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自然地理分区及各区的综合特征

发布时间:2023-05-02 16:05:04浏览次数:132
一、亚洲自然地理分区及各区的综合特征辽阔的空间范围、复杂的地形结构,形成了亚洲自然地理环境明显的差异性特征。根据亚洲地理环境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特征,可将亚洲划分为 6 大自然地理单元,并且根据各大区的内部差异,进一步划分为 21 个自然地理亚区。(一) 北亚大区北亚大区包括亚洲北部的广大地区。高纬的位置、广大的面积以及围绕北亚水体的不对称性,使北亚具有强烈大陆性的寒湿气候和广阔的永冻现象。在永冻范围内,地形、水文、植被等均受永冻层分布的影响。河流主要属北冰洋水系,植被具有耐寒性和典型的纬向地带性,动物界的特征鲜明。由于非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北亚大区又进一步分为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中西伯利亚高原区和俄罗斯远东山地区等 3 个亚区。 1.西西伯利亚平原区位于乌拉尔山脉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南接哈萨克丘陵,北濒喀拉海,是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属过渡性的大陆性气候,河流属北冰洋水系,地表径流缓慢,为典型的平原型河流,湖泊沼泽广布。由于地势低平,水体较对称,形成了典型的纬度气候带,进而导致典型的纬度自然带结构,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苔原带、森林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2.中西伯利亚高原区是亚洲大陆向北伸展最远的自然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仅北西伯利亚和内雅库特等地为平原低地。气候属强烈的大陆性寒湿气候,永冻现象广布,位于本区东北的奥依米亚康和上扬斯克,冬季绝对最低温分别达-71℃和-68℃,有“寒极的两个女儿”之称。水系北流,水流湍急,为典型的山地河流,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与西西伯利亚相比,植被和土壤的纬度地带性不够典型,在泰加林带的南部缺少连续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带,但垂直地带性比较明显。3.俄罗斯远东山地区濒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海岸线长,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和山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 3/4。堪察加半岛和千岛群岛地处环太洋火山地震带上,故多火山地震。河流和气候均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苔原带广布,自然景观复杂多样,垂直结构显著。(二) 中亚大区中亚大区位于亚洲大陆中部,由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多为山脉环绕的高原、盆地与低地,因此受海洋影响较小,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内陆流域及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景观。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带具有高山气候和高原寒漠、草甸、草原景观。在中亚内部,由于地形类型不同和受其影响而导致降水量分布不均。根据自然景观的内部差异,具体可分为 5 个亚区。1.哈萨克丘陵和土兰平原区位于西西伯利亚以南,是西西伯利亚典型纬度自然带的南延区。地势平坦而单调,哈萨克丘陵主要是浅丘和低山地块,土兰平原是一辽阔的冲积平原,平均海拔在 50~200m。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内流区和无流区广布,植被主要为草原、半荒漠和荒漠。 1947 年,英国公布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顿方案。各土邦可自由选择参加印度或巴基斯坦,或者宣布独立。大多数地区以宗教作为决定加入印度还是加入巴基斯坦的基础。克什米尔地区人口中穆斯林占多数(近80%),但信印度教的土邦王宣布克什米尔归入印度,导致第一次印巴战争。1948 年印巴两国在联合国的监督下停火,并划定了停火线,南部印度控制区和北部巴基斯坦控制区分别占克什米尔地区总面积的 70%和30%。1965 年和 1971 年,印巴之间又两度战争。1998 年 5 月印巴竞相实施的核试验以后,克什米尔地区再燃战火。4.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全长约 2 000km,在历史上从未正式划定过,但两国之间按照双方行政管辖所及范围,早已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在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印度半岛以前,中印两国一直相安无事。1888~1903 年,英国为打开通往中国的大门,发动两次侵藏战争;1914 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关于西藏问题的西姆拉会议之外同西藏地方当局秘密炮制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1947 年印度独立后,不断将领土向北推进。目前,中印边界大体上可以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自不丹东端起,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向东至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交界处止,争议地区约 90 000km2;中段为我国西藏阿里地区与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处,争议地区约 2 000 km2;西段是中国的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拉达克地区(即印控克什米尔部分)的接壤部分,争议地区约 33 000 km2。1988 年 12 月,印度总理拉 • 甘地访华时,中印双方表示要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边界问题的办法,并同意建立关于边界问题的副外长级联合工作小组。到 2001年,中印两国副外长级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已举行 11 轮会谈,双方一致认为边界问题不能成为两国发展其他双边领域关系的障碍,而应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 5.油气地缘问题 亚洲油气地缘问题突出表现在相关国家对波斯湾、里海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的竞争、角逐与输油管线的控制。首先是对石油资源的竞争与角逐。中东的伊拉克和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巴林和卡塔尔、也门与厄立特里亚之间边界冲突的实质都是对石油资源的争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阿塞拜疆、伊朗、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关于里海划分争端的实质也是对里海石油资源之争。 在美国对伊朗、伊拉克制裁时,欧盟国家的大公司则趁机进入两国的石油开发领域。目前谢夫隆—美孚、伊藤忠(日本)、壳牌、道达尔等老牌石油集团在里海石油资源开发中争夺十分激烈。其次是对输油管线的控制。亚欧大陆上的油气管道运输网络可以分为西向、南向和东向三个方向,这三个方向的国际管网中都存在非常敏感的问题。