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三年模拟)

发布时间:2024-06-17 11:06:28浏览次数:31
板块三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3 年模拟一、(2023 届陕西西工大附中适应性训练,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 分)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注],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昧者则不然 , 攘其九族 , 远其兄弟 , 欲以专利其身。 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 , 皆股肱也 , 谁敢携贰 ? 若之何去之 ? ”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节选自《家范·治家》)  [注] 箕翼:箕、翼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B.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C.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D.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答案 B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意思是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不能够独立,意思完整,不可断开,排除选项 A、D;“姻娅”的目的是“辅之”,二者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 C。故选 B。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两句中的“是故”含义相同。B.“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与“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两句中的“徒”字含义不同。C.“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与“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察今》)两句中的“所以”用法不同。D.宗室,文中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通常以与皇帝的父母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答案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通常以与皇帝的父母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错误。宗室,通常以与皇帝的父系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故选 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贤德之人重视通过教人礼法,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进而使人们爱其祖宗、爱其家族,是因为依靠家族的庇佑,才能形成合力抵御外敌。B.吐谷浑阿豺在临终之时以众箭难摧的道理告诫弟弟与儿子,意在让他们明白,勠力同心,一致对外,国家方可稳固,反之则无法长久。C.乐豫有先见之明,他以葛藟为喻规劝宋昭公,建议昭公以仁德亲近诸位公子。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左右辅弼之臣,无人敢有二心。 A.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B.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C.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D.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答案 C “但于今未有奇才”中“奇才”作“未有”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B、D。“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中,“用人”与“如器”关系紧密,意思是“用人跟用器物一样”,不能断开,排除 A。故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陛下原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用作对帝王的敬称。“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B.顿首是古代跪拜礼之一,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C.大理少卿即大理寺长官,位九卿之列。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刑狱案件审理的官署名。D.西域既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也有“西方、西天”等含义。答案 C 大理寺的长官应是大理寺卿,大理少卿是大理寺的次官,位于大理寺卿之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宗对长孙顺德贪污腐败一事并没有严加制裁,反而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目的是让他受辱知愧,促使他自我反省。