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课程考试[0024]《书法》答案
发布时间:2023-09-29 08:09:16浏览次数:40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教育 ) 课程名称【编号】: 书法 【0024】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答题要求:在以下 5 个题目中,任选 2 个题目作答,每小题 50 分。观点明确、论证详实、结合书法史上具体书家作答。一、论述小篆的艺术特征。(50 分)二、简述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风格特征。(50 分)《雁塔圣教序》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褚遂良书,永徽四年 (653)立,正书,共21 行,行 42 字。存西安大雁塔。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三、简述宋四家书法成就。(50 分)宋代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最主要的实践者是北宋的苏轼 、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盛时泰《苍润轩碑跋》中说:“宋世称能书者,四家独胜。然四家之中,苏蕴藉,黄流丽,米峭拔,而蔡公又独以浑厚居其上。宋四家”成就主要体现于行书,此外是楷、草两体,米芾有少量的篆、隶书作,但不值得称道。就楷书而言,笔者认为,“宋四家”中首推蔡襄。其面目多似颜真卿,渗入很多文人气,无胜唐正大气象。颜鲁公作书,不经意的地方很多,蔡襄作书则笔笔留心,所以米芾说:“蔡襄如少年女子,体妖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苏轼大楷法颜真卿,在字形上压扁,重视的是意态肥厚。黄庭坚《夷齐庙碑》近似褚法,稍嫌松散。米芾没有大楷传世,小楷《向太后挽词》意守欧、褚之间,颇令人称道。就草书而言,“宋四家”中成就最高者非黄庭坚莫属。苏轼、米芾鄙薄张旭、怀素为“书工”,认为他们视书法为事业,违背书法娱己悦人的宗旨,丧失了林下之风的淡雅,而“有如市娼抹青红”。苏轼草书极为罕见,米芾草书数量也很少,线条尖薄油滑创作行书时的自信一扫而光。蔡襄草书被称为“散草”,夹有章草遗意。他自诩道:“每落笔为飞草书,但觉烟云龙蛇,随手运转,奔腾上下,殊可骇也。静而观之,神情欣欣,可喜耳!”但苏轼认为蔡襄“大字不如小字,草不如真,真不如行也。”这三家草书和黄庭坚相比不可同日而语。黄庭坚草书作品颇丰,主要从张旭处得法。最具代表性的是《诸上座帖》,行笔如风,笔意超凡,线条如惊蛇走虺,跌宕多姿,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四、论述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点。(50 分)楷书的笔法历来被认为是各体书中最为丰富的、最具法度的,如“永”字八法。因为几乎每一笔都讲究起承转合,都要体现抑扬顿挫。就折笔来说就有内搌与外拓之别,- 1 -
所以楷书用笔的丰富性,似乎是无以复加的了。行书为适应快速书写,在用笔的丰富性上自然要加以削弱,主要是以转笔代折笔。而王羲之晚年的改体在体现行书用笔的同时丰富了其用笔的内涵,这在他的《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重侧势。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云:“王羲之书《兰亭》用蚕茧纸、鼠须笔,道媚劲健,绝代更无。”可见是一种弹性极好的笔,属硬毫。用笔中锋的概念,似乎形成于唐宋之后,因那时用笔趋软,执笔较正,之前无用笔中侧之说 ,只讲顺逆、藏露。这是因为晋人斜执笔、重运腕、硬毫侧锋取势。在运笔使转过程中,自然会有一种中侧的变化。因为晋人笔力强劲,不存在点画软弱之病。正如羲之《书论》所云:“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对晋人而言,用笔八面出锋不单指行笔的方向,也包括了对笔毫各个面的运用。后来方笔与圆笔之争,也是因为不明白晋唐用笔的特点而产生的。侧势用笔有刷掠的意味,使点画产生振动感,显得生动而有姿态,也使笔力得以充分地体现。因为若用硬毫正锋写字,那是很难有变化可言也是难以成字的。重侧势也使行书的起笔丰富而生动。其次,用笔牵引并多用翻笔。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出现点画的牵引是很自然的。牵引使点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微妙多变。《兰亭序》点画的牵引既复杂多变又出以自然,这在其后的书法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用羲之自己的话说就是:“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用笔赋》)当然,单有牵引还不能极其变化,同时还需增加用笔的翻转。这就是唐虞世南《笔髓论》中所说的:“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这种旋毫翻转使笔锋能不断凝聚在一起,使笔力得以增强。最后,用笔多露锋。用笔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 意到了,比如东汉蔡邕《九势》云 :“藏锋,点画出人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其实,用笔的藏露是相互转换,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笔锋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节奏转换的过程。露锋取势,点画多生动而见性;藏锋蓄势,点画多含蓄而生情。用锋的藏露转换在《兰亭序》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羲之自己也说:“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书论》)尖笔落锋混成需要极强的笔力与自信,这也是晋唐行草笔法的精髓。五、论述草书的发展过程。(50 分)-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