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过程概述
发布时间:2023-04-27 14:04:45浏览次数:93自然地理过程概述自然地理特征既包括组成地球表层的五个圈层的各自特征,如岩性、地貌形态、水文、土壤、生物群落、气候等要索特征,也包括地球表层整体的结构、功能等综合性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产生与消亡的变化称作自然地理过程。一般而言,尽管可以将各圈层层特征的产生于消亡变化,称之为地理要素过程,如地貌过程,成土过程等。将地球表层结构与功能等特征的产生与消亡变化称之为地理系统的综合过程。但事实上,既不存在独立的要素过程,也不存在独立的综合过程,它们是统一地理过程在要素或整休结构功能上的表现。这就是自然地理过程统一性原理。地球表层由五个圈层组成,这五个圈层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彼此相依,可以说,它们之间时时刻刻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正是这种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强弱,决定了地球表层这一整体及其要素变化的动态性。地球表层从来不存在单一圈层的变化,也不存在脱离圈层的整体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各圈层及整体的变化在时间轴上具有同步性。《地貌学》中,戴维斯提出了著名的地貌循环学说。该理论模型的核心内容为:假定原始的地形面为平原面,当受到来自地壳内部力的挤压后,隆起形成高原,高原上发育的河流不断下切,当切蚀到侵蚀基准面后,河流开始向侧方侵蚀,导致河谷扩张,谷坡后退,高原面逐渐变窄,最终与谷坡联在一起,形成山脊,则高原地貌变为山地地貌、山地地貌形成后,在河流溯源侵蚀,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等作用下,山体逐渐变得低缓、破碎,甚至失去走向.此时,山地地貌演化为丘陵地貌;当丘陵进一步遭受侵蚀后,最终被夷为平原。由此构成的一次完整的地貌循环过程。即地貌过程。在地貌由平原演变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由高原演变为山地、,丘陵、平原的这一循环的地貌过程中,水体也在发生着相应地变化。假定平原的坡度为 0,那么平原上是不发育河流的。现地面抬升,在断裂等岩石破碎处形成构谷,并下切至地下水位,形成河流,河流摆动导致流域面积增加,流量增多,这一过程就是高原逐渐演化成山地的过程,流域面积扩张的终结意味着山地形成而高原消失。河流由独流发展形成水系的过程恰恰是山地向丘陵转化的过程;与丘陵
消失同步,河流经层流阶段最终在坡降消失的同时消亡。因此,地貌的平原高原山地丘建平原的变化过程恰恰是水文由无流独流流城扩张支流发育层流无流的过程。同样地貌演化的演化过程也是植被与土壤的演化过程,假定研究对位于温带湿润区,地貌低平状态时发育了草甸上,地面抬升时土壤逐步演替为白浆土,与河谷扩张和山地形成同步,白浆土逐渐分化成山地暗棕壤和河谷草甸土。山地演化成丘陵的过程,正是由山地暗棕壤向暗棕壤演化的过程,丘陵向平原演化过程也就是暗棕壤向草甸土演化的过程。综上所迷,自然地理过程是一个统一过程,其表现既是地貌过程,也是土壤过程、水文过程、植被演替过程。也就是说:地貌过程、岩石转化过程、土壤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只不过是自然地理过程的不同侧面,而非独立过程。现代地理过程的特点人类本是作为一种物种存在于地球表层之中,但是由于人类进化速度明显快于地球表层的进化速度,因此人类逐渐独立于地球表层建立起人类社会,其标志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诞生。由于两个文明的建立,人类的诸多行为已经与自然地理过程不同步、不协调,不适应。而成为对自然地理过程的干扰。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就是指人类干扰产生后的自然地理过程。一、复合性特点现代地理过程,人类干扰是主要的干扰因子。人类干扰的对象可能是单一圈,如砍伐森林;也可能是全方位的,如开垦、种植水稻,既改变了植被、土壤的结构与属性,也改变了水文与小地形,同时对地方气候也产生了影响。无论是对单一圈层的干扰,还是对地球表层整体的干扰,其干扰因子常常与地球表层其他机制共振,导致干扰效应相应地被放大。在温带湿润的针阔混交林中,采伐建群种红松,由此增加了林内的光照强度和冬季群落内的风速,导致了抗寒性差和不耐寒树种幼苗的死亡,而抗寒性强、喜阳的蒙古栎则大量萌生.当形成蒙古栋纯林时,林相和林质极度恶化。同样,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水分缺乏和土壤肥力的下降进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形成恶性循环。一、阶段性现代自然地理过程具有独特的阶段性,一般地说,表现为三阶段模式。
l.景观破碎化阶段在人类未干扰之前,地球表层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景观一致性的特点,如茫茫林海,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等。人类在开发土地资源时,首先是以斑块状的方式进行,建立起居民点斑块、农用斑块等。随着斑块数量的增加,虽然景观基质尚没有改变性质,但却使景观发生破碎化。景观破碎化初期,对地球表层的生产、处置等功能的正常进行没有造成显著的衰减,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如提高生物群落的生长紧等。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明显,如核心种的消失(依赖较大同质景观的物种,如虎)和边缘种的增加(依赖多种生境,如部分鸟类)等。2.功能衰减阶段当人类干扰范围扩大到整个景观时,则地球表层的功能发生严重的衰减。如在吉林省东部,人类的过度采伐使森林由原始的针阔混交林逆向演替为杂木林,形成蒙古栋、山杨、白桦纯林,胡枝子散木林等,林相退化,生产力水平大幅度降低。在吉林省西部,过度放牧造成羊草草原退化成杂类草草原,马莲纯群落或碱蓬纯群落,此时群落的生产功能、处置功能都严重衰减。3.平衡失控阶段在人类待续超强度的干扰下,地球表层的平衡过程被打破,各要素之间、各单元之间及自然地理整体与外界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收支的平衡被打破,造成沙化、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不稳定事件的发生:稳定性丧失不仅导致地球表层生产功能、保护功能等的彻底丧失,而且对人类安全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三、不可预见性自然干扰引发的自然地理过程具有可循环性,因此可根据干扰发生规律对自然地理过程的方向进行预测。但是,人类干扰引发自然地理过程部分是不具循环性的,因此也难以预测。例如在洗衣粉末被发明之前,生活污水排放后由于有微生物分解、土壤吸附等机制会将污染物消除。但工业污染物的消除一般较为困准,这就造成环境中污染物的收入大于支出,发生累积,这是污染问题的核心。现在转基因制品进入食物链,转基因累积的后果,同样是不可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