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小说阅读 知识讲解
发布时间:2024-05-14 01:05:37浏览次数:46中考总复习——小说阅读考点透视在中考试题中,考查的小说多为篇幅短小的小说即小小说。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可以看出,对小说的考查角度主要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描写手法的作用(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主题的探讨等。基本考点:1.对小说内容的概括和对主旨的把握(包括情节结构的提炼总结);2.对题目的分析;3.根据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4.对人物性格特征的理解、评价;5.对句子的推敲、品味、赏析(包括蕴含的哲理、情感、表达效果、修辞方法等);6.对环境、语言、行动、心理、细节、肖像等描写的作用分析;7.结合内容对各种写作方法,如对比、抑扬、悬念、伏笔等的判断分析;8.由文本引申的相关名著、名言、诗句的默写、回顾;9.立足文本阐述自己的感受、观点。高层次考点:1.调动积累或生活经验来谈感受;2.根据选文内容生发的拓展延伸性训练(展开想象,续写;变点为面,扩写;模仿前句,仿写;总结全文优点,写荐语;与主人公对话,写倾诉语、赞美语、批判语等);3.链接相关文段或者时事,比较分析之中求新收获。【高清课堂:小说阅读精讲 ppt2--6】知识讲解阅读小说的知识储备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二、小说的基本特征1.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和艺术夸张。2.在表现手法上自由灵活,不受时间、空间和容量的约束,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3.以艺术的概括方法塑造人物形象。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糅合熔铸而成的。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它是通过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4.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小说所描绘和叙述的故事,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有比较完整的情节。长篇小说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一个历史阶段的事情;短篇小说或长篇节选,也都有相对独立的情节。5.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要有生活细节,要用群众的语言。了解小说的有关常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作者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它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主要手段。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无论如何安排,总要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坏境包括社会坏境和自然环境,作用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描写社会环境,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三、小说的分类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等几种;按其题材,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几种;按其体例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
体小说等;按其表现手法,可分为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革命现实小说等。小说阅读的基本要点一、把握故事情节小说要多方面、细致深入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必须借助于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越激烈,人物的个性才表现得越充分,因此,优秀的小说作品有着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并借此来多侧面、深入细致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理解典型环境环境描写是用来交代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1.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有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牌,写普鲁士士兵的操练,目的在于交代背景,便于读者理解小说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2.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到不小的作用。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交代季节、气候。(3)交代人物身份。(4)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5)渲染气氛。三、分析人物形象1.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具体分析,因为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2.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1)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代表意义的细节。(2)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3)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4)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3.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重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四、挖掘小说主题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所在。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下面两方面入手:1.剖析人物的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便准确把握主题。2.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以及创作意图,挖掘主题。五、品味经典语言领会小说中优美、经典的语言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寻找、挑选小说中优美、经典的语句。文中“点睛”之笔即是我们要欣赏体会的优美、精辟的语句。具体表现为:(1)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2)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3)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要找这些句子并不难,在课文中也有规律可循:(1)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2)到文章结尾处去找;(3)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2.鉴赏这些优美的语句,理解体会它们的含意,对主题的表达作用。六、领会写作技巧“技巧”指文学创作技巧,它是作者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而又独具特色的手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欣赏: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的。3.文中运用的各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4.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及文学创作方法。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做小说阅读一定要牢记三大原则,就能够避免“感觉不错结果错”的常见现象了。一是坚持整体观,立足全文展开分析、评价,把握作者的主要意图后,再动笔做题。二是解词析句,细致推敲莫性急。考虑要全面,思维要开阔,左思右想再定夺。三是表述分类来对待:解词准确是第一,析句切记有条理,术语要贴紧文章内容。感受类语言求精而美,延伸生动、含“金”量高很重要。注意:小说的丰富性、生动性决定了小说阅读里语言表达是成败的关键。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诠释文章里的思想,所以,把话说准、说美、说精辟是考前训练的要点。一、故事情节的把握常见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答题技巧:1.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2.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常见题型: 1.辨别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2.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答题技巧: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2.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3.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4.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常见题型:1.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3.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答题技巧: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暗示社会环境。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4.渲染气氛。5.推动情节的发展。 四、作品主题的挖掘 常见题型: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答题技巧: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2.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精妙技巧的捕捉
