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地理概论

发布时间:2023-05-02 16:05:18浏览次数:118
非洲地理概论一、地理位置和大陆轮廓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南面,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和苏伊土运河与亚洲分界。非洲大陆南北全长 8 100km,南起南非的厄加勒斯角(东经 20°02′,南纬 34°51′),北抵突尼斯境内的本•塞卡角(吉兰角)(东经 9°50′、北纬 37°21′),东西全长 7 500km;东自索马里的哈丰角(东经 51°24′、北纬10°27′),西至塞内加尔的佛得角(西经 17°33′、北纬 14°45′)。赤道大体上横贯大陆中部。非洲的范围,除大陆部分外,还包括印度洋中的塞舌尔群岛、科摩罗群岛、马达加斯加岛、马斯克林群岛等和大西洋中的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佛得角群岛、阿森松岛、圣赫勒拿岛等,总面积达 3 031.2 万 km2,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20.2%,仅次于亚洲,是世界第二大洲。非洲大陆的轮廓像是由一个短底边在北的梯形和一个顶点在南的三角形拼合而成,北宽南窄。海岸线平直,半岛和海湾很少,大陆海岸的线性表现非常强烈,给人一种径直、整齐的印象;整个大陆呈现完整的块状,不像亚洲那样分枝歧出,更不像欧洲那样支离破碎。简单的大陆轮廓,使其缺少天然良港,对非洲内外联系具有不利影响。 。 二、自然地理环境结构(一)古老的高原大陆按照大陆漂移说,非洲大陆是冈瓦纳古陆的核心部分。大体在中生代初,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澳大利亚、印度、南美洲、南极洲相继同非洲分离,中上新世红海裂谷出现,现代非洲大陆轮廓基本形成。非洲大陆主体以极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岩为基础,古老岩层有广泛出露,这些古老岩层在太古代经过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变质作用,在古生代以前已全部夷平,形成一个坚硬稳定的整体。自古生代以来,它的地质发展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有些地区一直处于陆区(地盾),有些地区曾有整体的沉降,出现海侵,在古老的基底上,有后期的岩层沉积。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使非洲南端的开普山脉、西北部大阿特拉斯山脉褶皱成山。进入新生代,几乎整个非洲,尤其是东部、南部都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出现大幅度隆起。东非发生激烈而广泛的断裂作用和火山活动,形成了东非裂谷带。进入第四纪,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都在减弱,局部地区仍在持续进行,大陆东部边缘地区一些火山现代还有活动,地震也常有发生。非洲大陆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的抬升,现今平均高度达 750m。海拔 200~2 000m 的台地和高原占全洲面积的 86.6%,海拔 2 000m 以上的山地占 3.7%,海拔 200m 以下的平原和低地只占9.7%,台地和高原所占比例远大于世界其他各洲,因此有“高原大陆”之称。整个大陆地势较为平坦,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大致以刚果河口至埃塞俄比亚高原的北部边缘一线为界,分成两大部分:西北半部被称为低非洲,多为平均海拔 500m 以下的低高原和台地,有尼罗河上游盆地、刚果盆地和乍得盆地等;东南半部被称为高非洲,多为平均海拔 1 000m 以上的高原,有埃塞俄比亚高原(海拔 2 000m 以上,被称为“非洲屋脊”)、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非洲较高大的山脉多矗立在高原的沿海地带,西北沿海有阿特拉斯山脉,东南沿海有德拉肯斯山脉,东部有肯尼亚山和乞力马扎罗山(海拔 5 895m,是非洲的最高峰)。非洲东部有世界大陆上最大的裂谷带,它南起赞比西河河口,纵贯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全长 7 000km,约等于赤道的六分之一,被称为“地球表面最大的伤疤”。裂谷带一般宽几十㎞到 300km,深达 1 000~2 000m,形成一系列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萨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以下 156m,为非洲陆地最低点。非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的分布,均与高原地形密切相关。非洲与地球上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在自然带结构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原大陆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二)干燥的热带大陆 个国家以水电力主,赞比亚、加纳、乌干达等国水电比重更高达 99%。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刚果河上的英加、赞比西河上的卡里巴和卡布拉巴萨等均为著名的大水电站。七、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非洲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布局是西方殖民者长期侵略、统治的产物。殖民主义者为了在非洲掠夺资源和劳动力,相继修建了一些重要的铁路、公路和港口设施,打开了掠夺和运送原料的出海通道。因此,非洲的交通运输业具有典型的殖民性和落后性,迄今仍未形成完整的交通运输网络。(一)铁路和公路运输 铁路是非洲主要运输方式之一,线路总长约 9.5 万 km,占世界的 6%。但存在着布局分散,轨距杂乱,标准低劣,有线无网等问题。因此营运水平很低,每 km 线路承担的货运周转量不足世界平均数的 1/3。客、货运量分布严重不平衡,仅南非和纳米比亚就占了将近 60%,其他运量较大的国家还有津巴布韦、埃及、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充分显示出铁路运输同输出矿产品的密切关系。非洲的公路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公路总长度现已超过 130 万 km。公路运输已成为非洲国家的最主要运输方式,为对外贸易的开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全洲看,公路密度较大的是南部非洲的东南部、几内亚湾沿岸、西北非和东非的维多利亚湖周围地区。