俄罗斯传统的管线主要从西伯利亚,通过乌克兰,伸向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目前这个管网的利用率仅为 60%;新的西向管线已经避开乌克兰,找到了一个新的通道,即白俄罗斯—波兰—德国,但资金短缺是影响这个巨大工程的主要问题。中亚的西向管线的不安全因素将长期存在。南向 5 条管线的走向均与伊朗和阿富汗相关,而伊朗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和阿富汗问题是这些管线正常运行的主要障碍。中国是东向管道的必经之地。目前,中国与中亚三国已经共同签署了边界条约,削减双方边界的军事力量,为土库曼斯坦东向的油气运输提供了安全保证。但是,中亚和东北亚都是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十分敏感的地区,该项目的实施还比较遥远。6.海洋国土问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国土问题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亚洲,海洋国土争端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日韩独岛之争、中日钓鱼岛之争、南沙群岛之争等。①独岛位于日本海中间,由东、西两个小岛和周围 32 个小礁组成,面积约 0.186km2,韩国称之为独岛,日本称之为竹岛。由于独岛周边为寒流与暖流的交汇处,因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并蕴藏着丰富的磷矿和锰矿等矿产资源。目前,岛上居住着两名韩国人。关于该岛的归属,日韩两国之间长期存在争执。②钓鱼岛等岛屿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边缘海区,由钓鱼岛、飞濑岛、北小岛、南小岛、冲北岩、冲南岩、黄尾屿、赤尾屿等 8 个岛屿组成。在日本,称这里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是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行使主 权的,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日本从没有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等岛屿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895 年,钓鱼岛被日本占领。1978 年,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达成钓鱼岛主权问题日后解决的谅解。但是,日本一再违背其诺言,不断在钓鱼岛上修建军事设施,还出动船只和直升机驱赶到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致使钓鱼岛争端再度表面化和尖锐化。③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越南、菲律宾等国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要求,并抢占了部分南沙岛礁,一些国家还先后发表声明,单方面宣布海洋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肆意分割属我管辖的海域,并加紧开采南海石油和油气资源,掠夺南沙海域的大量鱼类资源。我国政府一贯坚决维护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多次申明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有关权益,并从维护地区稳定的愿望出发,奉行“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主张通过双边途径以和平协商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 7.地缘经济与亚太经济合作 随着冷战的结束,亚太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迅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标志是: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的建立与发展。1989 年,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的倡议下,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东盟国家等 12 国第一次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举行,标志着 APEC 的正式成立。1993 年,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推动下,APEC 开始举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2001 年,APEC 的成员已达到 21 个,共举行了 13 届部长级会议和 9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②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迅速发展。1994 年,APEC 通过了《茂物宣言》,提出发达成员不晚于 2010 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 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1995 年,通过了《执行茂物宣言的大阪行动议程》;1996 年,各成员分别提交了实施自由化的单边行动计划,并列出了 2000 年、2010 年和 2020 年以前将采取的措施和大致计划。目前,亚太地区内的贸易与与投资依存度分别达到 70%和 80%。③各层次的区域合作不断加强。北美自由贸易区已于 1994 年正式启动;东盟成员国已经发展到 10 个,并明确了在 2003 年以前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从 2000 年开始召开“103”(东盟 10 国加中国、日本和韩国)经济部长与贸易部长会议,标志着东盟的合作框架已经扩展到了东亚地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迅速发展,新柔廖、湄公河、图们江等增长三角不断涌现。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推动了该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三)民族与宗教冲突问题亚洲人口分属 1 000 多个民族,民族数量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亚洲还是世界上宗教的种类和派别最多的大洲。因此也是世界上民族与宗教冲突的多发地区。1.西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 西亚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结合部,由于民族和宗教成份复杂性,加之种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西亚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旷日持久,以至导致大规模的战争。(1)巴勒斯坦问题。巴勒斯坦地区最早是以游牧为生的希伯来人(犹太人的古称)的居住区,后被罗马帝国征服,犹太人被迫离开,散落世界各地。周围地区的其他民族陆续迁入巴勒斯坦,形成了后来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47 年 11 月 29 日,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的分治方案,将巴勒斯坦分为三部分,即犹太国、阿拉伯国和国际共管的耶路撒冷区,犹太人同意分治方案,于 1948 年 5 月 14 日宣布成立以色列共和国,从此开始了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1988 年,以阿拉法特为首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国。