B.太宗年轻时喜爱弓箭,收藏了许多优良的弓,自认为没有比这更好的,但弓匠的论述让他知道自己以前对弓的认识有限。C.太宗曾与侍臣讨论周朝统治长久、秦朝统治短暂的原因,萧瑀从取天下的角度分析,太宗则强调取得天下后,治国应顺应民意。D.太宗曾以胡商剖腹藏珠、鲁人搬家忘妻为喻,告诫臣下为官不能忘记根本,切不能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避免被世人耻笑。答案 D “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是魏征引用的典故,不是太宗说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戡乱以武,守成以文,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2)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答案 (1)平定乱世依靠武力 , 守住基业依靠文德 , 你说文才不如武功 , 这话有些过分。 (2)于是(唐太宗)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住在中书内省,并多次召见(这些官员),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及朝政事务的得失。解析 (1)戡:攻克,平定。以:凭借,依靠。(2)更:轮流。延见:接见。“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状语后置。[参考译文]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春正月丁亥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阵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隋朝和割据势力,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文德之乐的雍容高雅,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比拟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守住基业依靠文德,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过了好久他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正应当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会贪婪到这个地步呢?”但还念他有功绩,就不惩罚他,反而在大殿中当众赐给他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收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赐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受到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弓箭,得到十几张好弓,自认为没有能超过它们的。最近拿给做弓箭的弓匠看,他竟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他原因,弓匠说:‘木料的中心部分不直,那么脉纹也是斜的,弓力 虽强劲但射出的箭不能走直线。’我这才明白以前对弓箭的性能分辨不精细。我以弓箭平定天下,而对弓箭的性能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何况对于天下的事务,又怎么能遍知其理呢!”于是(唐太宗)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住在中书内省,并多次召见(这些官员),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及朝政事务的得失。六月戊申日,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暂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的方式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行;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暂的根本原因。因此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萧瑀敬谢表示不如太宗想得深刻。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我听说西域有个商人得到一颗宝珠,就剖开自己的肚子,把宝珠藏在里面,有这回事吗?”大臣回答说:“是有这回事。”太宗说:“人们都知道笑他喜爱宝珠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受到法律制裁(丧命),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望而亡国,这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差别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一个人健忘,搬家时竟然遗忘了自己的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夏桀、商纣竟然把自己都忘记了。’这些也如同胡商一样可笑啊。”太宗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协力,共同治理国家,大概能够避免被后人所耻笑啊!” D.宋昭公不听劝诫,除去诸位公子;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说兄长的坏话并请求驱逐兄长。