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

发布时间:2024-06-05 10:06:31浏览次数:27
2021 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化学学科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本套试卷共五道大题,25 小题,依次为单项选择题(20 小题)、简答题(2 小题)、诊断题(1 小题)、案例分析题(1 小题)、教学设计题(1 小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某品牌化妆品声称“本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B.用漂粉精和洁厕灵的混合液清洗厕所C.开发和推广新能源,以减少 PM2.5的排放D.补充纤维素作为人体的营养物质2.下列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A.二氧化硅的分子式:SiO2B.原子核内有 8 个中子的氧原子:188OC.次氯酸的结构式:H-O-ClD.醋酸的电离方程式:CH3COOH=CH3COO- +H+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消除散落在地上的汞珠的方法是用土掩埋B.铜丝擦亮后,伸入到硫蒸气中,得到的产物是 CuSC.可用铜制器皿盛放冷的浓硫酸D.可用热的浓 NaOH 溶液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硫4.室温下,在下列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c(H+)/c(OH-)= 10-11的溶液中:Na+、Ba2+、NO3-、Cl-B.0.5 mol· L-1 Fe(NO3)2溶液中:H+、Al3+、SO42-、CI-C. Na2S 溶液中:SO42-、CI-、K+、Cu2+D. pH=12 的溶液中:NO3-、Na+、I-、Al3+5.下列有关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属晶体的熔、沸点都很高B.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低c. AlCl3在高于 177.8℃时升华,在高于 262.0℃时分解,它是离子晶体D. AlN 难溶于水,常用作砂轮及耐高温材料,它是原子晶体6. NA代表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相对原子质量:H-1,N-14)A.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同B.2 g 氢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C.在常温常压下,11.2 L 氮气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AD. 17 g 氨气所含的电子数目为 10NA7.贝诺酯是解热镇痛抗炎药,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 C17H14O5NB.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水解可以得到 3 种有机钠盐C.1 mol 贝诺酯与 H2发生加成反应最多消耗 8 mol H2D.贝诺酯既属于酯类又属于蛋白质类8. X、Y、Z、W 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 2 所示。若 X 原子的最 溶液中加上或减去,所以导致计算错误。(3)题干所述知识属于化学技能性知识,结合上面的统计与分析可知,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技能性知识的强化和补充,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①强化基本操作的规范训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讲解基本操作的要领并规范演示,让学生模仿操作,发现问题时要及时纠正。②增加学生独立实验的机会。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增设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某课题的化学实验,不断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操作技能。③引导学生掌握化学计算的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化学计算的化学依据;要训练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重视学生在列方程、解方程、数据处理、估计简化等方面的能力训练;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解题思维策略,借助思维的基本方法和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指导性的策略或思想,在较高的水平层次上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四、案例分析题24.(1)在进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的教学时,该教师采用实验导入的方式,透过瓶子变瘪,纸人变色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现象背后的变化,适时提问,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事物本质,建立正确的概念。(2)该教师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瓶子变瘪,纸人变色的原因进行探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认识事物本质,建立正确的概念。领完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3)学生 A 的实验方案中缺少对引起石蕊溶液变色的物质是否为 CO2的猜想的验证;可以询问学生设计中蘸水和蘸实验 3 中的溶液分别是验证哪个猜想,引起学生对自己设计方案不足的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验证 CO2的方案,得出可以往纸人袖子上涂紫色石蕊溶液看空气中的 CO2是否使石蕊溶液变色五、教学设计题25.【参考答案】(1)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2)教学设计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进一步学习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学会根据物质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物质的分析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稀盐酸、稀硫酸与不同物质反应的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养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在探究活动中互相合作、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②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③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前面的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常见酸的物理性质等知识。那么现在我这儿有两瓶未贴标签的稀盐酸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应该如何区分二者呢?【过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开始探索之旅,探究常见酸的化学性质。环节二:新课讲授【演示实验】实验 1:取两支试管,分别装入少量稀盐酸溶液和稀硫酸溶液,往试管中滴入两滴紫色石蕊溶液,振荡。实验 2:再取两支试管,也分别装入少量稀盐酸溶液和稀硫酸溶液,往试管中滴入两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学生活动】观察实验,记录并回答实验现象。