常见题型: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答题技巧: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有节奏感,用词准确、形象,词语丰富、多样等。 题型解读一、(2012 福州福建)点燃一个冬天游睿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地盖天的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的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的起床了。“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的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的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女人在一边默默的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的说。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跟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哔哔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门口,齐刷刷的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的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原来……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的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题目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提炼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篇小说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冬天的一个早上,孙老师和妻子为学生们生火取暖,好让学生烤干衣服上课;下午放学了,孙老师的妻子外出背柴时认为学生在路上贪玩不回家,跟孙老师说了,孙老师批评学生;晚上下雪了,孙老师的妻子因担心没有煤难以过冬而睡不着觉;第二天一大早,学生踏着厚厚的积雪来给孙老师送来取暖的一堆木炭,孙老师夫妇很受感动。回答时根据文章相关内容,抓住要点,简练概括即可。【答案】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 题目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从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着手,去分析这些方法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问题。学生踏着冬雨来校,孙老师早早地生好火让学生烤火,不惜烧掉自家用于取暖的来之不易的煤,当听妻子说学生在路上玩时主动出去劝阻学生,这表明孙老师是一个关心学生、有责任心的人。用于取暖的煤和柴,是孙老师的妻子辛苦地用背篓背来的,这说明她是一个勤劳、肯吃苦的人;因为家里没有煤了,担忧如何过冬,说明她是一个顾家的人;她尽管对着这恶劣天气不时发牢骚,但主动给学生生火,为了学生取暖甘愿自己受冻,这说明她在行动上是理解和支持孙老师的。填写时要注意语言简练、概括。【答案】对学生关怀备至 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题目 3:文中【B】处加红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解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间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等。这类试题的答题思路是: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衬托了什么,在升华主题或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加红句[B]是一处自然环境描写,“到处插满了白旗”,仅有的一点暖气“彻底投降了” ,“寒气肆虐”,渲染了大雪过后严寒的天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衬托了孩子们来送木炭一事的感人。【答案】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题目 4:请对【A】处加红句作简要点评。【解析】赏析文章的语言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表达感情等方面入手。解答这一类题一般按照“明确题目要求、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组织答案(注意引用原文)”的解题思路进行。在这个加红句中,作者将“学生们”比作“一群鱼儿”,“游”“伸”的动作和学生之间热烈的交谈,表露了学生的愉快心情,而这愉快心情是由孙老师的关爱带来的。【答案】示例: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学生围在火堆边烤火时欢快的情景,侧面表现了孙老师对学生的爱。题目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解析】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解答这类题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还要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点燃一个冬天”是孙老师的妻子在学生送给他们木炭时说的一句话,她的本意是说,学生们给的木炭足够一个冬天用了。从更深的层次看,这里“点燃”冬天的,不仅仅是木炭,还有关爱——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爱。【答案】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二、(2012 江苏苏州)快手刘冯骥才①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②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③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④他那时不过 40 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
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⑤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⑥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⑦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忤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快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⑧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⑨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⑩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选文有改动)题目 1: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解析】心理、细节描写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个性特征进行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最为复杂,作答时需要联系人物形象,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快手刘靠着他的“快手”抱碗饭吃,当“我”想揭穿他时,他有些不知所措,但随即想到应对的办法,当他靠着自己的“快手”取得成功后,心理上得到了最大的安慰。【答案】快手刘对“我”的发现感到惊奇,接着想到了应对办法却故弄玄虚,成功表演后显得十分得意。题目 2: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解析】过渡句和过渡段在文中的作用都是承上启下,“承上”联系上文内容分析,“启下”联系下文内容分析。自从“我”上了高中,就没见过快手刘,而且所有的一切都已成为美好回忆,包括快手刘。在回忆的同时,“我”也期待着或许还能再见到他,所以,在高中二年级“我”又十分惊喜地见到了快手刘。从回忆过渡到再次相见,但后来的他让“我”慨叹、让“我”同情。【答案】承起上文,交代了我的离开,收束对快手刘的回忆;引出下文,为再次见到快手刘做铺垫。暗示随着时间的流逝,快手刘人生际遇将发生改变。题目 3: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解析】回答本题时,需要细读题目要求,找出答题区间,然后提炼要点,进行归纳。“我”是看着快手刘的戏法长大的,他曾带给“我”太多的惊奇与欢乐。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变老了,动作也不再那么神速,“我”能充分理解他,所以“我”要尽可能地帮他一把,这也是对自己心理的一种安
慰。【答案】帮助快手刘完成戏法,摆脱窘态,让孩子们相信快手刘的戏法,不再为难他。表现了我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同情和关注。题目 4: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①“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②“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解析】回答本题时,要仔细揣摩语句,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去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从外在到内在,再到精神品质,在比较中理解人物形象。第①句是在快手刘顺利地完成戏法之后说的法,应该说底气十足。而第②句是在“我”的帮助下,快手刘才摆脱窘态,完成戏法后说的话。但这两处语言描写都能看出快手刘是通过变戏法来求得生存的,同时他也带给孩子们很多快乐。【答案】第①句表现了快手刘表演成功后神气十足;第②句中快手刘近乎在哀求,显得底气不足。两句话都能表现快手刘的精明、朴实和善良;也使人感到快手刘手脚渐渐不灵,状况大不如前。题目 5:小说用较多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为什么还以“快手刘”为题呢?【解析】一个好的题目,往往具有双重的提示作用,既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又能揭示文章主旨。理解题目含义,可以从文章内容和主题两个方面去理解。“快手刘”这一个绰号既反应了他的动作的敏捷,也让人感到特别亲切、朴实。虽然年纪大了之后,他的动作与绰号有些不符,但毕竟他曾经带给“我”太多的美好回忆,应该说,他的形象早已在“我”心中树立起来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永远是“我”心中的“快手刘”,“我”对他终生难忘。【答案】 “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