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壤、土壤污染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
发布时间:2023-04-22 16:04:40浏览次数:88 第二节城市土壤、土壤污染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土壤子系统是生态系统中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中国耕地面积只占全世界的7%,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1/4,却养育 13 亿人口;而且可开垦的土地资源极为有限。所以,中国的土地资源相对贫乏。中国的土地资源快速减少、土地资源质量不断下降主要在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多种生态环境退化方式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影响了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人为因素如固体垃圾的堆放和矿山开采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三废”的不断排放和农业生产过程化学化使土地资源受到空前的污染。注意到土壤形成的自然进程极其缓慢,通常每百年以 0.5~2cm 厚度的速率进行的,自此说明土壤资源一旦丧失或遭到污染,在短期内很难恢复。显然,城市土壤受到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从而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上有别于自然土壤。首先,城市土壤的变化产生于地带性土壤背景的基础上,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除了那些已被人工彻底破坏和地表被各种建筑材料覆盖的土壤已完全丧失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外,即使仍然暴露的土壤,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物理、化学及其生物性质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认识城市土壤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应把握城市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分析城市土壤的基本特点、针对城市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所产生的不利生态效应,提出城市土壤的改良对策、途径和主要措施一、土壤物理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物理性质是指土壤质地、结构及其相关联的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热量的变化状况。土壤物理性质会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土壤的供肥能力。认识土壤物理性质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旨在改善城市土壤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充分发挥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防护功能。(一)土壤质地与结构土壤是、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土壤固相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占土壤全部重量的 85%以上。土壤的液体、气体均受固相颗粒组成、特性及其排列方式的影响。其中,土壤颗粒的组成、性质及排列又影响土壤的其他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如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及养分的有效性。组成土壤固相的颗粒主要为矿质颗粒。土壤矿质颗粒的相对含量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机械组成。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将土粒分为:砂粒(1~0。05mm)、粉粒(0.05~0.001mm)、黏粒(<0.001mm)。(1)沙土类(sand soil)土壤质地较粗,含沙粒多、黏粒少,土壤疏松,大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但蓄水能力差。此外,有机质分解快,保肥性能较差。(2)壤土类(10amsoil)土壤质地较均匀,不同大小的土粒大多等量混合,物理性质良好,通气透水,水肥协调能力较强。多数植物种在壤土上生长良好。(3)黏土类(claysoil)土壤质地较细,以黏粒和粉沙居多,结构致密,湿时黏,干时硬。由于含黏粒多,土壤颗粒表面积大,保肥保水能力强,但同时孔隙少,通气透水性能差。由于土壤质地会影响水分的渗入和移动速度、持水量、通气性、土壤温度、土壤微生物活动等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如沙质土壤上的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再如沙质土壤通气性好,持水量低,春天土壤温度回升较快,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此外,沙土土壤质地保肥能力较差,因而沙土植物多系耐贫瘠植物。不同植物对土壤质地的要求不同,如油松、樟子松、马尾松宜生于沙土和沙壤土,枫杨、栎类适应质地较黏重的土壤。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系指土壤颗粒的排列状况、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及其稳定性。因此,土壤结构会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供给能力、通气和热量状况以及根系在土壤中的穿透情况。土壤结构通常分为团粒、块状、核状、柱状、片状等结构,其中以团粒结构的土壤最适宜植物的生长。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养分之间的矛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因为团粒内部的毛细管孔隙可保持水分,团粒之间的非毛细管孔隙则充满空气,结果大扎隙排水通气,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呼吸,而团粒内部的水分则被毛细管.吸力所保持,有利于根系吸水。团粒结构的土壤还能协调保肥和供肥的矛盾。由于团粒内部充满水分,为嫌气性微生物活动的场所,有机质分解缓慢。而团粒之间适于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有机质分解快速可以释放大量的有效养分。此外,由于团粒结构的土壤水分状况较稳定,水的比热大,土温相对稳定。相反,土壤结构不良,土体往往紧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二)土壤水分与空气土壤水分、空气含量主要与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有关。两者相互制约相互消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土壤必然具备足够的水分和适量的空气。