撒哈拉沙漠、中非内陆地区、刚果河盆地的热带雨林区和南部非洲的沙漠区公路密度较低。(二)海运业和管道运输 非洲的海运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较为重要,目前货运装船量每年有 4 亿多 t,占世界的 1/8。由于海运主要服务于石油、铁矿石等初级产品的输出,因而其显著特点是国际运输大大超过国内运输,装船数大大超过卸船数,主要海运国即是主要矿产输出国,而且由于非洲商船队规模仅占世界的 1.3%,因此海运量的绝大部分由外国船运送,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非洲的主要港口和航线分布如下:(1)北部沿海地区。重要港口有达尔贝达、阿尔及尔、突尼斯、的黎波里、亚历山大、塞得港等。本区海港众多、功能齐全。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大西洋—印度洋主要航线通达美、欧、亚洲以及大洋州。(2)几内亚湾沿岸区。主要港口有达喀尔、蒙罗维亚、阿比让、拉各斯、阿杜拉、让蒂尔等。本区是非洲独立以来港口建设成就突出的地区,为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几内亚湾为中心的欧美大西洋航线,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等航线,具有十分重要的国际运输意义。(3)南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重要海港有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贝拉、马普托、开普敦等。主要航线可通往各大洲的一些主要港口城市。非洲的管道运输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随着石油资源的开发而逐步扩展起来的,与石油资源的分布相适应,形成了两大油区管线,即撒哈拉油区管线和几内亚湾油区管线。运输量较大的国家为尼日利亚等。(三)外贸 由于非洲各国资源条件和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从整体上看,非洲国家对外贸易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进出口贸易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少数几个国家占非洲进口总额的很大份额。进口额较大的国家分别是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利比亚、肯尼亚、科特迪瓦、留尼汪、加纳等 12 国。其中,南非是非洲最大的进口市场。2.进出口商品构成受单一经济结构制约。非洲对外贸易以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和以工业制品进口为主。20世纪 80 年代末,几内亚采矿业出口收入占出口总额的 90%、财政收入的 60%和外汇收人的 2/3。1993 年非洲(除南非外)商品出口总额中,仅以石油为主的矿物燃料即独占六成,作为一个大洲,出口商品结构如此单一,确是少见的。目前除南非、毛里求斯、突尼斯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的比重在 1/4~1/3 之间,摩洛哥不足1/2 外,其余非洲国家均在 65%以上,甚至高达 90%-100%。随着经济的发展,非洲国家进口机电产品呈增长势头。南非、埃及是非洲进口机电产品最大的国家,年进口额曾分别达 80 亿美元和 120 亿美元。摩洛哥、尼日利亚、突尼斯等国的机电产品年进口额均在 10 亿美元以上。 3.转口贸易活跃。非洲有不少沿海国家港口设施完善,交通运输便利,处于内陆的国家需要从沿海向内地转运物资,转口生意兴旺。西非的多哥转口贸易额占其进口总额的 80%左右。4.西方大国在非洲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1995 年非洲进出口总额中,世界工业化国家所占份额仍为 71.4%,其中,法国占 11.7%,美国为 11.3%,日本为 5.1%。西方国家所需的许多重要工业原料和稀有金属主要从非洲进口。法国 90%以上的铀、钴、锰,76%的铝矾土,50%以上的铬和 30%的铁矿石均来自非洲。非洲一直是欧洲国家的传统市场,欧盟各国更是非洲的主要贸易对象,美国对非洲的出口排名居第五位,列在法、德、英、日之后。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大部分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年平均气温在 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总面积的 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为 34.5℃,是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索马里北部的柏培拉(亚丁湾南岸)极端最高气温达 63℃,为世界极端最高气温记录。非洲只有南北两端以及局部山地的年平均气温低于 20℃,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与热带山地气候。非洲热带气候面积之广大,是世界其他大洲无法相比的,因而有世界唯一的“热带大陆”之称。非洲广袤的北部地区终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之下,又受来自亚洲大陆干燥的东北信风的影响,形成了面积广大的干旱区。非洲大陆除赤道附近以及一些山地迎风坡降雨量较多外,全洲 1/2 以上地区年降水量在 500mm 以下,1/3 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 250mm。最干旱的地区则形成了沙漠。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位于阿特拉斯山地和地中海以南,约地处北纬 14°以北,西起大西洋沿岸,东到红海之滨。东西长达 5 600km,南北距离约 1 600km,面积达 945 万km2,约占全洲总面积的 32%,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比大洋洲的面积还要大。纳米布沙漠和卡拉哈迪沙漠也是著名的荒漠地带,规模较小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有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沙漠和索马里沙漠等。作为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非洲又有“干旱大陆”之称。但是非洲也有降雨量充沛的地方,赤道附近年降雨量一般在 2 000mm 左右,有的地方如喀麦隆火山西南坡甚至超过 10 000mm,是世界著名的多雨区之一。因此,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平衡是非洲气候的一个突出特点。