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4《经典选读》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20 08:11:51浏览次数:30484《经典选读》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是一门人文素质基础教育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选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篇目,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古代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风格等,以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精确使用汉语的能力。该课程的考试题由四种题型组成,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 题型一:名词解释题 (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题型二:简答题 (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题型三:翻译题 (2 题,共 20 分)题型四:论述题 (2 题,共 40 分)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课程导学了解文学的本质,掌握文学欣赏的三个层面,以及文学欣赏的方法。第二章 诗经 **掌握赋、比、兴等创作手法是《诗经》创作的艺术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所谓“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第三章 诗篇《大明》**掌握《大明》诗篇小结这是一首追溯商、周换代根源的叙事诗。第一章写商朝大不得天意民心。第二、三、四、五、六章写周朝历代积累仁德,以小邦族崛起为大国的历程。第七、八两章描述周武王陈兵牧野,殷商倒戈,大获全胜,开始了周王朝时代。周朝是几代人在这样仁德的思想下开创的。《诗经》中的雅颂篇就描绘了先代圣王的赫赫业绩,歌颂了周代盛世之德。在盛世的开创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思想意识和治国理念,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不能更易的文化标志与文化品格。这些在《诗经》中都有记载,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诗经》享有盛誉的根本原因。第四章 《九歌》了解作品的概要,熟读作品并掌握对作品的解析。**掌握《九歌》的概念是屈原十一篇作品的总称。《九歌》本是古乐章名。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昔楚目南郢之邑,沅湘之同,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间,杯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札,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作《九歌》之
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已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掌握《湘夫人》传达的内容,理解湘君的情感变化。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澧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分析:(1)第一段:只是一个约而未见的情节,在这个情节上生发的却是一个情感的流动。从“帝子降兮北渚”的期待与喜悦,到“目眇眇”的失落,到“骋望”的焦急,到“夕张”的忙碌,最后“何萃、何为”的哀叹,这是一个情感细流,微妙而细腻,而这一切又发生在袅袅的秋风之中。(2)第二段:从“思公子未敢言”的焦急到“观流水之潺湲”的失望,再到“麋何食于庭中”的恍惚,将湘君的情感写得百转千回,敏感而执着。(3)第三段,所描写的迎接场面都是想象,想象就是一场大虚幻,美丽得让人不能触碰,想象得越是美好,其中约而不见的失落越是浓郁。(4)第四段,最后六句,写因恋人失约而产生的心理变化。两句一转,有幸福的憧憬,挚爱的愤怒、纯真,渺茫的渴望,而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身影和迷茫的黄昏。第五章 《春秋左氏传•齐晋鞌之战》**掌握《齐晋鞌之战》的写作艺术。(1)语言---以简短的语句传达战场节奏,表现出惊心动魄、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2)结构---详略的艺术。重点描写晋军的顽强与坚毅,在困难中相互支持,相互勉励,同仇敌忾,和衷共济。(3)作者记叙这场战争,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描写,来展开战争进程,揭示胜败原因。第六章《战国策》**掌握《战国策》及其中的“语言陷阱”《战国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 12 策,共 33 卷,共 497 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战国策》通过塑造的策士形象展现他们的胆略、手腕和辩才,勾勒了当时变幻莫测的外交风云和内部的政治斗争,揭示出纵横家以阴谋之术为体、以辞令之学为用的精神实质。语言陷阱:语言陷阱一 :通过夸张气势进行恐吓。语语言陷阱三:连续设问,限定听者的思维范围和思考方向语言陷阱二:在封闭的情景下的逻辑推理。语言陷阱四:欲擒故纵、反戈一击**掌握对《战国策》语言艺术的认识(1) 善于刻画人物、栩栩如生。范睢、苏秦、张仪、陈轸、楚怀王等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
