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发布时间:2024-06-17 11:06:27浏览次数:40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关键能力针对讲关键能力 1 断句针对讲 1:标名代,定句读  文言文中,名词和代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例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限断 9 处)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解析]作答时,首先抓住“周室”“诸侯”“仲尼”等名词,再考虑下文省略了做主语的代词。[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参考译文]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孔子为礼乐崩废而担心,(于是)追述先贤,整理前圣经典学说,以求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我)阅读过他的著作,(他是要)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留传六艺的统绪纲纪垂范后世。(于是我)作了《孔子世家》第十七。针对讲 2:借动词,定句读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则充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可以借助动词与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例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 6 处)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解析]抓住“初”“已而”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高谈”“谓”“悟”“焚”“师仿”“得力”“不服”等谓语动词来断句。[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参考译文]王慎中写文章,一开始也喜欢谈论秦汉时期的散文。说东汉以后的(散文)就没有可取之处了。不久领悟到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把旧作全都焚毁了,一心一意师法模仿他们的写法。尤其得益于曾巩的写作手法。唐顺之一开始不信服他的说法,一段时间以后就改变写法跟从他了。针对讲 3:找虚词,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等。它们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纵、向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表示疑问的词:何、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这些词出现,一般可构成疑问句,联系上下文意可断句。(5)其他虚词:以、于、为、而等。这些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例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取材于《中论·修本》)[解析]借助其中的某些虚词进行断句,如“故”和“也”。“行善者”“为恶者”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于是,桓帝重新任命幽州、并州刺史,从营、郡太守、都尉以下的官吏,也多有更换。并且下诏:“为了陈将军的请求,免除并州、凉州一年的田租和更赋,以表示朝廷对官吏和人民的恩赐。”陈龟到职以后,所在州郡官府的官吏,都大为震恐,节省下来的经费,每年以亿计算。桓帝下诏,任命安定属国都尉张奂为北中郎将,率军讨伐匈奴、乌桓等。匈奴、乌桓用火焚烧度辽将军府大门,又前往赤阬据守,烟火可以看得很清楚。张奂的部队大为惊恐,纷纷准备逃亡。可是,张奂仍然安坐帐中,跟他的学生照样自如地讲解和朗诵经书,将士们才稍微安定下来。于是,张奂秘密派使者劝说乌桓,暗中和乌桓和好。然后,命乌桓斩杀匈奴、屠各的首领,大破他们的部众,众胡全部投降。张奂认为南匈奴单于车儿没有能力统御和治理匈奴国事,于是将他拘禁,奏请朝廷改立左谷蠡王为单于。桓帝下诏说:“《春秋》推崇遵循正道;车儿一心归向朝廷,有什么罪过要罢黜他?送他返回王庭。”5 年高考一、(2022 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 , 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 , 且奈何 ?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 , 魏王折节割地 , 以国之半与秦 , 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答案 (1)我国收成不好已经两年了,如今又要行军数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2)如果燕国不救援魏国,魏王就会屈己下人割让土地,以魏国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5.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 分)答案 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 对待燕国:威胁恐吓。【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连夜召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攻打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存活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魏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一百辆兵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借兵的原因,是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听听您的说法吗?”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受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年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受死亡的厄运,这是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成为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如果不援救魏国,魏国将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一来赵国就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那么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年年遭受死亡的厄运。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大王的原因。”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攻打魏国,希望大王去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让我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走出国都的城门就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救助别人,还能办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如果)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是自己跋涉几千里帮助人有好处,还是走出燕国的南门就看见四国攻燕的军队更有好处呢?四国军队与燕国距离很近,运输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从您的了。”于是为魏国派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救魏)。魏王非常高兴,(对孟尝君)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便向魏国割让土地求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二、(2022 新高考Ⅱ,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降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 :“ 吴汉可。 禹数与语 , 其人勇鸷有智谋 , 诸将鲜能及者。” 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至者斩。”遂鼓而进,贼兵大破。北击清河长垣及平原五里贼,皆平之。吴汉伐蜀,分营于水南水北,北营战不利,乃衔枚引兵往合水南营,大破公孙述。吴汉兵守成都,公孙述将延岑遣奇兵出吴汉兵后,袭击破汉,汉堕水,缘马尾得出。吴汉性忠厚,笃于事上,自初从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则侧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军营不完,汉常独缮檠其弓戟,阅其兵马,激扬吏士。上时令人视吴公何为,还言方作战攻具,上常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封汉广平侯。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 , 让之曰 :“ 军师在外 , 吏士不足 , 何多买田宅乎 !” 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疾笃,车驾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识知,唯愿慎无赦而已。”病薨,奏谥曰:“有司议宜以为武。”诏特赐曰忠侯。 (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B.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C.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D.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邓禹向皇上推荐吴汉承担调发幽州军队的任务,皇上命吴汉为大将军,吴汉斩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B.吴汉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设大营,北营不利,合兵南营,大破公孙述,但后来被延岑袭击后方,吴汉落水,拉着马尾才得以脱险。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伐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答案 (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5.《后汉书·吴汉传论》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 分)答案 刚毅之处:① 作战勇猛,连克强敌;② 败而不馁,激扬士气。木讷之处:缺乏文采,不善言辞。【参考译文】吴汉,字子颜,是南阳人。韩鸿担任使者,拿着符节出使,降服河北,有人跟他说:“吴子颜是奇士,您可以和他共商大事。”吴汉为人质朴仁厚,少有文采,匆忙之际便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邓禹和众将领多次推举他,(皇上)多次召见他,之后他殷勤诚挚不离官府,皇上也因为他是南阳人而逐渐亲近他。皇上已经攻克了邯郸,斩杀了王郎,召见邓禹共宿,夜里(和邓禹)说:“我打算向北调发幽州精锐骑兵,众将领中谁可以派遣呢?”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多次和他交谈,他这个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领中少有能比得上他的。”皇上于是让吴汉担任大将军。吴汉于是斩杀了幽州牧苗曾,皇上赞赏邓禹有知人之明。吴汉和苏茂、周建交战,吴汉亲自穿上盔甲拿着戟,命令众将士说:“听到击鼓声都大声呼喊一起前进,后到的人斩首。”于是击鼓进攻,大破敌军。(吴汉)向北攻打清河长垣和平原五里的贼军,把他们都平定了。吴汉征伐蜀地,分别在水南和水北扎营,北边的军营战事不顺利,于是带领军队衔枚去水南边的军营会合,大败公孙述。吴汉的军队守在成都,公孙述的将领延岑派遣奇兵出现在吴汉军队的后面,偷袭打败了吴汉,吴汉堕入水中,抓着马尾才得以上岸。吴汉性情忠诚宽厚,忠诚侍奉皇上,从最开始跟着皇上征战,常在(皇上)身边,皇上没有安寝,他便(敬畏地)侧身屏住气息(小心地陪伴),皇上安寝以后他才退出 去。兵器不锋利,军营不充实,吴汉常常自己修理矫正弓戟,视察兵卒战马,激励振奋官兵。皇上时常派人去看吴汉在做什么,回来报告的人说(吴汉)正在修理作战进攻的武器,皇上常常说:“吴公还能振奋人们的意志,威严庄重得好像一个国家。”封吴汉为广平侯。吴汉曾经出兵征战,妻子儿女在后方置买了田产。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于是把田宅全分给了兄弟和外家。吴汉的爵位俸禄赏赐最为尊贵显要,然而(他)只修葺内宅,不盖高屋瓦第。他的夫人先他去世,只是埋葬在一个小的坟墓里,没有设祠堂(供奉),恭敬节俭到这种地步。(吴汉)病重,皇上亲自前来,问他想说什么。(他)回答说:“我愚笨,没有什么见识,只希望(您)千万不要宽恕我的过错罢了。”(吴汉)因病而亡,(官员)上奏给他定谥号时说:“官员们商议应该为武。”(皇上)下诏特意赐予(他)谥号为忠侯。三、(2022 全国甲,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 分)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 , 曰 :“ 吾事善矣 ! 子其弭口无言 , 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 , 乃出见使者曰 :“ 从某至某 , 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答案 (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2)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参考译文】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取得了曲沃这座城池。这之后,秦国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相互交好,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他)对张仪说:“寡人想要讨伐齐国,齐国和楚国正交好,您为我来谋划这件事,怎么样?”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礼物,我请求试着去做一做游说楚王这件事。”张仪到南方去见楚怀王,说:“如今齐王的罪过在于他与敝国大王的仇怨很深,(现在)敝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可是大王您与齐国交好。大王您如果能够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臣就请求让秦王献上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如此一来,您就在北面削弱了齐国,在西面使得秦国感恩您,同时您又获得了商于的土地,那么,这就是只使用了一条计策就使得三项利益都到来啊。”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就在朝廷宣告:“寡人从秦国得到商于的土地,方圆有六百里。”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告,都一致向怀王道贺,陈轸最后晋见,只有他不向怀王道贺。楚王说:“寡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商于方圆六百里的土地。寡人自己认为这是一件很智慧的事情,士大夫们都向我道贺,只有你不道贺,这是为什么呢?”陈轸回答说:“臣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的土地,反而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您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的盟友。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交往,这是把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被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这会使得楚国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齐、秦两国的兵一定都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绝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人出使齐国,齐、秦两国暗中缔结盟约。楚国于是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楚国使者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陈轸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再送给秦国一个大都市,跟秦联兵伐齐,这样做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土地再从齐国得回来啊。”楚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就发兵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楚军在杜陵惨败。所以,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比其他诸侯软弱,之所以会落到差一点就亡国的地步,就是由于怀王没有听陈轸的良言,而听信了张仪的诡诈游说。