非洲气候类型大致呈带状分布且南北对称,以赤道为对称轴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十分明显。赤道附近为全年多雨的赤道多雨气候,南北两侧依次为夏雨冬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全年少雨的热带干旱气候和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这是因为非洲大陆地势起伏和缓,各地区海拔差异不大,缺少庞大巍峨的高原和绵长峻拔的山脉来充当气候上的分界线或干扰气候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当然,赤道中贯,大陆最南点和最北点到赤道的距离大致相等的自然条件也是其对称的气候带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气候和地形影响下的河网分布非洲的河网分布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也具有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南、北纬 10°之间降雨量丰富,河网密度最大。在其南、北两侧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类型区内,降雨量较赤道两侧地区少,但河网仍然比较稠密。再向南、北,到了热带干旱气候类型区内,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河网非常稀疏。再向南、北,在地中海气候区内雨水又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河流或时令河。非洲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 69%,由于大陆主要分水岭偏于大陆东侧,顺应向西北倾斜的地势特点,大西洋流域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 51%,印度洋流域面积只占全洲的 18%。内流和无流区合计约占全洲面积的 3l%,主要分布在干旱沙漠区,河网稀疏,多为间歇河。许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是河流的辐散中心或辐聚中心。东非高原是最大的辐散中心,尼罗河水系向北流,刚果河水系向西流,赞比西河的两条重要支流向南流,高原东侧有许多独立小水系向东流。其次是西非富塔贾隆高原,它是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以及其他许多小河的源地。因此,人们常把这两个高原比作非洲的两座水塔。与其类似的还有喀麦隆高原、包奇高原、比耶高原和马塔贝莱高原等。可以说,凡是雨水较多的高原都是河流辐散中心。与此相反,凡是内陆盆地都是辐聚中心。非洲河流主要分属于尼罗河、刚果(扎伊尔)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四大水系。尼罗河全长 6 600km,略长于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面积 280 万 km2,在非洲河流中居第二位。其河口的平均流量为 2 200m3/s,列非洲的第四位。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境内,流经卢旺达、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扎伊尔、苏丹、埃塞俄比亚和埃及,注入地中海,是非洲流经国家最多的一条国际性河流。刚果河发源于赞比亚东北部,流经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赞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六国,注入大西洋。流域面积约 370 万 km2,河口平均流量为 39000m³/s,均居非洲河流首位,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二位。尼日尔河是西非最大河流,它发源于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流经几内亚、马 里、尼日尔、布基纳法索、贝宁和尼日利亚等国家,注入几内亚湾。赞比西河是南部非洲最大河流,也是非洲流入印度洋的第一大河,长度居非洲第四位,水量仅次于刚果河,居第二位。非洲湖泊众多,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非大裂谷及其两侧,多属断层湖,呈串珠状排列于裂谷线上。坦噶尼喀湖最大深度达 1 435m,仅次于贝加尔湖,是地球上第二大深水湖。另一类湖泊是凹陷湖,以东非高原上的维多利亚湖最为著名,其湖面面积 6.8 万 km2,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也是仅次于北美洲苏必利尔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干旱区的凹陷湖,因为降水少且有明显季节性,所以面积、水深在一年内均有较大变动,且多形成咸水湖,其中以非洲北部的乍得湖最为典型。(四)对称分布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界非洲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是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分布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体一致,即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分布。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其南北两侧依次排列着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等。根据其分布特征,非洲主要有以下 4 种植被、土壤类型和动物。1.热带雨林砖红壤类型区。分布范围与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区相一致,包括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和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地区,总面积约 60 万 km2,是仅次于南美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分布区。非洲热带雨林的植物种类成分异常丰富,但优势种不突出,结构复杂,层次众多,树冠稠密郁闭,植物终年常绿,无季相变化。动物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等为最多。动物都是全年活动,没有冬眠、夏眠以及季节性迁移现象。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着热带砖红壤等土类。