(2)富有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将权谋哲理蕴藏在曲折动人的故事中。(3)语言铺排和夸张中呈现绚丽多姿的辞藻、酣畅淋漓的气势。(4)说理论辩善于抓住要害,单刀直入,鞭辟入理,既有针对性,又有逻辑性。(5)说理常用寓言故事,深入浅出,诸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第七章《鬼谷子》了解《鬼谷子》价值以及文学艺术特色。第八章《论语》 了解《论语》概要,儒家个人修养的境界,重点掌握孔子思想以及孔子的践行。**掌握孔子仁爱思想与刚健博大的语言风格仁,是爱人之心;仁是保着这颗爱人的心,将其推广出去,因此仁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孟子:“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言,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养气是培养一种正义感,靠长期实行正义来培养,有了这种正义感,就会气盛言宜,构成一种刚健的风格,这个正是儒家的风格。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掌握孔子关于时时修为的语录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发愁没有职位,只发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就好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以敬重贤人之心,来替代爱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主时贡献心智不余其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诚信不欺,这样的人,纵使他谦虚地说没有读过书,我也必定认为他很有学问。” **掌握儒家的礼乐在古代传统政治中,礼乐是儒家礼治主义者手中两张不可或缺的王牌。在所有的治国之术中,儒家从来都认为礼乐是最有效的政治手段。《礼记·经解》说:“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礼记·乐记》则说:“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在《礼记》作者看来,如果邪恶已成,然后止之,那已是法治,与儒家理想中的礼治教化大异其趣;只有借助于礼乐这一教化手段,才能使人“徙善远罪”“移风易俗”,进而实现礼治主义的政治理想。然而要实现这样一种政治理想也决非易事。因为礼从本质上说,乃是一种带有普遍原则的社会生活的伦理规范,它与个体的自然情感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单纯以礼制强加给个体,不但不能造就个体践礼的自觉行为,而且有可能引发人们对礼制的抵触和反感。《礼记》作者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极力主张以一种愉快、和乐的方式培养起人们的平和中正之心,以便使其恭顺践礼。因此,从教化的角度来说,礼和乐实际上是一件事中两个相辅相成的不同侧面:一是礼制的设立,它创造一种外在的社会规范形式,将人们的言行纳入一定的范式之中;二是以乐教为手段,通过陶冶人的内心情感来促使人们把礼制转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礼记·乐记》对礼乐的相互关系作了全面的论述。就总体而言,《乐记》对礼乐的认识既是一种对宇宙大化的感悟,同时也是一种对人道本质的确认,具体来说,《礼记》在
阐述礼乐在政治教化中的不同作用时,有以下两个重要观点。**掌握儒家的德治思想儒家讲治国,坚持以德为本。自修身、齐家始,而达到治国、协和万邦、平治天下,是儒家坚持的治国路线,因此,孔子、孟子、荀子都对德治理论有许多阐发。然而,儒家也并不是不要法治。孔子讲为政要“宽猛相济”,宽,包含有德治的内涵,猛,则主要指法治。孔子任鲁国司寇、摄相事,《史记》称其执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诛少正卯,这显然实行的是法治。孟子没有实际地从事政治,讲“施仁政”,讲伦理道德,就可以使老百姓“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显得有些迂腐。荀子做过楚国的兰陵令,其治国思想中也有不少讲法治的内容。但是,对于儒家来说,其讲德治则更为擅长。 儒家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而不为一姓一家所私有,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实行德治,也就是要以民为本,得民众之心。民心所向,国家自然治理;民心所背,国家必然混乱。孔子说,如果能够“为政以德”,老百姓的心就会朝向你,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众星都环绕着它转。所谓“为政以德”,归根到底就是爱护民众。治国有常道,而利民为本。如能行利民之政,民心自然就会朝向你。 在治国问题上,儒家主张以德为主,以刑罚为辅。孔子说,如果你用法制禁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制裁那些不守规矩的人,老百姓是会规规矩矩的,但是他们不会觉得犯法是一件羞耻的事,不会自觉地遵守和维护法律。如果你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义来薰陶民众,老百姓不仅有羞耻感,而且也会自觉地遵守规矩。这也就是说,没有德教,则违法犯罪之事就会层出不穷,诛不胜诛;没有法治,则奸恶之徒就得不到惩罚。只有两者结合起来,社会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如前所说,儒家并不反对法治的手段,但反对把法治当成是唯一的手段。他们认为,不教育民众而用民众去战斗,这叫作殃民;不教化民众而对民众进行刑罚的制裁,这叫作贼民害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殃民、贼民的人,是一定没有好下场的。第九章《孟子》 掌握对《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的解读,掌握《孟子》的艺术特色,掌握儒家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孟子在说理散文上的贡献1.观点鲜明,语言简短(1)孟子文章的特点,针对当前普遍关心的迫切的社会政治问题,直陈自己的思想体系,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立场坚定,观点鲜明,这是政论文写作的第一要素。(2)语言简短犀利,要言不繁,犀利有力,由于观察深刻,可以一语中的。2.缜密的论辩 (1) 孟子论辩,先把自己的理论放在道德的高起点上,又如“王何必言利,亦惟仁义而已矣。”(2) 他的举证多举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从熟知的常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3)一层一层地进行论证,用对方不得不承认的论据来树立自己的论点,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使对方无法回转,无可辩驳,最后确立了自己的论点。总之,孟子散文的气势来自他坚定的信念、高尚的理想,形成了压倒一切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孟子文章中的浩然正气。**儒家语言表达方式1.推己及人的思想与类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推仁)