四、(2022 全国乙,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 分)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 , 召太公而问曰 :“ 将奈其士众何 ?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 , 鳏寡之不室者 , 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答案 (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 (2)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参考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的百姓,就像对待婴儿一样啊!饥饿的就给他们食物吃,寒冷的就给他们衣服穿,抚养教育他们,使他们成长,唯恐他们不能长大成人。魏武侯泛舟西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壮美、险要呀,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华山,伊阙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执政不讲仁德,所以商汤放逐了他。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仁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仁德,那么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好。”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太公回答:“我听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也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个人,会连他所住地方的墙壁都厌恶。把他们全部杀掉,一个都不留,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改变原来的一切,只亲近仁德之人。百姓有了过错,责任在我一个人身上。”武王说:“胸怀多么宽广啊!天下可以太平了。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啊!”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个老年人背着柴,面有饥色。景公很同情他,感慨地说:“让官吏养活他。”晏子说:“我听人说,喜欢贤良的人,怜悯没有能力的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主怜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泽没有达不到的地方了,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景公笑了,脸上有了喜悦的神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遇到贤良之人就喜欢贤良之人,遇到没有能力的人就怜悯没有能力的人。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景公说:“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养活,丧妻丧夫的人也有了家。晋平公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叔向进言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德政并努力实施,宽缓刑律,督促人民按时耕地。在春天建造游观之台,这是耽误百姓的农时啊。怎么能靠这些来安定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生存,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平公说:“好。”于是停止了建造游观之台的劳役。五、(2021 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0 分)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 , 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 , 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答案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 分)答案 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 , 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第一问 2 分,第二问 1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震慑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是儿童也都封为王,封王的有数十人。太宗语气和缓地问群臣:“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九族,大肆分封宗室,自两汉以来封王的都没有如今的多。封给的爵位一高,就赐给他们很多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极为公正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抚养百姓,怎么可以烦劳百姓来抚养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将宗室郡王都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没有降。太宗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的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应当戒除奢侈,节省开支,减少劳役,减轻赋税,选用清廉的官员,使老百姓吃穿有余,那么他们自然不会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此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太宗听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便召他进宫,问他为政之道。张玄素答道:“隋朝皇帝好独揽各种政务,而不委任给群臣,群臣内心恐惧,只知道秉承旨意加以执行,没有人敢违命不遵。然而以一个人的智力决断天下事务,即使得失参半,背理之处已经很多,加上臣下谄谀,皇上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陛下如能慎择群臣而让他们各司其事,自己高拱安坐,清和静穆,考察臣下的成败得失,以实施刑罚赏赐,还用担忧治理不好国家吗?”太宗欣赏他的言论,提拔他为侍御史。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所犯之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顿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当面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还用担忧治理不好国家吗?”臣司马光言: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六、(2021 新高考Ⅱ,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 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 , 而听其互市 , 收利十倍。 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 , 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B.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C.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D.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D.传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B.祖逖北伐,先在谯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C.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D.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答案 (1)祖逖没有回信,却听任双方往来贸易,从中获得十倍利润。(“报”“听”“互市”各 1 分,句意 1 分)(2)深知北伐大业难以成功,感慨激愤而生病。(“大功”“遂”“感激”各 1 分,句意 1 分)5.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 分)答案 ①祖逖多次成功阻击后赵军队,使得后赵疆土缩小,后赵王石勒不得不向祖逖示好,要求通使及互市。②祖逖没有阻止民间互相贸易,并约束士兵,使他们不得侵犯后赵百姓。(答对一点得 1 分,答对两点得 3 分)【参考译文】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与刘琨共眠,半夜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谘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勇猛强健之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竟使戎狄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残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征讨,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一定会 有闻风响应的各地英雄豪杰!”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兵器,让祖逖自行募集。当年秋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立誓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驻扎在淮阴,起炉炼铁,铸造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后继续前进。祖逖进入谯城以后,石勒派遣石虎围困谯城,桓宣率军救援,石虎解围而去。晋王传檄天下,说:“石虎胆敢率领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百姓,现派遣大军,精锐兵卒三万人,由水、陆四路,直赴贼寇所在地,受祖逖指挥调度。”大兴三年,祖逖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士兵从半路阻击后赵军队,后赵戍守的军队归降祖逖的很多,后赵的国土日益缩小。同年秋七月,朝廷下令加封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约束自己,乐善好施,鼓励、督责农业生产,抚慰安置新近归附的人,即使是关系疏远、地位低下的人,他都以礼待之。祖逖操练士兵,囤积粮食,为收复黄河以北的土地做准备。后赵王石勒对此十分担心,于是下令让幽州守吏替祖逖修葺他祖父、父亲的坟墓,安置两户人家看守坟冢。然后给祖逖写信,请求互派使者并往来贸易。祖逖没有回信,却听任双方往来贸易,从中获得十倍利润。祖逖严管众将领,使他们不得侵凌后赵的百姓。边境之间,稍得安宁。大兴四年秋七月,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坐镇合肥。祖逖认为自己历尽艰难才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而戴渊忽然就来统辖,心中很是闷闷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隗、刁协结怨,将有内乱。祖逖深知北伐大业难以成功,感慨激愤而生病。九月,在雍丘病逝。豫州百姓像失去了父母,谯、梁各地都为祖逖建立祠堂。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黄河以南,攻占襄城、城父,围攻谯城。豫州刺史祖约不能抵御,退兵驻扎在寿春,后赵于是夺取了陈留。梁、郑一带又骚动不安了。七、(2020 新高考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0 分)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 , 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 , 冀下法司 , 得 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 , 疏 趣之 , 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B.东宫是古代皇家宫殿的称呼,由于是太子所居之宫,文中用来借指太子。 [参考译文]社会安定的时候,行善的人获福,为恶的人得祸;等到社会动乱的时候,行善的人不能获福,为恶的人不会得祸,这是不合常规的现象。聪明的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的现象怀疑正常的法则,所以遵循致福的道路,防止祸患的到来。得福还是不得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行了。针对讲 4:察对话,定句读  对话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标志性的词语有:曰、谓、云、言等。一般情况下要在其后断开。如果是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等为标志,而把主语省略,因而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出问者和答者,准确断句。例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解析]借助对话标志词“曰”和虚词“也”“则”等进行断句。[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参考译文]医师扁鹊拜见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诉扁鹊,扁鹊请求彻底治疗。武王的近臣(对武王)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下面,即使治疗也未必能治好,还可能让耳朵失聪眼睛失明。”武王把近臣的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大发脾气,把针石丢在地上,气愤地说:“君王既然跟懂得医理的人商量治病,却又听信不懂医理的人胡言乱语,像这样就可以知道秦国的政事了,您只要在一次重大举动上迟疑不决,秦国很快就会灭亡啊!”针对讲 5:辨句式,定句读  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者……也”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根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例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①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②,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选自《左传·崤之战》)[注] ①死君:已死的国君。②伐吾同姓:秦伐郑灭滑。[解析]借助其中的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如“何……为”“……也”“谓……乎”等进行断句。[答案]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参考译文]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那么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也算是为了死去的国君吧!”针对讲 6:明修辞,定句读  运用修辞手法来断句,注意对称句式。例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解析]疏通大意可知,“贵诈力”与“贱仁义”相对,“先”与“后”相对,“富者”与“贫者”相对,“国强者”与“弱国”相对。[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参考译文]从这以后,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中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 C.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D.追比指旧时地方官吏严逼限期办事,逾期以杖责等表示警惩,继续追逼。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左光斗为人刚直,大力整肃吏治。他的字为遗直,正与他的性格相符;他担任御史时,捕治吏部恶吏,起获假印,揭露假官,引起极大震惊。B.左光斗勤于政事,反对无理要求。他的建议得以施行,水利大兴,百姓得利;刘朝以东宫名义索取戚畹废庄,他将信件原封返还,坚决拒绝。C.左光斗揭露赃私,受到小人陷害。他与人弹劾魏忠贤、揭发崔呈秀,引起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愤恨,魏以先发制人的手段,绕过法司,害死光斗。D.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答案 (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2)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5.