这些行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答案 D “这些行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昭公不听,果及于乱……既而,华亥果亡”可知,昭公的行为只是导致国家大乱,而非灭亡。且华亥的行为也只是导致个人灭亡,而非国家灭亡。故选 D。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彼昧者则不然,攘其九族,远其兄弟,欲以专利其身。(2)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答案 (1)那些愚昧的人就不是这样 , 他们排斥九族 , 疏远自己的兄弟们 , 想用这种方法使自己独占利 益。(2)应当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这样他们)就都会成为你强有力的辅佐。天下有谁敢对你有二心呢?为什么要除掉他们呢?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彼”,那些;“然”,这样;“攘”,排斥;“远”,疏远;“以”,用;“专”,独占。(2)“亲之以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德亲之”;“亲”,亲近;“股肱”,强有力的辅佐;“贰”,二心。[参考译文] 人的爪牙再锋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强大,也比不上熊罴;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麋鹿;飞得再高,也比不上燕雀。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来抵御外患,就会被其他动物吞食。因此有贤德的人用礼法来教导人们,告诉人们父子兄弟应该相亲相爱。一个人如果爱他的父亲,就同样会爱他的兄弟;爱他的祖宗,就同样会爱他的宗族。(人与自己家族的关系,)就如同枝叶依附于根干,手脚长在身体上,不可分离。哪里只是为了清楚明白和秩序井然以达到表面上的繁荣景象呢?实在是希望互相保护,抵御外敌啊。吐谷浑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他患病快死的时候对儿子们说:“你们各拿一支箭给我,我要玩个游戏。”一会儿对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来折断它。”慕利延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去拿十九支箭来,将其折断。”慕利延却不能折断。这时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知道吗?一支箭很容易折断,众多的箭在一起,就难以折断。只要你们勠力同心,国家就可以稳固。”说完就死了。古代的贤德之人知道仅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单薄,)不能够独立,所以又用甥舅关系、婚姻关系来作为辅助。(即便如此,)仍担心不够,所以又爱护和抚育百姓,让百姓来做自己的护卫。所以说,爱护自己的亲戚,等同于爱护自己;爱护天下的民众,等同于爱护自己的亲戚。如果能这样,那么自己就会安如泰山,永无危殆,别人怎么能够侵犯、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来的圣贤之人,没有不先亲近自己的本族远亲,然后再去保护天下百姓的。那些愚昧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排斥九族,疏远自己的兄弟们,想用这种方法使自己独占利益。却不知道自己一旦孤立无援,别人就会来戕害你,最终能得到什么利益呢?从前,周厉王抛弃九族,当时的人们写诗来讽刺他:“君王广施仁德国家才会安宁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坚强护卫。不要损坏自己的护卫啊,不要独任其力。如是什么事都自己独断专行,这样实在是太可怕了!”宋昭公将要去掉群公子,乐豫说:“不能这样做,整个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叶,如果去掉这些枝叶,那么公室这个树根就没有庇护了。连葛藟这种植物都懂得去庇护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藟来比喻做人的道理,何况国君呢?这就是谚语所说的‘树可以遮阴,你偏偏要用斧头去砍掉它’,这肯定不行,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应当用仁德来亲近他们,(这样他们)就都会成为你强有力的辅佐。天下有谁敢对你有二心呢?为什么要除掉他们呢?”昭公不听乐豫的话,果然导致国家大乱。华亥想取代他的兄长合比成为右师,便到平公那里去说合比的坏话,让平公把合比赶走。左师说:“华亥你呀,早晚必定要灭亡!你削弱你的同宗本族,对别人会怎么样呢?别人又会对你怎么样呢?”过了不久,华亥果然死了。二、(2023 届宁夏一模,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 分)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遂杀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略有北道曹宗请出兵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太后闻军司马班勇有父风,召诣朝堂问之。勇上议曰:“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况今府藏未充 , 师无后继 , 是示弱于远夷 , 暴短于海内 , 臣愚 以为不可许也。今宜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又宜遣西域长史将五百人屯楼兰,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阗心胆,北捍匈奴,东近敦煌,如此诚便。”长乐卫尉镡显、廷尉綦毋参、司隶校尉崔 据难曰:“朝廷前所以弃西域者,以其无益于中国而费难供也。