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竞争优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3-05-28 11:05:30浏览次数:54
中小银行竞争优势分析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无论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还是在中小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率上,中小银行的指标均高于大银行,由此产生了所谓的“中小银行优势”的假说。这里所谓的“中小银行”,本身是一个动 态的概念,不同时期的衡量标准均不同;其共同特点在于资本金少、业务范围狭窄、服务对象集中、地域性突出等。如以资本金为衡量标准,在美国,二战以前为 10 万美元以下;而二战以后,2 亿美元以下的商业银行及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均属于小型银行之列。在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刚刚起步,对中小银行也没有统一的概念;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在非证券、保险类金融机构中,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十大股份制银行这些全国性的大中型银行之外,都是中小银行。一、“中小银行优势”的范围界定“中小银行优势”存在于信贷市场的特定领域,主要体现在小额、不定期信贷;抵押、担保缺乏型信贷;关系型信贷等方面。(一)小额、不定期信贷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流动资金,通常是季节性或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其融资规模较小,但融资时效性却很强,希望信贷发放快速、灵活。这对大银行而言,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大银行规模庞大,代理链条较长,且各银行都有一套严格的信贷审批程序,因而灵活性较差;同时,小额资金的有限利润,相对于大银行的巨额固定成本支出,贷款的单位成本显然偏高;加之目前普遍推行银行信贷“个人责任”政策,都使得大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放贷时,因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 而缺乏积极性。中小企业的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因而可以承受相对较高的利率。这对中小银行是有吸引力的,也是其潜在的高利润所在。例如,在民间信贷活跃的温州,钱庄的存贷利率都远远高于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最高时是银行的 300%;而贷款利率则更高。因此,中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匹配性,是由双方的需求特点决定的双赢格局。(二)抵押、担保缺乏型信贷抵押担保型贷款,又称资产保证型贷款;这类贷款决策主要取决于借款者所能提供的抵押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不需要提供财务信息。一般来说,企业资本规模越大、资产数量越多,其可供抵押的资产才可能越多。而根据郭斌和刘曼路的实证调查,温州民营企业(样本企业为家)在建立第一家企业上的平均投资额为万元(标准差);而在目前的企业中,其平均投资额也不过万元(标准差)。在如此有限的总资产规模中,还要扣除生产必须的各项经营资产及流动资产,这些都决定了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是极其有限的。(三)关系型信贷关系型信贷是指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的和多渠道接触所积累的关于贷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信息而作出。这些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接获取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等)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它们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包含了许多有关企业行为、信誉以及业主个人能力、品行的信息。关系型信贷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通常为一到两家)的银行打交道。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 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于中小企业。虽然大银行和大企业之间也不排斥通过财务类“硬指标”之外的其他关系途径达成信贷交易,但由于这类贷款往往规模庞大、风险较高且不易控制,银行一般都对此规定了较为严格的财务指标。这是由于,如果受信方违约,虽然其信誉损失了,但相对于获得的巨额贷款,其收益远远高于成本;也就是说,这种信誉损失的成本对受信方的制约程度很低,受信方很可能违约。相比之下,在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如果受信方违约,其信誉损失的成本相对于有限的贷款额度往往是得不偿失;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的信誉损失成本对受信方的制约程度比较高。这就导致关系型信贷在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易中,违约率较低,成功率较高;而在大银行和大企业的交易中,则是相反 。张捷对关系型信贷的研究表明,相对于普遍的市场交易型借贷,关系型信贷属于含有某种社会网络因素的准市场交易;这类贷款所涉及的信息主要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而中小银行由于其具有地域性和社区性特征,可以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的近距离接触,来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即软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二、“中小银行优势”的内涵界定“中小银行优势”本质上是一种竞争优势。根据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有两种基本形式:成本领先和产品歧异。中小银行在小额、不定期信贷等几方面的优势,显然是一种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一方面源于地缘性带来信息优势而产生的信息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源于组织规模及结构因素带来的代理成本优势。 (一)信息成本优势中小银行往往都局限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开展业务,这是因为服务地方有很明显的地域优势。如郭斌和刘曼路对温州的实证调查表明,温州的地下钱庄多采用股份制形式,地点大多集中在乡镇,放贷对象一般是本乡镇企业;而且钱庄的势力范围一般都在公里以内,这样对前来贷款者的情况较熟悉 ,便于控制风险。服务地方,往往使得中小银行在信贷交易过程中具有信息上的优势。一方面,地域优势使中小银行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甚至业主本身的能力、信誉等所有的静态信息都了如指掌 ;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的狭窄性,中小银行也容易及时掌握信息的动态变化,如某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要及时催还贷款或增加抵押等,从而降低自身经营风险。这两方面都直接体现为一种信息上的优势。由于地缘性带来的信息优势,同时由于中小银行自身也是中小企业,因此,较之大银行对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中小银行则对这些中小企业的了解类似一种“准信息对称”。这种“准信息对称”,将直接导致交易活动的全过程,从前期的搜寻、中期的谈判,再到后期的监督,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二)代理成本优势根据企业组织理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委托—代理关系中容易滋生代理问题,即代理人利用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关系性契约,从事满足自我利益最大化而有悖于委托人目标利益的非协作、非效率的活动,使委托人的风险成本增加或造成委托人利益损失。为解决代理问题所设计并实施控制和激励制度的成本就是代理成本。代理成本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企业规模越大,代理成本越高;反之则越小。最简单的可以设想,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个人独资企业,其代理成本为零。 中小银行基于其规模较小,代理成本明显低于大银行。三、基于“中小银行优势”的市场定位选择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拥有成本优势;而这些优势源于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等方面。这是资本市场专业化分工的客观结果。虽然目前“中小银行优势”在我国显现不足,但不能由此认为“中小银行”在我国没有竞争优势。现阶段我国中中小银行发展不足,是基于历史及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银行”必将有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小银行优势”也将不断凸现出来。因此,广大中小型或民营金融机构,必须尽早明确自身市场定位,发挥自身竞争优势,锁定目标客户,抢占市场先机。基于“中小银行优势”的分析,不难得出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重点。(一)个人零售业务中小金融机构作为独立的一级法人,具有管理层次少、经营机制灵活、运作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比较适合提供分散的金融零售业务。围绕个人金融产品需求,应着力开发诸如消费信贷、留学贷款、汽车信贷以及代客理财等方面的业务。虽然从目前的法律环境看,此类业务中的部分业务仍受《商业银行法》制约,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改革的深化,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一定会逐步拓宽。(二)社区金融服务社区金融服务将立足于社区,根据社区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围绕金融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交叉补充,重点开发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创新银行服务产品。这同样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所在。 参考文献:〔1〕林毅夫,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14.〔2〕郭斌,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对温州的实证分析, 经济研究,2011.〔3〕张捷, 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13.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3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