2.热带草原红壤、红褐土类型区。分布范围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基本一致,从北、南、东三面呈马蹄形包围着热带雨林。非洲热带草原分布面积广大,约占全洲总面积的 40%,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草原分布区。热带稀树草原萨王纳是这里典型的生物群落。萨王纳群落由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在草本植物中散生着小片的或单株的乔木,这种乔木往往具有丛生树干和扁平的树冠。热带稀树草原的季相变化非常明显,雨季草木繁茂,百花盛开;旱季植物枯黄,叶落花凋,呈现一片黄褐景色。由于草本植物的生产量较高以及草原面积广阔,大型的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在这里得到了生息和繁衍,如斑马、长颈鹿、非洲狮等。这些动物与植物的结合,形成热带萨王纳群落的独特自然景象。茂密的草本植物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土壤中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便形成红壤、红褐土等土类。图 8.1.1 非洲植被类型图资料来源:苏世荣等,非洲自然地理,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P1733.热带荒漠荒漠土类型区。分布于南、北两个副热带高压带常年控制下的北非撒哈拉地区和南非的卡拉哈迪以及纳米布地区。该自然带的气候属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类型,终年干燥少雨。植被贫乏,植物种类 稀少,覆盖度很小,有大片无植物的沙漠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为主。这里的动物主要是昆虫、爬行动物、啮齿类和一些鸟类。在干燥少雨、植物稀少的条件下,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荒漠土类。4.亚热带森林褐色土类型区。分布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南非西南端,在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许多旱生特征明显的硬叶林和常绿灌丛。这里的动物一般具有适应森林灌丛的特征,如阿特拉斯山地的代表动物北非蛮羊、无尾猿等,其他哺乳动物有北非鹿、狐、熊、跳鼠等。鸟类以兀鹰为代表。在地中海式气候和植被的环境下,发育着褐色土类。(五)丰富的自然资源非洲地形相对平缓,高寒山区很少,95%的面积属热带和亚热带,土地和热量资源十分丰富。非洲现有1.9х108hm2 耕地,垦殖指数仅为 6%,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数。已耕地也远未充分利用,在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以及扩大耕地方面均有巨大潜力。 非洲森林面积约 6.8х108hm2,覆盖率为 22%,绝大部分是阔叶林,是世界上热带木材重要产区之一。但森林分布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刚果河流域和几内亚湾沿岸,其余地区分布不多,北非尤为贫乏。由于近年木材采伐量增长过快,加上人口激增造成的压力,森林面积迅速减少。非洲的草原面积为 8.9×108hm2,占其总面积的 29%,主要分布在 5°S 以南和 1—17°N 之间,由于萃萃蝇等毒虫的危害和沙漠化的制约,畜牧业的发展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有利的地形条件,非洲的河流均多急流瀑布,虽不利航行,但水力资源蕴藏丰富且分布集中,大约占世界水力资源总量的 27%,是非洲突出的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非洲具有较大优势的自然资源是矿产。在非洲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生成了多种多样的矿藏,特别是在作为非洲构造基底的前寒武系岩层中,由于岩层的变质程度不同,富集了很多大型的金属矿床,如铬、钛、钒、钴、铂、金、铀、铁等,且古老的含矿地层广泛出露。后期的岩浆活动也生成多种重要的矿藏,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垩纪喷发的金伯利岩筒,是金刚石的原生矿体,广泛分布在非洲南部地区。沉积矿床有南非的煤、锰矿,北非的硝酸盐矿,西非的铝土矿和北非、西非的石油等(图 8.1.2)。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矿业,多年来一直是非洲的支柱产业。图 8.1.2 非洲矿产资源分布图(根据陈才等世界经济地理教材编绘)三、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的演变(一)古代非洲 非洲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 5000 年,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居民就掌握了谷物栽培和修建水利工程的技术。公元前 3500 年,古埃及人创造了象形文字,公元前 3188 年,古埃及出现了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与埃及毗邻的其他地中海和红海地区,以及西非的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河流域在古代也很繁盛。公元 640 年,西亚的阿拉伯人开始向非洲迁移,710 年抵达大西洋岸边,使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在北非地区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基督教传到了红海地区,北非和东非至此进入了封建社会。非洲其他地区发展程度则相对较低,但在中世纪也都经历了一个比较迅速的进展时期。非洲人民不断推动着生产力的增长和历史的前进,但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这一进程,使非洲陷于贫困状态。非洲的“落后”,是殖民统治的恶果。(二)罪恶的奴隶贸易及列强对非洲的野蛮瓜分15 世纪前后,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西欧各国,为攫取财富开始对外扩张,与欧洲毗邻的非洲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1445 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组织船只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成为掠夺非洲的开端,西、荷、英、法等国殖民者随后也接踵而至。