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9《健康心理学》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9 12:11:11浏览次数:33
《健康心理学》 年 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为闭卷考试。考试题由五种题型组成,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题型一:单选题 分题型二:填空题 分题型三:名词解释 分题型四:简答题 分题型五:论述题 分二、重点复习内容第一章 绪论一、健康心理学的概念及产生的历史背景推动健康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疾病谱的变化。 年,美国心理学协会()成立了健康心理学会,标志着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正式诞生。二、健康心理学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1、历史的观点:生理学、疾病的发展和心理医学的发展建立在心理与身体分离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健康与疾病的思考模式,即生物医学模式。医患关系的传统模式是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派生出来的。2、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近  年来,健康心理学坚持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增进人们健康行为,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认为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临床意义主要体现在健康与疾病诊断方面、制订治疗方案方面、处理医患关系方面和促进健康、对抗疾病等四方面。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坚持健康与疾病的整合论和心身统一观点,就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变关系而言,强调:()健康与疾病是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过程中平衡或失衡状态 ()心身统一的观点 ()预防为主的观点3、推动健康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疾病谱的变化2)健康领域相关科研成果的推动3)来自于卫生保健系统改革的自身压力4)健康心理学专业声誉得到认同第二章 健康心理学理论取向一、心理动力学派理论1、心理动力结构理论,又称为无意识和压抑的理论。心理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1 统的反应,并影响身体的健康。  年,%  和 < 提出了“应激系统”(6"65")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类的疾病状态与应激系统的失调有关。应激反应由两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参与,它们分别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6()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3、应激与健康的关系应激可影响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几个生理系统的功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个体的健康与疾病的转换过程。()应激直接影响个体的生理功能,而在应激过程中生理功能改变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体对应激的易感性。易感性高,机体生理功能改变就大,反之就小。()应激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主要是损害健康行为)来间接地影响躯体健康。三、应激管理大多数人都能选择自己所特有的应对方式来有效地处理应激,只有当应激程度过强或持续时间较长时,才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帮助处理应激,即应激管理。应对方式是指个体为了减轻应激情景或应激事件对自身的影响而采用的各种策略,故又被称为应对策略。1、应激的一般性处理方法()健康的行为策略:日常的运动锻炼;健康的饮食行为;睡眠与休息。()时间管理技术()社会支持2、危机干预危机()是指人类个体或群体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机的分类,情景性危机:是个体对特殊环境中外部事件的突发性反应,具有多样性、突发性、持续时间短暂的特点。比如“非典”爆发。,发展性危机:指的是与心理发展有关的一些危机,即影响了个体在某个阶段正常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危机事件较多地出现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现实生活和自身条件不能及时地满足心理发展的需要,可以突然发生,逐渐消失,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危机干预的具体适用范围,包括当事人受到的四类常见的心理冲击:1)丧失因素:涉及到人员、财产、职业、躯体、爱情、职位、地位、尊严等的丧失。2)适应问题:包括新生人学、退伍、离休、动迁新居、初为人媳、移民等情况,多指面对新的环境或状态时需要重新适应的心理应激。3)矛盾冲突:面临各种急需作出决断的矛盾,以及长期的心理冲突等状况。4)人际紧张:严重的或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矛盾纠纷等,极易陷人心理危机。()危机干预的方法,干预的方法可有电话危机干预、面谈危机干预及社区性危机干预等多种方式,这三者的干预技巧既有共性之处,也各有侧重。,保持与危机者密切接触,既便于了解危机的原因,也可防止危机者发生意外。,支持性心理治疗或行为技术的应用,即给予危机者适当的心理支持、行为训练等。电话危机干预比较方便、及时,且经济、保密性强,但难度较大,因为互不见面,声音是获得信息、也是实施干预的唯一途径。面谈危机干预的基本方法为:倾听、评价及干预。.,迅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如:家人、朋友、单位、社会有关机构等。8,帮助危机者正确认识所发生的事件,调整认知。,帮助危机者建立积极应对策略,改善应对技巧。10 ,鼓励危机者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如:充实生活内容、扩大交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反复评价干预效果,针对个体选择最佳的危机干预方法。,以社区为基础的危机干预,具体内容包括成立各种自助组织,及时识别高危人群,普及相关预防知识,在社区中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意识,预防危机的产生。、放松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训练个体掌握使精神和躯体放松的技术,放松训练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略。第五章 健康服务相关问题一、症状的认识与解释1、影响症状识别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症状识别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个体差异影响不同个体对身体的主观感觉和判断产生差异的一个原因就是机体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体质的强弱,一般说来,病情越严重、体质越弱者,对症状的觉察就越明显。另一个原因就是对症状感觉的个体差异。研究表明,过于关注躯体内部情况的人容易夸大疾病的严重程度,且康复过程要比那些只注意外部变化的人缓慢的多。另外,神经质也是一种普遍的人格特征,以负性情绪、自我意识和对身体过度的关注为特征。高度神经质的人能很快地识别或报告他们的躯体症状。()社会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疾病征兆的觉察和反应方面也有所不同,也有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和忍受力也不一样。()注意差异注意差异也影响着对症状的识别和体验。表现在: 那些过于关注自身(通常指自身的躯体、情感和反应)的人,比那些喜欢关注外界环境、外界活动的人更易于注意到自身的症状; 那些工作单调、社会孤立、生活孤独者,比那些工作有趣、社交活跃者、在户外工作者、与他人一起生活者,更易于注意到自身的症状;可能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可供转移注意力的事物的多少,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关注外部多一些,就会走出自我中心的圈子,对自我的关注就会少一些。一般来说,个体对有强烈感觉的症状往往会做出较严重的估计。(.)环境因素人们对躯体症状察觉的程度部分依赖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当环境信息太多,或者情绪激动时,人们往往注意不到来自躯体内部的刺激;而当环境枯燥乏味,或者缺少信息时,人们才会更加注意到自己的感觉或有关的躯体症状。