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发布时间:2023-11-03 15:11:51浏览次数:17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学院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天命不常周公旦辅政后,有鉴于殷亡的教训,多次强调“惟命不于常”认为上天所授予的大命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转移的,天命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而是根据君主的道德修养高低和社会政治、人事的好坏进行转移。2.儒家儒家思想的源头主要是周文化,儒原本是官学教师或者礼官,孔子把官学通过私人教学传播到民间,学习的内容(六艺)基本是原来儒的专业,所以逐渐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3.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4.“法后王”荀子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倒退的历史观,而提出了“法后王”的思想。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他看来,三代以前的历史非常渺茫,已没有什么可资借鉴,有历史记载和文字可考的还是三代以后。所以,他更注重当前的现实。荀子并不反对学习“先王”有益的东西,但不应抱残守缺。他提倡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先王”的东西加以改造。 5.道从本体论的认识角度,混沌,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天地之母,万物之根,社会人生观 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人生观再到政治观,是逐层递进的。6.小国寡民老子认为按照无为而治的办法就可以造就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小国寡民”。老子所描述的这个理想社会,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国小民少,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互不交往;生产力落后,没有分工,没有交换,没有赋税,没有剥削;没有文化教育,没有文字,人们无知无欲;虽有国家,但没有战争,没有暴力镇压,没有纷争欺诈,人们之间自由平等民风纯朴自然,人人都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闲适生活。老子的这些美好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贪暴统治者的压榨下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下层人民对暴政的抗议,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7.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8.君利中心论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但并不取消臣民的私利,应采用利导的方法,将臣民的自为之心用来为君主服务。9.人性好利论关于人性,韩非发挥了他的老师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也延续了杨朱、商鞅的利己思想 (1)起点是保证每个人“生利”,即衣食有保障;(2)基础是珍惜财物,保证财尽其用;(3)从实际效用看,是财物发挥其作用,即注重实际效用;(4)表现为一种精神活动,敬事鬼神,“事鬼神和亲,和亲则生利”。4、兼相爱、交相利是可行的(1)在古代就实行过;(2)从君臣关系看,君主提倡,天下响应;(3)人与人之间存在投桃报李的心理。5.论述玄学的基本特点。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6.论述贞观集团的治国策略。1.求谏纳谏重谏观:“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崇谏观:“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纳谏观:纳谏如流。“恐人不言,导之使谏”。尽管他有时也听不进过分直率的谏言,但他一般能克制自己。2.重农3.轻摇薄赋唐太宗十分注意安定社会和发展经济,他说过:“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从“存百姓”出发,贞观之政务从“简静”。具体做法包括四个方面:“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4.重贤重才:“为正之要,惟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选才:“贤能”为选才标准。用才:“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驭驾英才,推心待士”。5.依法治国:治民必严格治吏。6.民族政策太宗对边疆少数民族并不是一味征伐,而是注重和平交往。对少数民族首领频频推行和亲政策。唐太宗晚年总结自己的民族政策时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7.论述李觏的义利观。 李觏的义利观主要体现在他的利欲论中。李觏的义利思想前后经历两个阶段,其早期的利欲观主要论证了求利的合理性和利与义的统一性。关于言利的合理性问题,首先,李觏认为“夫礼之初,顺人之性欲,而为之节文者也”,这就是说李觏认为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是自然的,为了满足这种欲望而进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求利,是礼仪产生的基础。而且“食不足,心不常,虽有礼义,民不可得而教也”,也就是说失去了物质利益这个前提礼仪也就不能够存在了。李觏不仅把礼义从抽象的理论说教中,还原为实在的经济生活,而且明确地指出:没有利欲这个前提条件,就没有礼义的起源,伦理纲常也就不能赖以生存了,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利欲的合理性。