【教师总结】①稀盐酸溶液和稀硫酸溶液遇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②稀盐酸溶液和稀硫酸溶液遇到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酸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遇无色酚酞溶液不褪色。【教师提问】我们在之前已经学过了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镁、锌、铁的反应,大家是否都还记得这些反应的反应现象? 【多媒体投影】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镁、锌、铁反应的视频。【学生活动】观察视频,回忆实验。【教师提问】大家能否写出这几个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呢?请一位学生上台书写。【学生书写,教师总结】Mg+2HCl=MgCl2+H2 ↑ Mg+H2SO4=MgSO4+H2↑Zn+2HCl=ZnCl2+H2 ↑ Zn+H2SO4=ZnSO4+H2↑Fe+2HCl=FeCl2+H2↑ Fe+H2SO4=FeSO4+H2↑【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回答这些反应的生成物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都生成了氢气。【实验探究】在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分别放入一根生锈的铁钉,过一会儿取出铁钉,用水洗净,观察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教师提问】实验中可以看到什么现象?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能否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呢?【学生活动】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实验中可以观察到铁锈溶解,溶液变黄。由此可以得出酸能够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6HCl=2FeCl3+3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教师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回答这些反应的生成物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都生成了水。【教师提问】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再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大家能否归纳出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学生活动】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通过上述实验探究及前面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归纳出酸的通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酸遇紫色石蕊溶液变红,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②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③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现在大家是不是可以区分这两瓶未贴标签的稀盐酸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了?【学生活动】各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可以分别取适量溶液,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的为稀盐酸溶液,不变色的为氯化钠溶液;分别向其中加入金属 Mg,有气泡生成的为稀盐酸溶液,无气泡生成的为氯化钠溶....环节三:巩固提高【教师提问】酸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除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教师引导】除锈时不可以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因为铁长时间浸在酸中,会与酸反应。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 2 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X YZ W图 2A.氢化物的稳定性:X>Y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W>YC.4 种元素的单质中,Z 单质的熔、沸点最高D.干燥的 W 单质具有漂白性9.下列能定性分析多种共存阳离子的方法是()①硫化氢系统分析法 ②两酸两碱系统分析法③色谱分析法 ④红外光谱分析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重结晶过程中收集的热滤液应该边搅拌边使其迅速冷却B.在蒸馏操作中,应在加热前先通入冷凝水,停止加热后再关闭冷凝水C.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不可用于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D.实验室制备氯气时,可用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纯水中加酸或加碱都能抑制水的电离,加盐可以促进水的电离B.将 0.1mol·L-1的 NH3·H2O 与 0.1mol·L-1的 NH4Cl 溶液等体积混合,则c(Cl-)>c(NH4+)>c(H+)>c(OH-)C.0.1 mol·L-1的 NaHCO3溶液中,c(Na+)+c(H+)=c(OH-)+c(HCO3-)+2c(CO32-)D.因为 25 ℃时,Ksp(BaCO3)>Ksp(BaCrO4),所以除去废水中的 Ba2+选择 Na2CO3比 Na2CrO4好12.某化学科研小组在研究只改变某一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得到如图 3、图 4、图 5、图 6 的变化曲线(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代表物质的量)。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若反应为 2A(g)+B(g)⇌2C(g) ,则 ΔH>0,p2>p1B.若反应为 2A(g)⇌C(g),则 ΔH<0,T1>T2C.若反应为 3A(g)+B(g)⇌2C(g),则 ΔH>0,T2<T1 D.若反应为 A(g)+B(g)⇌2C(g) ,则 ΔH<0,T2>T113.下列教学目标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范畴的是( )。A.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B.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C.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D.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14.有机化学中“还原反应”和“加成反应”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为()A.交叉关系B.从属关系C.对立关系D.重合关系15. 化学教师常用“浮、熔、游、响、红”五个字概括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这五个字体现了实验观察应该()①全面 ②仔细 ③准确 ④形象A.①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6.学生学习中采用了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将氧气的制法、检验、用途等知识组织起来,形成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的策略。这种策略属于()A.联系-预测策略 B.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C.知识结构化策略 D.先行组织者策略17.某教师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相关内容时,选用了某人进入堆放大量新鲜玉米皮的地窖中晕倒的报道作为情景素材。