(8)社会心理因素人们对躯体内部的感觉可能更多地受认知、社会及情感的因素的影响。在对症状的觉察中,认知、社会及情感的因素的联合作用可以从“医学生综合症”和“群体性心理疾病”等两个有趣的现象中得以说明。“社交剥夺”试验的结果表明了社会交往在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医学生综合症”和“群体性心理疾病”的症状主要是非特异的躯体症状,如:头疼、眩晕等,症状显得的模糊,定位不清。当一个人夸大了这些症状时,此时他的认知因素就在起作用。受他人暗示无疑是导致群体心因性疾病传播的重要社会因素。在这些现象中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就是应激,研究表明,应激可能导致或夸大某些感觉,如:感觉自己头疼、恶心11 等,当人们经历焦虑等情感状态时,他们通常会夸大对自身症状的觉察。另外,心境也可影响到个体对自身健康的觉察。一般来说,处于积极的心境状态下,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很健康,与疾病有关的报告也少;如果个体处于消极的心境状态中,则会报告更多的症状,且更倾向于悲观,认为自己将来更容易患病。二、求医行为:指个体觉察出自己处于疾病状态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寻求帮助的行为。行为通常分为三种类型: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强制性求医。被动求医行为:如某人突然在大街上晕倒,不省人事,被众人送到医院急诊。过度求医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疑病人格:属于人格障碍,这种人对自身健康特别关心,爱焦虑,病感常常比实际情况要严重,有一点不舒服就会去找医生。 2)疑病症:属于心理疾病,这种人总认为自己患有重病,并不被各种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的一般性解释说服,而反复求医。 3)“躯体化”:这是有心理应激导致的躯体障碍,常因检查未能找到相应器质性证据而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造成患者反复求医。 4)继发性获益:由于“患病”可获取某些利益,如:经济赔偿、得到家人关心、回避矛盾、摆脱困境等。这种情况大都是患者不自觉的一种表现,但其中也不乏有意装病者。 5)药物依赖:由于对某些药物形成了依赖性,为获取药物而反复求医。 6)疾病迁延难愈: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使得患者不遵医嘱,从而导致疾病迁延难愈。三、有研究者认为,就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来看,至少有三种疾病的认识模式,即:急性病的认识模式、慢性病的认识模式和周期性疾病的认识模式。、癌症患者的常见心理反应随着当前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对癌症的警觉性提高,患者得知癌症的诊断后,其心理反应大致分为四期:(1)休克恐惧期 多见于突然得知自己患癌症的病人。此时病人反应强烈,表现为惊恐、心慌、眩晕、昏厥 、甚至出现木僵状态,逐渐意识到自己患癌消息的病人,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恐惧。(2)否认怀疑期 当病人从剧烈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常借助于否认机制来应对由癌症诊断所带来的紧张与痛苦。为此,开始怀疑医生的诊断是否正确,病人到处求医,希望能找到一位否定癌症诊断的医生,希望奇迹的发生。(3)愤怒沮丧期 当病人已经感到自己的诊断无法改变时,情绪会变得激动、心烦,愤怒的情绪有时会引起攻击行为。同时,悲哀和沮丧的情绪油然而生,感到绝望,常想到死亡即将到来,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和自杀的行为。这一阶段,病人常食无味、睡无眠。(4)接受适应期 不管病人是否愿意,接受和适应事实是最终的选择。但大多数病人难以恢复到病前的心境 ,常进入慢性的抑郁和痛苦中。 病人进入治疗后,情绪随病情变化而变化。手术所带来的痛苦和化疗的副作用常常使病人陷入“趋避”冲突之中,加剧病人的心理应激。某些病人仍会感到绝望,少数病人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甚至出现人格的变化。2、冠心病患者的常见心理反应一般分为焦虑期、心理否认期、忧郁期和出院焦虑期。A 型行为模式是一组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表现为攻击和敌意。、C 型行为模式是一组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表现是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12 四、健康保健服务:略。四、医患关系1、医患关系的概念是指从事医学职业的人员与患者在医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称。2、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性格特征 ()移情与反移情在同一个陌生的医生接触时,病人对这位医生的印象容易受自己以往对类似人物(父母、老师、其他医生)印象的影响,并由此决定对该医生的评价与关系。这种借以将对医生的评价归之于过去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权威人物所具有的品质过程,叫做“移情”。另一方面,医生也常常基于自己过去与他人的关系,将某些不符合实际的属性归之于病人,这个过程叫做“反移情”。()心理应激(.)社会文化因素(8)医护行为。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3、医患关系的模式根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可将医患关系分为传统模式和人本模式。()传统模式医患关系的传统模式包括三种类型,它们体现了病人的疾病性质和病程因素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有着各自的特点。,主动被动模式:此模式中病人不能同医务人员沟通,而仅仅是医疗活动中的被动接受者。比如昏迷、全身麻醉后、休克病人及婴幼儿。,指导合作模式:此模式中,病人有清醒的意识,但因疾病较严重,其复员或康复几乎完全依赖于是否遵守医嘱。,共同参与模式:此模式中,医务人员和病人作为伙伴在一起工作,医患双方具有大致均等的权利,相互依赖,主要特点是“医生帮助患者自己治疗”。()人本模式医生与病人是合作者,共同为病人的健康负责。治疗开始前,医生通常要同病人订立“契约”,明确双方的作用、责任和期望。医生除了起到诊断者和治疗者的通常作用外,还要作为合作者、教育者、情绪与社会性支持的源泉以及病人的技术顾问。.、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途径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因为医患关系的主导方面是临床工作者,因此改善医患关系的措施也应当主要着眼于医务人员。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1)加强医患沟通:医院尽管拥有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如果缺少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就会影响到医患关系。 2)加强医德医风的教育与培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做到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时时体现对患者的细心、耐心、关心和爱心,把人性化服务具体落实到为患者提供的优质服务中。 3)提高医护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敢于沟通,善于交流,既掌握原则性,又把握灵活性,把患者当作亲人,多一些耐心,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不断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 4)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耐受应激和挫折的能力,增强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等;13 5)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不断引入竞争机制,使医务人员有压力感、危机感,正确把握不善待患者的后果,真正实行优胜劣汰,奖好惩差。五、疼痛及其管理:、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疼痛的心理因素:认知、情绪、注意集中、暗示、人格因素、早期经验。()影响疼痛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背景、年龄和性别。父亲假做娘(Couvade)综合征体现了影响疼痛的社会文化因素。2、疼痛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一方面,疼痛具有保护机体避免伤害的作用,即痛觉可作为对于机体受到伤害的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防御性反应。另一方面,疼痛经常伴有组织细胞的损伤。