三、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它们一方面依赖于土壤而生存另一方面又对土壤的形成、发育、性质和肥力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乃物质和新的合成物质。粗略地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大类。非腐殖物质是原来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物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物质即腐殖质是较难分解的凝胶,呈黑色或棕色,保肥保水能力都超过黏粒。土壤腐殖质含量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85%
~90%。土壤腐殖质常与矿物胶体紧密结合,如胡敏酸与矿物胶体凝聚形成具有多孔性的团聚体,是水稳性团粒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壤腐殖质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腐殖质分解后,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氮源(NH 广或 NO『),土壤中氮素有 99%以上是以腐殖质形态存在的。因此,腐殖质对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是十分重要的,磷有相当部分也是以有机态存在。这些有机态氮、磷在一定的耕作条件下,经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可以转化成无机态供植物吸收。有机质还可吸收一定量的钾,免于淋失。腐殖质对提高矿质营养也十分重要,它是植物所需的各种矿物养料的重要来源,还能与某些微量元素形成配合物,提高这些元素的有效性。土壤腐殖质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所以能活化土壤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对植物营养十分有利。另外,胡敏酸还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可促进种子发芽、根系生长,也可促进植物对矿质养料的吸收和增加植物的代谢活动。总之,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保水、供水、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并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为 3%~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上的植物凋落物多,形成较厚的地被物层,能保持物质循环的平衡,故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但这类土壤一经开垦并连续耕作之后,有机质就逐渐被分解消耗,又得不到足够量的补充,于是养分循环中断而失去平衡,致使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所以熟化农田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 3.5%以下,而一般园林绿化用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 1%以下。三、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
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它们一方面依赖于土壤而生存另一方面又对土壤的形成、发育、性质和肥力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乃物质和新的合成物质。粗略地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大类。非腐殖物质是原来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物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物质即腐殖质是较难分解的凝胶,呈黑色或棕色,保肥保水能力都超过黏粒。土壤腐殖质含量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85%~90%。土壤腐殖质常与矿物胶体紧密结合,如胡敏酸与矿物胶体凝聚形成具有多孔性的团聚体,是水稳性团粒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壤腐殖质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腐殖质分解后,是植物营
养的重要氮源(NH 广或 NO『),土壤中氮素有 99%以上是以腐殖质形态存在的。因此,腐殖质对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是十分重要的,磷有相当部分也是以有机态存在。这些有机态氮、磷在一定的耕作条件下,经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可以转化成无机态供植物吸收。有机质还可吸收一定量的钾,免于淋失。腐殖质对提高矿质营养也十分重要,它是植物所需的各种矿物养料的重要来源,还能与某些微量元素形成配合物,提高这些元素的有效性。土壤腐殖质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所以能活化土壤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对植物营养十分有利。另外,胡敏酸还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可促进种子发芽、根系生长,也可促进植物对矿质养料的吸收和增加植物的代谢活动。总之,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保水、供水、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并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为 3%~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上的植物凋落物多,形成较厚的地被物层,能保持物质循环的平衡,故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但这类土壤一经开垦并连续耕作之后,有机质就逐渐被分解消耗,又得不到足够量的补充,于是养分循环中断而失去平衡,致使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所以熟化农田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 3.5%以下,而一般园林绿化用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 1%以下。三、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它们一方面依赖于土壤而