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修辞善于就近及远,即小见大,层层深入来说服君主。2.推己及人与递进句式 《论语》:“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大学》第一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3.辨析与思辨与同义词的应用、对仗(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些修辞的背后是对事物的精微的观察,对纷繁事物清晰的认识。孔子所提倡的“辞达而已”使语言具有了高度的精密性。同义词修辞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对语言修辞的成功实践。**道家的修辞风格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每一种民族文化经典,都有自己的语言特征。思想的形成需要找到和它相对应的语言材料加以表达,在思想体系的构建中,语言能动的参与进去,这样,思想与语言完整的形成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思想或这样的语言才能够进入不同时代不同读者所共同拥有的意义领域,才能够进入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层第十章《庄子》**庄子的“三言”所谓“寓言”,寓就是寄,意在此而言寄于彼,藉由虚拟的人、事、物来暗示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藉外论之”。 所谓“重言”,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替自己说话。所谓“卮言”,卮是装酒的容器。成玄英“庄子著述”中说:“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因此,所谓卮言是对大道的注解之言,大道无处不在,而注解的方式自然可以信手拈来,随物而言。**掌握庄子哲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天地深情----山水文学。徐复观:“魏晋时代所开始的对自然山水在艺术上的自觉,较之在人自身上所引起的 艺术上的自觉,对庄子的艺术精神而言,实更为当行本色。” 因而,山水诗“正是老庄思想在文学上落实的必然归结。”(2)哲学思维-----“移情”手法。庄子“与物为一”的哲学思维与文学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创作心理相通。
第十一章《韩非子》**掌握韩非法、术、势的思想内涵。(1)以法治国,是伴随变法中的耕战政策的奖惩手段形成的,韩非倡导将其制度化。“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治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法是治国和管理的标准。纠正上级的过失,追究下级的偏斜,治理混乱解决纠纷,贬退贪慕,统一民众行为,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用法的。(2)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 所谓的术,即君王统治的手段和策略,内容包括任免、考核、赏罚各级官员的手段以及如何维护君主的权力,即所谓刑名之术、察奸之术等。 (3)势,指君王所处至高无上的地位。“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不载于势,则功不立,名不遂。” 君王能够“制贤”、“王天下”的首要原因并不在于其能力高强、品德出众,而是由于拥有“势”而位尊权重。**了解《奸劫弑臣》的内容和思想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今人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谓同取;人臣之所毁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谓同舍。夫取舍合而相与逆者,未尝闻也。此人臣之所以信幸之道也。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故主必欺于上而臣必重于下矣,此之谓擅主之臣。译文:凡是奸臣都想通过依顺君主的心意来取得被亲近宠爱的地位。因此君主有所喜爱的奸臣便跟着赞誉;君主有所憎恶的,奸臣便跟着诋毁。凡是人大体的情形,取舍相同的就互相认可,取舍不同的就互相反对。现在奸臣所赞美的,就是君主所认可的,这就称之为共同的取向;奸臣所诋毁的,就是君主所反对的,这就称之为共同的舍弃。那对于事物的看法取舍一致而人与人之间再互相对立发生冲突的事,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就是奸臣所以被君主信任和宠爱的道理。奸臣是能够凭借被君主信任和宠爱的地位来毁谤或称赞、提拔或罢免群臣的人,君主如果没有权术去驾驭他,不用参验形名的办法去审察他,那就会因为他过去和自己的观点一致而轻信他现在的话,这就是那些得宠的奸臣所以能够欺骗君主而成就私利的原因。所以君主必定在上面受欺骗而奸臣必定在下面掌握重权,这就称之为能控制君主的奸臣。第十二章《老子》**掌握《老子》悟道的“无”与“有”原文: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译文:塞绝情欲的道路,关闭情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于尘俗这就是玄妙的齐同的境界。第十三章《墨子》**了解墨子“兼爱”的具体内容。第十四章《古诗十九首》**掌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精神,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创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言体式。 《古诗十九首》,由言志到抒情,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它在谋篇、遣词、表