而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对机体成为一种不可忍受的折磨,它不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学问题。有些人受不了长期痛苦的折磨,引发焦虑、抑郁反应,甚至自杀。第六章 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健康一、概 述1、人的发展与生命周期()人的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类种族在地球生物种系发生中的有关过程;二是指人类个体从受孕、出生到成熟、衰老、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变化过程。()生命周期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童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至死亡的整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指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成熟、变化的过程,而且也包括个体在社会学意义上年龄结构中的过渡和不同年龄时期社会经历的变化过程。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行为发展可分为被动发展阶段、主动发展阶段、自主发展、巩固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是毕生的过程;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发展是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2、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心理活动正常正常的心理活动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地肩负责任。心理活动异常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离奇怪异的言谈、思想和行为;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自身社会功能不完整;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关系协调指各种心理活动,如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们之间具有内在协调一致性,从而保证了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如果一个人用一种很悲伤的语调描述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初步判断他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内容与现实一致指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就要怀疑他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自我概念是衡量一个人生活多方面的一种复合的自我评价,包括躯体自我、成就自我、社会自我以及内向性自我。14 3、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水平的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严重病态心理者。()我国心理学家郭念峰于  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强度(比如,某人的郁闷情绪持续了四个月之久,虽经同学多次劝解仍不能化解,则说明心理活动强度弱)、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受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能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力4、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现代医学认为,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良好、乐观的情绪促进人的健康。不良的情绪、恶劣的心情对健康的危害则犹如任何病原体,是引起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8、心理保健原则:略。二、婴幼儿心理健康婴儿出生后,母乳为最适合的营养品,不仅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还含有抵抗疾病的抗体,可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婴儿最初的认知活动主要体现在感知觉和动作发展上。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发展上的“第一反抗期”。婴儿期母亲的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三、儿童期与青年期心理健康1、儿童期心理健康儿童期心理行为变化的最大特点是以游戏为主的幼儿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校园学生生活。 “自我封闭”属于中小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嫉妒属于中小学生情绪、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自我控制失调”属于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增进儿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2)引导儿童学会学习3)培养良好的品行4)不要培养“标准儿童”5)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3、青春期心理健康:青春期与儿童期的明显区分在于性的成熟。()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特点()青春期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促进青春期少年心理健康 青春期时个体心理发展上的“第二反抗期”,会出现逆反行为。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面对对方的要求而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角色定位不当产生的心理偏差2)人际交往不适产生的心理失调3)学习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缺乏学习动力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对不良误导缺乏辨别力0学习的功利心强4)异性交往处理不当产生的心理挫折与危机15 5)不能很好地协调社会实践活动与学业之间的冲突所导致的心理苦恼6)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四、中年期心理健康:、中年期生理心理特点:略。2、更年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更年期是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期,对女性而言,更年期是从生育期向非生育期过渡的时期。男女均有更年期,女性早一些,一般为 .8~88 岁;男性晚一些,一般为 8~ 岁。由于此时生理与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一部分人容易出现一种心身疾病,俗称“更年期综合症”。()更年期生理心理特点,更年期的生理改变更年期是机体各系统、器官逐步向衰老过渡、内分泌功能尤其是性腺功能逐步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机体会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 ,更年期的心理变化由于机体内分泌的改变对生理稳态的扰乱,会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典型的表现是心情烦躁、焦虑、抑郁等。()更年期的心理问题,生活事件发生频繁。,家庭角色变换过度。,空巢效应(空巢期起始于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结束于配偶一方死亡)。.,社会角色转换适应。五、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1)人的发展是毕生的过程人的整个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方向进展,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个人一生的经验都对发展有重要意义。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具有多样性表现为: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速率是不相同的,没有一条单一的曲线能描绘个体发展的复杂性。