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 分)答案 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参考译文】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明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任中书舍人。后被授为御史,巡视中城。捕捉惩治吏部为非作歹的官吏,缴获假印七十多枚,假官一百多人,使京城震惊。出京管理屯田,于是分条呈上三种凭借十四条建议,诏令全部允许施行。水利大兴,北方人才知道种植水稻。邹元标曾说:“三十年前,都城的人不知道稻草是什么东西,现在到处是水稻,是兴修水田的益处啊。”宦官刘朝声称太子有令,索要外戚废弃的庄田。左光斗没有启封还给了他,说:“尺土都是殿下所有,今天怎敢私自授予。”宦官愤怒离去。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参与他的谋划,又与高攀龙共同揭发崔呈秀贪赃徇私,魏忠贤以及他的党羽都恼怒。等到魏忠贤驱逐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依次将轮到杨涟、左光斗。左光斗非常愤怒,起草奏疏弹劾魏忠贤以及魏广微所犯三十二条应当处斩的罪行,打算十一月二日呈上,先遣送妻子儿女返回南方。魏忠贤刺探得知,提前两日利用推事将他与杨涟一同削去官籍。小人们还不解恨,又陷害汪文言入狱,把左光斗的名字加进去,派使臣前往捉拿。父老子弟围住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也为之流泪。到京后就被投入诏狱酷刑审讯。许显纯诬陷他们接受杨镐、熊廷弼贿赂,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众人都自己诬枉服罪,左光斗被定罪贪赃二万。魏忠贤于是假传圣旨,仍令许显纯五日内查清此事,不交付法司,众人才后悔失算了。容城孙奇逢,是个有气节的侠士,与定兴鹿正因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倡议集资,诸生争相响应。得数千金,打算替他交纳,以缓解他的官司,而左光斗与杨涟已同日被狱卒害死,当时是天启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左光斗当时五十一岁。左光斗死后,赃款还没有还完。魏忠贤令抚按严加追缴,捆缚他的族中兄弟子侄辈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受牵连而死,母亲因哭儿子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魏忠贤被杀后,赠左光斗右都御史,录用他的一个儿子。之后,再追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八、(2020 新高考Ⅱ,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0 分)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久之,陆光祖为文选,擢瑞户部主事。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 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遂逮瑞下诏狱,究主使者。帝初崩,外庭多未知。提牢主事闻状,以瑞且见用,设酒馔款之。瑞自疑当赴西市,恣饮啖,不顾。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晏驾,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既释,复故官。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 , 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 , 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 ,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 , 白衣冠送者夹岸 , 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故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B.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C.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D.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答案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瑞生活俭朴,时时关心国事。他担任淳安知县时,布衣粗食,老仆种菜;任职户部时,见皇上深居西苑,不亲理朝政,又独自上奏劝谏。B.海瑞劝谏皇上,不惧以死报国。皇上得疏大怒,命令火速捉拿,不要让他逃遁,但得知海瑞待罪于朝不会逃跑后,又细读疏文,并感动叹息。C.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D.海瑞为人刚直,身后穷困窘迫。他生平以刚为主,虽然一心为民,但行事却有偏颇;他一生清廉自律,家境贫寒,死后竟至靠人凑钱殓葬。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答案 (1)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2)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 , 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5.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 分)答案 因为①海瑞自知触怒皇帝自己将死;② 但他仍旧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准备进谏(上疏)。【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升任淳安县知县。在任上穿布衣,吃粗米,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都御史鄢懋卿巡视部属经过,供应的东西十分微薄,海瑞直言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 懋卿非常愤怒。但是平时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很久以后,陆光祖任文选郎中,他提拔海瑞为户部主事。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督抚大官争相进献各种祥瑞征兆,礼部官员都上表祝贺,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上,回头对左右的人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跑了没有一个留下,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起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好几次,被感动而叹息,将它留在司礼监数月。于是命令逮捕海瑞,关进诏狱,追究主使他上疏的人。世宗刚去世时,外朝参政议事之人多不知道。提牢主事听到这情形,估计海瑞将会受到任用,因此办了酒菜款待海瑞。海瑞自己猜测肯定是要赴西市刑场斩首,于是就恣意饮食,没有顾及其他。提牢主事趁便贴着海瑞耳语:“皇上适才已经驾崩,您马上就要出狱,受到重用了。”海瑞随即十分哀恸,晕倒在地。海瑞获释后,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皇帝数次想召用海瑞,但被执政的大臣暗地里阻止了,于是就任他为南京右都御史。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官员们惶恐不安,多对此叫苦不迭。提学御史房寰担心被检举揭发,想先下手发难,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便两次上疏诬蔑海瑞。海瑞也屡次上疏要求告老回家,皇上劝慰他,不让他辞官。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前来探视,见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帐子和空箱笼,过着一般寒士都不能忍受的生活。因而感动得流了泪,出面凑钱作为敛棺之用。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海瑞平生治学,以刚为主,因此自号为刚峰,天下人称他为刚峰先生。所以所到之处均致力于清丈土地,公布一条鞭法。他的思想主要在于利民,而行事很难避免一些偏差。3 年模拟一、(2023 届湖北 9 月起点检测,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苏秦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之数,曾无所刍牧牛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 , 臣窃为大王愧之。 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劫于辟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 , 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B.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C.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D.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则必无强秦之患/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B.苍头,仆役以青巾作头饰,故称“苍头”,也指以青头巾裹头的兵卒。文中指后者。 C.河外,春秋至战国,“河外”意义多有不同,可分别指黄河之南、西,与河内相对。D.东藩的“藩”与《过秦论》中“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的“藩”意思相同。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晓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也是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B.在说明魏国实力的同时,苏秦又列举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还劝谏魏王不要听信那些谗臣的邪说。C.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D.面对苏秦和张仪的游说,魏王左右摇摆,从中既可见苏秦和张仪的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也可见魏王缺乏主见。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2)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答案 (1)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2)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变化无常的苏秦的小策略,这明显是不可能成功的。5.苏秦和张仪分别前往游说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 分)答案 苏秦主要是积极引导魏王树立信心,鼓舞其斗志;张仪主要是威胁恐吓魏王,瓦解其斗志。同是一个魏国,在苏秦看来既有地缘优势,又实力雄厚,足以与秦国抗衡;在张仪口中却变得势单力薄,地理上也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除了侍奉秦国别无出路。【参考译文】苏秦为了赵国合纵游说魏王道:“大王的国土,土地纵横千里。地方名义上虽然狭小,但房屋田舍十分密集,甚至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人民众多,车马成群,日夜奔驰,络绎不绝,其声势和三军士兵相比没有什么区别。我私下里估计,大王的国力不亚于楚国。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国,我私下里替大王惭愧。我听说越王勾践靠三千残兵败将,在干遂擒获了夫差;周武王也仅有三千士兵、三百辆战车,在牧野之战中斩下了商纣王的头。难道是他们士兵多吗?实在是因为他们能振奋自己的雄威啊!如今我私下听说大王的兵力,武卒二十多万,青布裹头的士兵二十万,冲击部队二十万,勤杂部队十万,还有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这肯定远远超过越王勾践和武王的力量!如今您却迫于谗臣的邪说,想要臣服于秦国。侍奉秦国一定得割让土地送上人质,因此军队还没用上而国家的元气已经亏损了。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六国合纵相亲,齐心合力,就一定不会遭受强秦的侵犯。所以敝国赵王派我来进献愚计,呈上盟约,听凭大王诏令。”魏王说:“我没有才能,以前从未听过这样高明的指教。现在您以赵王的诏令来教导我,我愿意率领全国民众听从您的安排。”张仪为了秦国连横,劝说魏王道:“魏地方圆不满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地势四面平坦,与各国四通八达,好像车轮辐条都聚集在车轴上一样,没有名川大山的阻隔。如果魏国向南亲近楚国而不亲近齐国,那么齐国就会进攻你们的东面;向东亲附齐国而不亲附赵国,那么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你们;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你们的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打你们的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而您却想依靠欺诈虚伪、变化无常的苏秦的小策略,这明显是不可能成功的。如果大王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将发兵进攻河外,那么合纵的通道就断绝了。合纵的通道一断,那么大王的国家想不危险就不可能了。秦国若是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迫于秦国的压力,一定不敢不听从。秦、韩结为一体,那么魏国灭亡之期就不远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原因。我替大王考虑,不如侍奉秦国,侍奉秦国,那么楚、韩必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韩的侵扰,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魏王说:“我愚蠢无知,以前的策略错了。我愿意做秦国东方的藩臣,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二、(2023 届河北邢台六校联考第一次月考改编,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苏 辙 公讳修,字永叔,幼敏悟过人。比成人,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遂中甲科。时范文正公知开封府,每进见辄论时政得失,宰相恶之,斥守饶州。公见谏官高若讷,若讷诋诮范公,以为当黜,公为书责之,坐贬峡州夷陵令。嘉祐二年,权知贡举。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三年,加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所代包肃公以威严御下,名震都邑。公简易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有以包公之政励公者,公曰:“凡人材,性不一。用其所长 , 事无不举 ; 强其所短 , 势必不逮 。吾亦任吾所长耳。”闻者称善。神宗即位,迁尚书左丞。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喻可否。虽台谏论事 , 亦必以是非诘之 , 以此得怨 , 而 公不恤也。朝廷议加濮王典礼,诏下礼官与从官定议,众欲改封大国,称伯父。议未下,台官意公主此议,遂专以诋公。御史蒋之奇并以飞语污公。公杜门求辨其事。神宗察其诬,连诏诘问,词穷,逐去。熙宁初,迁兵部尚书,知青州兼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时诸县散青苗钱,公乞令民止纳本钱,以示不为利,罢提举管局官,听民以愿请,不报。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自汉以来,文弊极矣。虽唐贞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呜呼!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B.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C.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D.是时/进士为文以诡异相高/文体大坏/公患之/所取率以词义近古为贵/凡以险怪知名者黜去殆尽/榜出/怨谤纷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变而复古/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神道碑,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也指刻于墓碑上的碑文。B.偶俪之文,即骈体文,为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构成篇章的文体。C.“士大夫有所干请”与“哭声直上干云霄”中的两个“干”的含义不同。D.“听民以愿请,不报”中的“报”与“报任安书”中的“报”含义不同。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欧阳修自幼聪敏过人,文才出众,多次参加朝廷考试均获第一。范仲淹评论时政得失被贬斥,欧阳修因直接进言为其申辩而遭贬谪。B.包公威严治下,声名显赫。欧阳修在接替他执掌开封府后,为政宽简平易,遵循事理,也不追求显赫的声誉,展现了不同的行事风格。C.朝廷商议追封濮王的典制规格,台官和御史蒋之奇借机一起诋毁欧阳修。神宗对此有所觉察,连续下诏诘问他们,最终将他们逐出朝廷。D.