏材料、游戏地点是否合适、幼儿是否具备相应的经验等。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观察要点也要有所侧重:(1)小班观察要点:游戏内容是否重复操作、摆弄玩具、主题单一、情节简单。目的: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独立。这是角色游戏的初级水平。(2)中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是否稳定,有没有与别人交往的愿望,是否具备交往的技能,发生纠纷的情节和原因。目的:指导儿童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和规范,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引导幼儿分享游戏经验。这是角色游戏的中级水平。(3)大班观察要点:游戏主题能否主动反映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合理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计划游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目的: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鼓励儿童在游戏中的创造性。通过讲评让儿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这也是角色游戏的高级水平。8.简述集体教学的利与弊。集体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下,全班幼儿一起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幼儿获得某些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尽可能的促进所有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共同发展,集体活动的缺点也在于此,那就是在同一时间,全班幼儿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教师难以关注个体差异,难以因材施教。二、小学段1.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2.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3.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4.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专业知识”维度包括哪些领域?①小学生发展知识②学科知识③教育教学知识④通识性知识5.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①教育教学设计能力②组织与实施能力③激励与评价能力④沟通与合作能力⑤反思与发展能力6.简述教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教师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建立民主、和谐、亲密、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发扬教学民主。 (3)公平对待学生。(4)提高自身的素养。(5)善于与学生沟通。7.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相似性。这主要是指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和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这主要包括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策略的水平。(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除上述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8.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有哪些基本要求?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的范围。合理确定问题的范围,需要考虑问题是用于小范围的典型调查还是大范围的统计调查等。(2)问题的内容。问题对研究目的应具有较好的覆盖。(3)问题的数量。数量适度,即通过控制时间保持被调查者对问卷的兴趣和认真态度。(4)问题的文字表达。问题要准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5)问题的排列顺序。问题应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6)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问题不应具有暗示倾向;不要涉及个人隐私,若涉及隐私,填答者一般不愿意如实回答。9. 简述家校合作的途径。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可通过以下途径:(1)家校互访。家校互访的方式包括教师家访和家长访校。教师家访是教师走入学生家庭,观察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与家长共同研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访校是家长到学校,观察学习教师的教育活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2)家校通信。传统的家校通信是以纸笔为媒介;现代通信有新的途径,如“家校热线电话”“校园网站”“社区网站”“QQ 群”“微信”等。 (3)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通常由学校举办,是家长系统地学习教育基础知识、交流教育经验、研究子女教育问题的地方。(4)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由学校内各方有代表性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威望的家长组成的。(5)召开家长会议。(6)举办家长沙龙。家长沙龙是以家长为主体,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及专家学者为咨询指导的,旨在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提升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实现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最终形成教育合力的一种形式。10. 简述影响学生有意注意的因素。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2)对事物的间接兴趣(3)活动的合理组织(4)个人已有的经验(5)个人的意志品质11.简述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12.简述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教养方式(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13.简述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教育启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一般来说,最近发展区就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教育启示: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 ,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作用。14.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步骤。(1)准备阶段:确定活动主题,分组、分工,拟写活动方案。教师要注意——这个阶段是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在选题、分组方面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小组活动中。(2)实践阶段:即收集、整理资料,阶段交流。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状态,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拓宽学生的思路,通过针对性的指导、点拨与督促,组织灵活多样的阶段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考究、自我探讨,将研究活动引向深入。(3)总结阶段:即形成成果,展示成果,活动评价与反思。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指导策略是提升整个活动价值的关键。此外,在兼顾有形结果的同时,还应重视无形结果,准确把握活动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15.简述实施榜样教育的基本要求。实施榜样教育的基本要求有:(1)选好学习的榜样。榜样应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典型性。(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精神的实质,不要停留在表面模仿的层次上。(3)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倾慕之情;(4)激励学生自觉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境界。16.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依据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⑤复习方法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⑥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可以更好地提高记忆效果,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互配合。⑦掌握复习的“量”。17.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知觉的一般特性包括四个方面:(1)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2)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3)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4)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18.简述学校成立的基本条件。学校产生的条件具体如下。(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19.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有: 1.学生为本:小学生具有主体性和发展性等特点,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关注和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师德为先。教师要注重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的作用。3.能力为重。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形成。4.终身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能力。20.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理论提出,人的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21.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从个体的角度看,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人“聪明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22.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1)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想象力的大门。(3)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教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并通过语言来表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水平。(5)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6)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三、中学段1.简述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2.简述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3.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①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够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④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4.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的主要特征有:(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5.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切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6.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在培养学生为了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从而形成信息伦理。(2)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活动。(4)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8.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②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9.简述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又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贯彻此原则的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10.简述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也称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指向了其他无关的对象的现象。(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11.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短时记忆的特点:①保持时间很短,30 秒左右,最长不超过 1 分钟。②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为主。③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7±2 组块。④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12.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言语信息的学习即学生掌握的是以言语信息传递(通过言语交往或印刷物的形式)的内容,或者 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达出来的。2.智慧技能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加涅把智慧技能划分辨别、概念(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3.认知策略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即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方法。4.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即一种习得的能力,其行为结果表现在身体动作的敏捷、准确、有利和连贯等方面。如操作技能、写作技能、作图技能、操作仪器技能等,它也是能力的组成部分。5.态度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即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体对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这五种学习类型分别属于三个领域,前三种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种属于情感领域。13.简述压力产生的来源。①躯体性压力源躯体压力源是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个体身心紧张的刺激物,包括物理的、生物的刺激物,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微生物、变质是食物、酸碱刺激等。②心理压力源心理压力源是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信息,如心理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③社会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是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个人对齐做出调整的情境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既包括个人生活中的变化,也包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④文化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是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付的文化问题。文化性压力源最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压力。14.简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的形成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1.依从 依从是指个体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行动,但缺乏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性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2.认同认同是个体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认同阶段的行为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3.内化内化是指个体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5.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对它们也有积极的能动作用。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③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16.简述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的性质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以及意义性等。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学习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越多,如果不及时复习,就容易遗忘。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记忆材料的重要性是否有长久的记忆任务以及记忆材料的重要性,也是影响遗忘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长久的识记 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复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被遗忘。4.识记方法研究表明,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学习的内容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6.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人们需要的事情,容易出现遗忘。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间,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这种现象叫作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这种现象叫作首因效应。这些在回忆系列材料时发生的现象叫作系列位置效应。17.简述学习动机的定义与功能。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的功能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①激发功能。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②指向功能。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学习。③维持功能。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克服不利影响,提高努力程度,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直达学习目的。④调节功能。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受学习动机的调节。如果行为活动未达到既定目标,动机还将驱使学生转换行为活动方向以达到既定目标。18.简述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4.进行组块编码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19.简述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策略。①计划策略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学习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②监控策略监控策略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活动中,根据认知目标及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③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20.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