3)发展是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的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着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六、老年人群的心理健康:略。第七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追求完美”是引起教师心理问题的个人因素。第八章 慢性疾病的心理健康和管理、脑血管病患者易伴发抑郁、认知功能障碍和人格改变等心理问题。2、得了慢性病后,在面对证据充分的明确的诊断时,有的患者仍然会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病,这种心理现象属于否认。、慢性疾病的特点:①会造成某些残疾;②大多是有不可逆的病理变化引起(身体病变通常不能自我修复);③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训练和鼓励他们自我护理医疗;④慢性病几乎包括急性病的所有问题,同时还有自己的特殊问题;⑤慢性病的发作可能是突然的,也可能是逐渐的,但有一个特点是普遍的,即所有的患者都不能完全恢复到他们病前的健康状态。.、慢性病患者对其疾病的归因方式常常有两种:一种是他们通常认为是上天的捉弄,把患16 病的责任归于他人、环境或归于命运的安排;另一种是归罪于自我。三、练习题(一)单选题、( )是个体对特殊环境中外部事件的突发性反应,具有多样性、突发性、持续时间短暂的特点。如:“非典”爆发等。、消极性危机 $、问题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 &、情景性危机、个体的行为发展有连续性、阶段性、( )的特点。、螺旋式 $、不均衡性 %、平衡性 &、均衡性、某人突然在大街上晕倒,不省人事,被众人送到医院急诊,这种求医行为属于( )、主动求医行为 $、被动求医行为 %、强制求医行为 &、群体求医行为.、个体心理发展上的“第一反抗期”指的是(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春期8、健康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于( )、 年 $、 年 %、 年 &、 年、一个人独自去国外留学,发现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从而对自己的适应造成挑战,此人的应激源属于( )、社会性应激源 $、心理性应激源 %、生理性应激源 &、文化性应激源、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本我按照( )行事。、理想原则 $、现实原则 %、快乐原则 &、至善原则、马戏团训练狗熊骑自行车、海洋馆训练海豚表演等,属于(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 %、社会观察学习 &、认知学习、如果一个人用一种很悲伤的语调描述一件很愉快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 )初步判断他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社会交往一致性原则、昏迷、全身麻醉后、休克病人及婴幼儿等适用于医患关系的( )、主动被动模式 $、指导合作模式 %、共同参与模式 &、主动合作模式(二)填空题、行为主义学派理论主要有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的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 8 个阶段,分别是口欲阶段、肛欲阶段、生殖器阶段、 、青春期阶段。、婴儿期母亲的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 和社会性刺激三个方面来衡量。.、精神科医师霍尔姆斯及雷赫(7 !=?@A=A@! )于  年编制了一份,列举了 . 个重要的生活事件,以此来评价个人一年的生活压力事件。8、 年,美国心理学协会()成立了  年, 成立第  分会,即 ,标志着它的正式诞生。、根据理论基础的不同,可将医患关系分为传统模式和 。、操作条件反射中个体行为以后所出现的刺激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可将操作条件反17 射分为正强化、负强华、消退和 四种情况。、应激所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主要体现在认知、 和行为三方面。、在同一个比较陌生的医生接触时,病人对这位医生的印象容易受自己以往对类似人物(父母、老师、其他医生)印象的影响,并由此决定对该医生的评价与关系。这种借以将医生的评价归之于过去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权威人物所具有的品质过程,叫做 。、研究者们已经一致证明,在应激的心理中介过程中,个人的 起了关键的作用。(三)名词解释、放松训练、应激的中介机制(四)简答题、简述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简述增进儿童期心理健康应注意的问题。、简述危机干预的范围。.、简述疼痛对人身体健康的意义。(五)论述题1、试论述应激会引起个体哪些心理行为反应?2、试论述怎样使用理性情绪的原理治疗来访者的情绪障碍。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8、$、&、%、$、$、(二)填空题1、社会学习理论2、潜伏期阶段3、情绪性4、社会再适应量表5、健康心理学会6、人本模式7、惩罚8、情绪9、移情10、认知评价(三)名词解释、放松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程序,训练个体掌握使精神和躯体放松的技术,放松训练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应激的中介机制是指机体将传入信息(应激源,环境的需求)转变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的中间环节。(四)简答题、答案要点: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有:1)人的发展是毕生的过程人的整个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晚期,其中的任何一个时期18 都可能存在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方向进展,不能超越阶段等级,不能颠倒顺序,个人一生的经验都对发展有重要意义。2)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形式具有多样性表现为: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各个方面,甚至同一方面的不同成分和特性,其发展的进程与速率是不相同的,没有一条单一的曲线能描绘个体发展的复杂性。3)发展是获得(成长)和丧失(衰退)的结合,不是简单地朝着功能增长方向的运动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的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着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答案要点:儿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2)引导儿童学会学习3)培养良好的品行4)不要培养“标准儿童”5)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答案要点:危机干预的具体适用范围,包括当事人受到的四类常见的心理冲击:)丧失因素:涉及到人员、财产、职业、躯体、爱情、职位、地位、尊严等的丧失。)适应问题:包括新生人学、退伍、离休、动迁新居、初为人媳、移民等情况,多指面对新的环境或状态时需要重新适应的心理应激。)矛盾冲突:面临各种急需作出决断的矛盾,以及长期的心理冲突等状况。.)人际紧张:严重的或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矛盾纠纷等,极易陷人心理危机。.、答案要点:疼痛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意义:一方面,疼痛具有保护机体避免伤害的作用,即痛觉可作为对于机体受到伤害的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发生一系列防御性反应。另一方面,疼痛经常伴有组织细胞的损伤。而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对机体成为一种不可忍受的折磨,它不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学问题。有些人受不了长期痛苦的折磨,引发焦虑、抑郁反应,甚至自杀。(五)论述题、答案要点应激所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主要体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1)应激的认知反应当一个应激源被认定对个体有威胁时,个体的认知活动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常见的有:注意力分散、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同样地,应激也干扰问题解决、判断与做决策的能力,因为在应激状况下,我们的知觉范围缩小了,思想也比较刻板,所以很难会有创意的反应。2)应激的情绪反应 应激可引起广泛的情绪反应,包括:① 焦虑:是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在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件时的一种情绪体验。