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知识讲解

发布时间:2024-05-14 10:05:17浏览次数:35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考点透视在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中,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测试的题型灵活多样,既有主观性试题,也有客观性试题。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能力,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能力。它要求学生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筛选整合有效信息,分析结构层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等。知识讲解筛选整合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对文本中言语信息的获取、筛选、概括、加工的过程。文章是信息的载体,一篇文章中常常有许许多多的信息,但是,在做题时,却不需要运用所有的信息,而是根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加工、整合,回答相关问题。一、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对解答问题有用的重要信息一般包括以下几点: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信息;反映文章布局结构的信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文章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阐述等。这些信息内容有作者直接、明白地表述出来的“显性信息”,也有含而不露、隐藏在文字里面的“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只是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二、获取信息的途径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种,如文本信息、题干信息和其他有关题目的信息,等等。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如文本的题目、作者的情况、文后的注释;题干的信息如本书前面所阐述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等,都是可以利用的信息。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做现代文阅读题时,总是要运用概念的,文中这些基本概念的含义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基本概念的表现形式就是词语,这些词语是信息的语言标志,因此,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时,考生应根据语言标志来获取相关信息。2.从重要句子中获取信息筛选文章中的信息,必须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文章对主要信息的阐述是比较复杂的,要真正掌握一个新信息,把握文意内容,必须掌握其本质特征。一些重要句子就是这些信息的载体,因此,在阅读时,采用抽出关键句子的方法来获取信息,是一条有效的途径。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写文章总是要运用一些材料的。这些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把它们提取出来,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4.从题干中获取信息 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不仅仅要求读懂文本内容,还要求仔细阅读试题中的题干,因为语言表达题题干的设置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它实际上指示了筛选的目的和方向。恰当地运用这些暗示,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三、筛选信息的方法分析近几年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就会发现,有些主观阅读试题的答案,特别是一些理解、判断及阐释题目,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要“依文解题”。也就是说,题目的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此我们要到阅读文本中去寻找。1.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筛选信息是阅读理解中最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一般只要求从文章中找出相关内容即可;有时需要从整篇文章中进行摘录并作整合处理。文体不同,筛选信息的对象和目的是不同的:记叙文的信息主要是记叙的要素,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需要筛选的信息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和围绕事物特征而运用的材料。议论文的信息筛选,重点是文章的论点、分论点和论据。这些信息都是文章中现成的内容。 2.要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筛选信息时,需要全面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认真审视题干,审清试题的目的和要求,快速确立进行筛选的角度、范围,在此基础上,准确而恰当地筛选出要回答问题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因此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3.要准确地确定阅读区间有的考题中已经指明了阅读区间,如“xx 段……”,有的考题则没有指明阅读区间。对于没有指明阅读区间的,在筛选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干的要求,准确把握题意,然后依据题意来框定相关的阅读区间。4.要提高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有四点:一是要学会辨析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一般的内容;二是要学会辨析文章内容的性质;三是学会辨析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四是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四、怎样整合信息从阅读本身来看,筛选整合信息其实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加工、提炼和综合的过程。整合信息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从文章整体入手,明确筛选的目的和范围回答某个问题要求筛选的信息,有时可能只涉及几句话,有时可能涉及一段,有时可能涉及几个段落,有时可能涉及全篇。只有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才能从本质上把握文章内容,顺利地整合信息。2.要明确信息间的各种关系从文本中选择的信息往往有多种关系,如辩证关系、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本原与转折关系、前后照应关系、替代与被替代关系等。明确了信息间的彼此关系,才能分清主次,把握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从而进行正确的整合。3.要注意利用信息标志信息标志是指文章中与回答问题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相关的词语如顺序词(首先、其次等)、关联词(因为、只有等)、代词(这、那等)、副词(已经、又等);相关的句子如过渡句、统领句、总结句等。