一旦反覆,班将能保北虏不为边害乎?”勇对曰:“今通西域则虏势必弱,虏势弱则为患微矣;孰与归其府藏,续其断臂哉!今置校尉以捍抚西域,设长史以招怀诸国;若弃而不立,则西域望绝,望绝之后,屈就北虏,缘边之郡将受困害!今不廓开朝廷之德而拘屯戍之费 , 若此 , 北虏遂炽 , 岂安边久长之策哉 ! ”于是从勇议。虽复羁縻西域,然亦未能出屯楼兰。其后匈奴果数与车师共入寇钞,河西大被其害。延光二年,北匈奴入寇河西,议者欲复闭关以绝其患。陈忠上疏曰:“西域内附日久,区区东望扣关者数矣。弃而不救,则诸国从矣。若然,则虏财贿益增,胆势益殖,如此,河西四郡危矣。河西既危,不可不救,则百倍之役兴,不訾之费发矣。方今敦煌孤危,远来告急,复不辅助,内无以慰劳吏民,外无以威示百蛮,蹙国减土,非良计也。臣以为敦煌宜置校尉,按旧增四郡屯兵,以西抚诸国。”帝纳之,于是复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出屯柳中。(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遂杀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略有北道/曹宗请出兵/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B.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遂杀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略有北道/曹宗请出兵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C.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遂杀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略有北道/曹宗请出兵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D.初/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北/匈奴复以兵威役属之/与共为边/寇遂杀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略有北道/曹宗请出兵/击匈奴以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答案 C 根据文意,“北匈奴”为专有名词,不应断开,排除 B、D。“边寇”指侵犯边疆的敌寇,不应断开;“敦煌长史”即“索班”,不应断开,排除 A。故选 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廷尉,中国古代重要的武官官职,秦朝始设,汉朝沿置,魏晋后职权较轻。B.招怀,意为招抚、怀柔,此处是指招抚、怀柔西域各国。C.河西,先秦指黄河以西、北洛水以东的狭长区域,汉以后渐指河西走廊一带。D.上疏,指臣下向帝王进呈奏章,也指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答案 A “中国古代重要的武官官职”解说有误。廷尉主管刑狱,不属武官官职。故选 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曹宗请求出兵攻打北匈奴,欲报索班等人之仇,并乘机收回西域,但这遭到班勇的反对,认为这不顾历史经验教训和当前战略利弊。B.在讨论如何应对北匈奴的侵略时,朝中大臣大多主张闭关,断绝往来,以杜绝北匈奴的侵害,对此,朝廷最终并没有予以采纳。C.班勇面对朝臣责难,坚持己见,认为不应吝惜经费,应设校尉驻敦煌,遣长史屯楼兰,朝廷接受了班勇的建议屯驻楼兰。D.陈忠在北匈奴再次入侵时,上书直陈事态之严重,并认为应当加派驻军以镇抚西域各国,朝廷最后派遣班勇为西域长史,屯驻柳中。答案 C “朝廷接受了班勇的建议屯驻楼兰”概述有误。根据原文“于是从勇议。虽复羁縻西域,然亦未能出屯楼兰”可知,朝廷虽然接受了班勇的建议,维系了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关系,但最终并没有屯驻楼兰。故选 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2)今不廓开朝廷之德而拘屯戍之费,若此,北虏遂炽,岂安边久长之策哉!答案 (1)何况现在国库并不充实,军队没有后援力量,这(出击匈奴)是向远方的少数民族显示我们的弱点,向天下暴露我们的短处,我愚昧地认为不能批准(曹宗的请求)。(2)现在不推广朝廷的恩德而吝惜于屯驻垦荒的经费 , 像这样做 , 北匈奴的气焰会更嚣张 , 这难道是安 定边疆的长远策略吗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况”,何况;“是”,这;“于”,向。(2)“拘”,吝惜;“炽”,势盛,这里指气焰会嚣张;“岂……哉”,难道……吗。[参考译文] 起初,西域各国与汉朝断绝关系之后,北匈奴重新以武力威逼各国归属自己,并同各国一起侵犯汉朝边境。于是(北匈奴)杀死了后部司马及敦煌长史索班等人,控制了西域北道。曹宗(为此)向朝廷请求出兵去攻打匈奴,为索班雪耻,并可乘机重新收回西域。朝中的公卿大夫大多认为应当关闭玉门关,断绝与西域的往来。皇太后听说军司马班勇有其父班超的风范,就召班勇到朝堂来询问。班勇建议道:“之前西域之所以时常发生叛乱,都是因为治理不当,(汉朝)反被他们迫害。现在曹宗这些人因前时战败而感到羞耻,想报复匈奴洗雪耻辱,却不重温过去出兵的事情,没有考虑当时的情况。何况现在国库并不充实,军队没有后援力量,这(出击匈奴)是向远方的少数民族显示我们的弱点,向天下暴露我们的短处,我愚昧地认为不能批准(曹宗的请求)。现在应重新设置护西域副校尉,驻扎敦煌,此外还应派西域长史率领五百人驻扎楼兰,西面正对焉耆、龟兹的道路,南面可增强鄯善、于阗的信心胆量,北面可抵御匈奴,东面靠近敦煌,这样才算便利。”长乐卫尉镡显、廷尉綦毋参、司隶校尉崔据责难道:“朝廷先前之所以放弃西域,是因为对汉朝没有利益,且费用多难以供给。一旦反叛,班将军能保证北匈奴不为害边疆吗?”班勇回答说:“现在我们若是进驻西域,那么匈奴的威势就一定会减弱。匈奴的威势减弱,其危害就会变弱。总比归还其腑脏,并接好他们的断臂好吧!如今设置校尉来镇守抚慰西域,设立长史来招抚、怀柔西域各国。