在心理应激条件下,适度的焦虑可提高个体的警觉水平,有利于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但是过度的焦虑有害于心身健康,降低机体免疫力。② 恐惧:常出现在个体遭遇到特定的危险或生命受到威胁的应激性情景时所经历的一种情19 2、心理动力人格理论心理动力人格理论又称人格构成学说,分两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本我是无意识的、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的储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我,它从本我中分化出来,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就这样,自我可以说同时在侍奉  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是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  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生存的必要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当然,如果这  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自我同时服侍着  个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为此,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节冲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按照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心理防御机制的成熟性,分为:、自恋性防御机制(!" !)#包括否认、歪曲、投射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 !)#包括内向投射、退行、幻想等。%、神经症性防御机制(" !):包括潜抑、隔离、转移、反向作用、抵消、补偿、合理化等。&、成熟的防御机制(!" !):包括压抑、升华、利他主义、幽默等。在心理动力的治疗过程中,常发现病人不愿把某些思想情感或经历报告出来,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的使治疗重心偏移,这种现象属于阻抗。婷婷有一天被老板误解,挨了一顿批评,心里很委屈难过,下班回家后,她大哭了一场,觉得心里舒服多了,这种心理保健方法属于宣泄法。(3)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的重要概念,精神分析的基本假设认为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疾病的根源。3、心理动力的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的发展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其发展源于力比多的驱动。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的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 5 个阶段,即口欲阶段、肛欲阶段、生殖器阶段、潜伏期阶段、青春期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满足的对象也2 绪反应,过度或持久恐惧会引起严重的心身障碍。③ 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了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而出现的情绪反应。④ 抑郁:生活中重大变故(如失去挚友、亲人等)都会造成抑郁。经验到一连串应激事件的程度是预测抑郁情绪反应的很好指标。3)应激的行为反应 伴随应激的心理反应的同时,机体在行为上也会发生改变。行为反应主要取决于应激的持续时间和性质,具体表现为:① 逃避或回避: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是在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的行为。两者都是为了摆脱应激源。② 敌对与攻击: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或羞辱别人;攻击是在应激情境下,个体以攻击行为做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比如:自伤、自残、自杀等)。、答案要点理性情绪治疗是 20 世纪 50 年代由艾里斯在美国创立,该疗法基于他提出的理性情绪理论又叫情绪“ABC”理论,其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 ABC 理论的模型中,A 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 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时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 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即是 A 引起了 C,但 ABC 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 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因为合理情绪治疗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因此,这一治疗简要地说,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给他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帮助来访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治疗的第一步,要向来访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他们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变成目前这样了,讲清楚不合理信念与他们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向来访者介绍 ABC 理论的基本原理。治疗的第二步,要向来访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治疗的第三步,是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的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认识其信念的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治疗的第四步,不仅要帮助来访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这四个步骤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困扰乃至障碍即将消除,来访者将会以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了。在合理情绪治疗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方法一直是治疗者帮助来访20 者的主要方法。这一方法几乎不变地应用于每一个来访者,而其他方法则视来访者情况而选用之。因为辩论一词的英文字头是 D(Disputing),治疗效果的效果一词的英文字头是E(Effects),加入这两个字母,RET 的整体模型就成为 ABCDE 了。即:AActivating events**诱发性事件;BBeliefs**由 A 引起的信念(对 A 的评价、解释等);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绪的和行为的后果;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通过治疗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21 随之变化。每一阶段的性活动都可能影响人的人格特征,甚至成为日后发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儿童早期的经历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一个人其后的心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俄狄浦斯情结人在幼年时期,对异性双亲的眷恋现象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特征之一二、行为主义学派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的一般概念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非适应性行为和习惯、生活方式等都可以通过学习所获得。因此,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对行为学习各环节进行干预,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进而治疗和预防疾病。 ()经典条件反射由条件刺激物与非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并经过训练(学习)而获得的反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体现了经典条件反射的泛化特征。()操作条件反射由操作活动与环境中任一因素如予实物奖励,或认知因素、欲望、动机、情感奖励相结合(强化)而产生的反射。马戏团训练狗熊骑自行车、海洋馆训练海豚表演等,属于此类。操作条件反射分为正强化、负强华、消退和惩罚四种情况。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提出,通过注意观察榜样的行为,通过个人认知、记忆和模仿行为而习得的行为。注意、记忆、行为、奖励是社会观察学习的四个要点。模仿学习包括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行动阶段、强化阶段。影响模仿的因素:① 被模仿人的特征:如相似性、能力、地位等,被模仿人(模型)与观察着相似,则观察学习其行为的可能性就更大;模型的知名度高,模仿也就越可能发生。观察者的特性:如依赖性、从属性、安全感等,观察者依赖性强、缺乏安全感等更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仿学习也更易于发生。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这与观察者是主动地参与或是被动的观察有关,主动的模仿更有利于行为改变的发生。2、行为的自我观察和监测在行为治疗时,行为的自我观察和监测是病人自己按要求在目标行为出现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具体观察和监测的内容包括:某种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同时记录那些可能引发和维持该行为的情境变量。行为治疗中的自我管理或自我控制技术的基本原则或步骤:选择目标、监测目标、调整行为目标、反馈与强化、巩固行为。、行为治疗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行为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和解决许多健康和心理学问题。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行为也是习得的,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行为矫正疗法被广泛用于改变各种不良行为,促进个体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协助治疗许多临床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例如: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等。三、认知学派理论1、认知理论的基本内容 3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治疗理性情绪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不合理信念的三大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情绪 ABC 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 ABC 理论的模型中,A 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events);B 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时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 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即是 A 引起了 C,但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 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梅钦鲍姆)自我指导训练:略。()$)(贝克)的认知治疗:略。、认知治疗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使用理性情绪的原理治疗来访者的情绪障碍理性情绪治疗是 20 世纪 50 年代由艾里斯在美国创立,该疗法基于他提出的理性情绪理论又叫情绪“ABC”理论,其要点是: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在 ABC 理论的模型中,A 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 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时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 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 A 引起的,即是 A 引起了 C,但 ABC 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 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 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因为合理情绪治疗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于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因此,这一治疗简要地说,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来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给他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帮助来访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治疗的第一步,要向来访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他们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变成目前这样了,讲清楚不合理信念与他们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向来访者介绍 ABC 理论的基本原理。治疗的第二步,要向来访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对于这一点,他们自己应当负责任。治疗的第三步,是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的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认识其信念的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治疗的第四步,不仅要帮助来访者认清并放弃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这四个步骤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困扰乃至障碍即将消除,来访者将会以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扰了。在合理情绪治疗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的方法一直是治疗者帮助来访者的主要方法。这一方法几乎不变地应用于每一个来访者,而其他方法则视来访者情况而选4 用之。因为辩论一词的英文字头是 D(Disputing),治疗效果的效果一词的英文字头是E(Effects),加入这两个字母,RET 的整体模型就成为 ABCDE 了。即:AActivating events**诱发性事件;BBeliefs**由 A 引起的信念(对 A 的评价、解释等);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绪的和行为的后果;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通过治疗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第三章 健康行为一、健康行为概述、人类行为的发展阶段:被动发展阶段(~ 岁);主动发展阶段(~ 岁);自主发展阶段( 岁~成年);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特点:连续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1)连续性:个体的行为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可能跳过其中的某一阶段而进入下一阶段。因此可以说个体现在的行为是过去行为的延续,将来的行为是现在行为的延续。2)阶段性:个体行为发展在某一阶段内呈量变,这种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展为质变,进入行为发展的下一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行为特征与规律有不同的表现。