生存另一方面又对土壤的形成、发育、性质和肥力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乃物质和新的合成物质。粗略地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大类。非腐殖物质是原来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物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物质即腐殖质是较难分解的凝胶,呈黑色或棕色,保肥保水能力都超过黏粒。土壤腐殖质含量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85%~90%。土壤腐殖质常与矿物胶体紧密结合,如胡敏酸与矿物胶体凝聚形成具有多孔性的团聚体,是水稳性团粒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壤腐殖质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腐殖质分解后,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氮源(NH 广或 NO『),土壤中氮素有 99%以上是以腐殖质形态存在的。因此,腐殖质对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是十分重要的,磷有相当部分也是以有机态存在。这些有机态氮、磷在一定的耕作条件下,经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可以转化成无机态供植物吸收。有机质还可吸收一定量的钾,免于淋失。腐殖质对提高矿质营养也十分重要,它是植物所需的各种矿物养料的重要来源,还能与某些微量元素形成配合物,提高这些元素的有效性。土壤腐殖质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所以能活化土壤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对植物营养十分有利。另外,胡敏酸还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可促进种子发芽、根系生长,也可促进植物对矿质养料的吸收和增加植物的代谢活动。总之,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保水、供水、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并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为 3%~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上的植物凋落物多,形成较厚的地被物层,能保持物质循环的平衡,故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但这类土壤一经开垦并连续耕作之后,有机质就逐渐被分解消耗,又得不到足够量的补充,于是养分循环中断而失去平衡,致使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所以熟化农田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 3.5%以下,而一般园林绿化用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 1%以下。三、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它们一方面依赖于土壤而生存另一方面又对土壤的形成、发育、性质和肥力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乃至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都有直接的影响。
(一)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系指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五大类群。根据报道,1g 肥沃土壤含真菌几千至几十万个;放线菌几十万至几百万个;细菌几百万至几千万个。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在土壤中是数量最多的微生物。按照营养类型可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按呼吸类型可分为好气性细菌、厌气性细菌和嫌气性细菌;按个体外形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具有复杂的生物催化酶系统,参与许多重要的土壤生物化学反应。放线菌为单细胞微生物,个体大小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呈纤细的放射状菌丝或分枝状菌丝。每克表土含放线菌数量仅次于土壤细菌。放线菌属好气性土壤微生物,靠分解有机物为主,其分解纤维素和含氮有机物的能力都较强。对营养要求不严格,能耐干旱和较高的温度,最适 pH 值为 6.o~7.5,亦能在碱性条件下活动,但对酸性反应敏感,pH 值低于 5 时生长即受到抑制。除分解有机质外,一些放线菌还具有固氮能力,与非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放线菌的代谢产物中有许多抗生素和激素物质,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长速度。土壤藻类是一类含有叶绿素的低等植物,个体细小,主要分布在光照和水分充足的土壤表面。常见的有蓝藻、绿藻和硅藻三类,对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对土壤养分的转化都有一定意义。一些藻类(如蓝藻)还具有固氮能力。在土壤形成的早期,由藻类和真菌形成的共生体能够在风化的母岩或瘠薄的风化物定居生长,促进原始土壤的发育。总之,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化、养分的转化和循环、氮素的生物固定、植物根部营养吸收等具有重大意义。(二)根瘤和菌根1,根瘤根瘤是一种根瘤细菌(革兰染色阴性菌),从根毛侵入,然后发育成瘤状物。根瘤固定气态氮,为寄主提供可利用的氮素(氨态氮)。具根瘤的植物有豆科的紫穗槐、胡枝子、锦鸡儿、槐树、合欢、皂角和非豆科的赤杨、胡颓子、沙棘、悬钩子、苏铁、金钱松等。2.菌根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形成互惠共生,即菌丝侵人树木根系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根据真菌菌丝在植物组织的位置可划分出三种菌根类型。(1)外生型菌丝在根表面形成密厚的根套,仅侵入根外层细胞之间而不进入细胞腔内。外生型菌根可扩大根系吸收面积。例如松、云杉、桦树、榆、栎、山杨等多数乔灌木树种;外生型菌根由担子菌、子囊菌和藻状菌形成。(2)内生型菌丝不形成菌套,伸进根表皮和表皮细胞之内和其间。例如柳杉、茶、山茶、竹、扁柏、南洋松、兰科、禾本科、百合科草本植物以及苔藓、蕨类等;内生型菌根主要由藻状菌的一些属形成。(3)内外兼生型兼有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的特点。这类菌根在根表面具有发育较好的菌套和在皮层组织间具有“哈蒂氏网”,还在细胞内具有各种形状的吸器结构。内外兼生型菌根多由子囊菌形成。内生菌根的寄主范围远比外生菌根广泛。菌根中的真菌从高等植物根系吸收有机营养(如碳水化合物)或利用根系分泌物,而供给高等植物氮素、矿质营养。菌根具有由菌丝体组成的较大生理活性表面和吸收面积,增强丁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真菌要求土壤结构通气良好,水分适中,pH 值为 5 左右的适生条件。(三)土壤动物土壤动物系指在土壤中度过全部或部分生活史的动物。土壤动物主要作用表现为有机物的机械粉碎、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以及土壤疏松、混合和结构改良。