该种认识中和了传统的义利思想“义重于利”的极端认识。而关于义利统一性的认识上,为了论证利与义的统一性,李觏在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新的解释。李觏突破了历史上将礼、乐、刑、政、仁、义、理、智、信并列的传统说法,而是把礼抬高到首位,认为礼是其余七者之本,这七者实际上就是礼的体现。更重要的还在于,他把经济生活纳入到了礼的内涵,认为物质财富本身也是礼义的组成部分。8.试论述朱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1)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位的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动静观 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格物致知论 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朱熹探讨了知行关系。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从知识来源上说,知在先;从社会效果上看,知轻行重。而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9.谭嗣同的政治思想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最富有哲学气质的思想家之一,他写《仁学》是企图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世界观,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谭嗣同的社会政治思想就是从他的哲学思想直接演绎而来的。他把维新变法的变化发展思想通过“器道观”和“仁一通”学说上升到宇宙总规律的高度,从而也把当时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商品生产和自由流通与民权平等的政治 要求说成是永恒的客观准则,同时他的学说中包含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直接引出了他的激进的社会批判的逻辑结论。2、对封建道德和社会制度的批判在《仁学》中,谭嗣同提出冲决一切网罗,“冲决君主制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大胆地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纲常礼教和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他政治思想最深刻,最重要的特色,其激烈程度远远超过康有为等人。 认为人事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人与人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利害的关系。他告诫人们不要相信儒家关于君臣之间以礼义忠信相待的说法,有时他又说君臣之间甚至是一种虎狼关系。既然人的本性是好利自私的,政治就应从这个实际出发,所以他主张远仁义,去智能,把全部政策都自觉的建立在“利”的基础上。10.皇帝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是政教合一的领袖。皇帝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皇帝这个名称,在中国,是秦始皇最先确定,也是他最先使用的。皇帝,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1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为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的专制政策,这一政策是由董仲舒提出的,被汉武帝采纳而施行。从此,儒学取得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并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2.玄武门之变公元 626 年,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玄武门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而后高祖让位,他即位为帝,次年改年号为贞观。13.贞观之治唐朝建立后,高祖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凭借打天下时建立的功勋和形成的势力,发动玄武门事变,杀死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夺得帝位,年号贞观。在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唐灭亡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开创了政治文明,社会安定的新局面,史称贞观之治。14.黄老之学“黄老”作为一个学术名称被提出,其时间是在西汉末年,在秦及两汉间,黄老并称便十分流行,几乎成为老子这个道家学派的代称。因此,“黄老”其实是汉初人们开始对言及黄帝、老子的思想的道家学派的习惯称谓,并沿用至今。15.《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宗室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著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16.玄学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 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 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17.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命题。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代表。