3)不均衡性:尽管人类行为的发展按一定的模式进行,但在个体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即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行为发展速度不同,而不同个体间即使处在同一发展阶段,行为发展的程度也因人而异。、健康行为的概念健康行为( !"  !+)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简言之,就是一切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它是一种理想的行为模式。()健康行为的分类,按健康行为的主体,分为:团体健康行为和个体健康行为。,按健康行为的目的,分为:基本健康行为、预警行为(使用安全带等)、保健行为、避开环境危害、戒除不良嗜好。,按同一个体健康行为的指向,分为:外显健康行为和内在健康行为。()健康相关行为健康相关行为指人类个体和群体所具有的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行为。健康相关行为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年龄、人口素质因素、健康认知、个人自控能力、个人目标。、增进健康行为的概念增进健康行为( !" -"  !+)是指个体或群体(不论其健康状况如何)所表现出的在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相对明显、确定的一组行为。二、增进健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增进健康行为主要采取两种方式:对健康有利的行为的形成、巩固或维持;损害健康行为的放弃或减少。、运动、保持健康饮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进餐时间、进餐次数、进餐速度和平衡膳食,其中最主要是的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避免事故发生三、减少损害健康行为损害健康行为(health-compromising behavior)是指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健康所期望的方5 向,是一组相对明显、相对确定的行为。损害健康行为通常分为四类,即: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不良病感行为、日常危害健康行为、致病性行为模式。不良生活方式对人健康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广泛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饮酒与酒依赖()酒精对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影响()酒依赖与问题性饮酒的概念 酒依赖是一种严重的异常饮酒行为,饮酒所导致的躯体性依赖是其主要临床症状,即停止或减少饮酒后在数小时内出现酒精戒断反应。 问题性饮酒,一般认为是一种轻度的不良饮酒行为。()酒依赖形成的原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酒依赖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遗传等生物学因素/也有强烈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因素。生物学因素(1)遗传学方面:①双生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酒依赖同病率高于异卵双生子;②家系调查发现,近亲酒依赖同病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血缘越近,同病率越高。这说明,遗传因素可能在酒依赖形成中具有一定潜在作用。(2)社会人口学因素:①性别研究发现,男性发生酒依赖的风险远高于女性,提示男性可能具有更高的生物学易感性;②年龄方面,发现青少年(12~21 岁)和中年期是酒依赖形成的易感年龄阶段。(3)分子生物学方面:由于分子遗传学研究和神经生化技术的进步,在酒依赖的易感基因研究上有初步的发现,但无一致公认的结论。在酒依赖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上,有关研究表明,一些神经递质、代谢酶参与了酒依赖的形成过程,但确切的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心理社会因素(1)为了暂时忘却烦恼: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借酒消愁”,暂时性的忘却烦恼。关于心理应激与酒依赖的关系,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经历了大量负性生活事件或日常生活困扰者,又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容易成为酒依赖者; 失业、或面临失业、工作不稳定、低收入者,酒依赖发生率高; 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自主性和决策参与性、才干得不到发挥者,酒依赖发生率高;0 经济困难、生活拮据,常导致抑郁情绪,借酒浇愁,酒依赖发生率高;1 不确定感,难以把握自己命运时,容易以酗酒方式发泄情绪;2 某些人格特征,如多愁善感、孤僻、害羞等,酒依赖发生率高;总之,酒依赖者大多是在不顺利和产生大量负性情绪时开始大量饮酒,以此降低抑郁或焦虑水平或抑郁水平,提高自信心。饮酒可使人暂时逃避现实,但存在的问题始终都没有解决,当再次面对现实时,负性情绪进一步加重,只好再次饮酒,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酒依赖。(2)社会文化因素:与酒依赖形成有密切关系,表现在: 酒文化的影响:世界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酒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为了增加社交场合的友好融洽气氛,这种社会文化因素对酒依赖形成有重要影响。例如:在我国有的地区,流行这样的话:“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宁可让胃有个洞,不让感情有个缝”等。 父母或同伴饮酒,通过角色示范作用(即:社会模仿学习),影响青少年酒依赖的发生和发展; 青年人聚会多,为了维持聚会的愉快氛围,酒类必不可少,从而增加了酒依赖发生的风险。( . ) 酒 依 赖 的 治 疗 : 脱 瘾 治 疗 ( "34!" ) 、 匿 名 者 戒 酒 协 会 (  -6 5/)、认知行为疗法、行为自我控制训练($6%7)。影响酒依赖疗效的相关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的动机和家人的关注程度、治疗的时间、治疗的场所。健康心理学家呼吁社会各界应担当某种职责。(8)酒依赖的预防原则:青少年是预防酒依赖的重点人群;酒依赖的预防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吸烟及其干预.、其它成瘾行为()吸毒行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典型表现有: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以及易激动,自我评价降低,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滥用药物(包括吸毒)等。()肥胖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是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 89左右。8、不良性行为的危害不良性行为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对家庭及社会也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1)危害个人从生理上讲,由不良性行为导致性传播疾病后,首先会使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患者在躯体方面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严重的甚至会丧失生命。从心理、社会方面讲,患性传播疾病后,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绝大多数患者会表现出紧张、焦虑、不安、自卑,另外,性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2)危害家庭性病往往造成家庭中夫妻双方感情破裂;孕妇如果患性病,其病原体(如梅毒、衣原体等)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造成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先天畸形等,此外,他们的家庭成员也要和患者一样,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于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家庭而言,情况更严重,因本身不能再工作,又需要支付高额的医药费,其家庭经济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有艾滋病人的家庭,其结局一般都是留下孤儿无人抚养,或留下年迈的父母无人养老送终。