1995 年,巴以签署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过渡协议,以军先后撤出希伯伦等 7 座城市,由巴方自治。但是,这只是分治方案的部分领土,而且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2)耶路撒冷问题。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地区中部的城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奉该城为圣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耶路撒冷曾由联合国管理;第 3 次中东战争后被以色列占领,并被宣布为以色列的首都。1988 年 11 月 15 日,阿拉法特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将耶路撒冷定为首都。至今,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仍是巴以矛盾的焦点。(3)塞浦路斯问题。塞浦路斯以土耳其族和希腊族为主,两个民族分别得到了土耳其和希腊两国的支持。从 1963 年起,塞浦路斯的希、土两族冲突不断。目前,在面积仅有 9 251km2 的塞浦路斯岛上存在着两个国家。国际社会希望希、土两族不再互相杀戮,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希、土 两族也在日内瓦就此问题进行了多轮谈判,但均未达成协议。(4)库尔德人问题。库尔德人是西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长期居住在东起伊朗的克尔曼沙赫、西达土耳其的幼发拉底河上游,北起亚美尼亚的埃里温、南抵伊拉克的基尔库克的面积约 35 万 km2 的广袤地区。1923 年,根据《洛桑条约》库尔德斯坦被分割为五部分,分属于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前苏联。但是,库尔德人从来不承认这种政治分割,为争取民族自治,建立了许多政治组织,与所在国不断发生冲突,并经常以另一国的库尔德人居住地区作为活动基地,展开武装斗争。目前,库尔德人各政治派别之间也互相争斗,他们都希望得到西方大国的支持和援助,但又常常被西方大国利用和任意摆布,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5)阿富汗问题。阿富汗是一个民族复杂、经济落后的内陆国家,全国约有 1 900104 人,但却分为三个种族,共九个民族。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占多数。长期以来,不同民族之间、不同部落之间、宗教各派别之间冲突不断。1994 年,在各派征战之时,伊斯兰学生组织“塔利班”悄然崛起,1996 年占领了阿富汗大部分领土,建立了“塔利班”政权。“9.11”事件后,美国出兵阿富汗,摧毁了“塔利班”政权。在国际社会的协助下,2001 年 12 月 22 日阿富汗各族各派组成临时政府,但是部分派别对权力分配状况仍不满意,临时政权内部的矛盾亦错综复杂。2002 年 1 月 31 日,阿富汗东部地区两派军阀为争夺帕克蒂亚省再燃战火。2.南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 南亚是一个民族、语言和宗教十分复杂多样的地区。除马尔代夫属于单一民族国家外,其余均为多民族、多语言和多宗教的国家。长期以来,南亚地区的各种民族、宗教冲突接连不断。(1)民族问题。南亚民族问题中最严重的是民族自治和民族分离主义倾向。印度南方的泰米尔人、旁遮普邦的锡克人、克什米尔地区的克什米尔人、东北部地区的阿萨姆人、那加人和米佐人,巴基斯坦信德省的信德人、西北边境省的普什图人、俾路支省的俾路支人,孟加拉国吉大港山区的查克马人以及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等都提出或曾提出过民族自治的要求。这些民族中的激进势力还打出了民族独立的旗帜并为此开展了不同规模的武装斗争。一国的民族要求往往得到邻国相同民族的同情与支持,因此常常引起国家之间的冲突,并影响到整个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2)宗教问题。印度教是南亚次大陆的本土宗教,而伊斯兰教则是在公元 8 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东扩传入南亚次大陆的,由于两大宗教在教义和信徒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引起两大宗教信徒之间的长期矛盾与冲突。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实行的“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两个教派之间的矛盾和仇视。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世界上“伊斯兰复兴运动” 的出现和南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的上升,促进了印度教复兴主义的兴起和反穆斯林情绪的增长,一些极端的印度教教派主义势力制造了民族—宗教的危机感,宣称自身的生存及文化传统已经受到潜在威胁,于是又重新提出了建立具有“印度教特性”国家的口号……,所有这些都更加剧了两大宗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近些年来,发生在印度的关于拆毁巴布里清真寺和重建罗摩庙的几次风波均为两大宗教矛盾激化的结果。3.中亚的民族与宗教冲突 20 世纪 90 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一些中亚国家独立。独立后的中亚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宗教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主体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矛盾。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从维护独立国家主权和统一出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有意突出主体民族的地位,采取抬升主体民族地位、排斥其他民族的政策,从而一时间引起了其他民族主要是俄罗斯人的不满。1992~1994 年,分别有 60 多万和 40 多万俄罗斯人离开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返回俄罗斯,还有许多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其他外来民族离开中亚。(2)主体民族与俄罗斯人之间的矛盾突出。苏联解体后,居住在中亚的俄罗斯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下降,甚至在就业和子女上学方面也受到歧视,因而引起他们对中亚国家政府的不满,与当地主体民族不时发生矛盾。如在国籍和俄语地位问题上,俄罗斯人与中亚国家主体民族发生过激烈冲突,也曾引发了中亚国家与俄罗斯的矛盾和斗争。(3)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民族矛盾。中亚国家均为多民族国家,许多民族集中分布,在一些国家内部各地区民族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与冲突,如塔吉克斯坦北方的乌兹别克人与南方的塔吉克人之间的矛盾,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问题以及吉尔吉斯共和国北部的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等斯拉夫民 族同 南部地区的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等中亚当地民族之间的矛盾等。(4)跨界民族问题。在中亚国家主体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民族界限并不严格。