“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18.性三品 韩愈的人性论,是对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的直接继承。按照地主阶级的道德标准,他认为人性的具体内容是“仁、礼、信、义、智”五德。根据人性中是否具有和具有多少五德的 情况,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以此为基础并与之相应对的,还有三品的情。情的具体 内容有七,即“喜、怒、哀、惧、爱、恶、欲”。它们包含在人性之中,“接于物而生”是因性的差异而“有所甚,有所亡”的。19.道统论韩愈为排佛倡如而提出道统论。认为佛教是“夷狄之一法”,“不知君臣之义”,有害于维护君权。认为儒家之道起于尧舜,止于孟子,立意接道而传。恢复和发扬儒家“道统”“道统论”对仁义道德的新解:仁为博爱;义为遵纲常;道为循仁义;德为求仁义不倦。20.二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是北宋两位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哲学上,把"道"看做第一性,把"气"看做第二性的思想为南宋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政治上激烈反对王安石变法革新主张,主张治理国家以德治为主,与法治兼顾。二程将学做圣人当做教育的目的,要求养心寡欲,加强自我修养,以理性感受来认识掌握知识,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注重读书方法。二程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后世学者将其论述统收在《二程全书》。 21.格物致知儒家所倡导的认识方法及道德修养方法,指穷究事物的道理而求得知识.最早见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汉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此致或至。”程朱学派论述较详。南宋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这种“即物穷理”的说法,把与事物的接触看成是认识事物的条件,因而有其合理之处。与此不同,陆王学派认为格物致知纯然是内心的事。明王守仁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22.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23.知行合一明代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与伦理学范畴。这一范畴的提出, 主要是针对程朱理学末流带来的知行脱节流弊而发,力图从意念、动机入手,破除人的“妄思”,把人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封建纲常伦理上来。 “知行合一”的知,主要指对封建伦理的认识,行则是对忠孝等的践履实行。王阳明把两者看成是一体的,互相包容的,没有知的行是“冥行妄作”,没有行的知是“悬空思索”,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知行。他认为行需知的指导,知需行来完成和深化。 “知行并进”,道德才能不断提高。王守仁批评那些道学家,只把纲常名教讲给别人,自己却不作,这样的人就不是真知。24.洪秀全洪秀全(1814.1.11—1864.6.1),原名洪仁坤、洪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 年 1 月 11 日)生于广东花县福源水村。1843 年创立“拜上帝会”,对动员群众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起了重要的宣传和组织作用﹔从 1851 年 1 月 11 日金田起义到 1864年天京陷落前夕,洪秀全领导了这场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历时 14 年,势力发展到 18 省,先后攻占 600 多座城市,给了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与他的巨大贡献分不开的。乃至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愿作洪秀全第二,即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25.《劝学篇》 张之洞著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并于同年发表。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劝学篇》全书共 24 篇,分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24 篇之义括之为“五知,”即知耻、知惧、知变、知要、知本。所谓知耻知惧,是要以明晓中国所处的恶劣的国际环境为忧惧,发愤自励,卧薪尝胆,以防止中国亡国灭种丧教。26.李鸿章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有《李文忠公全集》。27.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二、简答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术宗旨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树立中华民族文化形象。3.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价值。4.参与世界多元文化融和。 2.“敬德保民”的内容。1、重民。即重视“民事”,体察民情,以民心向背作为制订政策的指针。 2、“无逸”。这是周公旦对大小当权者的训诫,要求他们吸取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不要好逸恶劳,声色犬马,荒于政事。3、“慎罚”。周公旦针对殷商重刑乱罚招致民怨民叛的经验教训,提出慎罚的主张。基于这种认识,周公旦主张除了对杀人抢劫和“不孝不友”的人施以重刑外,对其他犯罪情况要区别对待。3.