(3)危害社会不良性行为是对神圣的性行为和性道德采取的极不负责任的叛逆行为,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使社会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第四章 心理应激及其管理一、心理应激的概念1、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stress)的定义()个体产生应激的条件是,至少具有对个体有威胁的刺激存在,或者有客观存在的环境刺激,或者有使人感到紧张的生活事件。()应激是个体的一种主观反应,应激是否产生有赖于个体的主观感觉。应激所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主要体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应激是个体对刺激做出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系统的整体反应,需要个体动用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资源来应对困难事件或不利环境。2、应激的来源7 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景,或者说任何能够引起或触发应激反应的刺激被称之为应激源。应激源的种类可以分为内部性应激源和外部性应激源;或是生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和文化性应激源。一个人独自去国外留学,发现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从而对自己的适应造成挑战,此人的应激源属于文化性应激源。无论采用那种分类方法,应激源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被觉察到的威胁。()应激性生活事件。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或重大事件被称之为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最早被注意到的影响健康的心理应激因素之一。由于变动得太突然,因而我们很难有效地应对处理,即使是令人兴奋的改变,也会对个人的身心产生重大的影响。精神科医师霍尔姆斯及雷赫(Thomas Holmes & R. H. Rahe)于 1967 年编制了一份“社会再适应量表”,表中列举了 43 个重要的生活事件(包括令人愉快的及不愉快的),每个事件由于影响程度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指数,即以生活变化单位(LCU)值计量,以此来评价个人一年的生活压力事件。有调查表明,LCU 小于 150 者,第二年患病的可能性极小;LCU 在 150~199 之间,属于轻度生活危机组,第二年患病的可能性大约有 37%;LCU 在 200~299 之间,属于中度生活危机组,第二年患病的可能性大约有 50%;LCU 在 300 及以上者,为重度生活危机组,第二年患病的可能性高达 70%。()与工作相关的应激。主要包括:恶劣的工作条件;工作负荷过重;工作环境单调;职业性的人际关系;角色应激;职业的发展和经历;失业。()日常生活应激日常生活中的小困扰,是任何人皆可经常遭遇到却无法完全避免的琐事,能在短期内降低个体的幸福感,它们对个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它的累积效应上。经常发生的小应激事件,严重程度虽不足以构成危害,但经日积月累之后,通过累加的作用,就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慢性应激源,使个体衰竭,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表现在小应激事件可影响重大应激事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当重大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时,如果同时伴有一些数目繁多的琐事要解决,这时重大应激性事件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就会比没有琐事时要强烈的多。有一些结果表明,小应激事件比重大事件更能预测疾病。(.)环境应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突然变故如:水灾、台风、地震等,以及社会环境的意外与持续变动都可以引起强烈的应激反应。此外,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污染已成为了现代城市中最惹人注意的应激源之一。二、应激的中介机制应激的中介机制是指机体将传入信息(应激源,环境的需求)转变为输出信息(应激反应)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的中间环节,包括两类:心理的中介机制和生理的中介机制。1、应激的心理中介机制在应激的心理中介过程中,个人的认知评价起了关键的作用。为此,:!;!(.)等提出了个体对应激性刺激的认知评价模型理论,即初级评价和二级评价理论。()初级评价当面对新的或者变化了的环境时,个体对该事件赋予一个意义,即判断事件的性质,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初级评价。初级评价有三种,根据事件对个体来说是有益的、无关的、还是消极的或应激的,从而分别作出中性的、积极的或应激性的评价。8 ()二级评价指个体在应激情境下对自己的应对能力和自己所掌握资源条件的评价,主要是评价个体的应对能力和资源是否足以对付事件所造成的损害、威胁或者挑战,即判断自己的应对技巧与情景要求间的匹配程度。初级评价是对情景的类型给出最初的估计,关注的是一个人在所遇到的事件的结果中,所能得到的利益,回答的是“我是不是有麻烦”之类的问题。二级评价是判断自己的应对技巧与应激事件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回答的是“这种情况下我该做什么”之类的问题。()认知评价结果由于评价是一种认知加工过程,因此,对同一种应激源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评价,这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及应对能力。65 将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分为两类:积极的应激和消极的应激,不同的认知评价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积极的应激评价可以适度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调动积极的情绪反应,集中注意,积极思维,根据客观现实调整需要和动机。(.)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应激所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主要体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当一个应激源被认定对个体有威胁时,个体的认知活动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应激可引发广泛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恐惧、愤怒、抑郁;应激的行为反应,具体表现为逃避或回避、敌对与攻击。1)应激的认知反应当一个应激源被认定对个体有威胁时,个体的认知活动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常见的有:注意力分散、人际交往能力下降、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同样地,应激也干扰问题解决、判断与做决策的能力,因为在应激状况下,我们的知觉范围缩小了,思想也比较刻板,所以很难会有创意的反应。2)应激的情绪反应 应激可引起广泛的情绪反应,包括: 焦虑:是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在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件时的一种情绪体验。在心理应激条件下,适度的焦虑可提高个体的警觉水平,有利于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但是过度的焦虑有害于心身健康,降低机体免疫力。 恐惧:常出现在个体遭遇到特定的危险或生命受到威胁的应激性情景时所经历的一种情绪反应,过度或持久恐惧会引起严重的心身障碍。 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了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而出现的情绪反应。0 抑郁:生活中重大变故(如失去挚友、亲人等)都会造成抑郁。经验到一连串应激事件的程度是预测抑郁情绪反应的很好指标。3)应激的行为反应 伴随应激的心理反应的同时,机体在行为上也会发生改变。行为反应主要取决于应激的持续时间和性质,具体表现为: 逃避或回避: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是在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的行为。两者都是为了摆脱应激源。 敌对与攻击: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或羞辱别人;攻击是在应激情境下,个体以攻击行为做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比如:自伤、自残、自杀等)。2、应激的生理中介机制应激的生理中介机制指的是当应激源的信息被认知评价后,是怎样将心理应激转化为生理系9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