欧阳修在担任青州知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期间,体察民情,他请求只收取老百姓青苗钱的本钱,以此来表明官府并不是为了谋利。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势必不逮。(2)虽台谏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答案 (1)运用他的长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强行运用他的短处,势必无法达到目的。(2)即使是台谏官议论国事,他也一定用是和非来责问他们,因此招致怨恨,可是欧阳公并不顾及。 5.文末苏辙认为,“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其中“二人”指韩愈和欧阳修。请简要概括二人是怎样使文章“废而复兴”的。(3 分)答案 韩愈大力倡导文章复古,致力于革除文弊;欧阳修掌管贡举时,多选取接近古代文风的文章,并将凭借文风险怪出名的考生摈弃,以纠正当时诡异文风;欧阳修身体力行,所写的古文风行天下,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参考译文】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幼年时即聪敏过人。等到成年,他写作当时的骈体文,已经超过了同辈。两次到国子监应试,一次到礼部应试,都是第一,于是考中进士甲科。当时范仲淹管理开封府,每次进见总是评论当时政事的得失,宰相厌恶他,贬斥他,让他去治理饶州。欧阳公去见谏官高若讷,高若讷诋毁讥讽范公,认为应当贬黜,欧阳公写信斥责他,因此被贬为峡州夷陵令。嘉祐二年,欧阳公暂时管理贡举。当时,进士们写文章以诡谲奇异相互推崇,文风非常不好。欧阳公很担心这件事,所取的文章大都因为言词内容接近古代文风而被看重,凡是那些凭借险怪而闻名的人几乎都被摈弃了。榜文一出,怨恨非议很多,过了很久才平息。然而文章从此变化而开始恢复古代文风。三年,欧阳公加封为龙图阁学士,暂时管理开封府事,欧阳公所代替的包肃公,原本凭借威严管理,名气震动都邑。而欧阳公采用简便容易的方法,遵循治理之道,不追求显赫的名声,有人用包公的政绩勉励欧阳公,欧阳公说:“凡是人才,品性不一样。运用他的长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强行运用他的短处,势必无法达到目的。我也是运用我的长处罢了。”听到的人都称赞这话好。神宗即位,升任欧阳公为尚书左丞。士大夫有所请求,他总是当面说明可不可以。即使是台谏官议论国事,他也一定用是和非来责问他们,因此招致怨恨,可是欧阳公并不顾及。朝廷商议追封濮王的典制礼仪规格,皇上下诏让礼官与从官商定,众人想要改封大国,称伯父。事情没有定下来,台官猜测欧阳公主张此议,于是专门用这件事诋毁欧阳公。御史蒋之奇一起用流言污蔑欧阳公。欧阳公闭门不出,并请求(朝廷)辨明这件事。神宗觉察到他们在诬陷,连续下诏诘问他们,他们理屈词穷,于是被放逐离开朝廷。熙宁初年,欧阳公担任兵部尚书,做青州知州兼任京东东路安抚使。当时各县散发青苗钱,欧阳公请求让老百姓(还贷时)只缴纳本钱,来明示官府不是为了谋利,罢免提举管局官,听从民愿来请求,皇上没有回复。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欧阳公从前任颍上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退休后)选择居住在那里。他在颍上居住一年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被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的学士听说这件事,都流着眼泪来凭吊。从汉代以来,文章写作的弊病达到极点。虽有唐代贞观、开元的盛世,但文气(仍然)衰弱,始终不能振兴。只有韩愈变革文风,使之复古,等到欧阳公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于古人。唉!从孔子至今,千百年间,文章废而又兴,只出了韩愈、欧阳修二人啊,这难道是偶然的吗?三、(2023 届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一联,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0 分)  太史公曰:余读功令①,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以辞微而指博,后世学者多录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②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 , 孟子、荀卿之列 , 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 , 以学显于当世 。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起匹夫,驱瓦合③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今上即位 , 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 , 而上亦向之 , 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 ①功令: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②陵迟:衰颓。③瓦合:临时凑合。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B.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C.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D.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答案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学官,古时掌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汉代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等。B.“未尝不废书而叹也”的“废”指放下、停止、中止,与《过秦论》中“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的“废”的意思不同。C.“以辞微而指博”的“微”指精微,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微”的意思相同。D.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文中借此代指儒家的主要典籍或者思想。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由于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整理修订“五经”,并把《春秋》当作王法。B.战国时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却深入人心,相沿不废。C.虽然陈涉的事业微小浅薄,但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追随归顺向他称臣,是因为秦朝焚毁了儒生们的安身立命之本,积下了仇怨。D.汉朝建立后,虽然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皇上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但儒生也能被选为朝官,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2)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答案 (1)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2)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通晓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5.儒学在秦朝、汉初为什么不受重视?请简要概括。(3 分)答案 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集权统治。汉初:天下战乱,统治者尊奉黄老刑名学说。【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的内容)时,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叹。说:唉!周王室衰微了,《关雎》诗就出现了;周厉王、周幽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诸侯恣意横行,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编订《诗》《书》,整理礼乐。(他)到齐国听到了美妙的《韶》乐,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滋味。(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开始校正音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由于世道混乱污浊,无人起用(他),于是(他)借助(鲁国已有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把它当作王法,因文辞精约深隐而寓意丰富博大,后代学者很多人都学习传录它。自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学生纷纷四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这时只有魏文侯虚心求教于儒学,后来儒学渐趋衰颓,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学习它的人独独不曾废弃。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术士,儒家典籍从此残缺。陈涉起于普通百姓,驱使一群戍边的乌合之众,一个月内就在楚地称了王,而不到半年终于灭亡,他的事业十分微小浅薄,虽然这样,但是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背负着孔子的礼器去追随归顺向他称臣,为 什么呢?因为秦王朝焚毁了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积下了仇怨,(所以他们)通过投奔陈王来发泄满腔的愤懑。到高皇帝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其时鲁国中的儒生们仍在讲诵、演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于耳,这难道不是古代圣人遗留的风范,(难道不是一个)深爱礼乐的国家吗?齐鲁一带对文学的爱好,自古以来已成为自然风尚。所以汉朝兴起后,儒生们才能够开始研究他们的经术,又讲授演习起了大射和乡饮的礼仪。但是,当时还有战争,(皇上)忙于平定天下,也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凭借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喜爱刑名学说。等到孝景帝当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所以那些博士们只是徒居官位以待询问,儒生没有受到重用。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通晓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他)废弃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学说,延请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因为精通《春秋》从平民百姓成为天子的三公,封为平津侯。天下学子像被风吹倒一样归向儒学。四、(2023 届湖北孝感联考,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短贽于上前。贽为朋党所挤 , 同职害其能 , 加以言事激切 , 动失上之欢心 , 故久之不为辅相。 其于议论应对,明练理体,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搢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 , 贽以受人主殊遇 , 不 敢爱身 , 事有不可 , 极言无隐。 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选自《旧唐书·陆贽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B.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C.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D.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忘年之契”即不拘年岁行辈差异而结交的朋友,同“忘年之好”。B.“遗贽钱百万”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字含义相同。C.“以书判拔萃”与“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拔”字含义相同。D.“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丁忧”是遭逢父母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答案 B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陆贽少年勤学,考中进士后当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乡探望母亲,经过寿州,拜见刺史张镒,张镒很赞赏他的才识。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士,对政事上的缺点,他一定要全都指出,因此很受皇帝重视,后调任中书舍人。C.陆贽的文章才器胜过吴通微兄弟,导致吴通微兄弟不受德宗恩宠,故而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D.陆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正直敢言,他表示要忠于朝廷,要对得起自己所学的道德学识,就不能顾虑别的事。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害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2)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答案 (1)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2)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5.陆贽得到德宗赏识信赖的原因有哪些?(3 分)答案 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才能卓越。【参考译文】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与众不同,很勤苦地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又考中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向东回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为忘年之交。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陆贽不收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渭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忠诚,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或有缺失,无论大小一定上奏,因此皇帝更加看重和优待他了。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仍做翰林学士。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朝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他的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器赶不上陆贽,可是能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事理体制,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宦官(将她)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儿差误。五、(2023 届广东三校 9 月联考,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照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穷辱之事 , 死亡之患 , 臣弗敢畏也 。臣死而秦治,贤于生也。”秦王跽曰:“寡人得受命于先生 , 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此?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战国策·秦策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B.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C.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D.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即使文王疏吕望而弗与深言是/周无天子之德/而文武无与成其王也/答案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卒兴吴国”与“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两句中“卒”字含义相同。B.足下,属称对方的敬辞。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C.