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词的“愁绪” 论证报告+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30 16:08:16浏览次数:70
肇庆学院文学院成人教育论文选题论证报告姓 名 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方向 唐宋文学论文类别 毕业论文论文选题 浅谈李清照词的“愁绪”一、你为什么选做这个课题?这项研究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时著名的女词人,以词著名, 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被尊为婉约宗主,其词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后期的作品表现出更深沉的感伤。李清照正是以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她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特别是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树一帜。通过研究其“愁绪”可以体现其一生愁情的变化和创作风格的演变,进一步了解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领略其婉约宗主的风采。 胜艳羡的“夫妇擅朋友之胜”的才子佳人式的千古绝唱。但婚后不久 , 赵明诚即出仕他乡, 独留清照孤守深闺, 正是他们生活的美满幸福, 才使得离别更是极大不忍, 于是清照把一缕缕相思幻化在了她所熟稔的词中。早年的抒发离情之作有《念奴娇》萧条庭院, 又斜风细雨, 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 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 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 帘垂四面, 玉栏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 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 更看今日晴未?词作以环境、天气层层铺叙人物的心绪, 冷清寂寥的庭院, 斜风细雨的天气,只好闭起“重门”,吟险韵诗以使精神更集中到自己专注的事中,饮扶头酒正好用醉万事休的方式麻醉自己, 借以舒缓内心的孤怀凄切, 心情的悒郁烦闷。但诗成酒醒, 却依然闲愁难消, 坐立不安。在饮酒到醉酒直至酒醒的过程中, 无不流露出清照在婚姻生活中追求的是平等自由真挚的爱情 , 而现实是她整日独守空房, 大好青春付之东流。这对于一个心思缜密、心灵敏感、情感丰富, 对精神生 活要求极高的才女而言, 不能不算是一件痛心的事。酒中包含了她多少在等待和希望中的痛苦幸福和苦涩甜蜜。还有在中国传统社会,像李清照这样极具才情的女性,却只能蜷伏在狭小的空间里,命运只能随着丈夫的宦海升迁、爱情变化而浮沉。才情被压抑的郁闷、无力把握命运的悲哀、和被动等待的焦虑、这一切,使她的内心深处比别的女性更细腻深婉、更凄恻也更诚挚。良好的家庭教养使她才情卓绝,勤奋好强又使她欲与须眉一争高下。但她的天地终究只能在家中。与丈夫的离别,不仅拨动了相思的心弦,也激起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这又注定与己无关,心中的哀怨愁绪便愈加浓重。孤寂悲苦,失宠之愁1107 年,赵挺之(赵明诚父亲)被蔡京诬陷。赵明诚不得不带李清照回青州老家,开始了十年乡居的生活。在这期间,夫妇俩搜集了大量的金石文物,开始撰述《金石录》,使她与丈夫一起度过了一段和美日月。但好景不长,因为李清照没有子女,况且在一夫多妻制盛行的宋代,赵明诚受不住当时社会风 气的影响,有蓄意纳妾之举。虽然李清照是一位学养深厚的知识女性,更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既执着又敏感精神品位极高的女性,但她所处的年代不得不受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制约,对一夫多妻制这种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她也只能不违背“夫道尊严”的情况下,采取怨而不怒的形式加以披露。新旧党平息后,赵明诚恢复官职准备去莱州赴任,本来赵明诚不管到哪里做官,均可携妻前往,可他却要李清照独自留在青州。词人在临别前写了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的送别词: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此词的基调哀伤凄苦,触动了词人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正如李攀龙所云“写出一种临别心神”。①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对于丈夫执意离去,词人心灰意冷了,不知所措。起床后什么也不想干了,香炉熄了她也不管,被子也不叠,头也懒得梳。“慵”字把当时的心境清楚地勾画出来了,表现出词人感到丈夫此次离去,心也将离她越来越远了。“任宝奁尘满”连装有贵重手饰的匣子落满灰尘,她也不想擦,可想词人当时的那种失落感是不言而喻的。“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她口头上说最怕“离怀别苦”,实际上她有更担心的事,半吞半吐,欲言又止,婉转曲折地表现了此次丈夫离去的复杂心情。