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春《大学语文》导学资料2(第二章和第三章)
发布时间:2023-10-20 23:10:39浏览次数:1123 春《大学语文》导学资料 2(第二章和第三章) 各位同学,大家好。又过了一个月时间,不知道最近同学们有没有坚持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们要认真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参考教材,理解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并要结合练习题进行复习,真正掌握课程内容。练习题很重要,一定要会做,并举一反三。一、 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 本阶段学习内容主要涵盖教材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首先,要对先秦两汉散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重点掌握两个内容。一是先秦两大类别的散文,即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先秦内容丰富,各体内部又有小分类,要记忆清晰准确。二是汉代的两大散文即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重点把握《史记》。其次,要对唐代和宋代的诗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重点掌握两个内容。一是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和各阶段中的主要诗人诗作,还有诗歌的重要流派。二是了解宋代两大阶段和各阶段中的主要诗人诗作的特点,并能背诵欣赏一定诗篇。主要知识点如下:(一)《史记》与《汉书》部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1、《史记》的贡献;《汉书》的贡献2、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脉络3、司马迁《史记·周亚夫传》:《史记·周亚夫传》叙述方面的特点;《史记·周亚夫传》如何刻画周亚夫“真”将军的形象4、班固《汉书·苏武传》:分析苏武的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二)唐诗概述及作品分析1、唐诗的两大高峰;唐诗的四个分期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唐诗各流派的特点;律诗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的题材;《春江花月夜》的风格3、孟浩然《过故人庄》:《过故人庄》的风格特征4、王维《终南山》:《终南山》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终南山》的艺术特点5、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歌用韵的特点;诗歌题目《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意思6、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夸张的写作特点7、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分析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8、白居易《长恨歌》:白居易《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分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双重性9、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李商隐《无题》艺术构思的特色;诗歌情感表现的特点二、 重难点讲解:(一)先秦历史散文与代表作
1、《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确切地说,是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代表了西周之前散文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古代散文逐渐走向成熟。《尚书》分四部分,分别是虞、夏、商、周。反映了从殷商到西周统治者政治观念的演变,以记言为主。年代久远,艰涩难读。2、《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之通名。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编年史。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被列为儒家经书。《春秋》记事极简,但思想倾向明显,往往于寥寥数语之中寄寓爱憎褒贬,裁定是非曲直。其“尚简”的传统和委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世颇有影响。3、《国语》是西周初至春秋末各国的文献汇编,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司马迁和班固认为系左丘明所著,实则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此书内容庞杂,但基本思想倾向是儒家。它分国记述,以记言为主,语言质朴自然,婉而多讽。其记言之文及其所开创的国别体对后世颇有影响。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是编年体历史著作。按年份记录各国发生的大事。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司马迁认为系左丘明所著,实非出于一人之手,应是儒家学者们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记事年代与《春秋》大体相同。《左传》是一部文学成就高的历史著作,它既是记事,也记言。《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文学的重大发展,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记事提纲挈领,线索分明,材料详略得当。在叙事方式上,寓褒贬于冷静客观的叙述之中。记言则言简意赅,精妙传神。