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1、崇先王之道(尧舜禹);2、以六艺为法(代表了传统文化的承载体);3、崇尚礼仪(以礼治国,以礼来区分君臣、等级等);4、有基本范畴(仁、义、礼、智、忠、孝、信、爱);5、宗师孔子。4.道的特点(1)融合了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2)把混沌作为宇宙的原初,追求政治历史发展的虚无(3)把政治与自然一体化。5.德治的内容。实际治国主张方面,孔丘提倡“德治”。他的“德治”主张是其“仁”学思想在治国方略上的推广和具体作用。其具体内容有下列几个方面:1、齐之以礼,宽猛相济2、克已修身,率先垂范 3、举贤任能,御下以宽4、厚施薄敛,养民也惠6.老子无为而治的内容。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1、为政若水,少私寡欲2、不尚贤,使民不争 3、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4、绝圣弃智,使民无知无欲5、顺乎民情,反对滥施淫威6、主张以道佐人主,反对穷兵黩武7.法家的政治思想的特点。1、以法治国,以法裁断,强调法的作用,是治国的不二法门;2、倡导耕战;3、强化君主专制、独裁;4、历史进化论与人性好利说;5、基本范畴:法、术、势、刑、罚、利、公、私、战等。8.秦始皇政治思想的内容。1、尊君。法治的特点之一是强化君主的权威,加强专制统治。2、中央集权思想。国家结构上实行皇权之下的郡县制,废除分封制。3、重刑主义的法治思想。下令统一全国的法律制度。4、“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思想  9.贾宜尊仁义与强化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1)中心:民无不为本;提出了“以民为命”、“以民为功”、“以民为力”等命题。(2)重民:仁爱民众的原则;(3)措施:经济上,重农轻商,使民安于农业生产;用刑上,宁失之于轻,勿失之于严 ;思想上,以六义作为对民众教化的主要内容;倡四维,仁义廉耻;行礼法,定名号,主张礼治与罚恶;加强皇权为中心的治安之策。强化君权,削弱诸侯力量,削藩;崇本抑末;垄断铸币权;轻徭赋;解除匈奴威胁。以德附远的仁义感化匈奴政策。10.王通政治思想的构成。1.“三教可一论”魏晋时期,佛学开始与儒学合流,产生了玄学。三教可一的政治哲学:以儒为主,援引佛道。如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是性之本;仁义是政教之本;礼是“道之旨”,守礼则“道在其中矣”。以周孔之道为主干,兼容佛道,形成变通、无弊的统治思想,是王通政治理论的主旨。2.王道论王通称王道为“周孔之道”。主张做新时代的周公和孔子。君子得时为政,应学周公,不得时在野,应学孔子著述与讲学。3.仁政论周公从仁政和德治出发,做到了大公无私,安天下厚苍生,是古代仁政榜样。仁政主张:爱民厚生;轻摇薄赋(多敛之国,其财必削);宽刑狱。11.简述韩愈的道统论。为排佛倡如而提出道统论。认为佛教是“夷狄之一法”,“不知君臣之义”,有害于维护君权。认为儒家之道起于尧舜,止于孟子,立意接道而传。恢复和发扬儒家“道统”。“道统论”对仁义道德的新解:仁为博爱;义为遵纲常;道为循仁义;德为求仁义不倦。 “道统论”剖析儒与释老的区别:儒家之道是心行合一:仁存于内,义见乎行。心行统一是为道。在修平齐治中得到充分体现。释老之道“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无补于社稷。儒家之道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12.柳宗元政治思想的内容。1.天人不相干预论批判天人感应论,发展了天道自然论。2.国家起源及本体论国家起源于人类社会自身矛盾激化。3.礼刑论4.政治革新论 早年以“致大康于民”为理想,后来参加了永贞革新,提出了许多政治革新主张,包括政治制度、用人制度和税赋制度等。 13.张载的政治思想1.“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一句名言。将修身的伦理推广到他人,就是仁政的施行方法。2.“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以井田方法解决天地兼并所造成的贫富不均问题。14.朱熹的政治思想1、理气论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2、“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3“仁义为先”的义利之辨 4、“足食为先” 的民本思想 5、改良积弊的政治主张 15.黄宗羲的政治思想1.论天下为公它所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2.民本思想黄宗羲和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是明代中国民本与民主思想萌芽的代表人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3.论变法救世黄宗羲批判了儒家的法先王和“有治人、无治法”思想。提出了新的救世思想。16.顾炎武的政治思想1、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强烈批判君主个人独裁和专断,认为专制君主集权于一身,无法胜任治天下的重任。2、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分权的必要性:“人君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分权的基本内容:“辟官、莅政、理财、治军”。分权的基本构想:“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17.林则徐的政治思想1、民本思想:“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民富而安。2、爱国思想:提倡禁烟,抵抗侵略。18.龚自珍的政治思想1、倡导“通经致用”:学术与政治一体,学术研究政治,为政治服务。2、倡导议政,提倡变法。3、倡导改革:政治上主张改变君主专制,实行君臣合力共治天下;整顿吏治,杜绝贪污和营私舞弊。经济上主张限制土地兼并,防止贫富差距拉大等。19.洪秀全的政治思想1.皇上帝思想“独一真神唯上帝”。2.平等思想经济平等、政治平等、男女平等、民族平等。3.天国思想4.变革思想“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除妖反清。5.