把分散的信息提取并归纳出来,加工成完整的答案,就完成了“整合”工作。4.能根据命题要求定向转换在答题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一是认真阅读文本,找准对应点,检索出有用的信息,并对检索的信息一一辨别,以对应文本的内容;二是将检索的信息进行梳理,使之条理清楚;三是突出重点,针对题目要求恰当地转换,准确地表述出答案。分析文章结构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时,不能满足于辨别文章结构的形式和把握思路的走向,还要探究这样安排的原因或作者的意图。一、了解作者的思路 作者在写作时,要根据写作意图和表现主旨的需要,考虑如何选择自己所占有的许许多多的材料,考虑如何妥帖地安排这些材料,使它们条理化、序列化、整体化。一篇文章要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合理安排内容(材料)的先后和详略,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的结构更趋于完整。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是有着紧密联系的。思路的外在表现为文章的结构,结构是依照思路来安排的,它隐含着思路。进行现代文阅读,分析结构层次,就要理清作者的思路。二、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关系文章的结构,实际上是指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它是作者思路的具体体现,更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外在表现。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把握文章思路,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结构层次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三、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文章的层次结构是这样的:一个个句子组成意群(也叫段内小层次),一个个意群组成段落,一个个段落组成(大)层次,一个个层次组成整篇文章。作者写文章时总是一句句、一层层有步骤、有条理地表达要表达的意思。阅读理解文章时,要正确理解句段层次的内容和作用,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准 确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文章的布局结构紧密条理,是指有头有尾,有交代有照应,段落层次清楚,承接转换自然;既注重思维的条理性,又注重篇章组织的技巧。条理性表现为能准确切分写作内容的层次并有秩序地加以排列,各层次间的衔接、过渡与照应具有完整性、连贯性。四、利用体现文章结构层次的标志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还要会利用文章中的结构标志。结构标志是指能体现文章层次结构的词语、短语和句子。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并知道利用它们去分析层次段落,分析意群句子,把握文章的脉络,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五、掌握基本的文章学和文体知识 回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要具备一定的文体和文章学知识。只有具备了文体和文章学知识,才能比较容易而正确地完成阅读题目。文体知识如文体的分类知识,各种文体的顺序和结构特点,如科技说明文的一般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文章学知识,如层次的划分知识和结构规律等。概括要点和中心做阅读类文章时,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有人甚至这么说: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主要体现在概括能力上。在阅读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考生用自己的话语替代原作的语言)是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概括得准确与否是检验考生理解水平的重要标准。许多中学生常常很难准确把握文章的要点,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因此此类题目的得分率往往不高。因此,了解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常见考查题型,掌握有关知识和诀窍,是十分必要的。纵观近几年中考阅读试题对归纳概括能力方面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归纳文章内容要点(中心内容或文意);拟定文章标题,撰写内容提要;概括段意层意;概括文段的中心思想或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表达的情感、态度;概括事件(故事情节)及事件的成因、经过或结果;提取总说句(统领句)、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结论句;提炼文章线索,分析文章思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等;概括表达作用和规律。解答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方法一共有三种:一种是直接利用原句进行概括;一种是利用文章中的重要词句进行组合;一种是自行组织语言。一、直接利用原句进行概括从文中提取相关的中心句、主旨句、总结句等。就拿中心句来说,一篇文章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某个中心开展叙述、议论或说明的,如果有中心句的话,抓住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具体的内容要点。二、利用文章中的重要词句进行组合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文本的某一段或某几段文字中,不会有现成的原句作为答案,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回答试题。三、自行组织语言自行组织语言归纳内容要点,难度比前两种情况要大一些,而此种形式的考查又更为普遍。用自己的语句概括表达,是在准确感知整体内容基础上的归纳概括。这要求学生准确理解相关内容,精确分析相关内容层次,先归纳概括出各层次的内容要点,然后再进行分析综合。因为任何一篇文章的整体内容,都是由局部内容构成的,从局部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入手,即了解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再进行整体的归纳概述,就能回答的比较准确完整了。题型解读筛选整合信息一、(2012 广东)“毒胶囊” 有多毒?谢滨欢①自央视曝光“毒胶囊”事件以来,不少人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制成毒胶囊,流向药品企业。②那么,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它到底有多毒? ③经检测,毒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会发生铬超标,是因为某些黑心企业在制作药用胶囊时,用成本低廉的工业明胶替代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采用的原材料是新鲜或冷冻的猪皮和牛皮或是未经铬盐鞣制 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④铬是一种化学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Ⅵ B 族,常见化合价为+3、+6 和+2,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是用来鞣制的铬。六价铬就是臭名昭著的“毒素”。