《左传》擅长描写战争,尤其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它还善于运用语言、行动和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其语言简练含蓄,生动活泼,记录了许多精彩的行人辞令和成语、谚谣等。《左传》5、《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料汇编。此书主要记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谋划或说辞,其重士思想,崇实尚利的观念,以及重权术、尚时势的思想,都非常突出。其形貌毕肖的人物摹绘,形象生动、饶有趣味的比喻和寓言,恢奇宏富的语言,形成了铺排恣肆的风格特色,对后世辞赋、散文均有较大影响。(二)两汉政论及史传散文1、政论散文主要包括哲理和政论两大类哲理论文,刘安的《淮南子》、桓宽的《盐铁论》、扬雄的《法言》和王充的《论衡》等;两汉的政论文指单篇流传的奏疏或专论,最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晁错、刘向等人;贾谊的代表作《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晁错的代表作《言兵事疏》、《论削藩疏》、《论贵粟疏》等。2.两汉史传散文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开创了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体例,成为中国历代正史的最高典范。班固所著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并称“史汉”。二者比较,《史记》是司马迁私人之作,主导思想是崇黄老而薄五经,全书充满了批判精神和悲剧色彩。汉书是奉诏修史,直接受皇家意志影响,故其坚守儒家正统思想。作为史书,客观性、严整性更为突出,其在规模、写法上更具“官史”色彩,对后世正史的影响实在《史记》之上。(三)《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也是《庄子》一书的首篇,本文所选为其上半部分。所谓“逍遥游”,即本文所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即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遨游。这是庄子最高的人生理想,它是庄子不满黑暗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理想,它集中体现了庄子的人生观。本文末节选的下半部分,举例论证了“无名”、“无功”和“无己”,其中运用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寓言和传说。1、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他的“道”,即宇宙(自然)本体论。庄子之“道”虽然“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只是一个精神性的客体。而与之相适应的认识论,则是他在《齐物论》中所阐发的“万物齐一”,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事物之间的差异,是真正的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就是庄子的人生观。在《逍遥游》中,庄子强调了人只有“无欲”、“无待”,只有彻底忘掉现实,超脱物外,才算是真正的“逍遥”。在他看来,人应顺其天道,不应受世俗的名利束缚,而应该追求无拘无束、恣意而为的精神境界,形成至人、神人、圣人的无己、无功、无名的理想人格。这种毫无人间烟火气的“真人”生活,在人世间是不存在的。庄子的人生理想,给在自然和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们带来了自由的希望和美妙的向往,故其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和彻底超脱现实的思想,一直在历代人们的心中产生共鸣。2、艺术特色《逍遥游》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其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就自然界来说,开篇即是鲲鱼、鹏鸟之变:鲲大“几千里”、鹏背“几千里”,其“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九万里”,其想象夸张,确乎匪夷所思。就人而论,本文中涉及到了彭祖、宋荣子和列子,均带有明显的传说色彩。这一切都显示了作者形象选择的多样性和形象变化的随意性。其二,寓哲理于形象之中。《逍遥游》是一篇哲理论文,但庄子不重逻辑思维,而注重形象思维,他借助于直接体悟,将深奥的哲理化为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庄子称自己的著作“寓言十九”,本文即几乎全用寓言。通过生物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真正做到了诗意与哲理的交融。其三,词汇丰富,用语新颖准确。 在《逍遥游》中,南冥、扶摇、羊角等词语在以前与同时代人的著作中,从未出现过,读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它们无疑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作者还善于运用动词,如“怒而飞”之“怒”、“枪榆枋”之“枪”、“控于地”之“控”等,生动活泼,贴切传神,使描写之物让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有一种动感的气韵。文章句子长短错落,又杂用排比、对偶,形成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其四,作者纵笔驰骋,使文章形象生动奇特,构思恢弘雄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四)唐诗之盛、分期和主要流派1、唐诗之盛诗歌是唐代代表性的文学,盛况空前。作家作品多,有两千多位诗人,五万余首诗。题材内容广泛,涉及到社会政事、民生疾苦、山水田园、边塞征役、男女爱情、朋友离别、咏史咏怀、咏物题画、论史讲艺等方面。唐诗形式题材完备,古体诗应有尽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歌行等。新创近体诗,五七言绝句、