该情景素材属于()A.化学实验 B.化学史C.科技动态 D.社会新闻18.中学化学教科书中常会出现“注释”,下列内容不适合放在注释中的是()A.新科学名词解释B.拓展性化学史素材C.教科书中引用统计数据的来源D.实验安全操作提示19.课程实施评价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沟通,改善教师的教学。下列不属于良好评价活动特征的是()A.关注学生学习目标的全面达成B.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C.评价标准清晰完备D.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20.下列关于中学化学教学评价的表述正确的是()A.期末考试是最全面的评价方式B.化学考试就是评价,分数就是评价结果C.要想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就必须运用纸笔测试D.目前纸笔测试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式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21 题 12 分,第 2 题 13 分,共 25 分)21.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归纳法和演绎法是科学研究中运用得较为广泛的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问题:(1)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实例说明什么是归纳法,什么是演绎法。(6 分)(2)中学化学教学中选择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6 分)22.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研究表明,学生并不是空着大脑走进化学课堂的。在学习新的化学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新知识的学习。问题:(1)化学教学中常用的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式有哪些? (7 分)(2)举例说明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正确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6 分)三、诊断题(本大题 1 小题,15 分)23.在刚学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后,某初中化学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使用下面的试题进行测试。【试题】常温下有 12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8%的氯化钾溶液,若使其变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2%的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考试结果】测试后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A.方法完整,计算正确B.方法不完整,计算正确C.计算有错误 D.没回答9% 45% 42% 4%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答案是什么? (3 分)(2)试对 B、C 两种答案情况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6 分)(3)根据上面的统计与分析,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应如何进行强化和补充。(6 分)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 1 小题,20 分)24.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教师“探究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的教学片段实录 教师:请同学们做下面的实验 1。向集满二氧化碳的矿泉书瓶中倒入约 1/2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手持瓶颈,振荡。根据现象做出分析和判断。(学生进行实验 1,现象:瓶子变瘪,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教师:瓶子变瘪除了二氧化碳溶于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教师: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只要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就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学反应了。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 2 证明。(学生进行实验 2:将紫色石蕊溶液浸泡过的纸人的左右两个柚子分别用毛笔涂上稀盐酸和稀硫酸。)学生:纸人两袖都变红了。教师:紫色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能变成红色。实验 2 中纸人的两个袖子都涂上了酸,因此变红。请同学们接着完成实验 3,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进行实验 3: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水,振荡,然后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教师:实验 3 可能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什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学生:①可能为 H2O;②可能为 CO2;③可能为 CO2和 H2O 反应后的生成物。教师: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学生 A:将毛笔蘸水,涂在纸人的裤子上,在将实验 3 中的溶液涂在纸人的脸上,通过纸人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来进行验证。(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引导,并进一步指导学生按照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问题:(1)请简述该方案中教师的教学思路。(8 分) (2)请结合上述案例,评价该教师教学组织的优点。(8 分) (3)应如何评价学生 A 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恰当引导。(4 分)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 1 小题,30 分)25.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酸的化学性质”的内容标准为:“认识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知道酸的腐蚀性”。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有关“酸的化学性质”的内容如下。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三学生,学生已学过几种金属与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反应,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 要求:(1)请写出稀盐酸与锌、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分)(2)完成“酸的化学性质”内容的教学设计,请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 300 字)。(26 分)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解析:任何物质都是由化学物质组成的,不含化学物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A 项错误。