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念、形成与特点

发布时间:2023-04-25 14:04:46浏览次数:99
文化概念、形成与特点在 20 世纪 50 年代,在北美,地理学中出现文化地理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化地理学思想深入到人文地理学中。实际上,人文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有一定的同一性。一、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在我国,“文化”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易》里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规范行动”。这种以文教化便是中国传统的对“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在汉时,刘向在《说苑》中称“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的文治教化之意十分明显。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最早在拉丁语中指的是“培育”或称为“耕耘”,“栽培”。例如,农学,养蜂学就是由 Culture 一词来的。后来,在英语中,则有“社会加工”之意。只是到了 19 世纪,文化这个词才被赋予具有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属性。(1) 泰勒对文化的定义: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二、文化结构关于文化的结构,根据学者们的意见,大多数人认为,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层次,既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彼此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文化整体。在这三个层次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称为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相对应(一)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具有物质性、基础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的特点。一般说来,在物质文化方面有三方面特点。第一, 物质文化的物质性。这是物质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存在的形态的关键。它是现实的可触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产品。虽然这些文化产品反映出创造它的主体的意识,但它的内容却不属于精神文化而属于物质文化。第二, 物质文化的基础性。人类的基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所需要的是物质资料。其他文化都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而发展的,因此,物质文化就成了其他形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是这个原因,人们往往都把某一时期的物质作为该时期文化的标志,例如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第三, 物质文化的时代性。物质文化不但与人类生活的需求有紧密联系,而且与物质生产的技术发展有关,所以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有迅速变化之特征。(二)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也称为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独立性强,非但不随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人们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逐渐形成规范有关行为的准则就成为制度。制度一旦形成便成为人们正确行为的依据,并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而且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制度文化虽然没有物质文化变化那么快,但是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人类在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只能实现原始共产主义经济制度。到了有了剩余产品时,就转到奴隶经济制度。制度不仅岁时间而变化,而且还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在封建经济时,则有中国的地主经济、西欧的庄园经济和印度的农村公社。制度文化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特别是当这种制度在人们观念中已有深刻影响而产生一套理论体系时,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能随物质文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在各国实行的制度改革时表现的较为明显。(三)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等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以其与人们现实的社会存在关系的远近可分为两类,即基础意识形态和上层意识形态。基础意识形态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说等。它们都是与社会文化方面有着紧密联系。上层意识形态是指艺术、宗教和哲学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总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状况的反映,并具有其所处时代的特征。精神文化在不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由于精神文化包括范围广,也有人根据其不同层面将其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的。总之,精神文化包括多种层面,书面文化、艺术文化属于显形,而心理文化则属于隐形。而艺术文化则介于二者之间,成为一种特殊的形式。文化结构虽然有上述的划分,但实际上这三种文化却相互联系,有时很难分开。三、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适应从人类的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人开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另一个是人类对工具和火的使用,对工具的制造和人工取火的出现。这两个特征都是在人类适应环境而发展中产生的,前者一般称之为生物适应,后者则称之为文化适应。(一) 生物适应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关于人类以直立姿势行走的原因,人类学家有的解释为,是由于环境要件的变化引起的。原来人类的祖先是生长于热带密集的森林里,其活动也在树上,偶尔也会下到地面上活动。当气候变得干旱时,树林由密变稀,树木彼此孤立在地面上,形成稀树草原。这时的人类虽然仍保留在树上的生活习惯,但却不得不有较多的时间从树上到地面上活动。人类体质上的变化,是在环境条件变化后,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去适应新的环境,在适应新的环境过程中,使其体质发生变化。这种体质方面的变化,与生物在环境中的演化一样,其发生的变化,形成的特性,成为自己的遗传特性,可以传给自己的后代,所以称为生物适应。(二) 文化适应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火技术等。人类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这种方式与利用自己体质方面变化,以适应环境的方式完全不同,因为其依赖的工具、技术、组织,可以说是属于物质文化与制度,故称之为文化适应。随着文化适应的发展,人类从利用自然界所生长的植物、动物、鱼类,通过采集、狩猎和渔猎而获取食物,发展到驯化植物、动物而创造出农业与畜牧业。与此同时服装的出现于发展,房屋的建造,聚落的产生,陶器的之作,铜器与铁器的出现,部落与部落联盟的形成……最后到城市、文字、宗教、法律、阶级、国家的出现,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文明也就由此诞生。社会也就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工业社会转变。这就是人类文化适应的高度发展,进入到高级文明的社会。四、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一)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生物适应中,生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生物学上就是生物的适应性;但是,生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适应性的特点,经过生物的基因变化而稳定下来,并通过基因而传递到其后代就变成了遗传性。在文化适应方面,一个地区的居民群体,在该环境中,为适应环境而发生的文化适应,经过较长时间,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类型。当这种文化类型为当地居民长期奉行时,就成其文化传统。生物适应和文化适应表明其在适应变化着的环境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在其成为遗传性和传统时,却在保持其在适应的特点中而出现不利变异的一面。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一种新的物种,一种新的文化总是以新的优势取代旧的物种、旧的文化。正是新的生物特性、新的文化优势效益取代旧的,从而推动生物与文化不断发展,推陈出新。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不论在生物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上面已提到新的生物特征,新的文化总是以其优势取代旧的文化,但是取代的方式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的。4.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上述的情况说道生物的优胜劣汰是自然选择做决定。而文化方面也是选择对优势文化做出决定,不过这是社会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环境,不过社会环境中也包括经济因素,如果这种选择在文化方面需要较长的时间,那还要增加历史方面的因素。(二)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人的生物学的特性是通过人的遗传的基因而一代代传递下去的,不用通过学习,是先天的。而人的文化特征,不可能通过遗传传给后代,只能通过后代的学习才能获取,所以是后天的。而后天的文化学习是在该集团的文化环境中,通过日常生活或其他方式才能获得。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遗传是父母传给子女,一个世代一个世代的传递。可是文化特点的继承则是靠一个群体,这种文化的继承是该文化群体中每个个体的相互影响而共同完成的,所以是横向联系的,与生物特性通过世代的遗传方式不同。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各种方式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这种传播速度比生物特性的传递要快。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在生物中,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特性,往往是以具有新的物种,由于更适应环境而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特性,往往是以具有新的特性的物种。因为生物的特性是与物种联成一体,所以导致旧的生物特性与旧的物种一起消失。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在生物上,生物受环境的制约,尽管生物本身也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人类虽然也受人类社会的制约,但是人类社会是人类自己创造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自身社会的自觉性将会逐渐提高。这就是生物与环境和人类与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关系根本不同之处。这就是我们通过人文地理学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最重要的目的及愿望。
★★★3分
  • 贡献者:黄老师
  • 售价:0
  • 时间:2023-04-25 14:04:46
  • 大小:22 KB
  • 格式:docx
  • 页数:3页
  • 下载:0
下载文档
编辑推荐
寒冷带地貌 94
气象学基础 80
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107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27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82
核磁共振 100
暂无广告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