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0797]《心理学教学法(方法论)》答案
发布时间:2023-10-09 13:10:58浏览次数:10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名称【编号】:心理学教学法 ( 方法论) 【0797】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大作业要求:下面五道题,请任选两题作答,每题 50 分.一、结合我国广大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学习负担沉重的状况,请论述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二、请自选心理教育课题,进行心理教育课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请写出该教学方案的目标、内容设计部分,并对自己的设计作简要评析。 三、心理教育课教学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四、学校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五、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分析其中父母可能对你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一.答: 当今,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竞争的激烈,传播媒介的影响。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小学生们面临着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许多问题感到困惑和迷茫,但又不知道如何解决。 (一),原因 中小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那就是压力。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导致中小学生学习压力的原因比较复杂, 对其归因主要是从它内部因素(学生自身对学习结果的认知与对学习的投入)和外部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等)入手,且大多数侧重于后者。(1).期望心理。当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指出:不仅个体的期望对个人本人的行为有关系,期望也可影响他人的行为与举动。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希望,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放学给孩子请家教,周末、假期会给孩子增加许多补习班、特长班;其次,教师也是对中小学生报以期望的另一重要群体,升学压力与考评制度使得教师把自身的发展都寄望于学生身上,因而教师会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严加管教学生 。这一系列的期望全都压在学生自己身上,从而导致其不堪负重,引发身心疾病。 (2).竞争心理。当客观存在的竞争力度被激烈化、生活节奏被快捷化、信息传媒被多- 1 -
样化时,这些会使得人们认为必须始终跟上时代的脚步,生怕被社会淘汰。这种现象表现在中小学生身上演化成了学习成绩一定要比别人好的扭曲状态。当老师表扬同学时,当父母夸奖他家孩子时,当过年过节亲友问起学习成绩时,成绩好的学生会引以自豪,而成绩落后的中小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低人一等,自卑的感觉。 ( 3).自我实现心理。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来讲,他们尚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当他们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排名靠后时,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挫,自我优越感消失,自信心下降,从而导致学习压力。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阐明了我们天生的除基本需要外的另一种心理需要,这是对存在价值的需要,虽然不强烈,但如果失去,就会导致超越性精神疾病或“灵魂病态”。 (4).教育体制问题 “熟能生巧”的传统思路,是造成题海战术和作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这是不正确的教学方法,当中最为典型的表现是不注重学生智力开发的传统教法。目前有些地方出现的只重视作业的量,并不重视作业的质的做法,耗费了学生大量精力和时间,结果事倍功半; (二),对策 (1)提高心理素质 学生自身心理因素是导致学习压力的主要原因,那么社会文化因素是引发学习压力的直接原因。学习压力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有些是不能控制的,比如大的环境,如考试频繁、优胜劣汰,我们没有太多的左右能力,唯一能控制的是父母、教师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 (2)增强自我认知。许多研究显示认知评估与自主神经系统唤起的程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正确的对学习中各种心理压力作主观积极的评估,可以降低人的心理压力,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本人价值观念的认识,也是对周围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有着积极正确评价的学生更富有自信,在学习上也更容易成功。 (3)培养耐挫能力。当中小学生遇到学习挫折时,他们没有能力自我控制、自我解压、自我放松来化解不良情绪,他们心情会变得急躁,使情况进一步恶化,从而导致心理问题。 培养学生耐挫能力是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的主要途径,较强的耐挫能力能使学生变压力为动力,正确地看待每一次失败,认为这就是成长的恩赐,永远保持积极乐观心- 2 -
态。 (4)降低过高期望。家长、教师或周围亲友的家长的期望若不是立足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盲目地为了各自的目的一味加压的话,只会导致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和情绪上的压抑,进而使他们在失败的阴影中显得无助和无能,丝毫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适中的期望值是建立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们了解中小学生身心承受能力现状的基础上的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寄托希望,一步步地帮他们设置目标以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降低过高的期望也是使学生无太多牵挂地进行学习活动,在敬与静的状态下开展各自的学习活动。 (5)改进教育方法 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为限施教法。反对实施“题海战术”, 摆正作业的质和作业的量之间的关系。课本为主,参考书为辅助施教法。并且教师应该对历年高考、中考试题要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对知识的深度和宽度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用于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合适与适量的参考书。 推广情感教育施教法。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它是说从新的师生关系、人际关系入手,以人际关系中真诚、接受、理解等要素的实现作为教学的充分必要条件,试图求得学生在主动、解放、自由的状态下以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来推动认真学习的方法。快乐、愉悦是人类最主要最普遍的情绪,是最有价值的情绪。四.答:我认为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三条基本途径:第一条途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第二条途径是开设将心里健康教育活动课;第三条途径是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活动所谓全面渗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下面我们就重点谈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全面渗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渗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主途径,从整体上来说,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环境中。就学校来说,它要求学校里的各科教学、班主任日常管理以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要与心理健康- 3 -
教育有机地结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全面渗透的方式 1.直接渗透 所谓直接渗透,就是将心育的内容直接渗透在教育教学及学校其他各项工作中。如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教育;通过班级教育活动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际适应教育;通过日常教育工作渗透自我观教育及社会适应教育。直接渗透的关键是教师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抓住适当的切入点,有机地结合教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加心理卫生知识,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和策略。 2.间接渗透 所谓间接渗透,就是教师运用心理学理论、方法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例如,教师运用动机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现代迁移理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运用策略性知识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又如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资源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都对学生的心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用心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师自身的工作,改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果,这本身就是一种心育。从这一意义上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的教育。 (二)全面渗透的渠道 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渗透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有区别,不能相互代替,但也有密切联系。两者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品德问题也往往与心理问题交织在一起。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中,不仅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实施,而且还能丰富和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为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2.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各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做到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例如,通过数理教学训练学生良- 4 -
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语文课教学中通过选择典型的内容,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史地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历史唯物的观点;通过音乐、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心理,丰富学生的想像力;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勇敢、坚韧、竞争与协作的精神,等等。 3.各种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精心组织的各种活动,如学校的团组织、班集体活动及其常规教育活动等,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如,通过班会、升旗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感、责任感、自尊感等高级社会情感;通过形式多样的班团队活动培养学生谦虚、进取、自尊、自爱、自勉、自信、团结协作、互谅互让等人格特质以及自我管理和相互交往的能力;通过早操、课间操和其他体育锻炼,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其生动活泼、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等心理品质;通过科技文体活动培养学生求知欲,发展各种特殊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相应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通过学校组织的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远足等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种良好的心理品质。 4.班主任工作及班级管理中的渗透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活动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高尚的品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如各种班会、班集体问的联谊活动、集体劳动、外出旅游等,只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活动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其意志,锻炼其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用心理健康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环境。 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即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自由、健康的发展。从物质环境来说,校园的校舍布局、绿化、卫生状况,乃至一草一木,都应给人们美的感受,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净化。而创建良好的学校环境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环境建设即心理环境的建设。学校心理环- 5 -
境主要包括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良好的校风、班风催人积极上进、团结合作,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环境无疑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消极的校风和班风则使人情绪低落、压抑,纪律松懈,师生关系紧张,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