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起源
发布时间:2023-04-25 14:04:23浏览次数:101农业的起源人类出现以后,在初期阶段仍然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依靠自然界中的天然食物为生。他们不是采用天然的植物,就是捕捉些动物,或是捞取小河的鱼虾等充饥。后来人类逐渐摸索出一种方法,把野生的动植物驯化成家畜与作物,改变了人类以来自然界天然食物的状态,这使人类不再终日奔走寻找食物。农业的出现,食物供应较为充足,而且可以储存食物,人类就可以定居下来,就可以分出一部分人脱离食物生产,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与文化的发展。这也使得人类的前进步伐大大加快。在人类历史的三百多万年的过程中,农业的出现到现在也不过一万年左右。那么农业的起源与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一.关于农业的起源理论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口压力说,一类是宴享说。1. 人口压力说代表人物博塞洛普(E. Boserup )在 1965 年提出。他认为,由于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变暖、冰雪溶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世界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集和狩猎的强度逐渐上升,加上狩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动物的过度捕猎,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了短缺。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在新食物来源中就有一部分植物的种子。于是出现了驯化植物的农业。2. 宴享说海登( B. Hayden )提出的,他认为在农业的起源阶段,由于其生产量不大,所以在人类食物结构中不可能占很大的比重。因此,早期人类驯化植物不是为了解决食物不足,而是为了扩大食物的品种结构,增加美食的种类。正因为如此,人类开始了驯化植物,出现了原始农业。比如驯化一些植物可以用做香料、调味品;一些谷物可以用于酿酒;葫芦科植物可用做宴饮的器皿等。所以这完全是为了增加食物的品种。这两种农业起源的理论看起来好像说法相互对立,但是都有其彼此的合理性。例如,一些考古学家从研究中发现,在野生食物资源分散、数量不太丰富的地区,单位面积内不可能负担较多人群的食物供应,就使得当地人群分成较小单位进行觅食活动,以适应流动性较大的活动。因为人群无法定居下来关注动植物的习性,积累经验,进行驯化活动,农业与畜牧业就无法出现。然而,在食物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也就缺乏动力去推动人群花费较多精力去开展动植物的驯化活动。因此,农业可能是在野生食物资源有基本保障,人群不需要进行长距离的强度大的劳动,但是,在全年中,食物的供应并不均匀,出现季节性的短缺。这种生存压力就迫使人群去尝试驯化动植物,以获取新的食物来源,应付野生食物资源的季节波动所造成的短期饥饿。这种驯化作用的成果逐渐发展,使农业的食物供应超过了狩猎与采集所获得的食物时,人类的社会的发展就进入了新的阶段。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1. C.O.索尔的推论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在《农业起源与传播》中对农业驯化最早的地区和最先从事驯化的人群作了创建性的分析和推测。分析如下:(1) 植物驯化不可能在食物不足的地区。因为,若食物缺乏,居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采集、狩猎以获取食物,没有闲暇进行试验动植物的驯化。在饥饿的威胁下,他们不会去做在近期不能获得大量食物的动植物驯化工作。(2) 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因为只有多样化地形和气候,就会有多种多样种类的动植物,提供在驯化过程中的优选和杂交(只有更大量的遗传因子,进行驯化和培养),才能获得适合人类食用、也便于种植和饲养、产量高的动植物种子。相反,若种类简单、单一,就不适合于早期的种类杂交、选择。(3) 驯化地不可能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因为大河的河谷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不便于进行动植物的饲养种植。要进行动植物驯化,得先防洪防涝,就需要建大型的治水工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还没有能力或没有必要修建这些工程。人们不会在此从事驯养活动。(4) 耕种最早的地方可能出现在林地中。因为从当时用于采集狩猎的工具看,没有能力开垦大面积的草地用以耕种,不会出现在草原区,他们没有能力去破碎草地的表层草;而在林地中,由于树木枯死容易取得用于耕种、栽培作物的空地。(5) 最早的农民是具有倾向于耕种技能的人,即林居者。因为他们使用的斧头及使用斧头的技能与耕种技能相似,可直接类推、用于耕种;而狩猎者用的工具、劳动技能(如投掷、射箭等)与耕作所需的技能相差太远,不可能直接类推到耕作业中,他们不会形成最早的农民。