“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中酒而病,逢秋而悲,但最令人伤怀的还是亲人的别离,且这次非同以往,丈夫的心会随这次远去而疏远自己,这才是新来人瘦的重要原因。“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休休”两字,千回百转,默然神伤的形象宛然可见。就算她唱千万遍《阳关曲》也留不住夫君越走越远的心。“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里的“武陵人”指赵明诚,词人担心他会像汉明帝永平年间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那样,遇上仙女,乐而忘返,自己被孤单留居在烟雾笼罩的闺楼中。 词人写这样的送别词可谓用心良苦,她想感化丈夫不要忘掉她别图新欢,道出赵明诚为何不带词人到莱州,其意眧然。词人独居青州已有一段日子,青州的姐妹们鼓励她到莱州去找回原有的爱情,于是词人孤身踏上寻夫之路,在行至昌乐驿馆寄宿时写了一首《蝶恋花。晚上昌乐馆寄姐妹》:“泪湿罗衣脂粉,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逢莱远。”这首词通过思念青州情同手足的姐妹,实为其难卜吉凶的莱州之行忧心如焚。反映出词人前不归村后不着店的极为悲苦复杂的心情。由于一夫多妻制所造成的丈夫对发妻的始密终疏,多情善感的李清照尝够了种种不可名状的酸苦之果。以至泪泉冲掉脸上的脂粉,湿污了衣衫,一方面思念她的姐妹,另一方面担心莱州之行前程未卜,不知丈夫会怎样对待她。这当是上所蕴含的词人之“志”。下片写她临行时乱了方寸,以致忘记喝了多少 酒。她的心里悬念着自己即使到了丈夫身边,如果他无动于衷,该如何是好,体现词人对于丈夫对自己的冷漠,宠幸她人,不知所措,以致乱了方寸;“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通过词人看重姐妹的雁书,体现出词人也曾写了许多信给赵明诚,竟如石沉大海,只字不回。原因是他正置身于“蓬莱”,向往的是“天台之遇” ②哪把老妻放在心上。回顾刚结婚时的甜蜜、短暂离别时的互相牵挂,那时夫妻感情深厚、恩爱,现在夫君纳妾宠幸新欢,冷落自己,词人伤心欲绝以至泪泉冲掉脸上的脂粉,湿污了衣衫。《蝶恋花.晚上昌乐馆寄姐妹》表达了人生中最个人、最高尚的爱情失落后所造成的无与伦比的痛苦。词人的失宠之愁不但寄存于词中,在诗中也有所体现,如《感怀》诗:“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我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首句“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说她一个人坐在既 “无书史”又陈设破旧简陋寒气逼人的屋子里,其深层语义就是被打入冷宫之意,“燕 寝”原指帝王休息安寝的一种所在,帝王有六寝,一是与王后对应的正寝,余五寝分别与夫人,情妇,嫔、妻、妾相对应,统称燕寝。反映了赵明诚有不止李清照一处寝室,而享受正寝的她却遭冷落,就像身闭“长门”③似的孤寂、空虚。“乌有先生子虚子”是一无所有的意思,与首句相照应,说明词人在莱州被冷落到何等地步﹗词人对于丈夫的蓄妾之事和“章台”④之路,可见曾用心良苦地对赵明诚这一身份、行径类似于“玉勒雕鞍”⑤者,加以劝喻。看来赵明诚并没有接受妻子的劝喻,在私生活上热衷于寻花问柳。此情此景,再也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⑥的愁了,是触动词人痛处的是丈夫的“天台之遇”和 “章台”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词人对丈夫一往情深的爱恋,他却纳妾,宠幸她人,怨与爱交织,愁与思一体,思得刻骨,愁得悲苦。国仇家恨,离乡之愁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当时社会矛盾、民族危机不断激化,金兵大举南下。从建炎元年开始(1127 年),李清照也经历了多年的辗转流亡生涯。在李清照的情感领域中,家国乡愁是一个浸满了泪水的话题,一提及便“欲语泪先流”(《武陵春》)。李清照人在他乡,孤苦伶仃,无时无地不在怀念着已故的丈夫和破碎的家园故国。“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从以上可以看出,李清照的乡愁是浓烈的,而且在这家国乡愁中更蕴含了她晚年人生的悲凉。她对国破家亡的体味,不是抽象的概念理解,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她生于官宦,长于深闺,嫁至侯门,但从 1127 年开始,李清照经历了 9 年的辗转流亡,而且生活里发生了一连串的不幸事故:先是丈夫病逝,接着便是被诬陷为通敌,之后,又是一段再嫁张汝舟而受骗,并因此备受非议。南渡初,才名卓著的李清照,在赵构小王朝刚建立的时候,就用诗笔表明了她显明的政治态度,反对偏安,主张北伐。“南渡衣冠思王导,北来消息少 刘琨。”这种尖锐明朗的态度,当然是主降派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李清照遭受打击是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她被诬陷为通敌显然是一个恶毒的阴谋,至于“改嫁”一事而起的风波,则更是卫道者制造舆论蓄意中伤,受到封建势力集中攻击后的李清照,却不可能为自己进行辩解,只能饮泣。她在《孤雁儿》中写道: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里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旧时代,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李清照之父命运坎坷,其所能给予李清照的庇护有限;李清照与丈夫之间虽传有不少甜蜜的佳话,实情却是与其同甘者日短,共苦者时长。