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2023-04-25 14:04:31浏览次数:104
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工业经济活动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人文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工业部门或工业发展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异。1.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如没有煤炭资源不可能有采煤工业;有的是间接的,以农业经济活动等为中介,进而影响工业经济活动,如温带和寒带不可能有蔗糖工业;有的影响非常不明显,如气候等条件不适合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地方,通过输入该种农产品,同样可以发展以该种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煤炭、石油、水力等能源资源和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是工业经济时代最重要的工业资源。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类开发利用工业资源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工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工业的发展进程和地域的工业部门结构,尤其是在工业发展的早期。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区绝大多数都是煤炭、铁矿等资源地域组合较好的地区,缺煤少铁、有煤无铁或有铁无煤的地区,工业起步都比较晚。煤炭和铁矿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形成重工业区。水不仅是现代工业的动力(水电)来源之一,而且很多工业部门生产过程中都要消耗大量的水,如冶金、造纸、印染等工业部门。因此,高耗水工业部门大多分布在大河沿岸或沿海地带,以方便取水。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废水排放量,意义非常重要。有些工业部门必须与可通航水体为邻,如造船工业。土地是工业布局的场所。不同工业部门用地规模和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差别很大,占地较多、单位土地产出率低的工业部门适合布局在土地资源相对较多、地价较低的城郊地区。一切工业不可能没有动力。工业因缺少能源而停产,造成的损失相当于能源价值的 20 到 60 倍。充足的能源是高耗能工业布局的前提。动力资源的多少还影响工业部门结构和工业规模。工业生产过程中原料失重比较多的部门,多分布在原料产地,如制糖工业、海水晒盐等。资源消耗少、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工业部门,布局选址比较灵活。2.人文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次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都给工业布局产生重要影响,改变着工业布局对工业原料、能源等的需求,扩大着可开展工业经济活动的地域范围。科学技术进步还扩大着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提高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原本非工业资源成为工业资源,不可利用的工业资源成为可利用工业资源。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 60 年代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纺织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尤其是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堪称人类社会生产工具和生产动力的重大变革。第一次科技革命前,工场手工业多以水能、畜力、人力等为动力,炼铁则以木炭为燃料,许多作坊只能分布在河流沿岸或距原燃料近便的地方。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出现了轮船和蒸汽机车,工业分布摆脱了以水能为动力的局限,在煤铁产地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一批新的城市。19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内燃机和电力作为新的能源登上历史舞台,化学工业资源及有色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因而使得过去缺少能源的地方可以依靠远距离输电布局工业,在化学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原料地形成一批新的工业中心。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来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核能成为动力来源之一。核能能量密度高,燃料重量少,运输成本低,为在缺乏其他能源的地区发展电力进而布局其他工业提供了便利条件。交通运输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关联产业。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工业经济活动和原燃料产地相背离,甚至使缺少原燃料的地域能够大规模发展原材料工业。任何工业原料都不是遍在资源。任何工厂都有规模经济问题,工业布局不可能遍地开花。交通运输可以使工业原料和产品发生位移,从而使得工业集中分布,产生集聚效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不少国家实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的经济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前,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运输动力是畜力、人力、风力、水力,运量小,速度慢,以致手工工场主要靠近原燃料、市场或动力源分布,而且规模很小。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火车、轮船的使用,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运输时间,运量急剧增加,使得工业原燃料不足甚至没有工业原燃料的地域形成新的工业城市。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等投入使用。汽车有着比火车、轮船方便灵活的优势,依靠汽车运输,使轮船、火车不能到达的地域布局工业成为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型远洋船只的建造和陆路交通的改善,使区际间、国家间甚至洲际间的大量原燃料运输变得十分便捷和经济,以致缺少原燃料的地域能够发展起大规模的原材料工业。运输条件除影响工业布局外,还影响工业建设规模和专业化程度。 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是工业布局的前提,熟练的劳动力对工业布局有着重要意义。现代工业生产不仅要求有足够数量的生产工人,尤其要求有很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以便以较少或同样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发展知识密集型工业部门的基础。劳动力数量较多,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从而使得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市场需求则是能否布局工业不可忽缺的依据之一。市场容量和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工业的规模和产品种类的变化。市场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和产品升级换代有重要影响。二.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经济活动前所未有地改造着世界,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塑造着工业文明,但工业经济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破坏,也是人类始料不及的。工业经济活动既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又是最大的污染源。今天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均来自工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排出了大量的硫化物,使大气中的硫化物增加。大气中的硫化物最终变成硫酸,随雨而下,成为酸雨。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酸雨就在发达国家肆虐,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危害水体、农作物和森林,腐蚀建筑物,威胁人体健康。工业经济活动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产生温室效应。虽然由于温室效应,大气温度上升,蒸发加快,云量增加,地表反射率增加,减少地表太阳辐射,使得地球本身具有一定的温度自我调节能力,但总体上全球气温趋于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环流改变,某些地区水旱灾害增加。多数专家认为,温度上升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正效应是有效积温增加,从而提高作物产量;负效应是蒸发量增加,咸潮入侵影响沿海地区用水,增加土壤盐渍化,破坏沿海生态平衡,使永冻土地区的建筑物因受热融作用而下沉甚至坍塌等。以我国为例,气温上升 1-2℃,作物生长期延长一个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 30%,光合作用理论上提高 10%,农产品产量提高;蒸发量提高 20%,宜农北界由 400 毫米等降水线南移至 450 毫米等降水线,由此损失耕地 1300 万公顷。平流层中的臭氧是自然过滤器,能够吸收太阳的有害辐射。工业经济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氯氟烃、四氯化碳和二氯乙烷等气体增加,臭氧层变薄,使得穿过臭氧层的太阳紫外线增加,对人体和生物产生杀伤力,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工业经济活动造成的资源浪费极其惊人,从而使得本来就很有限的资源更显得“捉襟见肘”。这种浪费主要来自两方面:(1)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浪费,如采富矿弃贫矿,乱采滥挖,矿产资源采收率低,综合矿、共生矿单打一开采等; (2)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如可燃气体点“天灯”,资源废物化,工业产品生产高能耗高物耗等。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也非常突出,如露天采矿、废弃物堆场占用大量土地,坑道采矿引起地面塌陷或下沉,采矿剥离地表植被加速水土侵蚀,海洋采油泄漏污染海洋环境,放射性矿物开采引起的辐射暴露危害人体健康等。面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人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发达国家走过的“低收入低污染-高收入高污染-高收入低污染”的发展道路,是一条代价沉重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看来,已无可取之处;“边发展经济,边治理环境”,表面上似乎有可取之处,但其把发展经济、污染环境和治理污染视为孤立的和具有先后次序的几块,从而在环境保护上产生很大的局限性;把环境保护纳入生产全过程之中,实施污染防治从终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浓度和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使生产废弃物排放量最小,走生态型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一条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理想的经济发展之路。生态工业是生态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和范式。生态工业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人类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工业生产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节能降耗,运用生态工艺,通过原料和能源的多级利用,建立起工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联系,逐步实现工业的持续发展,达到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努力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3分
  • 贡献者:黄老师
  • 售价:0
  • 时间:2023-04-25 14:04:31
  • 大小:21 KB
  • 格式:docx
  • 页数:2页
  • 下载:0
下载文档
编辑推荐
低纬天气系统 91
语言的种类和分布 94
自然地理学发展历程 113
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 161
符合测量 100
暂无广告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