宗庙,与《过秦论》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七庙”一样,都是指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王室国家的代称。D.再拜,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一般只向尊贵的人施再拜礼。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秦王求贤心切,对策士范雎十分敬重,他把左右的人都支使出去,等到宫中只剩下他和范雎两人时才向范雎请教。B.范雎希望自己能像伍子胥助吴王阖庐一样助秦王成就霸业,一旦成功,即使遭到囚禁,终身不再出狱,也绝无忧虑。C.范雎不希望自己有箕子、接舆那样的遭遇,被漆身为癞,披发为狂,认为这样无益于圣明的君王,也是自己的耻辱。D.范雎向秦王表示,他最担心的是自己在秦国的遭遇导致贤才不肯到秦国来,国家遭受灭亡之祸,秦王处于孤立危境。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弗敢畏也。(2)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答案 (1)至于我个人受窘受辱这样的遭遇,被处死或被流放之类的祸患,都是我所不敢去担心的。(2)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眷顾先王,不抛弃他的后代。5.为什么秦王三次请教范雎,范雎都以“唯唯”相应,而不直接回答?(3 分)答案 与秦王陌生;不知秦王心意如何。【参考译文】秦王屏退左右的人,宫中没有别人了,秦王挺直腰腿,诚恳地请教说:“先生拿什么来赐教寡人?”范雎说:“哦,哦。”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教,范雎说:“哦,哦。”像这样有三次了。秦王跪在地上挺直身子说:“先生不肯赐教寡人吗?”范雎表示歉意说:“不是臣子敢这样啊。臣子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父,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说是生疏的。结果一谈就任他做太师,请他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得到吕尚为他建立的功勋,终于据有天下而自身成了帝王。假如文王因为跟吕望生疏而不跟他深谈,这样周就没有天子的德行,文王、武王也就不能成为王了。现在臣子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国君错失的事,处在人家骨肉之间,臣子愿意献上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连问三次而不回答,就是这个原因。臣子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臣子也不敢害怕。伍子胥藏在袋子里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蓤水,没东西可吃,在地上爬,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王阖庐成为霸主。假如臣子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囚禁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臣子的主张实行了,臣子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臣子可以跟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臣子最大的荣耀了,臣子又有什么耻辱呢?臣子所怕的,只怕臣子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臣子尽了忠而身体倒下,从 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它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延续到秦,最终使海内统一。关键能力 2 词语理解针对讲 1:牢记相关文化常识例 (2020 新高考Ⅰ)殿下是古代对太子、诸王、丞相的敬称,礼尊意味次于敬称皇帝的陛下。[解析]此项错误。“殿下”是对太子、诸亲王的敬称,也可以称帝后、帝妃及公主。“丞相”是古代辅佐君主的职位最高的大臣,不能称殿下。针对讲 2:结合语境推断相关词语的含义例 (2021 新高考Ⅱ)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解析]此项错误。原文:“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意思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兵器,让祖逖自行募集。当年秋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可见,“部曲”不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而是指“将领招募的私人军”。针对讲 3:积累课内重要实词例 (2022 新高考Ⅰ)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解析]此项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初中九年级的课文,“王之蔽”的“蔽”是“所受的蒙蔽”的意思,而文中“为赵蔽”的“蔽”是“屏障”的意思。两者不同。关键能力 3 概括分析  此类题型以误扰正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答题时,将选项还原到文中的对应区域,“题文对照”,仔细比对。针对讲 1:曲解文意  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概括分析题的主要设错手段。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选项中是否释义错误,并借助语境仔细推敲。例 (2020 课标全国Ⅱ)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试题选项]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解析]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金人来归燕”,意思是“金人来归还燕地”,而此选项中却表述为“金人前来归顺”,错误,属曲解文意。[参考译文]金人来归还燕地,朝廷商量选派一个帅臣(去守卫燕地),王安中请求前去。王黼在皇上面前极力称赞他,于是皇上授予王安中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燕山府知府等官职,王安中与辽国投降的将领郭药师共同主持府事。针对讲 2:无中生有  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解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细节,识别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例 (2020 新高考Ⅰ)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试题选项]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解析]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意思是“捆缚他的族中兄弟子侄辈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受牵连而死,母亲因哭儿子而死”,而此选项中却表述为“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误,属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左光斗的同宗群从被迫害致死,他的母亲也并非被迫害致死。[参考译文]魏忠贤令抚按严加追缴,捆缚他的族中兄弟子侄辈十四人。长兄左光霁因受牵连而死,母亲因哭儿子而死。都御史周应秋还认为主管官员受命追查不力,上疏催促此事,因而使各人家族全都家破人亡。针对讲 3:错位嫁接 此锁住了嘴,裹住了脚,没有人再愿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手;终身受到蒙蔽,没法洞察奸佞;大则王室覆灭,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臣子所怕的!至于那些被困受辱的事,死刑流亡的祸殃,臣子不敢害怕。臣子死了而秦国能够治理好,比活着更有意义。”秦王双膝着地跪着,上身挺直,说:“寡人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眷顾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后代。先生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事不论大小,上到太后,下到大臣,希望先生全都教导寡人,不要怀疑寡人啊。”范雎向秦王拜了两拜,秦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六、(2023 届江苏苏州八校联考,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曰:“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大王之威行于天下山东。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 督过 之也 今秦以大王之力,西举巴蜀,并汉中,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守白马之津。秦虽辟远,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今寡君有敝甲钝兵 , 军于渑池 , 愿渡河逾漳 , 据番吾 , 迎战邯郸之下 。 愿以甲子之日合战,以正殷纣之事。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恃苏秦之计。荧惑诸侯,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欲反覆齐国而不能,自令车裂于齐之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魏称为东蕃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赵之右臂也。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无危,岂可得哉?今秦发三将军:一军塞午道,告齐使兴师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于成皋,驱韩、魏而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约曰:‘四国为一以攻赵,破赵而四分其地。’是故不敢匿意隐情,先以闻于左右。臣窃为大王计 , 莫如与秦遇于渑池 , 面相见而身相结也。臣请案兵无攻,愿大王之定计。”赵王曰:“先王之时,奉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寡人宫居,属于师傅,不能与国谋。先王弃群臣,寡人年少,奉祠祭之日浅,私心固窃疑焉。以为一从不事秦,非国之长利也。乃且愿变心易虑,剖地谢前过以事秦。方将约车趋行,而适闻使者之明诏。”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绳池,割河间以事秦。(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B.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C.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D.弊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力田积粟/守四封之内/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的楚、赵、韩、魏、燕、齐六国,和现在专指山东省的“山东”含义不同。B.督过,文中意思指责备、责罚,与《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中的“督过”含义相同。C.九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成语“一言九鼎”的含义由此引申而来。D.反覆,意指翻覆、推翻,与“于反覆不宜卤莽”(《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反覆”含义相同。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张仪以谦卑的态度恭维赵国势力强大,实则绵里藏针,指责赵国以前的合纵之策严重损伤了秦国的利益,秦国因此怀恨已久。B.张仪游说赵王时,引用周武王甲子日伐殷之事,意在威胁赵国,扬言秦王不惜一战,要像周武王伐纣一样灭亡赵国。C.张仪对赵王说苏秦的合纵术是在惑乱诸侯、颠倒是非,是为了达到动摇并拉拢赵王连横事秦的目的。D.赵王的父亲在位时,为人专权跋扈,独断朝政。赵王居于深宫,不能参与国政,执政后对合纵术本就心存怀疑。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今寡君有敝甲钝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2)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遇于渑池,面相见而身相结也。答案 (1)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2)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5.外交政策的改变往往是基于深思熟虑的判断。请简要概括文中赵王改弦更张的原因。(3 分)答案 ①张仪游说得力。②当下形势所迫。③赵王主动臣服。【参考译文】张仪替秦国推行连横主张,去游说赵王说:“敝国君王派我冒昧地给大王献上国书。大王统帅天下诸侯对抗秦国,(以致)秦军不敢向东出函谷关已经十五年了。大王的声威传布于崤山以东。秦国非常恐惧而顺服,我们便修缮铠甲磨砺兵器,整顿战车战马,苦练骑射,加紧耕作,聚积粮食,严守四面边疆,不敢轻举妄动,只恐大王有意责备我们的过错。现在秦国仰仗大王的威力,西面攻下巴蜀,兼并汉中,东面收纳东、西两周,把象征天子的九鼎运到西方,镇守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僻远,但是心怀愤恨已经很久了。如今敝国秦王只有破铠甲钝兵器,驻扎在渑池,希望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领番吾,与赵军于邯郸城下会战。希望在甲子之日和赵军会战,以仿效周武王伐纣的故事。秦王特派我将此事事先敬告大王。“总的说来,大王听信合纵政策的原因,不过靠的是苏秦的计谋。苏秦惑乱诸侯,颠倒是非,但是他阴谋翻覆齐国却没有成功,自己反而被车裂于齐国集市上。天下各诸侯国不可能结成联盟,已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国,韩、魏两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属国,齐国献出鱼盐之地,这是切断了赵国的右臂。一个被砍断了右臂的人还想要去与人搏斗,失去了同盟,孤立无援,要想没有危险,这怎么可能呢?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把守午道,通知齐国让它派出大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以东;一路驻扎在成皋,指挥韩、魏之军,驻扎在河外;一路驻扎在渑池。四国订立盟约:‘四国团结一致攻打赵国,灭掉赵后由四国瓜分赵国领土。’因此我不敢隐瞒实情,事先通知大王。我私下为大王考虑,(大王)不如和秦王在渑池相会,互相见面以后亲自结为盟友。我请求秦王停兵不进攻赵国,希望大王急速决定计划。”赵王说:“先王在位的时候,奉阳君为宰相,他为人专权跋扈,蒙蔽先王,一人独断朝政。而我居于深宫,听从师傅,不能参与国政。先王去世的时候,我尚年轻,执政为时不久,对合纵本来私下心里就怀疑。认为与各诸侯订立合纵之盟抗拒秦国,不是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才打算重新考虑,改变主意,向秦割地以对以前参加合纵的错误表示谢罪,归附秦国。我正准备车马要到秦国去时,适逢您到来,使我能够领受教诲。”于是赵王率领三百战车到渑池去朝见秦王,割让河间之地献给秦王。七、(2022 山东烟台三模,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上韩丞相书苏 洵洵年老无聊,家产破坏,欲从相公乞一官职。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 , 使之志得道行者 , 但差胜于 今耳。去岁蒙朝廷授洵试校书郎,亦非敢少之也。使朝廷过听,而洵侥幸,不过得一京官,终不能如汉、唐之际所以待处士者。则京官之与试衔,又何足分多少于其间,而必为彼不为此邪?然其所以区区无厌,复有求于相公者,实以家贫无赀,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赡养,又况忍穷耐老,望而未可得邪?凡人为官,稍可以纾意快志者,至京朝官始有其仿佛耳。自此以下者,皆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若洵者,计其年岂足以有待邪?今且守选数年,然后得窥尚书省门。又待阙岁余而到任,幸而得免于负犯废放,又守选,又待阙,如此十四五年,谨守以满七八考,又幸而有举主五六人,然后敢望于改官。当此之时,洵盖七十矣。洵久为布衣,无官长拘辖,自觉筋骨疏强,不堪为州县趋走拜伏小吏。相公若别除一官 , 而幸与之 , 愿得尽力。就使无补 , 亦必不至于恣睢漫漶也 ……何者?虽欲爱惜而无由也。今洵幸为诸公所知似不甚浅,而相公尤为有意。至于一官,则反覆迟疑不决者累岁。嗟夫!岂天下之官以洵故冗邪?洵少时自处不甚卑,以为遇时得位,当不卤莽。及长,知取士之难,遂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实亦有得而足恃。自去岁以来,始复读《易》,作《易传》百余篇。此书若成,则自有《易》以来,未始有也。今也亦不甚恋恋于一官,如必无可推致之理,亦幸明告之,无使其首鼠不决,欲去而迟迟也。 世人施恩则望报,苟有以相博,则叩之也易。今洵已潦倒,有二子又皆抗拙如洵,相公岂能施此不报之恩邪?相公往时为洵言,欲为欧阳公言子者数矣,而见辄忘之,以为怪。洵诚惧其或有意欲收之也,而复忘之,故忍耻而一言。不宣,洵再拜。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B.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C.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D.