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诗歌形式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第十五章《史记》 掌握《史记》的读法,熟读《史记•秦始皇本纪》,掌握秦始皇建国后一系列制度。**纪传体通史 是汉代司马迁《史记》的一种写作体例。其以本纪为主干,世家、列传、表、书为辅翼。《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谢灵运山水诗创作的艺术特色(1)谢灵运诗歌特色一,擅长组织富于亮丽色彩的画面。通过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的诗句,如“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写出山水的明丽之美。通过光影声色来传达自然界的物象是谢灵运对诗歌史的一大贡献。(2)谢灵运诗歌特色二,山水诗的语言特色:山水诗的创作,一句写山,一句写水,一句写高,一句写低,一句写近,一句写远,一句写朝,一句写夕的对仗句法,形成日夜声色共存并发的自然世界。(3)谢诗特色三, 谢灵运诗于文采绚烂之外,尤有笔势精工之美。第十七章《雪赋》 掌握赋体特点,掌握《雪赋》的主题内容以及艺术价值。**赋体赋是一种有韵的用于诵读的文学体裁。结构特征常采取:问答—铺陈----抒情( 歌 、乱)的模式。语言形式上,重形式华美,重铺陈,用典故。第十八章《原道》掌握《原道》的主要内容。第十九章 《尚书》掌握《尚书》六体:典 谟 训 誓 命 诰。掌握《尚书》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掌握《尚书》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1)《尚书》是上古时期重大史事和帝王言论的记录。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官方文献,部分是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2)《尚书》中的文章都是官方文告。是在不同的行政场合,根据君臣间的对话展开的 ,以记言为主,其中有铺叙场面,记录事件,初步形成篇章,每篇都有主旨思想,标志着先秦散文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十章 《世说新语》**掌握《世说新语》的名士风采,了解魏晋人格美对后世的影响,了解魏晋文学修养。第二十一章 陶渊明**了解陶渊明的生存方式,掌握陶渊明诗歌中的虚静之美。第二十二章《四书》、《大学》**掌握《四书》、《大学》的概要四书五经: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补充知识:**掌握荀子对说理散文艺术的贡献荀子是儒家的集大成者,在使儒家思想理论化、系统化,使儒家政治制度化、实践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教化、礼法等思想,对后世政治文化影响极为深远。荀
子从论题、表达方式等方面全面继承了孔孟的学术,并有所发扬光大;荀子文章标志着中国说理散文的成熟。以《礼论》为例来分析。原文:礼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翻译: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解析:理性美在于思致清晰。对事物因果必然性的认知,用顶针句式进行描述。说理散文中介词的运用,故表原因 ,以表作用 ,使表目标,介词用来展开事物之间的关系。 《礼论》一篇,从礼起源 、礼制思想 、礼的作用、礼的本质层层论证,观点环环相扣,下一层是由上一层自然推导出来,整篇文章思致绵密而清晰。三、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庄子的“三言”2、纪传体通史(二)简答题1、简述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2、简述庄子哲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三)翻译1、礼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於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2、《奸劫弑臣》: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今人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谓同取;人臣之所毁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谓同舍。夫取舍合而相与逆者,未尝闻也。此人臣之所以信幸之道也。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故主必欺于上而臣必重于下矣,此之谓擅主之臣。译文:(四)论述与写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林语堂《吾国与吾民》:“依照韩非子的意见,政治智慧之起点,始终摈弃道德之俗论并避免道德之改进。著者亦深信吾人停止谈论人民道德的感化愈早,则吾人之能建立中国之廉洁政府亦将较早。……简言之,韩非子时代有两种相对的政治概念,吾人在此现时代亦然。即孔子的贤能政府之概念和法治政府之概念,把每个统治者当作贤人君子,因而亦以对待贤人君子之礼待遇之。法治制度的政治概念,则把每个统治者当作坏蛋看待,因进而制备种种条款,以防止其遂行歪曲意念。似韩非子所说:“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林语堂《孔子的智慧》:“孔子哲学的精义,我觉得是在他认定‘人的标准是人’这一点上。设非如此,则整个儿一套儒家的伦理学说就完全破产,亦毫无施行的价值了。儒家整套的礼乐哲学只是‘正心’而已,而神的国度正是在人心之中。所以个人若打算‘修身’,最好的办法就是顺乎其本性的善而固执力行。这就是孔子伦理哲学之精义,其结果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刘师培言:“……就其文论,气厚而浓密,渊茂而含蕴,字里行间饶有余味,纯系儒家风格,与法家迥异。盖法家之文,发泄无余,乏言外之意,说理固有所长,但古质而无渊懿之光。” 你如何理解林语堂、刘师培先生对儒、法两家的评论,试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四、客观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答题要点:1、庄子的“三言”: 所谓“寓言”,寓就是寄,意在此而言寄于彼,藉由虚拟的人、事、物来暗示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藉外论之”。 所谓“重言”,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替自己说话。所谓“卮言”,卮是装酒的容器。成玄英“庄子著述”中说:“夫卮满则倾卮空则仰,空满任物,倾仰随人,无心之言,即卮言也。”因此,所谓卮言是对大道的注解之言,大道无处不在,而注解的方式自然可以信手拈来,随物而言。2、纪传体通史:以本纪为主干,世家、列传、表、书为辅翼。《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这种史书体制,我们称之为纪传体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