20 世纪 20~30 年代,在苏联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曾通过行政命令方式在中亚重新划分了民族边界和行政区划,鼓励各民族自由迁移,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跨界民族问题。中亚国家独立以后,跨界民族问题日益凸显,并引发了多起国家之间的民族冲突。如 1990年 6 月 6 日,在位于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边境的奥什州,乌兹别克人与吉尔吉斯人因争夺耕地和水源曾发生较大规模械斗,当时两国政府共同采取果断措施才制止住这场民族骚乱。但目前发生冲突的根源并未根本消除。①(5)恐怖主义。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伊斯兰极端势力不断向中亚地区渗透。近年来,在中亚地区发生的如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遇刺、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州的 3 名警察被杀、针对吉尔吉斯国家安全官员的凶杀案、针对乌兹别克斯坦卡里莫夫总统的爆炸事件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巴特肯地区绑架人质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动,这些均为伊斯兰极端势力所为。一些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组织,还以中亚为根据地,频频制造分裂中国的舆论,而且竭力向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渗透。宣扬所谓的“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制造多起恐怖事件,鼓吹建立所谓“东突厥斯坦”、“东土耳其斯坦”国家等等。 图 7.1.1 亚洲自然地理区划略图2.帕米尔高原区位于亚洲中部,东邻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西接中亚平原,南以兴都库什山、喷赤河为界,北到准噶尔—阿赖依山。地势险峻,平均海拔为 4 000m 以上,同青藏高原同称世界屋脊。气候属高山寒漠气候,南部为亚热带高山气候,北部为温带高山气候,气候和景观具有显著的垂直地带性。本区分布着许多高山湖泊和冰川,是中亚许多内陆河流的发源地。3.蒙古高原区位于中亚的东北部,四周环山,距海遥远,是一个广大的多山内陆高原。高原表面波状起伏,大部分地区海拔 1 100~2 000m,主要为山地和高平原。气候属于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和干燥性,因而在水文、土壤和植被方面都表现出极端大陆性干燥高原的特征。河网稀疏,分布不均,地表径流缺乏;地带性植被和土壤均以草原和半荒漠为主,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自北向南分布着温带草原、半荒漠和荒漠。4.内蒙古新疆高原区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南以祁连山、昆仑山为界。地表结构为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由于深居内陆,四周又有高山阻隔,受海洋影响很小,遂形成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河流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北冰洋水系外,均为内陆流域。植被大部分为温带、暖温带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5、青藏高原区本区为世界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 4 000m 左右,其间还有多条 1 000~2 000km 的高大山脉,海拔在 5 000m 以上的山脉大都终年积雪,冰川广泛发育。山脉之间分布着高原、盆地和谷地。由于海拔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空气稀薄,气压低,温度低,太阳辐射强,干季多大风,冻土广布,湖泊众多,植被一般都比较矮小稀疏。自然景观表现为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荒漠,仅喜马拉雅山南坡有森林分布。(三) 东亚大区东亚大区位于亚洲大陆中低纬度的大陆东缘,东濒太平洋,西接亚欧大陆。由于地处海陆边缘,特别是半岛和岛屿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本区独特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型森林景观。特殊的地理位置既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又导致特殊构造体系(岛弧—海沟系)的形成。典型的季风型气候,形成了季风型水系的水文特征和古老而繁多的木本植物的分布。根据陆地轮廓、地表形态以及纬度的差异,东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 3 个亚区。 1. 朝鲜半岛区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是一个多山的半岛,山地约占半岛总面积的 75%。气候为从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的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相当丰富,主要集中在夏季。河网稠密,河流多发源于北部和东部山地,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茂密,北部属针叶林带,中部 为以阔叶树为主的温带森林,南部以竹、梅、樱、槐等树种为主,半岛南缘为亚热带常绿林。动物种类丰富,具有由北方针叶林动物到南方亚热带动物的综合性。2. 日本群岛区 为亚欧大陆东缘弧形列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崎岖多山,火山广布,地震频繁。气候以温带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无严寒酷暑,降水丰富,太平洋沿岸夏季多雨,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雪。水系短小流急,且多断层湖、火口湖和海迹湖。植被土壤带的纬度地带性与非纬度地带性错综复杂,森林覆盖率高。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3. 中国东部季风区 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山地为大陆东缘山地的一部分。气候属大陆东岸季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降水集中在夏季。河网稠密,且多大河。自然植被以森林为主,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混杂。(四)东南亚大区 东南亚大区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过渡地带及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地带。岛屿星罗棋布,火山地震繁多。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湿热的地理环境特征和亚洲纬向地带性结构中独特的组成部分。气候包括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类型,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是亚洲自然植物和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根据内部的区域差异,东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区。 