它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团,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它的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 50~150 微克/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各国对皮革中的六价铬含量都有明确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⑤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原因有两个,第一,虽然鞣制使用的是三价铬,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第二,毒性较小的三价铬和毒性剧烈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⑥了解了毒胶囊的危害,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⑦网上传言说,摄入 14ppm(ppm 即百万分之一)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该传言还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了。总之,吃铬超标的胶囊药品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发生基因突变。⑧当然,既然发现了问题,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首先,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工业明胶制成的;其次,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所以胶囊一捏易碎;再次,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胶囊口比较松,容易拧开。⑨面对毒胶囊问题,我们无需恐慌,只要理性对待,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本文有删改) 【注】①鞣(róu)制:用鞣料加工兽皮、制成皮革。题目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长期接触容易致癌,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B.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以替代药用明胶。C.“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D.本文条理清楚,先介绍“毒胶囊”的由来,接着说明其危害,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解析】可以在通读全文后,抓住题目选项所对应的段落进行筛选、对比,很快便会判断这一说法的正误。选项 C 的意思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⑤段。仔细阅读这一段可知,作者说的是“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而不能说“‘毒胶囊’的毒性难以检测”。【答案】C题目 2: 阅读选文第⑧段,说说如何鉴别“毒胶囊”。【解析】回答这类题,直接找到相关段落,抓住要点加以概括即可。第⑧段的第一句为该段的中心句。“首先”“其次”“再次”点出了鉴别毒胶囊从三方面入手,这三方面均对“药用明胶”和“工业明胶”作了比较,答案十分明了。【答案】①看颜色,毒胶囊颜色深;②看质地(成分),毒胶囊杂质多、易碎;③看工艺(质量),毒胶囊口比较松,易拧开。分析文章结构二、(2012 江苏南京) 【高清课堂:现代文阅读精讲 ppt5--10】知识的责任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 的负责而熠熠生辉。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果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题目:把握文章结构并填空。 建立负责任的思想 ( 1 ) 知识的责任 ( 2 ) 相互勉励,振兴民族 社会责任【解析】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其核心部分是“分析问题”。而分析问题主要就是对论点的分解(划分分论点),或并列式,或层递式,或总分式,都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两个大方面三个小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②至④节中心句就能准确找出来。【答案】(1)学术责任 (2)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概括要点和中心三、(2012 天津)清秋书简潘纤云倚灯夜读,有虫声自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是温暖得很。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过;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去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现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更能令我的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的,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选自《散文》2011 年第 2 期,有删改)题目 1: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解析】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类试题的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时,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以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纵观全文,作者写的都是秋夜里的虫声。白天各种声音嘈杂,夜晚才是聆听秋虫奏鸣的最好时刻,所以作者在文末引用刘墉的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的,在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表达自己的感受。【答案】在秋夜静静聆听,并以心灵去感受那细小的音韵。题目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表现“秋虫之声”充满诗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解析】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所以,明确文章的表现角度,首先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是以“秋虫之声”为线索来写的。第一段写了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第二段写了古人对秋虫之声的感受;第三、四段是过渡;第五段写了自己听秋虫之声的经历,写了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结尾写作者听秋虫声的方式,即捧一杯滚烫的热茶,读一本心仪的书,坐在窗前的灯影里,边读边品边听,感受一种无比美妙的体验。【答案】自然界中的秋虫之声,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如同动人的音乐;由此联想到古典文学里秋虫的意象,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在秋虫的吟唱中,或邀友品茶,或倚灯夜读,这种诗意的生活令作者的内心宁静、温暖而美妙。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