土壤动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根据个体大小,通常叫分为三个类群:①小型动物,个体长度 o.2mm 以下,如螨虫、线虫和原生动物;②中型动物,个体长度 o.2—10mm,主要有线虫、弹尾目等;③大型动物,个体长度 10mm 以上,包括脊椎动物、软体动物、蚯蚓和节肢动物等。根据生境关系,土壤动物分为以下三类:①栖居在表层死地被物上的动物;②栖居于土壤孔隙中的动物;③穴居动物。按照食性,土壤动物还可分为肉食性、植食性、腐食性三类。根据系统分类土壤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1.土壤脊椎动物土壤脊椎动物生活在土壤中,属于大型高等动物,包括土壤中的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两栖类(蛙类)、爬行类(蜥蜴、蛇)等。土壤脊椎动物多数属于植食性或肉食性。土壤脊椎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多具有掘土习性,对疏松和混合上下层土壤有一定功能,其洞穴通道有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渗入,
对于林地类绿地土壤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哺乳类动物多以植物的根、地下茎;种子等为食,易造成苗圃苗木的缺苗断垄,对城市绿地景观具有一定的破坏性。2,土壤节肢动物土壤节肢动物主要包括依赖土壤而生活的某些昆虫及其幼虫、螨类、弹尾类、蜘蛛类、蜈蚣等,在土壤中数量很大。土壤节肢动物主要以死的植物残体为食物,属于植物残体 66 初期分解者。但是,某些种类亦为害植物。节肢动物在土壤中活动,对土壤物质的混合、疏松起着积极作用,穴道也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通气透水性。3土壤环节动物土壤环节动物属于进化的高等蠕虫,在土壤中最重要的是蚯蚓类。蚯蚓对土壤有机质转化和肥力改善起着重要作用。蚯蚓将大量的植物残体和矿质土壤一起吞食,通过消化道排出泥土质粪便,促进有机质的分解、腐殖化和土壤有札无机复合体的形成,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每公顷肥沃的土壤,蚯蚓可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条。因此,蚯蚓具有强大的翻动、混合、吞食和改良土壤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成土因素。在评定土壤肥力时,蚯蚓的数量可乍为一项指标,大量的蚯蚓存在往往是肥沃土壤的标志。在园林绿地改良中,施加新鲜有机质和放养蚯蚓则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改良城市土壤的方法。4土壤线虫土壤线虫个体比蚯蚓小得多,多半躯体纤细,属于较低等的微小蠕虫。按照食性,土壤线虫可分为杂食性肉食性和寄生性线虫。在土壤中,线虫数量很大,每平方米肥沃土壤可达几十万至几百万条。其中,有些线虫在土壤有机质转化中起一定的作用,而另一些线虫则为害植物。5土壤原生动物土壤原生动物是一些原始的单细胞有机体,体微量大,易被土粒黏附。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变形虫、鞭毛虫和纤毛虫。土壤原生动物以分解的有机物或土壤细菌等有机体为食物,可抑制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平衡中有一定的作用总之,土壤动物综合作用为机械粉淬、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四)木本植物根系木本植物根系的作用表现为在根系死亡后,可增加工壤下层的有机物质和阳离子交换量,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根系腐烂后其孔道还可改善土壤通气性,利于重力水下排;根系的分泌物、根围的微生物均能促进矿物和岩石的分化。根际是指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受根系影响的土壤范围。一般认为根际是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四、城市土壤的特点城市土壤由于受到城市废弃物、建筑物、城市气候条件以及车辆和人流的踏压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都与自然状态下的土壤有较大差异。城市土壤的特殊性给植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各种影响,所以园林植物对栽植养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认识城市土壤的基本特点。(一)城市土壤的基本特性城市土壤形态多种多样,表土被剥去、心土外露,土壤的自然剖面受到翻动;另外的情况是出现土壤物质的堆积。由于人类活动的践踏或机械作用,土壤的紧实度明显增加,土壤团粒结构被破坏,土壤结构不良,通气透水性减弱,自然降水大部分流失,渗入到土壤中的降水仅有一小部分,土壤湿度下降,结果影响了土壤生物区系的组成和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在酸雨的影响下,城市土壤的 pH 值较低;有的地方由于尘埃、垃圾和废水的污染导致富营养化和碱化;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常混入土壤,致使城市土壤中含有较多的人为侵入体以及重金属等物质。从市中心向郊外,城市人口数量和建筑物的数量多呈同心圆形式逐渐减少,因此在人为干扰强度呈梯度递减的影响下,城市土壤亦呈同心圆的形式分布。市中心的土壤已不再是生产性的土壤,多半用作城市绿地、操场或其他用地。城市土壤常常混有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排放的废弃物,以及较多的砖瓦、石砾、垃圾等非自然的新生体。由于大量使用混凝土,增加了土壤的钙含量,土壤的 pH 值和重金属含量均较高。在公园、学校、机关和住宅区的绿地上,土壤的污染物较少,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水分状况较好和微生物活动旺盛而道路两侧,由于汽车尾气排放、轮胎磨损等,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种类较多,重金属含量普遍增加,其中愈靠近公路 Pb、Zn 含量愈高,且集中在土壤的表层,同时靠近公路旁边的植物体内铅的含量也随之增高(图 4—6)。工厂周围土壤属性比较复杂,其基本特征是污染严重,污染物成分、浓度以及 pH 值、土壤微生物等指标视工厂类型而有所差异。(二)城市土壤的紧实度
土壤紧实度是指单位立方厘米土壤所能承受的重量。在城市地区,由于人的践踏和车辆的辗压,城市土壤的紧实度明显高于郊区土壤。一般愈靠近地表,紧实度愈大。人为因素对土壤紧实度的影响可达到 20~30cm 土层处;在某些地段,经机械多层压实后,影响深度可达 1m 以上。土壤紧实度增大意味着土壤的孔隙度相应减小,结果土壤通气性下降。因此,土壤中氧气含量明显不足,进而抑制树木根系呼吸代谢等生理活动,严重时可使根组织窒息死亡。对通气性要求较高的树木,如油松、白皮松等树种更为明显。同时,随着土壤紧实度的增大,机械阻抗也加大,结果妨碍树木根系的延伸生长。所以,当土壤紧实度增大时,树木根系数量会显著减少。城市土壤紧实度限制树木根系生长,结果改变树木根系的分布特性,如深根性变为浅根性,会减少根系的有效吸收面积,降低树木稳定-性,从而使树木生长不良,易遭受大风或其他城市机械因子的伤害,而发生风倒或被撞倒。紧实度大的土壤,其保水性和透水性较差,降雨时,下渗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低洼地段易积水;而在干旱时,由于土壤毛细管通畅,土壤蒸发过度,严重影响植物根系的水分供应。