漂粉精的主要成分是 Ca( ClO)2,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二者混合易产生 Cl2,而 Cl2是一种有毒气体,因此二者混合使用会导致中毒,B 项错误。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开发和推广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助于减少 PM2.5的排放,C 项正确。人体中没有可以分解纤维素的酶,故纤维素不能被人体吸收,不能作为人体的营养物质,D 项错误。2.【答案】C。解析:二氧化硅是原子晶体,没有分子式,SiO2是二氧化硅的化学式,A 项错误。O 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若中子数为 8,则质量数为 16,故原子核内有 8 个中子的氧原子为168O,B 项错误。HCIO 中 O 原子的最外层有 6 个电子,分别与 H 原子、CI 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即形成 O-H 键和 O-CI 键,从而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故次氯酸的结构式为 H-O-Cl,C 项正确。醋酸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故醋酸的电离方程式为 CH3COOH⇌CH3COO- +H+,D 项错误。3.【答案】D。解析:单质 Hg 有毒,只用土掩埋散落在地上的汞珠无法消除其毒性,而 Hg 可与 S 反应生成无毒物质,故消除散落在地上的汞珠的方法应是用硫粉掩埋,A 项错误。S 单质具有弱氧化性,能将变价金属氧化到低价态,铜丝伸入到硫蒸气中,得到的产物是 Cu2S,B 项错误。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常温下与铜会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故不可用铜制器皿盛放冷的浓硫酸,C 项错误。加热时,S 与浓 NaOH 溶液会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硫化钠、亚硫酸钠和水,故可用热的浓 NaOH 溶液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硫,D 项正确。4.【答案】A。解析:c(H+)/c(OH-)= 10-11的溶液呈碱性,碱性条件下,Na+、Ba2+、NO3-、Cl-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且均不与 OH-反应,可以大量共存,A 项正确。NO3-在 H+存在的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会将Fe2+氧化为 Fe3+,故不可大量共存,B 项错误。Na2S 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S2-,S2-会与 Cu2+发生反应,故不可大量共存,C 项错误。pH=12 的溶液呈碱性,Al3+会与 OH-发生反应,故不可大量共存,D 项错误。5. 【答案】D。解析:金属晶体的熔、沸点差别很大,如钨、铂等熔、沸点很高,汞、铯等熔、沸点很低,A 项错误。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不能仅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要先看分子内有无氢键,若没有氢键,则进一步看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一般情况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B 项错误。不同于离子晶体一般的熔、沸点较高,分子晶体一般具有较低的熔、沸点。AICl3 在高于 177.8℃时升华,在高于 262℃时分解,且 AlCl3是共价化合物,故 AlCl3为分子晶体,C 项错误。由信息可知,AlN 难溶于水且常用作砂轮及耐高温材料,这符合原子晶体的性质,故 AIN为原子晶体,D 项正确。6.【答案】D。解析: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都相同,题干中未指明温度与压强,A 项错误。氢气为双原子分子,2 g 氢气的物质的量为 1 mol,含有 2 mol 氢原子,故所含的原子数目为 2NA,B 项错误。不是在标准状况下,无法用气体摩尔体积为 22. 4 L·mol-1进行相关计算,C 项错误。17 g 氨气的物质的量为 1 mol,I mol 氨气中含有 10 mol 电子,故 17 g 氨气所含的电子数目为 10NA,D 项正确。7.【答案】B。解析:由贝诺酯的结构简式可知,贝诺酯的分子式为 C17H15O5N,A 项错误。贝诺酯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水解,酯基与肽键断裂可以得到 CH3COONa、三种有机钠盐,B 项正确。在贝诺酯分子中,只有苯环能与 H2发生加成反应,酯基与肽键中的碳氧双键都不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 1 mol 贝诺酯与 H2发生加成反应最多消耗 6 mol H2,C 项错误。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由贝诺酯的结构简式可知,贝诺酯是小分子化合物,不属于蛋白质类,D 项错误。8.【答案】B。解析:X、Y、Z、W 均为短周期元素,根据他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 和 Y 属于第 二周期元素,Z 和 W 属于第三周期元素,而 X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的 2 倍,则 X 为 C 元素,可推知 Y 是 N 元素,Z 是 S 元素,W 是 CI 元素。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X<Y;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故氢化物的稳定性:X<Y,A 项错误。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 HCIO4,Y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 HNO3,相同浓度下,HCIO4的酸性强于 HNO3,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W>Y,B 项正确。4 种元素的单质中,X 形成的单质金刚石的熔、沸点最高,C 项错误。W 的单质为氯气,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D 项错误。9.【答案】A。解析:在定性分析中,按照一定的分析程序,将阳离子逐步分离开来,然后再进行检出的方法称为阳离子的系统分析法。硫化氢系统分析法和两酸两碱系统分析法是实验室中常用的阳离子的系统分析方法。硫化氢系统分析法依据的主要是各离子的硫化物以及它们的氯化物、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的溶解度不同,采用不同的组试剂将阳离子分成几组,然后在各组内根据它们的差异性进一步分离和鉴定。两酸两碱系统分析法是以最普通的两酸(盐酸、硫酸)和两碱(氨水、氢氧化钠)作组试剂,根据各离子的氯化物、硫酸盐、氢氧化物的溶解度不同,将阳离子分为几组,然后在各组内根据它们的差异性进一步分离和鉴定,①、②正确。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利用各种物质在介质中的迁移速度不同来分离、鉴别物质的分析方法。色谱分析法中的离子色谱是分离分析常见无机混合离子的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③正确。红外光谱法一般用于初步鉴定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不能用于阳离子的分析,④错误。故本题选 A。10.【答案】A。解析:重结晶过程中,缓慢冷却热滤液可以获得颗粒较大且杂质较少的晶体,因此在重结晶过程中收集的热滤液应静置缓慢冷却,不要骤冷滤液,A 项错误。在蒸馏过程中,冷凝水应在加热前通入,停止加热后关闭,以保证各馏分的充分冷凝,B 项正确。NO3-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会将溶液中可能存在的 SO32-氧化成 SO42-,干扰 SO42-的检验,故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不可用于检验溶液中是否有硫酸根离子,C 项正确。氯气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 +2NaOH=NaCl+NaClO+H2O,故实验室制备氯气时,经常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D 项正确。