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1132]《土壤肥料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07 14:09:36浏览次数:61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网教/成教) 专业:农学 课程名称【编号】:土壤肥料学【1132】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简答题共 6 个题目,选做 5 个题目;论述题 3 题选做 2 题。一、 简答题(选做 5 小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1、简述土壤的组成。答: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 成土母质:母质一方面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也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母质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表现在:1.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4.母质的层次性,往往可长期保存在土壤剖面构造中,这是母质先天性的残迹。 2气候: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3 生物:生物在五大自然成土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4 地形:1.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2.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3.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 类似于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5时间:时间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必要条件。土壤是在上述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影响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产物,时间愈长,土壤性质和肥力的变化亦愈大。2、植物的有益元素与有害元素有哪些?答:1.植物的有益营养元素指不为所有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对某些植物生长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或促进作用的元素,Na、Si、Co 及 Se 等。 2.植物的有害元素指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抑制或毒害作用的元素,可以是超过一定浓度的有益元素或必需元素如 Cu、Zn、Mn 等,也可以是有毒元素,如 Cd、Hg、As 等3、简述土壤水分的类型答:根据水分被土壤保持的作用力,将水分划分为不同类型。1.吸湿水。土粒通过吸附力吸附空气中水汽分子所保持的水分,为植物无效水,受土壤质地和空气湿度的影响。- 1 -
只含有吸湿水的土壤称为风干土;除去吸湿水的绝对干土称为烘干土,吸湿水是土壤分析测定的一个最基础数据,用以进行风干土和烘干土的换算。2.膜状水 。土粒吸附力所保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周围形成连续水膜,有粘滞而无溶解性;移动缓慢,对植物有效性低。3.毛管水。存在于毛管孔隙中为弯月面力所保持的水分,是土壤自由水的一种,可以上下自由移动,速度快,对作物全部有效,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也具有输送养分到植物根部的能力,分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悬着水。4.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可以从土壤中排出的水分,主要存在于通气孔隙中,重力水的存在常与空气发生尖锐矛盾。4、简述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特点及植物缺乏微量元素的诊断方法。答:1.微量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特点:植物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少、其生理作用有很强的专一性、一般移动性很小,再利用程度低,缺素先在新叶表现。 2.诊断方法:植株外形诊断、根外喷施诊断和化学分析诊断6、简述有机肥的特点。答:有机肥的特点如下:1.有机肥料养分全面,含植物必需的大量和微量元素、有机养分和生长刺激素等;2.肥料肥效稳而长;3.富含有机质,培肥土壤效果显著;4.有机肥料养分低,肥效慢;5.资源丰富。二、 论述题(选做 2 小题,每题 25 分,共 50 分)1、 论述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的特点及氮肥施用不当的后果。答:1.铵态氮肥的特点:施入土壤后,铵态氮易被土壤无机胶体吸附或固定,较硝态氮移动性较小,淋溶损失少,肥效长缓;可以氧化成硝酸盐:或被微生物转化成有机氮;在碱性和钙质土壤中容易发生挥发损失;对 Ca2+、Mg2+、K+等的吸收有抑制作用;应避免一次大量施入。 2. 硝态氮肥的特点:易溶于水,速效,吸湿性强,易结块;硝酸根离子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在土壤溶液中易随水移动;可经反硝化作用转化为游离的分子态氮(氮气)和多种氧化氮气体(NO、N2O 等)而丧失肥效;多数硝态氮肥能助燃或本身就易燃易爆,在贮运过程中应注意安全。 3. 酰铵态氮肥的特点:施入土壤后以分子形态存在,在土壤中移动缓慢,淋溶损失少;肥效比铵态氮和硝态氮迟缓,容易吸收,适宜叶面追肥;对钙、镁、钾等其他阳离子的吸收无明显影响。 - 2 -
施用不当的后果:1.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增加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浓度超标和蔬菜硝酸盐积累。 2.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施用有机肥、合理施用氮肥、平衡施肥、增强光照、应用某些化学物质(硝化抑制剂)。2、 我国地形条件对土壤形成有何重要影响? 答: 1.我国的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由西向东倾斜并呈阶梯状逐渐下降。总的来说 ,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体上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和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为界。西部多为高大的山岭、高原和大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低山和丘陵。 1.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 3.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 4.在平原、盆地和丘陵范围内,地形的高差变化虽小,但对土壤的形成仍有明显影响。-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