在初期,殖民者主要通过各种手段掠夺黄金、象牙、香料等。不久,在新发现的美洲兴起了金银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殖民者便在非洲疯狂抢掠人口,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在黑奴买卖盛行的 1502 年至 1808 年期间,非洲累计丧失了 1 亿多人口,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在这—过程中,葡、荷、英、法等国家先后在非洲沿海地带建立了一批殖民据点,但范围都不大。19 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了开辟广阔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西方国家加紧了对非洲的侵略,开始从沿海向非洲内陆侵入,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为了协调各国的利益,1884 年11 月至 1885 年 2 月,英、法、德、比、葡、意等 15 个国家在柏林召开会议,以协议形式对非洲进行了瓜分。到一战前,整个非洲大陆只有利比里亚和埃塞俄比亚还保持名义上的独立,其余的国家和地区全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三)民族解放运动与政治地图现状二战后,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蓬勃兴起。从 1950 年代开始,非洲国家相继取得独立。1974 年,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宣布独立,非洲殖民体系宣告解体。1980 年 4 月 18 日津巴布韦的独立,宣告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从非洲消失。非洲独立的国家达到了 50 个。1990 年 3 月,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纳米比亚摆脱了南非的统治宣告独立。1994 年,南非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4 月 12 日,新南非诞生。纳米比亚共和国成立和新南非的诞生,宣告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古老的非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四、非洲居民(一)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非洲人口约 7.97 亿(2000),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13.16%,在各大洲中居第二位。非洲人口数量的变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6 世纪初,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10.1%,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大肆掠夺和奴隶贸易使得非洲出现人口长期停滞,甚至大量减少的现象,到 20 世纪初竟然下降了 6.8%。二战后,非洲国家纷纷独立,民族经济得到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使得非洲人口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现象,成为同期世界各大洲中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一个洲。非洲人口再生产具有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并存的显著特点。全世界出生率超过 5.0%的 8 个国家中有 7 个在非洲,最高的尼日尔和乌干达均达到 5.2%;全世界死亡率超过 2.0%的 5 个国家中有 4 个在非洲,最高者塞拉利昂则达 2.5%。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沉重压力,成为导致粮食短缺和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之—。非洲人口低龄化现象严重。2000 年全洲人口中,15 岁以下的占 38%左右,64 岁以上的仅占 3%。低龄化人口的大量存在是经济增长的潜在威胁,它不仅是人口进一步膨胀的潜在因素,也对各国的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将加剧非洲的失业危机。非洲一直是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非洲各类城镇失业率 1960 年代后半期在 10%~35%之间;70~80 年代,除北非和南部非洲一些国家失业率低于 10%以外,大部分城镇的失业率均在 2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 50%。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城市的 就业机会每年仅增长 2.4%,而劳动力的增幅为 3.3%,故城镇失业率一直在 3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低龄化人口将一批又一批涌入劳动力市场,严峻的就业形势会更加恶化。 目前,非洲人口密度为 26 人/km2,只及世界平均数的 57%左右,可谓地广人稀。但是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各地人口分布状况却极端不平衡,全洲 1/3 的人口集中在仅占面积 1%的区域里,平均密度每平方 km500 人以上,而密度小于每平方 km4 人的地区占了全洲面积的 60%,这里的人口不足总人口的 6%。撒哈拉、卡拉哈迪和纳米布三大沙漠及一些干旱草原、半干旱地区每平方 km 不到 1 人,并且还有大片的无人区。现在,非洲人口较稠密的地区有以下几个:(1)滨海地区。特别是地中海、几内亚湾和印度洋沿岸,这里是欧洲殖民者最先入侵的地方,是殖民统治的中心和据点,经济比较发达,人口较多,尤其是城市人口多集中于此。(2)内陆高地。如东非高原上的维多利亚湖、基伍湖等附近地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中部地区,尼日利亚北部高原和南非、津巴布韦高草原地带,这里农牧业比较发达,居住着较多的人口。(3)铁路沿线地区。殖民者为了在非洲掠夺更多的资源,先后修筑了几万 km 的铁路,在沿线发展起面向出口的农、矿业,经济比较繁荣,从而形成了条带状的人口稠密区。如赞比亚中央铁路两侧 20km 范围内就集中了全国 42%的人口。(4)干燥地区的沿河及绿地带。这里的灌溉农业比较发达,人口也较为集中,如苏丹北部及其以北的尼罗河谷地,人口密度高达 600 人/km2。(5)岛屿。特别是印度洋中的一些小岛,自然条件较好,人口稠密,如毛里求斯为 580 人/km2。