然天下之士/所以求之如不及/得之而喜者/彼诚少年/将有所忍于此/以待至于纾意快志者也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处士,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古代的很多处士往往对朝廷有很大的影响力。B.守选,意思是等候选用,下文的“待阙”是指等待补缺任命。守选和待阙都是宋代官吏选拔制度中的重要步骤。C.尚书省,官署名,秦、汉置尚书掌奏章文书,至唐时尚书省掌管全国司法事务,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D.《易》,其内容最早只是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之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朝廷曾经授予苏洵试校书郎的官职,苏洵对此虽然也很重视,但还是觉得俸禄不足以养家,所以才又写了这封信。B.苏洵觉得京朝官以下的官吏,身体上要忍受劳累之苦,精神上又备受摧残,跟一些奴仆之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C.苏洵认为,若按照正常的官员晋升程序,到七十岁也未必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官职,所以希望韩丞相能够提携自己。D.苏洵本来想通过学术上的成就来养家,但看到两个儿子难成大器,不禁忧心忡忡,无奈之下亲自出马,求取高官。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非敢望如朝廷所以待贤俊,使之志得道行者,但差胜于今耳。(2)相公若别除一官,而幸与之,愿得尽力。就使无补,亦必不至于恣睢漫漶也。答案 (1)不敢奢望能获得像朝廷用来对待贤者才俊那样,可以使他们的志向得以施展、理想得以实现的待遇,只需要稍微胜过现在罢了。(2)如果丞相能够另外授予我一个官职,并且有幸真的给了我这个官职,我希望能够尽我所能。即使没有什么益处,也一定不至于放纵暴戾或迷茫不清。5.在苏洵笔下,韩丞相是一个怎样的人?(3 分)答案 ①身居高位,对苏洵有知遇之恩;② 性格谨慎,做事不够坚决果断;③ 健忘拖延,不能及时向欧阳修推荐苏轼和苏辙。【参考译文】(我)苏洵年纪大了,生活上无所依赖,家产破败,想向相公乞求一个官职。不敢奢望能获得像朝廷用来对待贤者才俊那样,可以使他们的志向得以施展、理想得以实现的待遇,只需要稍微胜过现在罢了。去年承蒙朝廷授予我试校书郎(的职位),(我)也不敢看轻这个职位。(如果说)这是朝廷用人不当,又算是我苏洵侥幸,也不过获得一个京官(的职位),终究不能同汉、唐的时候(朝廷)给予处士的待遇相提并论。那么京官与试校书郎,两者之间又有多大的差别,何必要做那个不做这个呢?而我之所以这样不满足地再次请求相公,实在是因为家中贫穷没有钱财,得到六七千钱,实在不足以养家,更何况忍受贫穷经受老去,都可望而不可即?凡是为官的人,稍微可以称心如意些的,好像也就是京城的朝官可以做到这一点。从这以下的官员,都是疲劳筋骨,折磨精神,被人役使,与奴仆没有多少差别。然而天下读书人,还对此趋之若鹜,一旦得到就满心欢喜的原因,是他们实在年轻,将对此有所忍耐,以等到将来能称心如意。而像我苏洵,这把年纪哪里等得到那一天?而今等待被选拔要几年时间,然后才能看见尚书省的大门。又要等 候补缺一年多时间才能任命,(如果)有幸没有触犯法律被废黜放逐,还要等待选拔,等待补缺任命,这样的话又要十四五年的时间,谨慎小心地通过七八次考核,还要有幸有五六个推举的人,然后才有希望能晋升调任。到这个时候,我也七十岁了。我苏洵长久以来做百姓,没有被官员约束管辖过,自我感觉筋骨强劲,不愿意做供州县官员驱使的小吏。如果丞相能够另外授予我一个官职,并且有幸真的给了我这个官职,我希望能够尽我所能。即使没有什么益处,也一定不至于放纵暴戾或迷茫不清……为什么呢?虽然爱惜但是没有机会呀。现在我有幸被诸公了解还算深入,而您尤其认可我。至于为官一事,犹豫不决有好几年了。唉!难道是天下的官职因为我才多余吗?我苏洵年少时家境不算差,以为只要遇到机会就能得到功名,自然不会马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知道求取功名的艰难,于是断绝了追求功名的念头,转而专心治学,也确实有收获而使我有所依仗。自去年以来,(我)开始重读《易经》,写作《易传》一百多篇。这本书如果写成,那可以说是自从有《易经》以来,从未有过的。今天我也不是很迷恋一个官职,如果你认为没有什么可以推荐我的理由,也望您能直言相告,不要使我犹豫不决,想放弃又迟迟不能。世上的人施恩惠则希望得到回报,如果能博取到什么,就是叩头也是容易做到的。而今我苏洵已经潦倒了,两个儿子与我一样倔强笨拙,相公您又怎么可能施与无法得到回报的恩惠呢?相公您以前对我说,多次想要对欧阳修说我儿子的事,见了面总是忘记,真是怪事。我确实是担心他或许有意接受他们却又忘记了,所以不怕羞耻地再说一下。不多说了,苏洵再拜。八、(2022 广东汕头三模,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 , 不戚戚于贫贱 , 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 。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又怪屈原文过相如,至不容,作《离骚》,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书,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从上羽猎,游观侈靡,穷妙极丽,以为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故聊因《校猎赋》以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 , 大氐诋訾圣人。 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记麟止,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笑而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时,大司空王邑谓桓谭曰:“子尝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选自《汉书·扬雄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B.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C.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D.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答案 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起于战国,盛于汉魏六朝,讲究文采、韵律,多采用铺陈叙事的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B.三驱,古代王者田猎之制。谓君王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也指一年以三次出猎为度。 C.《法言》,为扬雄模仿诸子百家而作。“法”有准则和使物平直的意思,“法言”就是作为准则而对事情的是非给以评判之言。D.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扬雄勤学好思,好古乐道。扬雄小时候博览群书,喜欢深沉思考,喜好辞赋,不读非圣贤之书。后来,仿照经典进行创作。B.扬雄积极入世,心系社稷。他跟随成帝游猎,认为排场过于奢侈,不是古代明君的射猎之道,并创作了《校猎赋》进行讽谏。C.扬雄淡泊宁静,不为利禄。丁明、傅晏等人专权,那些趋附于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但他却起草《太玄》,用以自守。D.扬雄作品问世,声名远扬。《太玄》《法言》等作品相继问世,虽然深奥难懂,时人仍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其能流传于后世。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2)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答案 (1)(扬雄)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担心,不故意修炼品行在当世谋求名声。(2)扬雄看到先秦诸子各自因为自己的思想不相同,互相争锋,他们大致都诋毁圣贤之人。5.扬雄对屈原持什么样的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处世态度?(3 分)答案 对屈原的态度:扬雄敬佩屈原的才学,并写文章凭吊他,然而他不赞同屈原因不被世俗所容 , 而 选择投江而亡的行为。扬雄的处世态度:君子如果有合适的时机就去施展才华,如果时机不好就独善其身。【参考译文】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年少热爱学习,不喜欢解经式地分析章节,训诂只是粗通而已,阅览群书,无所不读。扬雄为人朴素,处世宽缓温和,因为口吃,讲话不快,故而沉默寡言,喜好作深沉的思考,清静无为,少嗜欲,不热衷于追求富贵,不为贫贱过分担心,不故意修炼品行在当世谋求名声。自身胸怀博大,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只是喜好辞赋。从前,蜀郡出了个司马相如,作赋很壮丽典雅,扬雄心里很敬佩,每每作赋时,总是仿照他的体式。同时扬雄感到奇怪的是屈原的文章胜过相如,却为世所不容,他创作了《离骚》,自己投江而死,扬雄被屈原的文章感动而生悲,每次读的时候没有不痛哭流涕的。扬雄认为君子如果得到机会就大干一番,没有用武之地就像龙蛇一样蛰伏隐居,能不能有机遇是天命,何必要自己投水而死呢?为此,扬雄写了一篇文章,将文章从岷山投到长江里,以哀悼屈原。孝成帝时,有宾客推荐扬雄的文章与司马相如的赋很相似,他跟从皇帝狩猎,游观奢侈,穷妙极丽,他认为过于奢侈、豪华、富丽、广大,不是尧、舜、成汤、文王实行的射猎之道。因此,略作《校猎赋》进行讽谏。哀帝时,丁明、傅晏、董贤等人专权。依附他们的人,有的官至二千石。当时扬雄正在起草《太玄》,用以自守,淡泊清静。扬雄看到先秦诸子各自因为自己的思想不相同,互相争锋,他们大致都诋毁圣贤之人。虽然这些思想浅薄不深,但长期流传会影响大道,使一般人逐渐接受其影响而不知它本身是不合圣道的。到太史公司马迁记载六国之事,历楚、汉,记麟止,与圣人记载不同,对正确与错误的看法与经书颇不合。因此常常有人问扬雄有关这些问题,扬雄常模仿经典之言回答,最后撰成文十三卷,并模仿《论语》,名叫《法言》。扬雄以病免职,复召为大夫。他的家向来贫寒,他又嗜酒,很少有人去他家。刘歆曾经读过他的书,对扬雄说:“白白地苦自己!如今有利禄的学者尚且不能明晓《易经》,又哪能明晓《太玄》?我担心后人只会用它盖酱坛。”扬雄笑而不答。扬雄活到七十一岁,于天凤五年去世。当时,大司空王邑对桓谭说:“你曾经赞美扬雄的著作,他的书真能传到后世吗?”桓谭说:“一定会流传后世的。扬雄的著作文意至深,而论点不违背圣人之教,如果遇到当政君王,并被贤人阅览,被他们称好,那么他的著作影响必定超过诸子了。”九、(2022 辽宁模拟,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者,始皇举以为中车府令,使教胡亥决狱;胡亥幸之。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 , 赦之 , 复其官。 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乃见丞相斯曰:“上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高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扶苏发书,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 , 即自杀 , 安知其非诈 ! 复请而后死 , 未暮也。 ”使者数趣之,扶苏谓蒙恬曰:“父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更置李斯舍人为护军,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赵高言于胡亥曰:“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乃系诸代。太子胡亥袭位。二世欲诛蒙恬兄弟,二世兄子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B.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C.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D.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赵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决狱:狱字以两犬以言相争来指诉讼案件,引申为监狱;决狱指判决关进监狱。B.符玺:玺指印章,秦以后专指天子印章;符指皇命的凭证,都是皇权的象征。C.通侯:秦汉以爵位赏有功者,通侯最高;初称彻侯,后因避汉武帝刘彻讳而改称。D.裨将:裨,此处读 pí,本指祭祀时穿的次等礼服,引申为副的;裨将即副将。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蒙氏兄弟受到秦始皇宠信,分别在朝廷内外担任重要职位,其他朝臣都不敢与他们一争高下,受宠于胡亥的赵高也不例外。B.赵高见到李斯,说皇帝把定太子的诏书和符玺都赐给了胡亥,只需要李斯和自己告诉天下即可,而李斯却认为这是亡国之论。C.蒙恬不肯像扶苏一样就死,被使者交给官吏囚禁起来。胡亥本想将蒙恬释放,听赵高几句谗言后反而把蒙毅也囚禁了起来。D.子婴劝谏胡亥不能杀蒙氏兄弟,认为杀掉忠臣而重用节操品行不端的人,对内会失去群臣信任,对外会消解将士的斗志。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2)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答案 (1)蒙毅依法应判决赵高死罪。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2)现在一个使者来到,(我们)就要自杀,怎么知道这不是欺诈呢?再次奏请后去死,也不迟。5.赵高从哪几个方面说服李斯同意自己的阴谋?请简要说明。(3 分)答案 ①李斯自身优势不如蒙恬;② 扶苏即位李斯不能封侯;③ 胡亥即位对李斯有利。【参考译文】最初,秦始皇尊重宠爱蒙氏兄弟,特别信任他们。蒙恬在外带兵任大将,蒙毅常在朝中参与谋划国事,被称为忠信之臣,因此即使那些高级将领与丞相也不敢与他们争高低。赵高,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让他教胡亥审理案件;胡亥非常宠信他。赵高犯罪,始皇派蒙毅惩治他;蒙毅依法应判决赵高死罪。始皇认为赵高办事机敏,便赦免了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赵高平素受到胡亥的宠信,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请他诈称始皇的命令诛杀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听从了赵高的计谋。赵高说:“如果不与丞相商议,恐怕办不成这件事。”于是赵高求见丞相李斯说:“皇上赐给长子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太子,你和我说了就能决定此事。你看怎么办?”李斯说:“你怎么能讲这些亡国的话呢?此事可不是我们臣子之间可以议论的啊!”赵高说:“您的才能、谋略、功劳、口碑及得到长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与蒙恬相比谁更有优势?”李斯回答说:“我不如蒙恬。”赵高又说:“如果是这样,长子扶苏即位,一定要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得不到封侯而荣归故乡的结局已是明摆着的事了!而胡亥仁慈厚道,可以作为皇帝的继承人。希望您慎重考虑,决定此事!”丞相李斯认为赵高说的话有道理,便与赵高合谋,谎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写了另一份诏书给扶苏,历数他没有能力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大量的士卒伤亡,并且多次上书,诽谤朝廷,日夜怨恨不能回咸阳当太子;将军蒙恬了解扶苏的想法却不加以纠正;因此,两人一并赐死,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扶苏打开诏书,哭着进了室内,准备自杀。蒙恬劝他说:“陛下在外,并未确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守卫边境,公子担任监军,这可是天下的重任啊。现在一个使者来到,(我们)就要自杀,怎么知道这不是欺诈呢?再次奏请后去死,也不迟。”使者多次催促他们自尽,扶苏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哪里还用再申诉?”随即自杀。蒙恬不肯去死,使者把他交给官吏,囚禁在阳周;改派李斯的舍人为护军,然后回来报告李斯和赵高。胡亥听说扶苏已经死了,就想将蒙恬释放。恰巧蒙毅替秦始皇外出祭祀祈祷山川神灵回来。赵高对胡亥进谗言说:“始皇打算选拔贤能确立你为太子已经好久了,而蒙毅劝谏他,认为不可以;不如将他杀了!”于是将蒙毅囚禁到代郡。太子胡亥继承了帝位。二世皇帝想要杀掉蒙恬、蒙毅兄弟,秦二世的侄子子婴劝谏说:“赵王赵迁杀了名将李牧而用颜聚,齐王田建杀了前代忠臣而任用后胜,最终都使国家灭亡。蒙氏兄弟,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而陛下却要把他们一下子杀掉。杀掉忠臣却要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这样做对内会失去群臣的信任而在外会使得将士们失去斗志啊!”秦二世不听其劝告,于是下令杀了蒙毅和内史蒙恬。十、(2022 辽宁名校联盟联考,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初,光武勤治,孝明好吏事,风声相劝,俗颇苛刻。司空第五伦以为政化之本,宜以宽和为先。及上[注]即位,崇宽而多恕,于是伦上疏褒称,因以讽曰:“陛下即位以宽临下举贤良选宽博圣明殊绝非群下所能及诏书每下务宽和而政急不解欲节俭而奢泰不止咎在俗弊臣下不称故也臣闻‘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以从上之行,不从其言,故曰‘以身教者从’。今但进仁贤节俭者,不过数人,则俗必自化,由形直者,则影不得曲矣。”伦志在奉公,言事无所隐。诸子或谏止 , 辄叱之 , 每上事 , 自为草 , 不复示掾吏。 民或奏记,辄便封上之,曰:“臣任重忧深,不能出奇策异谋,民责让臣者多,谨并封上。”其无私若此。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以此见轻。五年春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诏曰:“朕新离供养,罪恶众著,上天降异,止于朕躬,非群司之咎,其咎朕而已。公卿能极谏朕之过失者,各举一人,勿取浮华。”是时用永平故事 , 吏治尚严 , 尚书决事类近于重。 尚书陈宠上疏曰:“往者治狱严明,以刑奸慝,奸慝既平,宜济之以宽。