1. 中南半岛区本区地形结构比较特殊,山川大势多南北纵走,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基部地势较高,地形结构呈掌状。中南半岛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有干、湿季,形成热带季风林景观,雨量较少的内部平原和河谷为热带草原景观;向南伸出的马来半岛为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景观。中南半岛基部为山地混合林,北部湾和暹罗湾等沿岸分布着红树林。2. 东南亚岛屿区又称马来群岛,包括大巽他、努沙登加拉(小巽他)、马鲁古和菲律宾等群岛。地形高峻破碎,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剧烈。大巽他群岛属海洋性赤道多雨气候,因介于亚澳两大季风气候区之间,故亦兼有季风气候的特色,植被有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两种类型。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在海拔 400m 以下地区多为棕榈、椰子和橡胶等热带经济林,沿海湿地多红树林,400~900m 之间多为由栎、桃金娘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900m 以上的山地主要为针叶林。(五)南亚大区南亚大区位于亚洲的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同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因有南亚次大陆之称。地形明显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大部分。大部分地区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年分热、雨、凉三季。植被以热带雨林、热带季风林和热带荒漠为主。依其内部区域差异,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区。1. 印度半岛区本区为一个界线明显、特征突出的自然地理单元。古老的德干高原构成半岛的核心,平均海拔约 600m;年轻的褶皱山系环绕在半岛的北面,成为与大陆间的自然界线;印度河—恒河平原则位于两者之间。气候为典型的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分为热、雨、凉 3 季。植被以热带季风林和热带雨林为主,德干高原内部、印度半岛的西北部多为灌木和草原植被,塔尔沙漠及周围分布着荒漠和半荒漠。2. 斯里兰卡岛区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南部,构造上原同印度半岛连为一体,后因保克海峡和马纳尔湾沉降,始分离为一古老的大陆岛。中部为山地,沿岸为平原,沿海沙洲、泻湖较多,西南部有珊瑚礁海岸。属热带雨林气候,但东西两侧气候有所不同,西南部面向西南季风,雨量较多;东北部迎向东北信风,雨量较西南部少。大部分属热带雨林景观。马尔代夫群岛亦属该亚区。 (六)西南亚大区西南亚大区也称西亚大区,位于亚洲西南部,基本上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笼罩和广阔的内陆干燥地带的包围,使得西南亚很少受海洋湿源的影响,从而形成强烈的大陆性和干燥性气候。内陆水系广大,多内陆河流和内陆湖泊,还有广大的无流区和一些间歇河。植被以荒漠和半荒漠为主,只是在沿海和迎风多雨的山地才有森林分布。根据地形与气候的差异,西南亚大区可进一步划分为 6 个亚区。1. 伊朗高原区本区为一闭塞的山间高原,由南北两侧边缘山地和夹于其间的山间高原与盆地构成。盆地中有广大的荒漠,相对高度达 200m 左右的沙丘很多。气候干燥,温差大,雨量少,属冬雨型,可称为伊朗式气候。水系以内陆流域为主,外流水系多分布在高原外围。除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等向风多雨的山地有森林外,其余均为荒漠草原和荒漠。2. 阿拉伯半岛区为亚洲最大的半岛,地形为平坦台地式高原,边缘多以陡峭断崖临海,一般高度为 1 200~2 500m。气候属热带荒漠气候,高温少雨,为世界最热地区之一,降水量多在 100mm 以下。大部分为无流区,河流多属干河,只有在降雨后的短暂时期内有一定水量。荒漠面积广大,以利雅得为中心散布有许多绿洲。3.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区为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河流落差小,冲积迅速,平原不断向海延伸。北部气候为地中海型,其他大部分为热带荒漠、半荒漠气候。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4. 地中海东岸区位于地中海沿岸,在构造上为东非大断裂带的延长部分。地形结构南北纵行、东西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地中海沿岸平原、丘陵性山地、约旦断层谷地(又称死海地沟带)和东约旦山地。约旦河自北向南穿流约旦断层谷地。气候和植被为典型的地中海式,沿海平原和山地西侧植物比较茂盛,断层谷地内和东部地区气候干燥,多为带刺的灌丛和矮檞。5. 小亚细亚高原和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区小亚细亚高原是西南亚的一个半岛,南北两侧具有边缘山地,周高中低,海拔约 1 300m;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内陆高原为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半岛中部主要为荒漠草原,图兹湖周围为半荒漠,在安卡拉和锡瓦斯一带主要为草原,北部、西部和南部边缘因降水较多有森林分布。亚美尼亚火山高原是以大阿勒火山为中心,由四条山岭汇合而成的山原地带,新期火山活动非常剧烈,是一火山喷发的熔岩高原,具有垂直景观带结构。6. 高加索山地区属高山地区,地形以大高加索山和小高加索山为主脉,山地与低地相间排列。气候复杂多样,包括寒冷的高山气候、山麓的温带气候、外高加索西部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和东部干燥的亚热带气候。河流属高加索型,一般短小急湍,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有 1 500 多条山地冰川作为水源地,河川径流夏季最盛。植被亦呈显著的垂直结构,外高加索西部沿黑海东岸的低地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东部沿里海西岸地区主要为草原和灌木草丛。二、亚洲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一)地形亚洲是世界上地势最高、起伏极端和地貌类型最为复杂的大洲。亚洲平均海拔 950m,世界上海拔超过 8 000m 的 13 座高峰都在亚洲境内,其中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年轻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死海是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水平面海拔-392m,湖底海拔-792m。洲内囊括了内外营力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类型,如高大的山系、高原和广阔的平原以及各种流水地貌、冻土地 貌、风沙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与冰川地貌等。在各种地貌类型中,山地和高原占主体,其面积占亚洲总面积的 3/4。地势与地形结构特点可以概括为中高周低,山脉组合形式成群成带。亚洲中部高耸且多崇山峻岭和高原,四周低下,多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山脉结构多成群成带,且与山间高原和盆地紧密结合。这些对到亚洲的人口和经济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在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自北而南分布有一系列向太平洋凸出的弧形列岛,它们形成亚洲东部的双重海岸,并围成许多边缘海,这在世界各洲中是罕见的。