非洲的农业人口比重较高、城乡发展不平衡。2000 年,农业人口占全洲人口的 55.6%,(亚洲为 52.9%,而欧洲仅有 8.5%),充分反映出非洲经济的落后状况。在非洲内部,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这一比重差异很大,热带非洲的多数国家均高达 80%左右,卢旺达和布隆迪更在 90%以上。与此现象形成极大反差的是,非洲的城市化进展迅速,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的 30 年间,非洲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 5%,属世界最快。2000 年尼日利亚城市人口比重达到 44.0%,南非更是高达 55.0%。百万人口(含郊区)大城市从 2 个已增加到 24 个。非洲城市扩张过快,是在人口膨胀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的结果,是一种畸形的城市化。人口急剧膨胀,超过了城市本身的发展速度和承受能力,使城市在居住、就业、食品供应、交通运输和环境管理等方面面临难以解决的各种问题。(二)复杂的种族构成非洲居民的种族构成复杂。非洲古代的居民主要是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种人(民格罗人)以及红海地区属于白种人(欧罗巴人)的含米特人,后来随着外族的不断迁入,形成了一批新的人种混血种人。目前,非洲总人口中黑种人占 55%,分布于撒哈拉沙漠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的广大地区,属尼日尔(或刚果)科尔多凡语系。白种人在非洲总人口中占 26%,大部分是居住在北非的阿拉伯人。此外,在南部非洲还有一部分欧洲白种人的移民及其后裔,他们在非洲人口中的比重不足 2%。非洲还有 19%的居民是属于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的混合类型,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及撒哈拉沙漠的南缘,属闪含语系和尼罗撒哈拉语系。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居民基本上是黄种人和黑种人的混合型,大约占全洲人口的 2%,属南岛语系。非洲的民族多达 300 余个,其中人口超过百万的大约有 90 个,合计占全非洲人口的 90%。最大的几个民族是埃及人、蒙萨人和阿尔及利亚人等。非洲的居民以信仰各种原始宗教为主,供奉祖先、崇拜自然神。此外,分别约有 1/4 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前者广泛分布于北非、西非和东非的部分地区,后者则居住在非洲中南部、几内亚湾沿岸和埃塞俄比亚等地。 五、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一)贫困的大洲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非洲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它成为经济水平最落后的大洲。在 2001 年全球 49 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非洲就占了 34 个。尽管独立以来许多非洲国家在发展经济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长期的落后与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及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仍使非洲经济保留着过去的一些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非洲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世界的 23%和 13%,而 2000 年非洲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 1.7%,不仅原有基础薄弱,近几十年来进展也缓慢,增长速度在各大洲中是最低的,部分国家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非洲的经济状况基本与世界同步,人均产值呈逐渐上升趋势。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经济形势急剧恶化。1980~1993 年间,世界人均产值上升了 17%,非洲却下降了近 9%,下降态势遍及全洲大部分国家,其中科特迪瓦、尼日尔、刚果降幅高达 40%~50%,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赞比亚亦达 35%左右。直到 1994 年以后,非洲的经济形势才出现转机。1995 年非洲国民生产总值为 4 673 亿美元,到 2000 年增至 5 357 亿美元。2.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非洲绝大部分国家不仅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且未能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健全的国民经济体系。非洲国家政治独立后,尽管各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长期形成的单一产品经济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工业化水平在世界上明显处于末位,其工业产值仅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 1%。非洲铝土矿和原油产量分别占世界的 1/5 和 1/10,而金属铝和石油制品所占比重仅为 1%和 3%;可可豆产量占世界 2/3,巧克力产量则不到 1%。少数面向出口的农、矿产品得到片面发展,而在国计民生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粮食生产十分落后,人均产量不到世界平均数的 2/5。3.生产力布局不平衡。在全洲 53 个国家中,南非经济较发达,其人口占非洲总人口不到 6%,国民生产总值却占 18%,制造业占 27%。除南非外,北非各国、几内亚湾沿岸国家以及毛里求斯、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等国经济水平也较高。而大多数国家生产力水平都很低下,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究其原因,除历史基础较差外,有的是由于政局混乱,内战频繁,破坏惨重;有的是由于深处内陆,交通闭塞,资源贫乏。在各国内部,生产力分布也不平衡。往往在很短的距离内,便会出现原始部落村社与现代化都市的鲜明对比。非洲绝大多数滨海国家的商品性农业都基本上分布在沿海百余 km 宽的狭长地带内,制造业则高度集中于少数海港城市,尤其是首都。