(6) 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 因为,一方面只有定居者才有机会去研究动植物的习性、驯化和培养它们,对其关注较多;另一方面,对于人类可食的植物,其他兽类也喜欢吃,这种情况下,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就需要人管护,否则就不会有收获,这只有定居者才能做到。根据这些必要的条件,索尔认为,植物驯化最初的中心在东南亚,从事驯化的人群应当是居住在溪水旁以捕渔为主的人。这主要是因为:(1)在这一地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比较丰富,因此人们的食物供应比较稳定,他们就会定居下来,驯化作物;(2)本区地形复杂,生态环境多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供选择和杂交;(3)本区是热带地区,植物可以常年生长,驯化的可能性和驯化成功的机会也最大。2.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根据考古学的研究,由于气候变暖,使得人口增长,人类的狩猎技术进步,致使食草动物数量急剧下降。这种情况的连锁反应就是使人类食物供应变得严峻。西亚两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区被认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这一点已经被考古学所证明。还有在中东地区,由于地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地带,不仅不同的地带有不同的食物来源,而且植物的成熟期在不同地带也不同。由于这种地形的特点以及季节移动的特点,使得这里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考古资料表明,植物的驯化和动物的驯化是同时进行的,驯化活动不仅有利于人类的需求,实际上也可以使因捕杀而易于灭绝的动物种得到保护,以驯化种而留存下来。3. 世界动植物的驯化尽管世界上对动物和植物的驯化最早出现在中东地区,同时,中东地区也最早驯化出了向山羊、绵羊、猪等动物。但是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也在同时进行着动植物的驯化,只是时间相对比较晚一点而已。也就是说,除了中东地区之外,世界许多地方后来都出现过对一些动物和植物的驯化。比如说,中国,在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中发现了黍,驯化的时间大体在公元前 5200—4800 年;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中发现了粟的灰迹,及石斧、石镰、石磨等工具,时间大体在公元前 5500—4900 年;在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中,也发现了粟及其石斧、石磨等石制工具,测定的年代约在公元前 5400—5100 年。对于黍和粟这两种作物的驯化,我们国家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此外,在我国长江下游,浙江余姚市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稻谷遗存堆积层,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人工栽植稻谷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所在地。因此,可以说,我国也是世界上作物最重要的一个驯化中心。世界主要驯化植物和动物的可能起源地区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类从采集和狩猎经济转向以动物和植物的驯化为主的农业经济,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创举。农业产生的意义就在于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使人类的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越来越丰富。非常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到其他方面事物的发展。1、农业对社会的影响(1)人类为了发展农业,创造和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对改善自身生活具有重要意义。(2)农业的发展为人类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3)由于农业的形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了剩余的粮食可供储存,使人类可以过稳定食物供应的生活。(4)把粮食进行加工、煮熟食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寿命的延长、婴儿的成长与发育。正因为这样,农业的出现使世界范围内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因此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 农业的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与原来人类长期进行的采集和狩猎活动相比较,有三点重大差异。(1)使人类定居下来。采集和狩猎活动需要人口不断的流动,而农业活动则需要定居。农业是以土地为资源进行生产,若一年的收成能满足一年的基本需要时,人类就会定居下来,改变以前的流动生活方式。(2)使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减少。在狩猎活动中,一般需要较多人数组成的群体来进行,以提高狩猎的效率,因此,参与狩猎活动的单位人数较多。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一般不需要集体活动,只有几个人就可以进行种植、收获等生产活动。使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减少。这进一步促进了家庭的出现和发展。(3)农业活动群体大,并且聚居于一处。在农业单位面积土地上可容纳较多的人群集中在一起进行生产,而采集与狩猎的人群则不宜集聚于较小的地区内,否则食物资源就会不足。因此,农业生产要求定居、聚居,由此带来了村落的出现,并且在此基础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