陛下即位,率由此义,而有司执事,未悉奉承。方今圣德充塞,宜因此时隆先圣之务,荡涤烦苛,轻薄捶楚,以佑苍生,广至德也。”帝纳宠言,每事务于宽厚,其后遂诏有司禁绝惨酷之制五十余事。宠性周密,时有所表荐,手书削草,人不得知。尝称人臣之义,苦不能慎。自在枢机,谢遣门人,不复教授,绝知交,惟在公家。朝廷器之。皇后弟窦宪侍中,贵幸。宪荐真定张林为尚书,上以问宠。对曰:“林虽有才能,而行贪秽。”宪深以恨宠,而上竟征用林,卒以赃污抵罪。(节选自《后汉纪》)  [注] 上:汉章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陛下即位/以宽临下/举贤良选/宽博圣明殊绝/非群下所能/及诏书每下/务宽和而政急不解/欲节俭而奢泰不止/咎在俗弊/臣下不称故也/B.陛下即位/以宽临下/举贤良/选宽博/圣明殊绝/非群下所能/及诏书每下/务宽和而政急不解/欲节俭而奢泰不止/咎在俗弊臣/下不称故也/C.陛下即位/以宽临下/举贤良/选宽博/圣明殊绝/非群下所能及/诏书每下/务宽和而政急不解/欲节俭而奢泰不止/咎在俗弊/臣下不称故也/D.陛下即位/以宽临下/举贤良选/宽博圣明殊绝/非群下所能及/诏书每下/务宽和而政急不解/欲节俭而奢泰不止/咎在俗弊臣/下不称故也/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朔,作时间名词时指的是农历每月初一,与之相似的是“晦”,指农历每月的三十日。B.苍生,有三个义项:草木生长的地方;百姓;人类。在文中用的是第二个义项。C.枢机,枢和机都是主制动的机械部件,喻事物之关键,也指朝廷中的重要部门和职位。D.征,征召,召请。特指君召臣,例如《后汉书》:“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汉章帝即位后崇尚宽和,多有宽恕,第五伦就上疏对其进行赞美,并且趁机进谏,希望章帝选用仁爱、贤能、节俭的人做官,以促进风俗的改变。B.如果百姓有书面意见呈上来,第五伦就会封好直接呈上去。他认为既然自己拿不出奇特的谋略,很多百姓批评自己不称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C.五年春发生日食以后,汉章帝下诏责己,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同时让人们举荐能够极力进谏的官员,汉章帝明确要求不要那些虚浮不实的人。D.陈宠认为,奸恶之人已受到惩治,皇帝恩泽深厚,这时应该除去烦苛的法令,减轻刑罚,章帝采纳其建议,下诏禁止使用五十多条残酷的规定。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诸子或谏止,辄叱之,每上事,自为草,不复示掾吏。(2)是时用永平故事,吏治尚严,尚书决事类近于重。答案 (1)几个儿子有时劝谏制止他,他就呵叱他们,每次上奏事情,自己打草稿,不再给属吏们看。(2)这时候沿用永平年间的旧例,吏治崇尚严厉,尚书决断事情大都接近于苛刻严重。5.第五伦在谏语中为什么要说“形直者,则影不得曲”?请简要分析。(3 分)答案 ①“形直者,则影不得曲”的意思是形体直,影子就不会弯。②第五伦在前面讲了应该选用仁爱、贤能、节俭的人做官来改变风俗的道理。③第五伦在谏语中说“形直者,则影不得曲”,是用比喻的手法让前面的道理显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从而打动皇帝,使其接受。【参考译文】当初,光武皇帝勤于治理,孝明皇帝喜欢处理政务,在这种风气的鼓励下,官员们处理事情就特别严厉刻薄。司空第五伦认为政治教化的根本,应该把宽容和气放在最前面。等到汉章帝即位,崇尚宽和,多有宽恕,在这种情况下第五伦上疏赞美,趁机进行讽谏说:“陛下即位后,以宽容的态度管理臣下,提拔贤良的人,选用性情宽厚、知识广博的人,英明圣哲非同凡响,不是群臣所能比得上的。诏书每次下达,致力于宽容和气,但治理政事的急迫情况却没有消除;想要节俭,而奢侈过度的做法没有停止。罪责在于风俗不好,臣子们又不称职的缘故。我听说‘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因此人们顺着在上位的人的行为去做事,不顺从其言语,所以说‘用自身进行教化的人,人们顺从他’。如今只要选用仁爱、贤能、节俭的人做官,不过几个人,那么风俗就一定会自行改变,这是因为形体是直的,影子就不会弯曲。”第五伦一心为公,谈论事情无所隐瞒。几个儿子有时劝谏制止他,他就呵叱他们,每次上奏事情,自己打草稿,不再给属吏们看。有的百姓呈上书面意见,第五伦就封好呈上去,说:“我责任重,忧虑深,不能拿出奇特的谋略,百姓责备我的人很多,恭谨地一并封好呈上。”他就是这样没有私心。但他缺少涵容的气度,不修饰威严的容貌举止,因此被瞧不起。五年春二月庚辰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章帝下诏说:“朕刚刚遭受丧事,罪恶显示于众人面前,上天降下的灾异,仅仅停留在朕的身上,不是各官府的罪过,就只让朕一人遭灾罢了。公卿中能够极力进谏朕的过失的,大家各举荐一个人,不要举荐那些虚 浮不实的人。”这时候沿用永平年间的旧例,吏治崇尚严厉,尚书决断事情大都接近于苛刻严重。尚书陈宠上疏说:“以前审理案件严肃公正,来惩治奸恶的人,奸恶的人被铲除以后,应该实施宽厚的政策。陛下即位,全都按着这种做法去做,可是有关官员做事,不能全都遵行。当今圣上的恩德充塞天地,应该趁着这时候兴盛圣人的事业,除去繁杂苛细的法令,减轻杖击鞭打的刑罚,来保佑天下百姓,扩大崇高伟大的德性。”章帝采纳了他的话,每事都致力于宽厚,那以后就下诏有关官府禁止使用五十多条残酷的规定。陈宠天性周到而细密,有时有要上表推荐人的事,亲自书写,然后把草稿销毁,人们不能够知道他写了什么。他曾说做人臣的道理,最让人难受的是不慎重。自从他身处朝廷要害部门,谢绝门人,让他们离开,不再教授,断绝了和知交的联系,全身心只在国家。朝廷很器重他。皇后的弟弟窦宪担任侍中,地位高贵,受宠爱。窦宪推荐真定人张林担任尚书,皇帝拿这件事询问陈宠。陈宠回答说:“张林虽然有才能,却做贪污之事。”窦宪因此深深憎恨陈宠,而皇帝最终征召任用了张林,张林终因犯了贪污罪而被制裁。十一、(2021 新高考省份 T8 联考,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 分)  智宣子将以瑶①为后,智果曰:“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夫以其五贤陵人 , 而以不仁行 之 , 其谁能待之 ? 若果立瑶,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②。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仁,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伯为政,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乃与之。又求地于魏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乃与之。又求地于赵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或曰:“长子近,且城厚完。”或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阴为之期日。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遂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臣光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 , 而知所先后 , 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注] ①瑶,即智伯。②无恤,即赵襄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B.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C.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D.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太史:官名,春秋时掌管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B.简:战国至魏晋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牍或札。 C.三版:版,古代筑土墙用的夹墙板,古时一般以高二尺、长八尺为一版,三版为六尺高。D.骖乘:古代乘车尚右,驭者居中,骖乘即左边陪乘者,战时称“车左”,平时称“骖乘”。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智果颇有政治远见,因为意识到智伯不仁,所以反对把他立为继承人,在劝阻智宣子不果之后,主动脱离智族姓氏,最终幸免于难。B.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要求他施惠于民,保障民生,少算纳税户数,以此来给儿子铺设退路。后来果然起到了保护赵襄子的作用。C.智伯向韩、魏两家索要土地时,韩、魏采取妥协忍让的权宜之计,实际上却在等待反击机会,这是一种麻痹对方、以退为进的策略。D.赵襄子利用韩、魏与智伯的矛盾,派张孟谈与韩、魏密谋,韩魏两家趁机响应,三面夹击,智伯虽强大,最终却难逃覆灭的命运。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4 分)(2)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4 分)答案 (1)(智瑶)用五个超过他人的方面欺压他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2)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 , 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 ,又何必担心会失去人才啊!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智伯和赵简子做简要分析。(3 分)答案 这句话阐述了“德胜于才 , 先德后才”的道理。 智伯虽才能过人,但他缺乏仁德,欺凌他人、贪婪索求、刚愎自用,所以导致灭亡。赵简子则深谙“以德为本”之道,他以德为标准选择继承人,要尹铎施恩德给晋阳百姓,后晋阳虽被围被淹,但无人背叛赵襄子,最终使得赵襄子转败为胜。【参考译文】智宣子打算把智瑶立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智瑶超过他人的有五个方面,他不如他人的只有一个方面。(智瑶)用五个超过他人的方面欺压他人,并且用不仁德的方式行事,难道还有谁能够友善对待他吗?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遭灭门之祸。”(智宣子)不听智果的意见。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自己家族脱离智族姓氏,另立宗族为辅氏。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打算确立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训诫言辞写在两块竹简上,把它们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地记住它!”过了三年,赵简子问两个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写的话;让他拿出竹简来,已经把竹简丢失了。问无恤,他却非常熟悉地背诵出竹简上写的训诫之辞;让他拿出竹简来,便从袖子中取出来呈上去。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有仁德,就立他为继承人。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像剥茧抽丝一样搜刮财富,还是要我像修筑堡垒来做保障一样施惠保民呢?”赵简子说:“像修筑堡垒一样来做保障。”尹铎便少算缴纳赋税的居民户数。赵简子对无恤说:“晋国一旦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认为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晋阳作为投靠的地方。”等到智伯治理政事,智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给他。(谋士)段规说:“智伯贪好财利,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他土地就会攻打我们,不如给他。他贪婪于得到土地,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智伯一定会用武力对付他,这样,我们就能够免于祸患,等待事情的发展变化。”韩康子于是给了智伯土地。智伯又向魏桓子索求土地,魏桓子不想给。(谋士)任章说:“不如给智伯所求的土地,使智伯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智氏,又何必单单让我们作为智伯的攻击目标呢?”魏桓子于是给了智伯土地。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土地,赵襄子不给。智伯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的军队攻打赵氏。赵襄子准备出逃,说:“我逃到哪里去呢?”(随从中)有的人说:“长子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完整。”有的人说:“邯郸城里储藏粮食与兵车、财物的仓库都很充足。”赵襄子说:“还是投奔晋阳吧,这是先主叮嘱的地方,这是尹铎宽厚对待百姓的地方,百姓一定会与我们同心同德。”于是逃往晋阳。智伯、韩康子、魏桓子   这是一种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的设误手段。答题时要理清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件的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或因果倒置的问题,以便识别出人事混淆、顺序倒置等错误。例 (2020 课标全国Ⅰ)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试题选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解析]仔细比对后可知,原文中对应的有效信息为“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可知“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是苏轼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而此选项中却表述为“他在任职杭州时……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错误,属错位嫁接。[参考译文](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皇上赏赐的度僧牒,用于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针对讲 4:以偏概全  这是一种用部分代替整体来设置错误点的手段。答题时要特别关注表示范围的词语或概念,与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比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缩小或扩大,看事情的程度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弱化或强化。例 (2021 新高考Ⅱ)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试题选项]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解析]仔细比对,依据原文“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可见,司马睿只是有所支持,并非“尽力支持”。此项错误,属以偏概全。[参考译文]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兵器,让祖逖自行募集。关键能力 4 归纳要点  归纳要点,是难度较小的简答题。答题时,根据题干,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先理解其意思,然后用简洁的文字表述。针对讲 1:归纳事件原因  就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是近三年考查的重点。例 (2020 新高考Ⅰ)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解析]解答第一问,首先要在文中找到“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这一内容,理解其意思,筛选出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进行概括。“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意思是“容城孙奇逢,是个有气节的侠士”;“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意思是“与定兴鹿正因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考生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进行概括。解答第二问,首先要在文中找到“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这一内容,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意思是“而左光斗与杨涟已同日被狱卒害死”,考生可以根据这一内容进行概括。[答案]第一问:左光斗对京都附近地区有恩德。第二问:没有成功,在救助过程中左光斗被害。针对讲 2:比较不同  这是 2022 年新出现的命题角度,应重视。例 (2022 新高考Ⅰ)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解析]在赵国,孟尝君指出,魏国是赵国不受强秦威胁的屏障,可谓一语中的,让赵王明白了魏国存亡的利弊,从而同意出兵救魏。在燕国,孟尝君为燕国假设了一个可怕的结果:如果燕王不救魏国,魏国会投靠强秦,纠集四国兵力攻打燕国。燕王在这个假设的威吓下,只好答应出兵救魏。[答案]① 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 对待燕国:威胁恐吓。针对讲 3:分析概括人物的品质例 (2020 江苏改编)阅读材料,完成题目。《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事,修书,唯官高者 三家用国人组成的军队围住晋阳,又引水淹城,城墙只有六尺高没被淹没。百姓的锅灶淹没在水中,鱼蛙孳生,但百姓没有背叛的意思。智伯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车的右面护卫。