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学: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21 15:04:33浏览次数:139护理管理学第九章 护理质量标准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通过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满足和超越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为适应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护理质量管理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视。1979 年 卫生部提出健全护理管理体制,1986 年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护理工作领导.理顺管理体制的意见”,全国各大医院相继实行了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负责制.形成了各级护理人员按层次逐级负责的二三级管理基础上的质控体系 。2O 世纪以前,企业质量管理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者的感觉进行,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控制”。 2O 世纪人类在科学领域的各方面取得了无数重大成就,伴随着人类前进的步伐,企业的质量管理发展也经历了 3 个阶段。1 质量检验阶段2O 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主张计划与执行分开,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后来.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质量检验又由工长转移给了专职的质量检验人员,称“检验员的质量管理”。“专职检验”(又被称为“事后检验”)的产生,解决了长期以来由操作人员自己制造产品、自己检验和管理产品质量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 30 年间,护理管理主要以经验管理为主,即“管家式”的管理方法。缺乏可靠性和科学性.使护理质量难以保证。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50 年代,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依靠事后检验不能满足大批量产品的质量控制,如何控制大批量产品的质量成为质量管理一个突出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保证军需物品的质量及交货时间,美国政府和国防部组织的数理统计专家对质量管理方法进行了改革,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生产工序进行控制,使质量管理由“事后检验”转为对生产过程的检查和控制的“事先预防”,将全数检查改为抽样调查,从而杜绝了大批量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减少了不合格产品带来的损失。 8O 年代,由美罔管理学家德鲁克于1954 年提出的目标管理法应用于我国护理管理中,使质量管理事后控制转为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系统管理过程。其基本模式是:目标的制定与分解----目标的执行与控制----目标的考核与奖惩,具体在临床护理管理实践中是将护理部整体目标逐次转变为各层次、各部门及个人的目标.建立管理的目标体系,实施检查、控制与评价,并根据各自目标完成情况分别给予奖惩。在目标管理的应用过程中。标准的确立非常重要, 而标准化管理也被吸纳入护理管理实践中。标准化管理源于 20 世纪 2O 年代美国外科协会发起的标准化运动,60年代在西方删家得以广泛应用.并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过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标准化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医院分级管理标准。 1989 年卫生部颁发的《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中包括的护理管理评审标准便是标准化管理法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该标准的指标有基础护理合格率、分级护理合格率、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护理差错及事故发牛率等。尽管统计质量控制有许多的优点,但是其应用的数理统计方法太深奥.同时过于强凋统计质量控制方法而忽略了组织、计划等工作的问题,因而质量管理需要得到进一步发展。3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O 世纪 50 年代末期,美国质量管理协会专家朱兰提出,质量管理不仅是技术专家和质量管理专家的事,也不能仅靠数理统计方法而忽视其他各种管理方法,必须重视人的因素。1961 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管理部部长费根堡姆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书在事后质量检验、数理统计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并被日本企业成功应用,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之一。随后.全面质量管理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成为 2O 世纪管理科学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它的主要特征是“数理统计方法与行为科学相结合,注重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全面、全方位参与管理”。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中,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 Deming)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的质量管理工作循环(PDCA 循环)简称“戴明”环,是有效地进行丁作、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而我国护理界则是在 9O 年代引入全面质量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面质量管理强调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者都是质量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它不是部分地、分块地进行,而是既包括病房护理质量,又包括门诊、急诊、供应室等的护理质量,既重视组织管理,义重视技术管理、设备资金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多方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护理质量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在“以患者为中心”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持续质量改进的观点,为最终实现质量零缺陷而不懈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