11.【答案】C。解析:水中存在电离平衡,向纯水中加酸或碱都可以抑制水的电离,但加盐不一定促进水的电离,如加入的是不水解的盐,则水的电离程度不变,A 项错误。0.1mol·L-1的 NH3·H2O 与0.1 mol·L-1的 NH4Cl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因溶液中的 NH3·H2O 的电离程度大于 NH4Cl 的水解程度,溶液呈碱性,即c(OH-)>c(H+),结合电荷守恒可得c(NH4+)>c(Cl-),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程度都较小,故溶液中应有c(NH4+)>c(Cl-)>c(OH-)>c(H+),B 项错误。根据电荷守恒可得,在 0.1 mol·L-1的 NaHCO3溶液中,c(H+)+c(Na+)=c(OH-)+c(HCO3-)+2c(CO32-),C 项正确。组成比相同,Ksp越小,越先沉淀,所以除去水体中的 Ba2+选择 Na2CrO4更好,D 项错误。12.【答案】C。解析:A 项中反应的特点是正反应方向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结合图像,压强增大,A 的转化率应增大,所以P2>P1;由图像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A 的转化率降低,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 ΔH<0,A 项错误。B 项中反应,由图像可以看出,在T1条件下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少,所以T1>T2;由图像可知,在T1条件下达到平衡时的n(C)小,说明低温有利于 C 的生成,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 ΔH<0,B 项错误。C 项中反应,由图像可以看出,在T2条件下,C 的平衡体积分数大,因此当T2>T1时,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 ΔH>0,C 项正确。D 项中反应,由图像可以看出,在T2条件下,A 的平衡转化率大,故当T2>T1,时,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此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ΔH>0,D 项错误。13.【答案】C。 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从三个维度出发,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得到发展。其中,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A 项错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B 项错误。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C 项正确。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D 项错误。14.【答案】A。解析:交叉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部分是重合的,他们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例如,氧化还原反应和分解反应,金属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等。从属关系是一个外延大的概念包括外延较小的概念,而且内涵也不相同。例如,化学反应和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对立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内涵互相否定,外延互相排斥。例如,溶解和结晶,氧化和还原等。重合关系是指两个概念的外延相同,内涵不同的关系。例如,含氧酸和无氧酸,乙酸和甲酸等。题干中,有机化学中的还原反应是指加氢或者去氧的反应;加成反应是指有 机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物质的反应。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部分是重合的,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故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故本题选 A。15. 【答案】D。解析: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观察时,一定要全面、认真、准确、仔细、形象,尤其是对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既要“捕捉”,更要抓住。这样,在通过观察取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定律。题干中,教师用“浮、熔、游、响、红”五个字概括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这表明了实验观察应该全面、仔细、准确、形象。故本题选 D。16.【答案】C。解析:知识结构化策略是指将事实性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归类、整理,使零散孤立的知识变为彼此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网络。运用知识结构化策略的关键是要确定知识间的联系,并以此联系为脉络,形成知识框架结构。联系方式包括顺序联系、因果关系、种属关系、功能关系。其中因果关系是指按照知识间的因果关系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一般以某一具体物质的化学性质为核心构建。例如,利用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其存在、制法、用途等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因此,题干所述采用的策略是知识结构化策略,C 项正确。A 项,联系-预测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事实性知识时,有意识地抓住其与化学理论性知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即物质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这些联系为依据对要学习的知识性质做出预测。B 项,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是指在学习化学事实性知识时,应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眼、耳、口、手等)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体验,做到从各个方面明确感知化学事实,从而加深对事实性知识的印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D 项,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先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以促进学生激活原有知识结构,并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策略。17.【答案】D。解析: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联系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设计相应的教学情景,是一种常用的创设教学情景的方法。当今社会许多热点新闻、突发事件等都可以作为情景素材。题干中,教师选用的“某人进入堆放大量新鲜玉米皮的地窖中晕倒的报道”就属于社会新闻素材。故本题选 D。18.【答案】B。解析:“注释”是指解释教材中字句的文字,一般分内容注释和来源注释。化学教科书中出现的“注释”通常包含对名词的解释、统计数据来源的介绍、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等。拓展性化学史素材属于拓展性内容,一般放在“资料卡片”“拓展视野”等教科书的栏目中,不能放在注释中。故本题选 B。19.【答案】B。