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制造业集中于首都的程度在加蓬、冈比亚和利比亚仍为 100%,塞内加尔和布隆迪为 80%,塞拉利昂为 75%,坦桑尼亚和苏丹为 60%,喀麦隆、埃及、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为 50%。这样的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是罕见的。 五、贫困的大洲及其形成原因(二)非洲贫困的原因1. 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西方列强长达几百年的殖民统治,带走了大量财富,却把贫困留给了非洲国家。他们还留下了畸形的经济结构、落后的文化教育等“后遗症”,致使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先天不足。2. 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撒哈拉以南非洲无地或少地农民的普遍存在是造成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在南非,黑人约占总人口的 3/4,但所占的土地不到 15%;在纳米比亚,白人约占总人口的 7%,却拥有全部私人土地的 44%。土地制度的不合理,不仅使广大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而且造成土地资源的激励效应低下。此外,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也是造成贫富悬殊的主要因素。在非洲,全洲 20%最贫困者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5.2%,而 20%的富人收入则占总收入的 50.6%。这种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减轻贫困。3. 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非洲大陆频繁的政权更迭、内战和边界冲突,以及形形色色的种族纠纷、宗教矛盾、难民问题等等,不仅导致社会不稳定,而且还将社会的大量资源和财富耗费于军事行动之中,制约了经济的发展。4. 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快速的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口与生活资料的矛盾,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形成贫困—环境退化—贫困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不相适应,国家的财力物力难以应付不断增加的人口负担,消耗了相当多的 GDP,社会资本积累无从谈起,于是人口素质低下、社会保障困难等就成为脱贫的现实障碍。5. 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过去的几年间,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下降,进口制成品价格不断上涨,非洲国家因此损失惨重。此外,非洲国家每年还要拿出出口收入的近 1/4 用于偿还外债。非 洲贫穷国家因债务的拖累而愈加贫穷。加之近年来西方国家减少了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和投资,资本缺乏更成为非洲国家脱贫的一大障碍。6. 艾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贫困。自 1981 年世界上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到 2000 年底,全世界共有 2 200 多万人死于艾滋病,1 300 多万儿童成为孤儿,3 610 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目前 90%左右的艾滋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占到全球艾滋病感染者的 75%左右。这一地区是世界上最贫困的地方。虽然不能认为贫困是这一地区艾滋病病毒传播快、艾滋病患者所占比例高的直接原因,但是绝对贫困的家庭是难于维持和睦生活的,也没有足够的经费去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感染艾滋病和治愈艾滋病。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本已贫瘠的非洲在病毒的影响下变得更加落后。六、产业发展与布局由于长期殖民统治、生产方式的传统桎梏以及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等的制约,非洲形成了以农、矿初级产品生产和输出为主的畸形产业结构。(一)农、牧业农业是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支柱。第一产业约提供了非洲生产总值的 1/5,全洲 55.6%的人口以此为业。除利比亚、南非等十几个国家之外,其余国家均以第一产业为最主要的产业部门。非洲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有麦、稻、玉米、粟类、高粱、马铃薯等,还有特产的木薯、椰枣、薯芋、食用芭蕉等。由于多年的殖民统治,多数国家粮食不能自给,粮食短缺,饥饿威胁着整个非洲。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1987 年统计,在非洲 54 个国家和地区中。谷物自给率在 60%以下、属于极端缺粮的有 19 个;自给率在 60%~79%、属于严重缺粮的有 12 个;自给率在 80%~94%、属于粮食不足的有 11 个。三类国家和地区共计42 个,占非洲国家和地区总数的 78%,占非洲土地总面积和总人口的 3/4 以上。缺粮的直接后果是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受到营养不良和饥饿的威胁。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每人每天的食物能量供给量平均为 2 070 卡,较世界平均数(2 660 卡)低 22%,较发达国家的平均数(3 390 卡)低 40%。另据统计,非洲的营养不良者 1988~1990 年间为 1.68 亿,目前已超过 2 亿,约占全非人口的 1/3。粮食短缺使非洲成为全球公认的“饥饿的大洲”。非洲的经济作物,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棉花、花生、油棕、腰果、芝麻、咖啡、可可、甘蔗、烟叶、天然橡胶、丁香等产量都很高。其中,丁香、除虫菊产量占世界的 90%,可可、芒果占50%,花生、棕油、咖啡、腰果、剑麻等占 1/6~1/4。生产和出口经济作物是很多非洲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非洲经济作物出口总值的下降趋势明显。