(二)气候与水资源 同其他大洲相比,亚洲气候具有一些突出特征:(1)强烈的大陆性。主要表现为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多数地区大陆度均在 50%以上。(2)典型的季风性。由于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或迭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从而形成了强度最大、影响范围广和类型复杂的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燥。(3)类型的复杂性。除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亚洲由于地处高纬和高山、高原地区很广,寒冷气候在各大洲中比较突出;同时亚洲的亚热带范围也最广,且受地理位置、海陆影响、地形结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亚洲的亚热带气候自西向东又可区分出地中海式气候、伊朗型气候、高山气候和季风型气候。(4)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这既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也是其气候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如亚洲具有世界上少见的冷、热、湿和干燥的极端地区。图 6.1.2 亚 洲 地 形 图同时,亚洲陆地辽阔,大河众多,源远流长,湖沼密集,现代冰川分布范围广。流域面积在 100 万 km2以上的河流有 7 条,长度在 1 000km 以上的河流共有 30 条,其中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黑龙江省、勒拿河、叶尼塞河和鄂毕河的长度均超过 4 000km,它们不仅是亚洲的长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巨川。湖泊可以分为北亚、中亚、青藏高原、东亚和西南亚 5 大湖群。沼泽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北冰洋沿岸,中国的三江平原和若尔盖高原以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现代冰川总面积为 11 万km2,仅次于南极洲和北极地区,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冰川集中分布区。亚洲山高河长,湖沼众多,冰川广布,水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亚洲年径流总量为 12.85 万亿 m3,占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 33.6%,水力资源蕴藏量为 1 2280 亿 kW.h,占世界水力资源总量的 26%。亚洲水资源的分布大致同降水量的分布一致,靠近赤道地区平均每人每年可达 10 000m3,在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地区少 于 5 000 m3。在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不仅远远低于生物正常生长的需水量,而且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和年内分配不均,水源很不可靠。(三)生物多样性 亚洲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大洲。拥有世界 8 个生物地理区中的 2 个,即古北区和印度—马来区,还拥有世界最高的山脉、世界第二大雨林体系和世界一半以上的珊瑚礁。世界 12 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中有 3 个在亚洲,即中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东南亚地区被认为是野生和栽培谷物及水果物种多样性的中心。世界上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在亚洲都有存在。 但是,由于持续的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亚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利用。直接采集自然产品并将其出口,农业向原始森林、湿地和草原扩展,以高产的外来物种取代传统的当地作物等,都已严重影响了亚洲的生物多样性。此外城市化、工业化、污染、采矿、旅游、引进物种、狩猎、濒危物种的非法贸易以及缺乏适当的管理等,又加剧了生物多样资源的减少。据估计,目前大约 2/3 的亚洲野生生物栖息地已经被破坏,印度—马来区(包括南亚、湄公河流域和东南亚)70%的主要植被种类已经消失,可能连带损失 15%的陆生植物物种。湿地、沼泽地和红树林减少达 55%。图 6.1.3 亚洲 自然植被分布图(四)矿产资源亚洲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的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铁、锰、锡、钨、锑、铜、铅、锌、铝、金、银、钾盐、硫、磷、云母及宝石等。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铁、锡等的储量均居各洲首位。1.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2000 年亚洲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居世界总储量的 70.8%和 45.7%,主要分布在四大成矿区域:(1)特提斯褶皱体系两侧亚洲中部山地、高原两侧油气藏带,其范围北起大高加索山脉北麓,经里海、伊朗高原北侧至新疆、河西走廊山缘地带;南侧西起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经波斯湾沿岸及其海底、伊朗高原南缘、印度河—恒河平原、缅甸西南部至苏门答腊、爪哇岛北部,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的波斯湾、里海地区就位于此带内。波斯湾地区集中了全世界约 67%的石油储量和 31%的天然气储量,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大于 10 亿 t 的五个国家均在该地区,它们依次为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和伊朗。(2)环太平洋西岸褶皱体系东部三大沉降、盆地油气藏带,具体又分为西、中、东三带。西带由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陕甘宁盆地和四川盆地等组成;中带包括布列亚盆地、松辽盆地、华北盆地、江汉盆地和北部湾盆地等;东带由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和南海等诸陆缘盆地组成。(3)北亚、中亚年轻地台—盆地区,即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兰平原油气藏带,位于乌拉尔山—里海以东,叶尼塞河以西,南至 北侧油气藏带以北,总面积 450 万 km2。西西伯利亚平原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天然气蕴藏区。(4)内陆盆地油气藏分布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具体可分为 5 种类型:一是地盾和地台内部的沉降盆地,如通古斯盆地、安加拉—勒拿盆地、呵叻盆地等;二是褶皱带中的山间盆地,如吐鲁番盆地、 费尔干纳盆地等;三是古老多旋回和碰撞挤压带之间的大型复合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四是年轻的断陷盆地,如拉萨盆地;五是山前拗陷盆地,如酒泉—民尔盆地、潮洲盆地等。2. 煤炭资源亚洲的煤炭资源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带,以中国的北部和俄罗斯东部的两个大型含煤带为主。