如果放弃西域而不设立校尉、长史,那么西域就会对汉朝绝望,绝望之后,就会屈从北匈奴,汉朝的沿边各郡就将要受到侵害!现在不推广朝廷的恩德而吝惜于屯驻垦荒的经费,像这样做,北匈奴的气焰会更嚣张,这难道是安定边疆的长远策略吗!”于是朝廷接受了班勇的建议。汉朝虽然维系了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但也未能像班勇说的那样屯驻楼兰。后来北匈奴果然多次联合车师国共同侵掠内地,河西地区受到严重伤害。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北匈奴侵掠河西地区,议者提议再次闭关以杜绝北匈奴的侵害。陈忠上奏书说:“西域各国归心汉朝已久,有不少国家热诚地向往东方,到边关探寻请求。如果汉朝放弃了他们而不去援救,西域各国就要归附北匈奴了。若是如此,北匈奴的财物就会增多,胆量就会增大,这样河西四郡就陷入了危险的境地。河西四郡既然危险,朝廷不能不救援,那么就要征发百倍的人力物力,钱财开销将无法计算。现在敦煌处在孤立危急的境地,远道来求救,朝廷若再不帮助,对内无法慰劳官民,对外无法向各族显示汉朝的威望,将会缩减自己的国土,这不是好计策。我认为敦煌应设置校尉,按旧制增加河西四郡的驻军,来镇抚西域各国。”安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又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五百人出塞屯驻柳中。三、(2022 山东三模改编,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9 分)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濬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垣,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补祠祭主事,历仪制郎中。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祖得行其志。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 , 坐落职闲住。 大学士高拱掌吏部,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又就进大理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居正与光祖同年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摈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吏部尚书宋 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 力矫之,遭挫,光祖不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 , 光祖卒无所徇。 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服其量。(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B.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C.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D.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答案 A “蔡时鼎”“陈登云”为人名,应断开,排除 B、C;“时”为时间状语,排除 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垣,即墙、矮墙,一般来说,“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B.郎中,本是官名,始为帝王侍从官,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成为医生的代称。C.丁艰,即遭遇丧事。子遭母丧,为丁外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内艰。D.同年,指同一年、年岁相同等,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彼此称为同年。答案 C 子遭母丧,为丁内艰;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为丁外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陆光祖聪慧有才,幸遇伯乐。他十七岁时考中举人,不久考中进士;因为严讷重视他,他一度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B.陆光祖一心为国,举荐人才。他在担任吏部验封郎中的时候,致力于推荐人才,既能升用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C.陆光祖坚持正义,不结朋党。在大学士高拱谋划倾轧徐阶的时候,徐阶的宾客都隐匿了,陆光祖却能替他调解;与张居正同年考取进士,能够不曲意相随。D.陆光祖襟怀磊落,气量恢宏。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作知己;替蔡时鼎洗刷被诬陷的罪名,惩处胡乱诉讼的人。答案 B 原文“既而改文选……或起自书吏”,致力于推荐人才,是陆光祖被调任文选郎中之后所做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2)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答案 (1)御史孙丕扬就用独揽权势(的罪名)弹劾陆光祖。当时(陆光祖)已调任太常少卿,因此被削职闲居。(2)( 陆光祖 ) 曾经因事与大学士申时行相抵触。申时行不高兴 , 陆光祖最终没有顺从。 解析 (1)“专擅”,独揽权势;“迁”,调任;“坐”,定罪。