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见韩康子、魏桓子二人,暗地里约定了联手攻杀智氏的日期。赵襄子夜里派人杀掉智军守堤的官吏,掘堤放水冲淹智伯军队,韩、魏两家军队分别从智军两侧夹击智军,赵襄子率领士兵进攻智军前队,于是全部诛灭了智氏宗族的人,只有智果改姓辅氏得以幸免。司马光评论说:才能是品德的辅助,品德是才能的统帅。自古以来,国家的作乱之臣,家族的败家之子,才有余而德不足,由此而招致国家灭亡、家族破落的事很多。所以治国治家的人,如果能够在才德的区别方面详细考察,而且懂得才德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会失去人才啊! 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文中“存心至公,无欲上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解析]本题要求简要概括“存心至公,无欲上人”的体现,阅读原文可知,“存心至公,无欲上人”是指欧阳修的品格。从欧阳修“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的话与拒绝“改归一体”的行为,可以看出欧阳修尊重前辈,不改他人之文。通过欧阳修“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的话,可以看出欧阳修尊重他人成果,不掩他人之名。[答案]尊重前辈,不改他人之文;尊重他人成果,不掩他人之名。针对讲 4: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目的  作者的观点态度多体现在议论性的句子中,表达形式多样,有的开篇明义,直抒胸臆;有的寄寓于故事,含而不露;有的通篇叙述,卒章显志。要结合文章的特点进行概括。例 (2021 新高考Ⅰ)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解析]“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强调君主的态度直接决定臣子的行为态度。结合“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分析,司马光这样说的目的就是劝谏统治者要像唐太宗这样行正道,成为臣子的表率,只有这样臣子才敢于劝谏,才能对国家忠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答案]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第二问: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关键能力 5 翻译语句针对讲 1:翻译句子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方法1.基本要求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者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2.具体方法:留、补、换、改、删(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器物名等在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画线部分分别是帝王纪年、古地名和古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2)补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可加小括号。如: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又如: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这句话应译成:距离洞百余步(的地方),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节词去替换古代的单音节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画线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问题)。又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A.宾语前置。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并前置,翻译时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B.定语后置。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画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的语序来翻译。C.状语后置。如: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句中画线部分翻译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D.谓语前置。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放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5)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句中的两个“也”都是起舒缓语气作用的,都不必译出。又如:“之”字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和标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时,都不必译出。以上介绍的这五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应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仔细研读课文(包括注释)。针对讲 2:实词的翻译方法1.对称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例 充分利用句中加横线的字来推断加点字的意思。(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2)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3)则思慎始而敬终。(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解析]分析可知,加点字与加横线的字词义相近、词性相同,据此可得出答案。[答案](1)竭尽 (2)在腰间佩带 (3)谨慎 (4)任用2.语境推断法语境推断法主要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含义。文言文的语境,有三个层面的理解:(1)短语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短语的词性特征和结构特征。比如说“谲佞残妒”是四个形容词构成的并列结构,我们就可以根据其他几个词的意义来推断“谲”的释义是否正确。(2)句子语境,就是实词所在句子的结构特征和特定句意限定。如 2015 年山东卷第 9 题 C 选项“军皆定次,将乃就舍”,根据“将乃就舍”能推断“次”应解释为“途中止宿的处所”,而不是“次序”。(3)上下文语境,就是实词所在的上下文语段构成的语境。“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虽死且有谋,余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根据这样的语境,由“佞”和“妒”我们就能基本推断“谲”释为“诡诈”。3.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1)划分句子成分法①“信义著于四海”(“信义”做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做“信用”讲)②“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③“楚怀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4.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如: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准许)。可以联想课文《陈情表》中的句子:听臣微志。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5.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生僻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月”与肉有关。例 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答案](1)看 (2)田地6.邻字推断法文言文中的同义复词实际上是同义复用,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例 利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华夏震栗,雄才奋用之秋也。(2)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3)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答案](1)年幼 (2)放纵 (3)检举、告发针对讲 3:虚词的翻译方法1.语境推断法虚词一般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伏焉”即“伏在那里”。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语境交代了写文章的目的,即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季氏将伐颛臾》)“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句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④圣心备焉。 (《劝学》)“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词。2.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在句末表示陈述、疑问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又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将军之谓也”;在句中,动词后一般 是代词,如“秦王恐其(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3.对称分析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①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归去来兮辞(并序)》]“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构成对称,都是指有利的形势。4.语法分析法这种方法是指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意义和用法。如: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句中“其”不作句子成分,可译为“又”。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该句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持璧却立”是连动结构,作谓语,故句中“因”的用法为连词,应作“于是”“就”解。5.代入检验法将判断出来的意思代入句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说明理解准确。如“而”“且”表承接、转折,若判断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断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说明判断不准确。关键能力针对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延熹元年十二月,南匈奴诸部并叛,与乌桓、鲜卑寇缘边九郡。帝以京兆尹陈龟为度辽将军。龟临行,上疏曰:“ 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 今西州边鄙,土地塉埆,民数更寇虏,室家残破,虽含生气,实同枯朽。往岁并州水雨 , 灾螟互生 , 稼穑荒耗 , 租更空阙。陛下以百姓为子,焉可不垂抚循之恩哉?古公、西伯,天下归仁,岂复舆金辇宝以为民惠乎?陛下继中兴之统,承光武之业,临朝听政而未留圣意。且牧守不良,或出中官,惧逆上旨,取过目前。呼嗟之声,招致灾害,胡虏凶悍,因衰缘隙,而令仓库单于豺狼之口,功业无铢两之效,皆由将帅不忠,聚奸所致。前凉州刺史祝良,初除到州,多所纠罚,太守令长,贬黜将半,政未逾时,功效卓然,实应赏异,以劝功能;改任牧守,去斥奸残;又宜更选匈奴、乌桓护羌中郎将、校尉,简练文武,授之法令;除并、凉二州今年租、更,宽赦罪隶,扫除更始。则善吏知奉公之祐 , 恶者觉营私之祸 , 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无候望之患矣。”帝乃更选幽、并刺史,自营、郡太守、都尉以下,多所革易。下诏:“为陈将军除并、凉一年租赋,以赐吏民。”龟到职,州郡重足震栗,省息经用,岁以亿计。诏拜安定属国都尉张奂为北中郎将,以讨匈奴、乌桓等。匈奴、乌桓烧度辽将军门,引屯赤阬,烟火相望。兵众大恐,各欲亡去。奂安坐帷中,与弟子讲诵自若,军士稍安。乃潜诱乌桓,阴与和通,遂使斩匈奴、屠各渠帅,袭破其众,诸胡悉降。奂以南单于车儿不能统理国事,乃拘之,奏立左谷蠡王为单于。诏曰:“《春秋》大居正;车儿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还庭。”(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1.(断句)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B.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 C.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D.臣闻三辰不轨/擢士为相蛮夷/不恭拔卒为将臣/无文武之才/而忝鹰扬之任/虽殁躯体/无所云补答案 B 2.(词语理解)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熹,汉桓帝的年号,以皇帝即位为元年,只有新帝即位时才会改变年号。B.中官,本为古官名,后用来指宫内、朝内的官员,有时也可以用来指宦官。C.州郡,代指地方行政区域,东汉末年逐渐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D.单于,文中为匈奴人对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创立于头曼单于。答案 A 3.(词语理解)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西州边鄙的“鄙”意思是边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相同。B.牧守,古代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刺史,也叫州牧;郡的长官称为太守,也叫守。C.扫除更始的“除”意思是除去,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不同。D.阴与和通意思是暗中和乌桓和好,“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答案 A 4.(概括分析)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桓帝为平定边境反叛的祸乱,决定任命陈龟为度辽将军,而陈龟此行不仅有南匈奴诸部的敌人,还需要应对乌桓、鲜卑两族的侵扰。B.谈及治国理政的方针时,陈龟认为西州边鄙等地饱经战火和自然灾害的侵扰,导致当地人民生活困苦,故劝谏汉桓帝要垂抚循之恩。C.对于前凉州刺史祝良,陈龟毫不避讳地称赞他政绩卓然,请求汉桓帝对他进行额外封赏,将他任命为牧守以整顿吏治,并去斥佞臣。D.张奂在匈奴、乌桓火烧度辽将军门且以重兵相威慑时,始终保持着淡定自若的大将姿态,在他的影响下,将士们也逐渐安定下来。答案 C 5.(翻译语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往岁并州水雨,灾螟互生,稼穑荒耗,租更空阙。(2)善吏知奉公之祐,恶者觉营私之祸。答案 (1)往年并州下大雨,同时发生水灾和虫灾,农作物荒废,租赋空缺(或百姓缴纳不起租赋)。(2)良吏知道奉公守法的福气,品行不端的官吏知道谋取私利的祸患。6.(归纳要点)请结合选文,简析张奂的人物形象。答案 ①危难当前 , 镇定自若 ;② 有勇有谋,巧用离间,大破敌军;③ 诸胡悉降,战功显著。【参考译文】汉桓帝延熹元年十二月,南匈奴各部同时反叛,和乌桓、鲜卑等联合侵犯沿边九郡。汉桓帝任命京兆尹陈龟为度辽将军。陈龟临行前,向桓帝上书说:“我听说国运不振,应该选拔士人为相;蛮夷不恭顺朝廷时,应该选拔士卒为将。我没有文武双全的才能,却担当大军统帅的重任,即令身死,也难以报答。现在在西州边境偏远的地区,土地贫瘠,百姓受到外族的侵犯掳掠,家家户户都已经残破不堪,虽然还有一口气可以呼吸,但实际上如同一具枯干的朽骨。往年并州下大雨,同时发生水灾和虫灾,农作物荒废,租赋空缺(或百姓缴纳不起租赋)。陛下把百姓当作子女,怎么能够不尽抚养的恩惠?古公、西伯,天下的人都已纷纷归向他俩,哪里还需要再用车辆载着金银财宝,向百姓施行恩惠?陛下继承中兴的皇统,接续光武帝的帝业,临朝处理政务,然而对这一方面却没有特别留意。并且,州牧和郡守不贤良,有的人甚至出自宦官的推荐,他们畏惧冒犯圣上的旨意,就只求得过且过。(百姓的)抱怨之声会招致灾害,北方的胡人凶猛强悍,趁着政治衰败,利用人民的怨恨,起兵作乱;致使仓库的粮秣,全被豺狼吃光;朝廷屡次出兵讨伐,却收不到丝毫功效。这都是由将帅不忠、贪官聚敛所造成的。前凉州刺史祝良,初被任命到州上任后,对贪官污吏多有举发和惩处,郡太守和县令、长,受到贬谪和撤职的将近半数,任职还不到规定的时间,功绩和效果卓著,实在应该给他特别的奖赏,以勉励他的功绩和才能;还应更换其他不称职的州牧和郡守,罢免邪恶贪残的官吏;并应该重新遴选匈奴、乌桓护羌中郎将、校尉,选拔文武大臣,授给他们法令;免除并州、凉州今年应该缴纳的田租和更赋,宽大和赦免罪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良吏知道奉公守法的福气,品行不端的官吏知道谋取私利的祸患,胡马将不会再窥伺长城,边塞也将没有候望烽火的忧患。”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