中国北部是指大别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其资源储量约 2.45 万亿 t;俄罗斯东部是指位于贝加尔湖与土尔盖拗陷之间的含煤带和位于叶尼塞河以东、N60以北的含煤带,分别包括伊尔库茨克、坎斯克一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卡拉干达等煤田和通古斯、勒拿、太梅尔等煤田。此外,南雅库特等煤田也很重要。3. 铁矿资源 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东部,俄罗斯的萨彦岭、外贝加尔、安加拉—伊尔库图 6.1.4 亚洲主要矿产分布图斯克、布列亚山地,中国的辽宁、河北、湖北、内蒙古、四川、福建,朝鲜的茂山、利原、殷栗,日本的釜石、俱知安,印度的比哈尔、奥里萨和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土耳其等。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印度是亚洲铁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其储量分别为 250 亿 t、83 亿 t 和 28 亿 t,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六和第九位。4. 锡矿资源亚洲的锡矿资源储量约占世界锡矿总储量的 60% 以上,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云南、广西、贵州),经缅甸东部、泰缅国境,到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邦加岛和勿里洞岛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东南山地、贝加尔以东地区和锡霍特山地。泰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均为世界锡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五)综合评价 从总体上看,亚洲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的大洲,但由于各自然要素组合及其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显著不同,进而形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1.北亚大区。水及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锡、铜、铅、锌、金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冷湿,光热资源不充足,永冻层广布,大河多北流,易泛滥,并形成大面积的湖沼地带,因此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不利于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展开。2.中亚大区。深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地表径流贫乏,水资源严重短缺,但光热资源充足,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广布,适于畜牧业发展,农业全部需要灌溉。矿产资源以石油和天然气、煤、铜、锰、铁、铝、钨、锡、钼、银、锌、岩盐、芒硝等资源为主,工业化的资源潜力巨大。 3.东亚大区。濒临太平洋,渔业资源丰富(西北太平洋渔场是世界主要渔场之一),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发展;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利于农作物特别是稻谷的生长;水及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煤、铁、钨、锑、铜、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为东亚地区的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 物质基础。但是,大陆东缘地质构造复杂,多山且火山、地震频繁,并易受台风侵袭,给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危害。4.东南亚大区。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且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交汇地带,气候湿热,水、热、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和锡、钨、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丰富,利于工农业的发展,使该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农矿产品产区和出口区。5.南亚大区。位于低纬地区,季风气候为主,多大河,水、热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三角洲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这些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从而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成为世界上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6.西亚大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使其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焦点。但地处内陆地区且以高原地形为主,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等,又不利于经济发展。三、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亚洲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种族、民族、宗教构成复杂,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其人地关系问题复杂而突出。(一) 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亚洲是一个人口大洲,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贫困人口等方面。1950~2000 年,亚洲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1.9%,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在各大洲中仅次于非洲和拉丁美洲,居第三位,见表(6.1.1)。表 6.1.1 1950 年以来世界及各大洲人口增长率(%)资料来源:U.S. Bureau of the Census, Interna$onal Data Base. h'p://www.geohive.com/ global/ixgd.php。亚洲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2000 年三者的人口合计占亚洲总人口的 90%,人口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千米 127 人、297 人和 118 人,见表 7.1.2。其中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均超过了 10 亿人,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等国家的人口也都在 1108 人以上;中国澳门的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千米 56 721人,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都超过了 10 000 人,巴林、孟加拉、中国的台湾、巴勒斯坦、韩国和黎巴嫩等国家的地区的人口密度都在 1 000 人以上。