五七言律诗、五七言排律,以及五七言律绝的组诗等。风格流派众多,初唐沈宋、初唐四杰、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中唐的大历十才子、韩孟诗派、新乐府诗派、韦柳、晚唐的温李、批判现实诗派。2.唐诗的分期和主要流派初唐时期,从唐建国近一百年。宫廷诗人,主要有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改革诗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为代表。盛唐时期,由玄宗即位开始约五十年。是唐诗成熟期和第一个高峰期。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代表;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颀、王翰等;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中唐时期,由代宗大历元年开始,约 70 年,是唐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刘长卿、韦应物和钱起、卢纶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派;韩愈和孟郊代表的韩孟诗派;独树一帜的李贺;柳宗元、刘禹锡。晚唐时期,由文宗开始至唐朝亡国约 70 年,是唐诗的馀响。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的批判现实派;司空图、韩偓等为代表的隐逸派。五、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是一首劝酒诗。诗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借酒浇愁。李白有理想,渴望建功立业,但屡遭挫折,壮志难酬。他的及时行乐,借酒浇愁,实际上是他理想无法实现时所发出的激愤之词,包含着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极度不满和愤怒抗议,故此诗给读者的感受不是颓废和玩世不恭,而是一种激发的力量。1、诗人形象全诗以劝酒来张扬诗人的自我形象。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有外在和内心两个方面:外在形象,狂放不羁的人物,无拘无束、坦荡豪放的个性;内心情感,他的理想,他的自信,他的悲愤和无奈。2、艺术手法善用精妙的比喻和大胆的夸张;采用了杂言体和散文句式;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对表达思想感情起到了极好的作用;本诗是最能体现李白人格和诗歌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六)杜甫《登高》此诗为诗人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所作,是一首登临抒怀之作。前四句写登高所见所闻之景,所闻之声,景色壮观,空旷开阔,而又浓富凄凉、肃杀之气。后四句是抒写登高远眺的感触之情。由于战乱,使诗人备尝了“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使自己身心俱损,不仅白发日多,而且因为多病贫穷,即连借酒浇愁也不可得了。登高临远,以求赏心悦目,而诗人此次登高却惹来了无法排遣的苦恨悲愁。在寒士易悲的秋天,面对如画而又萧瑟的景物,联想到国难家仇和身世之悲,百感交集,难以排遣,其伤时忧国之情溢于言表,催人泪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严格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对首联与尾联则无对仗之要求。杜甫此诗却是通体对仗,即全诗四联都对仗。首联中“风急天高”和“渚清沙白”、“猿啸哀”和“鸟飞回”,自然成对,十分工整,而且出句中的“风急”和“天高”、对句中的“渚清”“沙白”又是句中自对,读来极富节奏感;
加之首句入韵,又给人韵律悠长之感。其他如颔、颈、尾各联,也无不联联对仗,句句、字字合律。律诗对仗较难,做到通体对仗更难。杜甫不但做到了通体对仗,句句精工整饬,而且如行云流水,毫无斧凿之痕,诗人艺术技巧达到不可企及之处。明人胡应麟在其《诗薮》中评此诗说,诗中用字用句“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七)宋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1、北宋诗歌与宋初三体:白乐天体,代表作家王禹偁,学白居易;晚唐体,代表作家林逋,学贾岛;西昆体,代表人物杨亿,学李商隐。2、中期诗文改革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其中欧阳修是诗文改革运动的核心人物。散文化、议论化的风格。3、全盛时期:代表人物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王安石形成“王荆公体”,亦称“半山体”;苏轼是北宋诗坛顶峰人物,其诗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卓著。4、北宋后期: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影响最大,一直到南宋。5、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形成“诚斋体”;范成大的爱国诗与田园诗;爱国诗派陆游;尤袤;6、南宋后期:永嘉派和江湖派;文天祥和爱国派荀鹤的批判现实派;司空图、韩偓等为代表的隐逸派。(八)陆游《关山月》《关山月》属古乐府横吹曲辞。据宋郭荗倩《乐府诗集》卷二十记载,原为西域军乐,马上演奏,鼓舞军仪,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这是一首忧国忧民的名诗。全诗精确地描绘并剖析了“和戎诏下十五年”以来南宋的社会现状,将议论的矛头指向整个南宋统治集团,深刻揭露了南宋朝廷投降政策的本质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对戍边壮士和沦陷区人民寄以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诗人终生不忘北伐、恢复中原的爱国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陆游的这首《关山月》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次分明,顿挫有致。既有对社会现状的概述,又有不同场景的具体描绘,更有鲜明的对比、深沉的抒情和精辟的议论;既反映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又将其置于夜月的统照之下,显示了诗人极其高超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