(2)“迕”,违背、相抵触;“卒”,最终;“无所徇”,没有顺从。[参考译文]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在十七岁的时候,就与父亲同时考中了举人。不久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河南濬县(今浚县)知县一职。兵部尚书赵锦下令征召京都周围地区的百姓修筑边塞墙垣,光祖进言这种做法不便利。赵锦发怒,弹劾他。光祖将这些情况报告给巡抚,请求交纳雇工的工钱,老百姓于是安定下来。郡王夺取百姓产业,光祖依法裁处了郡王。补任祠祭主事,历任仪制郎中。严讷为礼部尚书,十分尊重光祖,(陆光祖的)建议没有不被采纳的。等到严讷改任吏部尚书,就调陆光祖为验封郎中。不久(陆光祖)被调任文选郎中,更加致力于荐举人才,升用了几乎所有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又破格提拔廉洁而有能力的官吏,有的是由乡试举出的贡士,有的是由书吏中选拔上来。由此下面的僚属竞相勉励,严讷也真心信任他,所以陆光祖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左侍郎朱衡忌恨陆光祖,在背后说陆光祖的坏话,御史孙丕扬就用独揽权势(的罪名)弹劾陆光祖。当时(陆光祖)已调任太常少卿,因此被削职闲居。大学士高拱掌管吏部,谋划倾轧徐阶。徐阶的宾客都躲避隐匿,只有陆光祖替他调解。等到高拱被罢职,杨博接替掌管吏部,赞许陆光祖讲正义,特别起用他为南京太仆少卿。又升为大理卿。半路上遭遇父丧(就回家奔丧)。万历五年,被起用为原来的官。张居正因为居丧未满出任官职,杖责议论的人,陆光祖写信规劝他。等到王用汲弹劾张居正,张居正将要用大罪加害他,陆光祖极力解救使他得以幸免。张居正与陆光祖同年考取进士,相互友好,想引荐他做助手, 陆光祖没有盲目地追随。万历十一年冬天,他被举荐起用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才过十天,就被征召担任吏部职。他把张居正所摈弃的成熟稳重的人全部召回,安排在九卿各部中。李植、江东之极力请求治张居正的罪,陆光祖称张居正辅佐的功绩不可抹杀,与舆论相反。吏部尚书宋 去世,于是起用陆光祖代替。当时部中的权力被内阁夺取了,宋 极力矫正,遭受挫折,陆光祖不因此惊惧。(陆光祖)曾经因事与大学士申时行相抵触。申时行不高兴,陆光祖最终没有顺从。申时行辞职,皇上特意授旨起用赵志皋、张位,都是申时行暗中推荐的。陆光祖称,辅佐大臣应当由朝廷推荐,不应当由宫内降旨。皇上这次的命令应下不为例。陆光祖为人清廉强干而有见识,通晓朝廷典制。每当议论大政方针,他一言确定要害。孙丕扬弹劾罢免陆光祖,后来孙丕扬两次在吏部任职,陆光祖极力推荐支持他。御史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作知己。当时蔡时鼎到两淮视察盐政,因为提建议被罢免,商人到南方刑部攻击他,陆光祖当时担任尚书,替蔡时鼎洗刷了被诬陷的罪名,惩处了胡乱诉讼的人。人们佩服他的器量。四、(2022 山西太原上学期期末,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 分)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捕逮,未几,果获真杀人者。民有失财物逾十万,逮平民数十人,方暑,搒掠号呼闻于外;或有附吏耳语,良肱阴知其为盗,亟捕诘之,赃尽得。改大理寺丞,出知湘阴县。县逋米数千石岁责 里胥 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 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时王陶为属官,常以气犯府帅,吏或诉陶,帅挟憾欲按之,良肱不可曰:“使陶以罪去,是以直不容也。”帅遂已。后陶官于朝,果以直闻。知虔州,士大夫死岭外者,丧车自虔出,多弱子寡妇。良肱悉力振护,孤女无所依者,出奉钱嫁之。以母老,得知南康军。丁母忧,服除,为三司使判官。方关、陕用兵,朝议贷在京民钱 , 良肱力争之 , 会大臣亦以为言 , 议遂格。 内府出腐币售三司,三司吏将受之,良肱独曰:“若赋诸军 , 军且怨 ; 不则货诸民 , 民且病。请付文思 [ 注 ] 。 ”改知明州。朝廷方治汴渠,留提举汴河司。汴水淀淤,流且缓,执政主狭河议。良肱谓:“善治水者不与水争地。方冬水涸,宜自京左浚治,以及畿右,三年,可使水复行地中。”弗听。又议伐汴堤木以资狭河。良肱言:“自泗至京千余里,江、淮漕卒接踵,暑行多病暍,藉荫以休。又其根盘错,与堤为固,伐之不便。”屡争不能得,乃请不与其事。执政虽怒,竟不为屈。改太常少卿、知润州,迁光禄卿、知宣州,治为江东最。请老,提举洪州玉隆观,卒,年八十一。(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二》)  [注] 文思:文思院,主管设计和铸造钱币的官府。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B.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C.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D.县逋米/数千石岁责/里胥代输良肱/论列之/遂蠲其籍/通判杭州/江潮善溢/漂官民庐舍/良肱累石堤二十里/障之潮不为害/答案 B “数千石”作定语,修饰“米”,不需要断开,排除 A、D。“障之”中的“之”为潮水,作宾语,“潮不为害”中的“潮”作主语,所以“之”“潮”之间需要断开,排除 C。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进士:宋明时期一般殿试合格者为进士,按等第分为诸甲,一甲头名为状元。B.里胥:古代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里,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C.服除:古代的礼制,亲人去世要为亲人守丧,守丧期满要脱去丧服,为服除。D.畿右:畿,一般指京城及附近区域。古代左为西,右为东,畿右指京东。答案 D “古代左为西,右为东,畿右指京东”错误。古代左为东,右为西,畿右应指京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余良肱擅长断案。