此外,土壤紧实度大还会使土壤微生物减少,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下降,土壤中有效养分减少,而且较难形成团粒结构;特别是菌根数量的锐减,既减少了可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的根系表面积,又减少了对空气中氮素的固定,而城市土壤中各类渣土比较多,碱性较强,通常氮素缺乏。所以,城市树木的生长普遍较差,一些树木的长势衰弱,甚至枯死。为减少土壤坚实对城市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除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外,还可通过掺入碎树枝、腐叶土等多孔性有机物,或混入适量的粗沙砾、碎砖瓦等,改善城市土壤通气状况。在园林树木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地面设置围栏、种植刺篱或铺设透气砖等,以防止践踏,促进园林树木生长。(三)堆垫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就地填埋了大量的建筑、生产、生活固体废弃物,形成城市土壤的堆垫土层。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许多建筑物几经拆建,堆垫土层逐渐加厚,如北京市旧城区,大部分地段堆垫土深达 2~4m,少数地段达 4—6m,而解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城区,堆垫土厚度一般小于 1m。城市固体废弃物来源种类不同,形成的堆垫土性状也有很大差异,一般将堆垫土分为以下五类。1.砖渣类来源于建筑渣土。砖渣类容重较大,质地较硬,通气孔隙度仅 4·8%一 8.17%。砖渣类以固体形式侵入土壤,常使土壤大孔隙增加,透气、排水性增强。持水孔隙度为 29.78%~22.33%,能在土壤中吸并保持一定的水分。砖瓦含量过多时,会使土壤持水能力下降。仅砖苎类粉末掺人土壤会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而以固态形式进入土壤不易破分解,故对土壤不起营养补充作用,砖瓦含量过高时,还会使提供养分的土壤容积减少,导致城市土壤的贫瘠化。2.煤灰渣以煤球灰渣为主。煤球灰渣多为椭圆形的多孔体,粒径一般为 2~3cm,质地疏松。持水孔隙度为31.25%一 33.5%,通气孔隙度为 2.25%一 39.7%,具有通气性和吸水性煤灰渣含量适当时,可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功能,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穿透。煤灰渣含量过高时,由于球粒间空隙过多,土壤持水力下降。煤球灰渣含有部分养分,磷、锰的含量都较其他夹杂物为高,能为土壤提供养分,具有一定的保肥作用。3.煤焦渣类为大型锅炉燃烧后的残余物,粒径大小不等。’容重差异较大,不易破碎。大孔隙多,细孔隙少,通气孔隙度为 2L1%~40.5%,以固体状态存在于土壤时,可增强土壤通气及排水性。但持水孔隙度仅为 8.5%~11.5%,保水性极差。焦渣在土壤中含量过多时,其减少提供养分容积的作用与砖渣类相似,但降低土壤持水能力的作用比砖瓦类大。4.石灰渣类由石灰石煅烧而成。石灰可增加土壤碱性。石灰土的持水孔隙度为 40.3%一 46.8%,吸水性强,而且具胶结性。一般还原成碳酸钙后,不易破碎,容重为 1.14~1.4g/cm。以固体存在于土壤时,可增大土壤孔隙。生石灰在土壤表层堆积经淋溶后会伤害植物的根系。5.混凝土块及砾石来源于道路、建筑废弃物。总孔隙度仅为 14。93%~19.43%,持水孔隙及通气孔隙均较低。在土壤中含量适当时增加大孑 L 隙,改善透气排水状况。含量多时,会使土壤持水力显著下降。总之,固体废弃物对植物生存条件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随渣土类:型、侵入土壤的方式和数量,侵入地原有土壤的机械组成等因素不同而、异。在城区外力作用频繁的地区以及土壤黏重的地段,填埋适量的、且与土壤相间均匀混合固体废弃物,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气状况,可以促进树木局部根系伸长,增加根量。但当渣土混入过多或过分集中时,又常会使树木根系无法穿越而限制其分布深度和广度。
对城市人工渣土的利用和改良可采取如下措施:(1)对细粒太少而持水能力差的土壤,应将大粒渣块挑出,使固体废弃物占土壤总容积的比例不超过 1/3,并可掺人部分细粒进行改良;(2)对粗粒太少,透气、渗水、排水能力差的土壤,可掺人部分粗粒加以改良;(3)对植物难以生长的土壤进行更换,同时针对土壤情况选择适宜的城市树种进行种植。(四)土壤贫瘠化市区植物的枯枝落叶常被作为垃圾而运走,会产生如下生态后果:土壤营养元素循环受阻中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降低。据测定,市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略高于 1%,相当于郊区菜园土的 1/2—1/4。有机质是土壤氮素的主要来源,城市土壤中有机质的减少又直接导致氮素的减少。城市渣土中所含养分既少且难以被植物吸收。随着渣土含量的增加,土壤可供给的总养分量相对减少。石灰渣土可使土壤钙盐类和土壤 pH 值增加。对北京城区 211 个测点的监测数据表明,土壤 pH 值为 7.4~9.?,平均值为 8.1,明显高于郊区。由于 pH 值的增高,不仅降低土壤中铁、磷等元素的有效性,也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及其对养分的分解释放作用。城市土壤除钾含量较高外,氮、磷含量都明显低于菜园土,特别是氮素含量偏低。针对城市植物养分贫乏的状况,应结合土壤改良进行人工施肥,特别施人有机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效态养分的含量,还可选种具有固氮能力的园林植物,以改善土壤的贫氮状况,也可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求进行合理灌溉、施肥等。在城市行道树周围铺装混凝土沥青等封闭地面,会严重影响大气与土壤之间的气体交换,造成土壤缺氧。这样做一方面不利于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减少了养分的释放;另一方面不利于根系的呼吸代谢,影响根系的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五、城市土壤污染土壤是植物着生定居的空间,是植物有机物质的生产基地,同时又是有机物质分解的场所。一般地,城市土壤污染有以下几个特点。(1)隐蔽性和潜伏性土壤污染与水体、空气污染有所不同,在于水体、空气污染比较直观,严重时通过人的感官即能发现,而土壤受到污染后,污染物往往会沿着食物链逐级浓缩放大,结果处在营养级位序较高的异养生物则会受到极大的危害,而且土壤污染的治理难度相对较高。因此,土壤污染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土壤一旦遭受污染后极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污染也需要相当长的降解时间。(3)后果严重性土壤污染一般通过食物链危害动物和人类健康。如有机氯农药,由于其降解缓慢,虽世界各国政府已在很久以前就已禁止生产和使用,但有机氯农药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还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根据污染物进人土壤的方式,城市土壤污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水污染型主要是由污水灌溉所造成的污染。在日本已受污染的耕地中,80%的土地是由水污染造成的。在我国西安、北京、天津、广州和上海等城市也发现污水灌区的土壤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重金属污染。