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活动

发布时间:2023-04-25 14:04:47浏览次数:95
工业经济活动工业经济活动是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保证。国民经济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工业的现代化,因为工业、农业、运输、商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现代化,都要依靠工业提供各种各样的现代化装备和手段。一.基本特点1.无明显的季节性。工业经济活动主要是物理的(包括机械的)、化学的生产过程,生物过程(主要是微生物过程,如生物制药、酿造工业等)比重不大。所以,工业不象农业那样受自然条件、时间 (季节性)的严格限制,少数包含生物过程的工业部门也可以在人工条件下全年生产。除少数部门(如晒盐等)外,只要具备资金、技术、能源、资源、运输、设备、劳动力等条件,工业生产可以全年进行,可以随时调整生产规模。除了采矿业、建筑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布局的灵活性越来越大,不象农业那样受到空间上的严格限制;无论气候差异,当地有无资源,只要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某种工业,经济技术合理,都可以布局该种工业;由于工业经济活动主要是非生物生长过程,某一工业产品的生产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地域各工段分开交错生产,然后组装,也可以按工艺流程依次生产,还可以分散在不同地点生产。2.专业化与协作化。除了采矿业,一般地,工业生产各阶段可间断、交错或连续,工业布局可游离于工业资源,与农业经济活动各阶段必须一贯连续、先后依次并持续一地的特点截然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工业经济活动日益专业化、协作化。工业生产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可以组织大批量生产,实行产品和零部件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并可采用专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有利于生产管理和物资调配,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改善企业的规模结构,可以避免重复建设,缩短建设周期,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调整工业布局,改进部门结构和产品结构。专业化是协作化的基础,生产协作是专业分工的发展和保证。专业分工愈细,同类生产愈集中,协作范围愈广泛、愈深入。协作的组织类型多种多样。协作化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消耗,促进各有关部门、地区之间的联系,提高劳动生产率。3.技术性强,精密度高。与农业经济活动相比,工业经济活动的技术性强,精密度高,尤以电子工业、精密机械等工业部门最为突出。在工业经济活动中,很小的技术差错或精度不够都可能出现工业废品乃至重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而对农业经济活动来说,这种可能性很小。4.分布集中。农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面状。工业经济活动始终以点状的形式,集中分布在狭小的区域内。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非常复杂,不同的工业部门往往是一种互为市场或原料的供求关系。工业主要集中分布于消费中心、交通枢纽和原燃料产地。工业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是:(1)工业生产离不开能源和原材料等,而能源和原材料并非遍在资源,分布都很集中,只有集中分布工业,才有利于对工业资源的利用。 (2)任何工业部门都有一个规模经济问题,工业集中分布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3)工业生产过程易于分解,易于形成众多小部门,乃至生产零部件部门,人们可以选择优势区位进行生产。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使一些交通方便的地方,特别是交通枢纽,成为工业生产分布的理想场所,从而促进了工业生产的集中分布。 (4)工业各部门之间有着紧密的生产技术联系,或者互为市场,只有在紧密的生产技术或市场联系中,才能节约能源、运费、生产用地,降低生产成本。(5)工业集中分布,可以产生集聚效益。一般地,工业生产集中布局,有利于节省基础设施投资,充分利用公用设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二.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今天众多的工业部门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是工业部门结构演化的总趋势。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前,工业是以简单协作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部门分工停留在初级阶段。第一次科技革命以后,出现了现代纺织、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出现了电力、电器、化学、有色冶金、石油、内燃机、汽车和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出现了原子能、微电子和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电子工业和激光工业等工业部门。任何国家的工业都是从轻工业开始的。19 世纪末,重工业在世界工业部门结构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除了一些面积很小、人口很少的微型国家外,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小是工业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按照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力、资源、资本和知识等)在生产中投入量的相对大小,人们通常把工业经济活动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 (技术)密集型四类。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如轻纺工业、手工业等。特点是:(1)就业机会多 ;(2)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3)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 科技含量低;(4)一般地,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特别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工业部门,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资本密集型工业是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如机械制造业等。一个经济地域所拥有的资本密集型工业数量和规模,是工业经济时期衡量一个经济地域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是指需要投入很多知识和智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业部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类型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主要是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源、资金密集型工业占绝对优势,劳动密集型工业依然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资源、资金密集型工业仍然是经济的基础,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主要地位。一般地,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的经济地域,首要任务是工业化。三. 工业布局1.工业布局原则。一般地,工业布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以节约生产和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少发展中国家在沿海地区发展出口加工业,“两头 (资源和市场)在外,中间(生产)在内”,也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不同工业部门对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市场及交通枢纽的距离远近承受程度差别很大,宜区别对待。(2)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促进大、中、小经济中心的形成。 (3)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推动落后地区的开发,根据各地条件,合理布局不同部门和规模的工业。在落后地区布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相关工业部门,是缩小地区差别,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4)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5)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合理的工业布局,有利于充分利用各地资源条件,扬长避短,减少不合理运输,提高经济效益,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2.工业布局类型。工业布局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单个企业,更多的则是多个企业组合布局。单个工业企业占地规模不一定都很小,如煤炭开采。企业组团布局占地规模不一定很大,如某个工业城镇。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工业布局可以划分为资源型、河湖水域型、临海型、临空型等类型。资源型工业部门消耗能源、原料较多,与资源的依存关系密切,一般布局在资源产地。这些工业资源包括农副产品、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原材料等。主要部门有农产品初加工 (如轧花、制糖、制茶等)、采矿(如采煤工业、石油开采等)、部分原材料工业部门(如水泥工业、水电工业、钢铁工业等)、重型机械工业等。资源型工业向外输出的产品主要是能源、各种原材料、农矿初级产品、重型机械。在资源型工业地域,工业部门结构往往以重工业为主,加工工业则以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多的部门为主,输出往往大于输入。资源量的多少影响资源型工业规模。任何传统工业资源都是有限的,用一点就会少一点。布局在这类资源地域的工业,多数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源因消耗而不断减少,部门结构会不断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在不同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资源型布局的工业部门有一定的差别,钢铁工业布局由集中于煤铁产地发展到与钢铁工业原燃料产地相背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河流、湖泊可以为发展工业提供水运条件、生产生活用水和动力。在工场手工业时代,溪流是工业动力来源之一,许多手工作坊临河分布,靠溪流推动水轮带动机器生产。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后,水电业迅速发展,于是高耗能的电冶金、电化学工业在水电站附近相继出现。内陆水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非常大。以美国钢铁工业为例,美国钢铁工业早期主要集中在匹兹堡地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苏必利尔湖西岸的梅萨比铁矿开始开发,依靠良好的湖运条件,移铁就煤,在非铁矿产地但距煤炭产地很近的大湖南岸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等城市发展了大规模的钢铁工业,以致最终超过了内陆钢铁工业中心匹兹堡。钢铁工业等高耗水的工业部门往往也因工业用水量大而临河临湖布局。海洋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是海底矿物、海洋生物、海水矿物所在地。人类从“望洋兴叹”到“漂洋过海”、“海洋牧场”,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巨大进步。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能力的提高,海底采矿、海洋水产、海水化学工业、海水淡化等经济活动的发展,沿海地区必然成为这些工业布局的良好场所。战后以来,经济生活国际化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以超越物质生产发展的速度迅猛增加,达到空前的水平,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得到了迅速发展,一些依靠进口原燃料的工业部门包括原材料工业部门在沿海地区安家落户。战后以来,在世界诸多国家出现的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如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的钢铁工业,就是临海型布局的典型。一些“两头在外”的经济区域,如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多布局在沿海,以方便进出口。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