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取代东非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剑麻产地,拉美国家在可可的生产和出口方面也缩小了同非洲的差距。非洲的畜牧业发展较快,除热带雨林外,畜牧业在非洲其他地区均为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但非洲畜牧业迄今为止仍以游牧和半游牧为主,畜产品商品率低,经营粗放落后。按照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可以把非洲划分为以下 7 个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区:(1)东北非区 包括埃及、苏丹和利比亚。主要属于干旱气候下的灌溉农业,耕地占全区的 9%,灌溉面积却占 42%,生产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作物以棉花、麦类、甘蔗为主,其中棉花生产具有一定的世界意义。(2)西北非区 包括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耕地集中于濒海地区,农业主要属于地中海类型,麦类、油橄榄、葡萄、水果地位突出,阿特拉斯山区畜牧业比较发达。 (3)萨赫勒和苏丹草原区 为中、西非北纬 10˚~17˚之间的带状区域,属热带干湿季气候,粟类、高粱、花生、棉花为四大作物,生产粗放,畜牧业比重较大。(4)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河流域热带雨林区 具有三个特点,即可可、橡胶、油棕、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和林业地位突出,粮食以块根作物为主,畜牧业薄弱。 (5)东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区 属热带干湿季气候,以草原景观为主。畜牧业重要,粮食基本是谷物,块根作物不多。经济作物地位突出,包括咖啡、剑麻、茶叶等,是全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6)东南沿海区 包活莫桑比克和印度洋诸岛国。为热带干湿季和热带海洋性气候、农作物种类繁多,稻谷、甘蔗、腰果、香料等比较重要,而毛里求斯则有“糖岛”之称。(7)南非高原区 包括刚果河流域以南,莫桑比克以西各国。区内多属草原景观,粮食以玉米为主,次为高粱和麦类;经济作物不多,烟草较为突出。(二)采矿业非洲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金刚石、金、铜、钴、钒、钠、铬和磷酸盐等产量在二战以前就居于世界前列。近 50 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铁、锰、铝土等新矿藏的大规模开发、非洲采矿业又有了新的进展,占世界矿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5%提高到 10%左右。采矿业在非洲经济中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其他各大洲,其职工虽仅占全洲职业人数的 0.6%,但却提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 1/8,全洲有近 1/3 国家的出口贸易以矿产品为主。 非洲矿产分布很广,种类很多,但仍相对集中。尼日利亚、利比亚、南非和阿尔及利亚四国占全洲矿产总产值的 80%。按矿种而论,石油、天然气合占总产值的 3/4,金占 10%,金刚石和煤大约各占 2%。非洲矿产可分为六大区:(1)撒哈拉区 非洲最大的石油蕴藏区,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全洲的 60%以上。本区位于撒哈拉地台的北缘,拥有一系列巨大的石油沉积盆地,如利比亚的苏尔特盆地、阿尔及利亚的哈西迈斯欧德盆地以及埃及的苏伊士湾盆地等。油气田约有 400 个,其中哈西迈斯欧德油田和哈西鲁迈勒气田规模均居世界前列。(2)阿特拉斯区 为世界上最大的磷酸盐蕴藏区,总储量约占世界一半,其中摩洛哥居世界首位,开采量占全非 2/3 以上,主产地为摩洛哥的胡里卜盖。(3)西非区 从毛里塔尼业到尼日利亚中部。以利比里亚地盾为核心,前寒武系地层广泛发育,在利比里亚、毛里塔尼亚、几内亚等国蕴藏着丰富的铁矿。此外,铝土矿分布也很广,以几内亚为最富。上述几国的铁、铝土矿的产量分别占全非 50%和 90%以上。西非区其他矿产也多,如铀、金、磷酸盐等,其中尼日尔的阿尔利特铀矿为世界最大铀矿之—。(4)几内亚湾沿岸区 从科特迪瓦南部呈新月形延伸至安哥拉西北部,为非洲另一个重要石油蕴藏区,石油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非的 35%和 50%,其中海底油田占很大比重。除石油外,本区其他矿产突出的还有锰、铝土、铀等,其中加蓬的莫安达是世界著名的特大型优质锰矿。(5)刚果盆地外环区 呈半环形从基伍湖地区向西南伸入安哥拉东北部,主要矿业中心是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赞比亚毗邻处的加丹加高原。这里铜的储量占世界 1/6。不仅品位高,还有锌、银、铀、镉、锗等伴生矿,铜、钴产量居世界前列,但近年来生产已出现滑坡。本区东段锡、金、钽、铌、钨蕴藏颇丰,西段是世界重要的金刚石矿区。(6)南部非洲区 包括赞比西河以南广大地区,是世界上少见的矿藏富集区。其中最突出的有南非的沃特瓦特斯兰盆地和布什维尔德杂岩体,还有津巴布韦的大岩墙以及奥兰治河中下游和卡拉哈迪盆地。(三)制造业、电力工业非洲工业基础薄弱,全洲制造业总产值比重仅占世界的 2.5%,按人均计算只相当于拉丁美洲的 1/9。非洲的制造业多属于农、矿原料的初加工性质。轻工业占总产值的 60%,其中食品、纺织两大部门又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重化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在多数国家均十分薄弱。受丰富的资源条件和采矿业促进,非洲的有色金属冶炼和炼油两个重工业部门已稍具规模。前者包括南非的炼金,赞比亚、刚果(金)的炼钢、几内亚和加纳的炼铝等。非洲的发电量增长较快,但人均发电量仅略多于世界平均数的 1/5,而且其中半数以上集中于南非,除南非外的其他非洲国家人均发电量仅为世界平均数的 1/9,不少国家甚至只有几十分之一。非洲水力资源很丰富,约占全世界的 27%,目前虽开发不多,但水电比重在总发电量中仍占到 1/7 以上。全洲有 20
★★★3分
  • 贡献者:黄老师
  • 售价:2
  • 时间:2023-05-02 16:05:18
  • 大小:120 KB
  • 格式:docx
  • 页数:11页
  • 下载:0
下载文档
编辑推荐
地球表层的能流 118
地理课程内容的取向 124
塞曼效应 89
偶氮染料掺杂聚合物薄膜的可擦除光存储特性实验研究 99
超导与低温技术 95
暂无广告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