(2)大气污染型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其他活动所排放的废气,最终以飘尘、降尘的形式降落,造成土壤污染。(3)固体废弃物污染型主要是城市垃圾、废渣等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土壤污染。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年产量达 1.5 亿吨以上,一半以上的垃圾在城郊土壤堆放,多数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而是随意还田,导致大量瓦砾、灰渣、碎片、金属盐类、病菌、虫卵、塑料等白色污染物进人土壤,使土壤的理化生物性质受到影响或改变。六、城市土壤的改良对污染土壤治理很困难,目前国内外采用的主要治理措施有如下几种。(1)排土与客土改良即挖去污染土层,用清洁土壤置换污染土壤,此法效果好,但是投入大。(2)化学改良剂改良施用化学改良剂,使重金属变为难溶性的化学物质,如在沈阳张士灌区,对镉污染土壤每亩施用石灰 120~140kg 中和土壤的酸性,使镉沉淀下来而不易被植物吸收,使大米中镉的含量减少 50%以上。一些重金属元素如镉、铜、铅等在土壤嫌气条件下易生成硫化物沉淀,灌水并施用适量硫化钠可获得预期的效果。此外,磷酸盐对抑制镉、铅、铜和锌亦有良好效果。(3)生物改良即栽种对重金属元素有较强吸收富集能力的植物,使土壤中的重金属转移到植物体内,然后对植物进行集中处理。如一些蕨类植物对许多重金属有极强的富集能力,植株内的重金属含量可达
土壤中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木本植物如加拿大杨对重金属也有较强的抗性和富集能力。生物途径是一种环境质量改善最安全的方法,近年来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树木受害后,阔叶树通常表现为叶片变小、叶缘和叶片有枯斑,呈棕色。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有的树木则出现多次萌生新梢及开花,芽干枯。针叶树针叶枯黄,严重时全枝或全株枯死。
1土壤水分土壤水分来源于降水、灌溉和地下水补给。土壤水分不仅可供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而且会直接影响土壤中各种盐类的溶解、物质转化、有机质分解。如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植物代谢需要,使植物受到干旱的胁迫,同时加速了好气性微生物氧化作用,土壤有机质消耗加剧,土壤贫瘠化,最终导致植物的营养缺乏。水分过多使营养物质流失,还引起嫌气性微生物的缺氧分解,产生大量还原物和有机酸,植物根系生长受到抑制,甚至还会出现腐烂现象。2.土壤空气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少部分是由土壤中的生物代谢活动过程产生的。由于土壤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质的分解不断消耗 02 和放出 C02。所以,土壤空气组成比例与大气明显不同。土壤空气中 02的含量比大气低,只有 10%~12%,当土壤板结或积水时,土壤 02 含量会低于 10%以下,结果会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代谢活动。而土壤空气中 C02 的含量比大气高几十倍至几百倍,排水良好的土壤中C02 的含量在 0.1%左右,大量施用有机肥料或翻压绿肥的土壤,C02 的含量可以超过 2%或更多。当土壤中 C02 浓度达到 10%~15%时会阻碍根系生长和种子萌发,增加到 15%~20%时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阻碍根系的吸收和呼吸机能,甚至导致呼吸窒息而死亡。土壤通气状况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所以,土壤空气组成及其浓度变化会影响根系呼吸及其生理机能。土壤空气中的 C02 含量相对较高是由于植物、动物、微生物呼吸和有机质分解的结果;C02 会降低 pH 值、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假若土壤 O2 低于最低水平,某些细菌为获得 02 会把硝酸盐变为亚硝(三)土壤温度土壤温度的变化是由于太阳辐射和有机质分解释放热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地,土壤的热量主要源自太阳辐射能。由于太阳辐射强度有周期变化,所以土壤温度亦呈现周期性变化特点。在白天和夏季,土壤表面温度较高,结果热量由表层向深层输送;夜间和冬季土表温度较低,热量由深层向土壤表层输送。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随地理位置和季节而变化,此外还随土壤的剖面位置而变化。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延后,原因在于土壤热量传递需要一定时间。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各种盐类的溶解性、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微生物活动、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2)种子萌发、植株扎根。二、土壤化学性质与园林植物土壤化学性质主要是指土壤酸度、土壤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元素等状况。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肥力影响明显,因此与植物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一)土壤酸度土壤酸度是土壤许多化学性质特别是盐基状况的综合反映。土壤受母岩、地形、降水和植被等影响,而呈现酸性、中性和碱性反应。根据我国土壤酸碱性的情况,将土壤酸碱度分为五级:强酸性(pH<5。0),酸性(pH 5.0~6.5),中性(pH 6.5~7.5),碱性(pH 7.5~8.5),强碱性(pH>8.5)。 土壤的酸碱性直接影响土壤中各种养分的有效性,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植物的生长。 酸性土的有机质分解受到抑制;碱性土的土壤结构易板结,通气小良;土壤 pH 值制约矿质元素的溶解度,从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图 4—5):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以中性或近中性(pH6-7)最高。 偏酸性条件下,往往容易造成钾、钙、镁、磷等养分的缺乏,强酸性条件下易增强铁、铝、锰和某些重金属(如铅、铬、镉等)的活性而产生毒害作用。强碱性土壤常造成铁、硼、铜、锰、锌等的缺乏和 Na+的增多。盐碱土根系渗透势高于植物根系,造成水分外渗,出现生理干旱。土壤 pH 值影响微生物种类、数量和分解。酸性土壤的细菌数量显著减少,真菌的数量明显增加;例如硝化细菌、氨化细困、根瘤菌、褐色固氮菌适宜生长在中性土壤中,真菌在酸性土生长良好。不同种类植物对土壤酸度的要求不同,大多数维管束植物生活的土壤 pH 值为 3.5—8.5,但最适生长的 pH 值则远较此范围窄。土壤 pH 值,低于 3 或高于 9,多数植物根细胞原生质严重受害,难以存活。(二)土壤矿质元素土壤营养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N、P、K、Ca;Mg、S、Fe 和B、Cu、Zn、M。、Mn、C1 等,两类营养元素均来自土壤。