通过凶器和伤口不合怀疑另有真凶,并要求官府捕捉凶手,终获真凶;根据有人与吏耳语而暗查盗贼,最终人赃俱获。B.余良肱秉持公正。属官王陶常因耿直触犯府帅,府帅趁有人控告王陶,想要挟私恨查办他,余良肱维护正直劝阻府帅,使得府帅不再追究。C.余良肱体恤民情。任虔州知州期间,对于护送士大夫丧车经过虔州的弱子寡妇,他尽力救济,还拿出俸钱帮没有依靠的孤女出嫁。D.余良肱坚持己见。在朝廷治理汴渠时,作为提举汴河司,他多次对执政大臣的主张提出异议,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答案 A “要求官府捕捉凶手”错,结合“白府请自捕逮”分析,应是向府署报告请求亲自去抓捕凶手。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朝议贷在京民钱,良肱力争之,会大臣亦以为言,议遂格。(2)若赋诸军,军且怨;不则货诸民,民且病。请付文思。答案 (1)朝廷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2)如果发给各路军队 , 军人将怨恨 ; 如果不发给军队 , 而用它来购买百姓的货物 , 百姓将会因此困苦 。 请求交付文思院 ( 重铸 ) 。 解析 (1)“贷”,借;“争”,争辩,争论,此处可以意译为“反对”;“会”,正逢,恰逢;“格”,搁置。 (2)“且”,将要,将近;“怨”,怨恨;“货”,购买;“病”,困苦。[参考译文]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进士及第,调任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捉到一个杀人疑凶,他自己已经认罪,余良肱查验尸体和刀刃,怀疑说:“哪里有刀刃满一尺而伤口不到一寸长的?”向府署报告请求让自己去抓捕凶手,不久,果然捕获了真正的杀人凶手。有百姓丢失财物超过十万,逮捕了几十个平民,正逢暑天,拷打号叫的声音在外边也可听到;有人附着府吏的耳朵说话,余良肱暗中知道他是盗贼,马上逮捕审问他,赃物全部搜获。改任大理寺丞,又出任湘阴知县。县里拖欠税米几千石,每年责令里胥代为缴纳,余良肱上书陈述这件事,于是(朝廷)免除了簿籍上的这笔欠款。又改任杭州通判,江中潮水容易泛滥,冲毁官员和百姓的房屋,余良肱垒石堤二十里以阻挡潮水,潮水不再为害。当时王陶为属官,常常因为耿直冒犯府帅,府吏中有人控告王陶,府帅挟私恨想查办王陶,余良肱不同意说:“假使王陶得罪去职,这是因为他耿直而不被容纳。”府帅就不再追究。后来王陶在朝廷做官,果然以耿直闻名。后任虔州知州,士大夫死在岭外的,丧车大多经过虔州,多是弱小的子女和守寡的妇女扶丧。余良肱尽力救济保护,没有依靠的孤女,他拿出俸钱来帮她出嫁。后因母亲年老,余良肱求得南康军知军。服母丧,期满,改任三司使判官。正值关、陕用兵,朝廷商议借在京百姓的钱,余良肱竭力反对这件事,正好大臣们也认为他言之有理,这项提议就被搁置。内府中拿出锈蚀的货币推销给三司,三司官吏将要接受,只有余良肱说:“如果发给各路军队,军人将怨恨;如果不发给军队,而用它来购买百姓的货物,百姓将会因此困苦。请求交付文思院(重铸)。”改任明州知州。朝廷正要治理汴渠,留他掌管汴河司。汴水淤积,水流很慢,执政大臣持使河道变窄的意见。余良肱认为:“善于治水的人不和水争地。当冬天水干涸时,应当从京城东边疏通治理,并治理到京城的西边,经过三年,可以使水重新在河道中流淌。”执政大臣不听。执政大臣又提议砍伐汴河堤岸上的树木来建立木岸使河道变得狭窄。余良肱说:“从泗州到京城一千多里,从江、淮来的漕运兵卒接连不断,暑天行路多中暑,靠树荫来休息。再者那些树木的根盘缠交错在堤中,使堤岸坚固,砍伐不利。”余良肱多次反对不能获准,于是请求不参与治理汴河的事。执政大臣虽然生气,却始终不能使他屈服。改任太常少卿、润州知州,又升任光禄卿、宣州知州,政绩为江东第一。请求告老还乡,掌管洪州玉隆观,去世,享年八十一岁。五、(2022 陕西西安五环中学模拟,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 分)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酋平秀吉寇朝鲜。时朝鲜王李昖湎于酒,弛备,吉乃分遣其渠行长、清正等,率舟师数百艘,逼釜山镇。五月,潜渡临津,分陷丰、德诸郡。时朝鲜承平久 , 怯不谙战 , 皆望风溃。 朝鲜 王仓卒弃王京,令次子珲摄国事,奔平壤。倭遂渡大同江,绕出平壤界。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请援之使,络绎于路,廷议以朝鲜属国,为我藩篱,必争之地,遣行人薛潘谕其王以匡复大义,扬言大兵十万,已擐甲至。贼抵平壤,朝鲜君臣势益急,出避爱州。七月,游击史儒等师至平壤,不谙地利,且霖雨,马奔逸不止,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报至,朝议震动,以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主事袁黄赞画军前。八月,倭入丰、德等郡,我兵稍集。而行长等颇习兵,诈谓不敢与中国抗,以缓我师。兵部尚书石星亦谓诸将未得利,计无所出,议遣人探之。嘉兴人沈惟敬应募。惟敬者,市中无赖也。惟敬至,执礼甚卑。行长诡曰:“天朝幸按兵不动,我亦不久当还。当以大同江为界,平壤以西,尽归朝鲜耳。”惟敬既还奏,廷议以倭多变诈,未可信。我师利速战,乃趋应昌等统兵进击。十二月,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上悯东征将士寒苦,特发冏金十万犒慰,且重悬赏格。羽檄征兵七万余,如松率军至辽阳。而惟敬归自倭,称行长愿退平壤迤西,以大同江为界。如松大会将吏,叱惟敬 邪当斩。参军请间曰 :“ 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 , 奇计也。” 应昌、如松以为然,乃置惟敬标营。二十五日,誓师东渡。我师无不一当百,是役凡得级千二百八十五,余死于火,及从城东跳溺无算。二十一年正月,平壤大捷。(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六十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B.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C.