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给出的良好的评价活动应具备的特征如下:① 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②评价标准应清晰、完备,以保证评价的信度与公平性;③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应科学、简捷易行;④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⑤ 任务真实和公平,能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并符合学生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⑥ 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⑦ 评价结果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能让教师据此做出正确决策以改进教学。故本题选 B。20.【答案】D。解析: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而不应该只集中于成绩。A、B、C 三项所述都是主要集中于成绩的评价,均错误。纸笔测试作为一种重要的书面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考查学生对认知任务的书面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认知能力。目前纸笔测试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评价方式,D 项正确。二、简答题21.【参考答案】(1)归纳法是从个别化学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化学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或化学推理形式。简而言之,归纳法就是从个别的(或特殊的)事物所做的判断扩大为同类一般事物的判断的思维过程。例如,根据CaO、K2O、MgO、Na2O 等物质都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得出“金属氧化物可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结论运用的思维方法就是归纳法。演绎法是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来推断该类事物中的个别事物也具有此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思维方法。例如,从“一切物质分子都由原子组成”的大前提出发,得出“水分子也必然由原子组成”的科学推论运用的思维方法就是演绎法。(2)中学化学教学中选择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的主要依据如下所示。依据 归纳法 演绎法 最适宜解决的任务发展概括能力和归纳推理的能力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和分析现象的能力最适宜解决的教材内容在教科书中,课题内容按归纳的形式叙述在教科书中,课题内容按演绎的形式叙述相应的学生特点 学生能够进行归纳推理,而进行演绎推理则有困难学生具有进行演绎推理的准备教师应具备的可能性教师能够较好地掌握归纳教学法教师能够较好地掌握演绎教学法22.【参考答案】(1)① 诊断性测验。诊断性测验是在新学年、新学期开始,或者一个知识单元或教学模块的教学之前进行的测验,有助于教师摸清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化学新内容具有的预备知识和认知能力状况。②布置作业。教师在新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然后通过批改、检查,可以了解到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的情况,实现对教学的调控。③课堂提问。教师合理地设计课堂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获得反馈,以此可以判断学生的学习进展以及与目标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④设置认知冲突法。教师在课堂上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将自己的想法暴露出来,能够较方便地探查出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的相异构想。(2)以下为在讲解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时,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合理利用的例子。教师请同学们找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2H2O=通电= 2H2↑ +O2↑表示的意义有哪些。学生答:①水通电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② 每两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产生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③ 每 36 份质量的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产生 4 份质量的氢气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学生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的已有知识经验,是解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原理的关键)教师此时总结,其中第三条被用来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然后,学生尝试计算:18 g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能产生氢气的质量。教师要求学生只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数值,再请学生说出求解思路。(这是让学生首先弄清楚化学反应的原理,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定量关系,并据此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计算出数据,但是不能写出计算步骤。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解题步骤,自己独立归纳总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的解题步骤。三、诊断题23.【参考答案】(1)方法一:加入 5. 45 g 的氯化钾固体;方法二:蒸发掉 40 g 溶剂。(2)本题的正确计算过程如下所示。方法一:由题意知,原溶液中溶质氯化钾的质量为 120 g x 8%=9.6 g设加入 x g 氯化钾固体可以使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12%,则(9.6+x)g/( 120+x)g= 12% 可解得 x=5.45,故加入 5.45 g 氯化钾固体可以使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12%。方法二:由题意知,原溶液中溶质氯化钾的质量为 120 gx8%=9.6 g设蒸发掉 y g 溶剂可以使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12%,则9.6 g/(120-y)g= 12%可解得 y=40,故蒸发掉 40 g 溶剂可以使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为 12%。出现 B 中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学生虽然对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方式及运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方式掌握不全面,思维具有片面性,不知道溶液增浓的方法有添加溶质或蒸发溶剂两种方法,只想到了其中的一种。出现 C 中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① 学生对物质质量分数的相关计算公式及运用掌握得不太清楚,计算时公式带入错误;② 计算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要增加的溶质质量或蒸发掉的溶剂质量要在分母的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