所以,土壤的养分状况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来自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矿物分解。在土壤中近 98%的养分呈束缚态,存在于矿物中或有机碎屑、腐殖质或较难溶解的无机物中,它们构成了土壤养分的蓄库。通过风化作用和腐殖质的矿质化,土壤养分缓慢释放出来,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不同的植物种类对土壤养分的要求不同。有些植物种类只有在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如白蜡、榆树、槭树、杉木、苦楝、乌桕等;有些树种能够忍耐瘠薄,如马尾松、樟子松、黑桦、蒙古栎等;豆科植物常需要大量的钾和钙。根系吸收养分后,通过韧皮部输送到需要的部位,落叶时又将大部分吸收的无机养分归还土壤。因此,清除公园绿地和街道上的梢枝落叶,会使土壤营养元素出现匮乏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元素仅为某些植物类群所必需,如豆科植物及其共生体需要钴,藜科植物需要钠,蕨类植物需要铝,硅藻需要硅等。各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不同,且随植物种类、器官和发育时期以及环境条件,其元素组成和含量也会变动较大。(三)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动植物残体的腐烂分解物质和新的合成物质。粗略地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大类。非腐殖物质是原来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物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物质即腐殖质是较难分解的凝胶,呈黑色或棕色,保肥保水能力都超过黏粒。土壤腐殖质含量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85%~90%。土壤腐殖质常与矿物胶体紧密结合,如胡敏酸与矿物胶体凝聚形成具有多孔性的团聚体,是水稳性团粒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壤腐殖质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腐殖质分解后,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氮源(NH 广或 NO『),土壤中氮素有 99%以上是以腐殖质形态存在的。因此,腐殖质对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是十分重要的,磷有相当部分也是以有机态存在。这些有机态氮、磷在一定的耕作条件下,经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可以转化成无机态供植物吸收。有机质还可吸收一定量的钾,免于淋失。腐殖质对提高矿质营养也十分重要,它是植物所需的各种矿物养料的重要来源,还能与某些微量元素形成配合物,提高这些元素的有效性。土壤腐殖质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所以能活化土壤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对植物营养十分有利。另外,胡敏酸还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可促进种子发芽、根系生长,也可促进植物对矿质养料的吸收和增加植物的代谢活动。总之,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团粒结
构的形成和保水、供水、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并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为 3%~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上的植物凋落物多,形成较厚的地被物层,能保持物质循环的平衡,故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但这类土壤一经开垦并连续耕作之后,有机质就逐渐被分解消耗,又得不到足够量的补充,于是养分循环中断而失去平衡,致使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所以熟化农田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 3.5%以下,而一般园林绿化用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 1%以下。三、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它们一方面依赖于土壤而生存另一方面又对土壤的形成、发育、性质和肥力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乃物质和新的合成物质。粗略地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大类。非腐殖物质是原来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物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物质即腐殖质是较难分解的凝胶,呈黑色或棕色,保肥保水能力都超过黏粒。土壤腐殖质含量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85%~90%。土壤腐殖质常与矿物胶体紧密结合,如胡敏酸与矿物胶体凝聚形成具有多孔性的团聚体,是水稳性团粒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壤腐殖质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腐殖质分解后,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氮源(NH 广或 NO『),土壤中氮素有 99%以上是以腐殖质形态存在的。因此,腐殖质对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是十分重要的,磷有相当部分也是以有机态存在。这些有机态氮、磷在一定的耕作条件下,经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可以转化成无机态供植物吸收。有机质还可吸收一定量的钾,免于淋失。腐殖质对提高矿质营养也十分重要,它是植物所需的各种矿物养料的重要来源,还能与某些微量元素形成配合物,提高这些元素的有效性。土壤腐殖质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所以能活化土壤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对植物营养十分有利。另外,胡敏酸还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可促进种子发芽、根系生长,也可促进植物对矿质养料的吸收和增加植物的代谢活动。总之,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保水、供水、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并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土壤表层的有机