而在北亚、中亚和西亚,人口则比较稀少,北亚的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只有 3 人。表 6.1.2 亚洲及其各大区人口分布资料来源:Popula$on Reference Bureau DataFinder, h'p:// www.data.worldpop. org/prjprbdata.asp.亚洲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大洲,仅南亚和东亚就有 8 亿多贫困人口,约占世界贫困人口总数的 2/3。① 1998 年,亚洲每天消费水平低于 1.08 美元的人口达 9.9 亿人,占全洲总人口的 26.6%。1999 年,在有统计数据的 46 个国家和地区中有 21 个为低收入国家(人均 GNP 为 755 美元或以下),其中老挝、柬埔寨和尼泊尔三国的人均 GNP 均低于 300 美元。贫困人口在就业、居住、健康、教育、医疗等方面都受到严重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待遇,如印度最富有的 20%的人口 5 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 5.43%,而最贫穷的 20%的人口这一比率却达到 15.47%。 众多的人口、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广泛分布的贫困人口等,给亚洲的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具体表现为:(1)土地退化。目前,亚洲约有 39%的人口生活在有干旱和沙化现象的土地上,其中沙化土地面积已超过 350106ha2。水土流失和过量使用化肥及农药,使 20%耕地的土壤已经退化。在印度、中国和巴基斯坦,还因过度利用地下水灌溉而使大面积土地盐渍化。(2)森林减少。由于木材的需求量的增加、农业用地的扩张、战争以及自然灾害和森林火灾等原因,亚洲的森林覆盖率迅速下降,其中 3/4 的减少量来自于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和泰国。近几年,中国、泰国、越南和柬埔寨等国正在实施可持续的森林和农业管理政策,已降低了森林减少的速度。(3)水资源匮乏。亚洲农业消耗的淡水量远远高于其他大洲,淡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影响亚洲粮食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水坝的修建和过度利用地下水灌溉,已经破坏了原有的水循环系统,导致地表径流量减少,湿地干涸,耕地盐碱化。因人为污染,亚洲河流中细菌含量是世界平均数的 3 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使大量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到污染,3 名亚洲人中就有 1 人无法得到安全饮用水。每年因水污染和卫生设施缺乏导致 50104 婴幼儿死亡。(4)生物多样性减少。据世界保护联盟(World Conserva$on Union)统计,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濒危物种最多的国家,三个国家的濒危物种分别为 135 种、80 种和 72 种。菲律宾是世界上濒危鸟类最多的国家。(5)空气污染。空气污染也是亚洲比较突出的环境问题。1975~1995 年间,中国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数的 2 倍。严重的空气污染已使许多人饱受支气管炎之苦,甚至过早死亡。(6)城市贫民问题。1998 年亚洲 75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已达 160 座,占世界的 43%。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已经抵消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增加,贫民窟在许多城市中迅速增加。如科伦坡,约有 50%的城市人口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二)领土及地缘关系问题亚洲国家共有 48 个国家,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陆地和海洋国土争端,这些争端是目前制约亚洲政治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1.北方四岛问题北方四岛是指齿舞、色丹、国后和择捉四岛,属千岛群岛的南部。由于周围海域为南北暖流寒流相汇之处,因而形成丰富的鱼类资源,有着“鱼类宝库”之称。千岛群岛 17 世纪时最早由日本人发现,18 世纪初被俄国占领。1855 年,日俄两国签订了《下田条约》,将千岛群岛中的南部诸岛(即今北方四岛)划归日本,其余部分则归俄国。1875 年,俄日签订《圣彼得堡条约》互换千岛和库页岛,日本以放弃其所占领的库页岛南半部为条件,全部占有了千岛群岛。1945 年 8 月日本战败投降后,作为《雅尔塔协定》的组成部分,苏联占领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岛屿上原有的日本居民被遣返回日本,代之以苏联居民。战后以来日本声称对北方四岛拥有历史性主权,要求归还日本。自 1955 年 6 月起,日苏(俄)两国开始就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展开谈判,但一直未能达成协议。2001 年,在北方四岛周围海域的捕鱼权问题上,日俄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2.朝鲜半岛问题朝鲜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国家,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朝鲜半岛上争夺势力范围,并于 1945 年 9月达成协议,大致以北纬 38线为界,以南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以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南方于 1948 年 8月 15 日建立大韩民国,北方于 1948 年 9 月 9 日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形成了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对立的局面。随着冷战的结束,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逐步由对立走向合作。2000 年 6 月,南北双方首脑进行了首次会晤,之后双方经过多次协商,在有关铁路、公路联结的军事问题、离散家属互访和经济合作方面达成协议,双方经贸往来不断发展。但是,“北方界线问题”、朝鲜“核威胁”问题和驻韩美军问题仍是制约朝鲜半岛稳定的三大重要因素。 3.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即查谟—克什米尔,包括查谟、拉达克、克什米尔河谷和吉尔吉特等地区。克什米尔原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英国对南亚次大陆实行殖民统治之后,克什米尔成为受英国保护的一个土邦,但享有自治权。
★★★3分
  • 贡献者:黄老师
  • 售价:2
  • 时间:2023-05-02 16:05:04
  • 大小:204 KB
  • 格式:docx
  • 页数:13页
  • 下载:0
下载文档
编辑推荐
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103
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134
教师的职业理念 110
真空技术基础知识 101
暂无广告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