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十八世纪文学

发布时间:2024-02-03 12:02:32浏览次数:44
福师《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FAQ(五)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一、简述十八世纪的主要戏剧理论。答:18 世纪戏剧家从四个方面来建造平民戏剧理论的大厦:1) 否定古典主义戏剧的贵族倾向,主张描写与歌颂平民;2) 力图突破悲剧和喜剧的严格分界,建立介乎悲、喜剧之间的“正剧”;3) 打破“三一律”的约束;提倡用散文代替韵文。二、简述《鲁宾逊漂流记》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答:1、思想价值:本书成功地塑造了鲁宾逊这个人物形象。作者通过这个人物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只要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从事创造性劳动,只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即使孤身一人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也可以保卫自己而生存,并在生存中壮大自己和改善环境,求得发展。小说这种人定胜天的信念、坚定的意志、百折不回的毅力、合力得救的思想,对全世界读者,尤其对青少年有很有益的启迪。 2、艺术价值:1)小说在艺术上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对题材的开掘富于独创性;2)第一人称日记体、编年体写法加强其真实性生动性;3)对劳动的描写极富诗意,这种描写对青少年有很大感召力,使青少年读者产生对创造性劳动的无比热爱和急于去实践之强烈欲望;4)塑造了文学上之新人物,鲁滨逊不是神、英雄、骑士,而是新兴第三等级之代表。三、将《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与中国小说比较,体现出中西方小说有何区别?答:西方作家擅写海,具有悠久的航海小说传统,西方是商业文化,商业文化起源于内不足,故要向海外谋求出路。《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都是航海小说。中国汉民族对海不感兴趣,中国是农业文化,求诸内不求诸外,所以中国人“安土重迁”、“安居乐业”。中国有很长的海岸线,明朝有郑和下西洋,但中国没有航海小说,《山海经》的海是作者的幻想,《镜花缘》也不写 海,李汝珍只是根据《山海经》,发挥想像力,写了海外仙山。中国小说家多缺乏航海经验,不像笛福,也不像西方后来的作家,笛福本人就是航海家兼商人。西方有航海小说,中国无,这是中西小说的一个区别。四、请简要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的形象。答:1)维特首先是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在他恋爱时,他不知白昼黑夜,看不见日月星辰。他羡慕失恋的狂人,赞美殉情的自杀。爱情有真假之别,在维特的爱情观上,有一字可取:真。其内心斗争,有一字可取:善。维特有理智,他知道自己破坏了别人家庭的幸福,而他不愿意这样做;他一度离开绿蒂,也是理智的力量,他的自杀,也由于他“自愿结束这一切”,2)维特的爱情观,仅仅是他世界观的一部分,如果把他仅仅视为恋爱至上主义者,就看不到他的典型意义。他憎恨贵族社会;他崇拜大自然;他热爱儿童;他富有同情心;他善于思考人生;他要自强不息;他有先进的艺术观,所有这些,都是他世界观的重要部分,是“恋爱至上主义”所不能包括的。3)维特是德国 18 世纪狂飚突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这个时期德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主要是从情感世界中寻求出路,而不是从社会斗争中寻求出路。维特追求真善美,但不是从社会实践中追求,而是在爱情中、自然中、儿童中追求。维特的个性解放的精神与贵族的等级观念,与安于现状的市民观念显然格格不入,但形不成对抗,因为冲突结果,是维特退回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去。维特把感情看得高于一切,因而不能用理智去约束他奔放的情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所以在爱情上犯了错误,害了自己,也害了绿蒂。德国狂飚运动崇拜感情的局限性,通过维特的自杀反映出来。维特的思想,便是这样鲜明地反映着德国狂飚运动的时代精神,它的优点与缺点。五、请总结《浮士德》的艺术成就和影响。答:1、艺术成就:1)它是诗剧。歌德说“它不是观念,而是动作情节的过程”。歌德是伟大诗人,《浮士德》是他诗歌的宝库,它包括“欧洲所有的诗体”,但剧中之“诗”,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人物的对白和独白,是诗的台词。《浮士德》的篇幅是世界戏剧之冠,其戏剧结构既严谨又丰富多彩,又为一般戏剧不 可比拟。2)全剧具有尖锐戏剧冲突,从大方面说,浮与魔之冲突贯串始终;从每场戏说,又各有冲突,几乎场场有戏。戏剧冲突既非一悲到底,亦非一喜到底,而是悲喜交织。3)全剧场景变换令人眼花缭乱,全剧动静结合的场面比比皆是,往往是“闹”的场面与“静”的场面交替出现,动静结合,既是节奏、气氛的变化,也表现角色心理的起伏。4)成功的人物塑造。剧中四个主要角色的动作十分完整。歌德用动作、台词,在特定戏剧情境中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他笔下的玛甘泪是世界文学上最纯美之女性之一,复杂性格可成为不朽的典型,单纯性格亦可成不朽的典型。 2、影响:《浮士德》是西方诗剧两千年的总结,也是它的颠峰。它上承古希腊悲剧、希伯来诗剧、莎士比亚戏剧的传统,又以象征手法及心理外化手法下启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戏剧的先河。它可谓集戏剧法之大全,是沟通古今西方戏剧的一道灿烂辉煌的金桥,它以个人的追求和奋斗为起点,以基督教信仰得救为终点,亦即以古希腊文化精神为起点以希伯来文化精神为终点,这个思想模式,正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模式。一部《浮士德》,植根于“二希”的文化土壤,反映欧洲思想三百年的发展,成为西方文化史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在西方戏剧史上,而且在西方文化史上也占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