治国思想实行公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分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20.洪仁玕的政治思想1、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建议天王多与众人商量:“恳自今而后,可断则断,不宜断者付小弟掌率六部等议定再献,不致自负其咎。”2、反对人治,讲求法治。“有法制而后有国家,此千秋不易之大经”。要求官员带头执法。3、学习西方经济和福利政策。21.李鸿章的政治思想1.“外须和戎,内须变法”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2.“求强求富”的变法思想  22.梁启超的政治思想1、维新变法思想梁启超的变法思想也和其他维新派一样,以救亡图存为急务。梁启超倡导的变法维新思想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全面促进经济发展,兴交通,清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不利大素;第二 ,废科举,兴学堂,改变官制;第三,建立法制,借鉴西方各国法律以完善中国法制;第四,兴民智、实行君民共主;第五,设报馆,译西书,宣传维新变法。他的维新思想侧重于通民智,认为只有开通民智,废除科举,人们获得民主权利,国家才能真正得到发展。2、民权思想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先后发表了《变法通议》、《古议院考》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他的民权思想:其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变专制制度为议院制是变法的本原;_二是宣传民权代替君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是提出地方自立的主张。 三、论述1.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4.伦理道德问题2.论述道家弱用之术的构成内容。弱是道德的根本属性,“弱者,道之用”。1、静观。动、变化只是暂时的现象,静是事物的本质,动是变态,应该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临事不惧,镇静自若”。2、守弱用柔。“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3、知盈外虚。指哲学上量的问题。4、居上谦下。居上示尊,以下安上。5、不争之争。并非绝对不争,以不争达到争的境界,具体形式有:(1)争众人之不争;(2)曲线之争;(3)设法使对方不争。 6、知微,治于未乱。7、创造条件使对方失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8、以曲求全。9、深藏不露。以虚掩实,“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以上举措在实际生活中会导致进取的丢失。3.试论述“仁政”的内容。1、 “取民于有制”(《滕文公上》即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的巧取豪夺和竭泽而渔,认为取之于民应有限度和定制。具体措施有:“省刑罚,薄税敛”(《梁惠王上》),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对农民“耕者助而不税”(《公孙丑上》)意思是说,农民种公田的给予帮助而不征私田之税。这对于农民开垦荒地,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制民之产”即主要是给民以“恒产”。他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心,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梁惠王上》)要使人民的生活能达到养活父母妻子儿女,好年成过得去,凶年不至于饿死,就要给民一定的“恒产”。主要是指足够的土地和宅院。人民安心生产,安居乐业,就不会犯上作乱,“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给民以“恒产”,是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双赢”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3、“关市讥而不征”(《梁惠王下》)“关”即道路上的关卡;“市”城镇中的市场;“讥即审察、稽查之意。就是说对“坐商”和“行商”只进行管理,而不征收各种名目繁多的税费。这种主张显然对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市非常有利的。4、“泽梁无禁”(同上)即开放一切水域和山林,使民致富。但“泽梁无禁”,并不是滥捕、滥伐《他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数罟”即细密的鱼网。既要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这对今天来说都搞得很糟糕,而两千多年前的孟子都认识到了,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全人类的巨大贡献。“仁政”的内容很丰富,还有不违农时、勤耕农事、体恤孤寡、罪人不孥、整顿吏治、尊贤用贤、勤政爱民等方面内容 。4.论述墨家兼相爱、交相利说的内容与特点。尧舜禹与三代是大治小乱的时代,而墨子所处的时代为大乱的时代,“国之与国之相改,家之与家之相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善”。1、提出的原因 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其根源于人的自爱,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自利。2、解决的办法 兼相爱、交相利,前者是精神需求,后者是实际生活中的内容。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身若视其身,……” 缺乏实现的客观条件,具有空想性; 积极的一面是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3、交相利的内容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