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D.是时倭已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答案 B “王京”是“入”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 C、D。“尽”修饰“没”,不应断开;“旦暮”是下句的时间状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 A。故选 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倭,我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元末到明中叶多次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被称为倭寇。B.经略,官名。唐太宗在边州置经略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C.兵部,与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并称六部,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饷、军令等。D.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传递军情一般都写在“檄”上,如果在其上插雉羽,则表示万分危急。答案 C 军饷为户部管辖范围。故选 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倭寇侵犯朝鲜,朝鲜是明朝属国,也是屏障,于是明朝决定派兵援助朝鲜,救朝鲜于水火。B.五月,平秀吉的军队潜水渡过临津,分别攻陷丰、德等郡,朝鲜王仓促间出逃,让次子李珲监国。C.史儒带兵抵达平壤后,因诸多原因,战事不利而战死。祖承训带兵渡过鸭绿江援助,也遭惨败。D.倭寇为了延缓明朝出兵时间,谎称不与中国对抗,并向沈惟敬保证不久便会从平壤撤兵。答案 B “军队潜水渡过临津”错,原文“潜渡临津”中,“潜”指暗中、悄悄地,故应是“平秀吉的军队悄悄渡过临津”。故选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时朝鲜承平久,怯不谙战,皆望风溃。(2)参军请间曰:“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答案 (1)当时朝鲜太平已久 , 士兵们内心胆怯又不熟悉战事 , 远远望见敌人盛大的气势全都吓得溃 逃了。(2)参军私下禀告说:“借沈惟敬欺骗倭寇给他们封赏,而暗中偷袭他们,这是一条妙计啊。”解析 (1)“承平”,太平;“谙”,熟悉;“溃”,溃逃。(2)“请间”,私下;“藉”,借; “绐”,欺骗。 [参考译文]神宗万历二十年五月,倭寇首领平秀吉侵犯朝鲜。当时朝鲜王李昖沉迷于酒,放松戒备,平秀吉于是分别派遣他的将帅行长、清正等,率领几百艘船的水军,逼近釜山镇。五月,平秀吉的军队悄悄渡过临津,分别攻陷丰、德等郡。当时朝鲜太平已久,士兵们内心胆怯又不熟悉战事,远远望见敌人盛大的气势全都吓得溃逃了。朝鲜王仓促间舍弃都城,命令次子李珲暂时管理国家,自己奔逃到平壤。倭寇于是渡过大同江,绕过了平壤界。这时,倭寇已经进入都城,捣毁了李朝王陵,劫持了王子和陪臣,把府库抢掠一空,八个行政管辖区几乎全部沦陷,倭寇迟早将渡过鸭绿江。朝鲜请求支援的使者连续不断,朝廷认为朝鲜是明朝属国,是护国屏障,是必须争夺的战略要地,于是派遣行人(官职名)薛潘告诉朝鲜王明朝将挽救朝鲜于危亡,并宣扬十万精兵已经穿着铠甲抵达。倭寇抵达平壤,朝鲜君臣的处境更加紧迫,出城逃到爱州。七月,游击史儒等军到达平壤,因为不熟悉地形,再加上连下了几天的大雨,马匹全速前进未曾停止,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领士兵三千多人,渡过鸭绿江来援助,也仅只身逃脱。消息传至朝廷,朝廷震惊,任命宋应昌为经略,员外刘黄裳、主事袁黄在军前辅佐谋划。八月,倭寇攻入丰、德等郡,明朝军队逐渐集结。行长等颇通军事,诈称不敢与中原之国对抗,想以此来拖延明朝军队。兵部尚书石星也认为诸将在此战中未能取得战果,无计可施,商议派人查探。嘉兴人沈惟敬响应招募。沈惟敬,是市井中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沈惟敬到达后,行礼很谦卑。行长诈称:“幸好天朝按兵不动,我们也会在不久之后回去。把大同江作为界限,平壤以西,全部归还朝鲜。”沈惟敬回朝后上奏,朝廷商议认为倭寇大多诡变巧诈,不能相信他们。军队最好快速决战,于是催促宋应昌等率领军队进攻。十二月,任命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皇上怜悯将士东征严寒艰苦,特从国库中拨发钱币十万慰劳将士们,并且加大赏赐力度。发送紧急文书征兵七万余人,李如松率领军队抵达辽阳。沈惟敬从倭寇那边回来,称行长愿意退出平壤以西,以大同江为界限。李如松召集各将士,叱责沈惟敬奸邪罪当斩首。参军私下禀告说:“借沈惟敬欺骗倭寇给他们封赏,而暗中偷袭他们,这是一条妙计啊。”宋应昌、李如松认为他说得对,于是让沈惟敬留在营中。二十五日,誓师向东渡江。明朝士卒个个以一当百,英勇善战。这次战役共斩获敌人首级一千二百八十五个,其余死于火中,从城东跳水淹死的不计其数。二十一年正月,平壤之战大胜。六、(2022 四川蓉城名校联考,1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 分)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戡乱以武 , 守成以文 , 卿谓文不及武 , 斯言过矣。 ”德彝顿首谢。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 数延见 , 问以民间疾苦及政事得失。 六月戊申,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瑀谢不及。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摘编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