质含量为 3%~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上的植物凋落物多,形成较厚的地被物层,能保持物质循环的平衡,故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但这类土壤一经开垦并连续耕作之后,有机质就逐渐被分解消耗,又得不到足够量的补充,于是养分循环中断而失去平衡,致使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所以熟化农田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 3.5%以下,而一般园林绿化用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 1%以下。三、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它们一方面依赖于土壤而生存另一方面又对土壤的形成、发育、性质和肥力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乃
物质和新的合成物质。粗略地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大类。非腐殖物质是原来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物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物质即腐殖质是较难分解的凝胶,呈黑色或棕色,保肥保水能力都超过黏粒。土壤腐殖质含量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85%~90%。土壤腐殖质常与矿物胶体紧密结合,如胡敏酸与矿物胶体凝聚形成具有多孔性的团聚体,是水稳性团粒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壤腐殖质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腐殖质分解后,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氮源(NH 广或 NO『),土壤中氮素有 99%以上是以腐殖质形态存在的。因此,腐殖质对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是十分重要的,磷有相当部分也是以有机态存在。这些有机态氮、磷在一定的耕作条件下,经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可以转化成无机态供植物吸收。有机质还可吸收一定量的钾,免于淋失。腐殖质对提高矿质营养也十分重要,它是植物所需的各种矿物养料的重要来源,还能与某些微量元素形成配合物,提高这些元素的有效性。土壤腐殖质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所以能活化土壤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对植物营养十分有利。另外,胡敏酸还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可促进种子发芽、根系生长,也可促进植物对矿质养料的吸收和增加植物的代谢活动。总之,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保水、供水、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并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为 3%~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上的植物凋落物多,形成较厚的地被物层,能保持物质循环的平衡,故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但这类土壤一经开垦并连续耕作之后,有机质就逐渐被分解消耗,又得不到
足够量的补充,于是养分循环中断而失去平衡,致使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所以熟化农田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 3.5%以下,而一般园林绿化用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 1%以下。三、土壤生物与园林植物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植物根系。它们一方面依赖于土壤而生存另一方面又对土壤的形成、发育、性质和肥力状况产生深刻的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同时,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乃物质和新的合成物质。粗略地可将土壤有机质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大类。非腐殖物质是原来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腐殖物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
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腐殖物质即腐殖质是较难分解的凝胶,呈黑色或棕色,保肥保水能力都超过黏粒。土壤腐殖质含量一般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 85%~90%。土壤腐殖质常与矿物胶体紧密结合,如胡敏酸与矿物胶体凝聚形成具有多孔性的团聚体,是水稳性团粒形成的重要条件。土壤腐殖质对植物的营养有重要的作用。腐殖质分解后,是植物营养的重要氮源(NH 广或 NO『),土壤中氮素有 99%以上是以腐殖质形态存在的。因此,腐殖质对氮素的保存和有效氮的提供是十分重要的,磷有相当部分也是以有机态存在。这些有机态氮、磷在一定的耕作条件下,经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可以转化成无机态供植物吸收。有机质还可吸收一定量的钾,免于淋失。腐殖质对提高矿质营养也十分重要,它是植物所需的各种矿物养料的重要来源,还能与某些微量元素形成配合物,提高这些元素的有效性。土壤腐殖质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所以能活化土壤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对植物营养十分有利。另外,胡敏酸还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可促进种子发芽、根系生长,也可促进植物对矿质养料的吸收和增加植物的代谢活动。总之,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保水、供水、通气、稳温也有重要作用,并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土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为 3%~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上的植物凋落物多,形成较厚的地被物层,能保持物质循环的平衡,故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但这类土壤一经开垦并连续耕作之后,有机质就逐渐被分解消耗,又得不到足够量的补充,于是养分循环中断而失去平衡,致使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所以熟化农田的有机质含量大都在 3.5%以下,而一般园林绿化用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 1%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