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的李清照,其命运之悲苦在其著名的《声声慢》一词中清晰可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词中的愁再也不是闺中女子的莫名闲愁,也不再是苦涩中夹着甜蜜的思念,也不是一般的家国乡愁,而是经历了大苦大难、大悲大痛之后从心底里流出的带血的悲愁。这种“悲愁”,在她晚年的词作中一直浓得化不开:“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乏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当年“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活泼爽朗的姑娘,而今已是历尽人世沧桑的老妇,国残家破,夫死身零,无穷的哀伤,无尽的痛苦,都在“物是人非”之中,难以言说。愁是那样深重,以至于“双溪舴艋舟”也恐怕“载不动”了。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受尽了太多的磨难,想把这一切深深地埋在心里,不说也罢。但这一切早已化为血液,融入了词人的生命里。通过对李清照愁情词的解析,我们可以感觉到: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李清照既感受了青春少女的淡淡闲愁,更感受了一个才情少女无奈的忧伤;既品尝 二、这个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怎样?你的研究重点是什么?自古以来人们对李清照诗词的研究颇多,有“两期说”和“三期说”的观点,研究极多的是其生平状况、诗词风格、诗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诗词表现的愁绪和爱国情感的体现等。前有明代杨慎的《词品》、清人李调元的《雨村词话》等,后有陈祖美的《李清照评传》、徐建委、刘峰的《李清照词赏读》等作品对其诗词有着详细而深刻的研究。本文研究的重点放在李清照词的“愁绪”上,其艺术风格和“愁情”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愁情”是其真情实感的体现,正是其对真情实感的抒写和清新自然的语言特色,使其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了离别少妇的相思之苦,更品尝到了夫君移情的难言哀怨;既体味了山河破碎、背井离乡的流离,更体味了丧夫寡居、被馅受骗的悲痛。她的生命底色是愁苦哀怨的,她的生命历程是曲折伤痛的。她有常人之愁,更有常人难言之悲。正是这种超过常人的独特心路历程,出众的文学才情,以及不甘沉沦的人生态度,铸就了李清照传唱千古的名篇佳作。参考文献 [1]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齐鲁书社.李清照词鉴赏[M].齐鲁书社出版,1986[4] 陈祖美. 李清照词新释评[M]. 中国书店出版,2003[5] 柯晓华.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J] .九江师专学报,2004(1):53-56[6] 雪磊.李清照晚年的婚嫁悲剧[J].文艺研究, 2007[7]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 ].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三、你主要思路和观点是什么?对论文的总论点有何考虑?主要思路:(1)交代李清照的生平,概括交代其文学成就,揭示其思想表现。(2)通过其主要文学作品体现其真情实感和艺术风格和特点。(3)概括其文学影响。主要观点:研讨李清照词的“愁情”因不同时代和个人境况而发生变代,可分为闺中情愁、离情别愁、失宠之愁、家国之愁,不同的愁情体现出其独特的风格,是窥究其丰富情感世界和其词艺术风格的窗口。四、你已经阅读了哪些资料?拥有、查询和搜索了哪些资料?通过在期刊网和互联网上下载网络语言特点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目前搜集并阅读了以下一些资料:[1]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 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 齐鲁书社.李清照词鉴赏[M].齐鲁书社出版,1986[4] 陈祖美. 李清照词新释评[M]. 中国书店出版,2003[5] 柯晓华.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J] .九江师专学报,2004(1):53-56[6] 雪磊.李清照晚年的婚嫁悲剧[J].文艺研究, 2007[7]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 ].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五、你想运用何种研究方法?能否拟出论文写作的初步提纲?运用研讨型的研究方法对李清照词中抒写的“愁情”作研究和补充,为其作品中的“愁情”分为闺中情愁、离情别愁、失宠之愁、家国之愁,从以上四方面探讨其随时代的变化和个人境况变化的愁情和风格。论文写作的初步提纲是:(一)简介李清照及其词内容和风格,切入文章主题,突出中心论点。(二)分析李清照词不同的愁情及风格。(1)感时伤怀,深闺闲愁(2)相思泪流,离别之愁(3)孤寂悲苦,失宠之愁(4)国仇家恨,离乡之愁(三)再次确认文章的论述观点。指导教师意见                            年  月  日 浅谈李清照词的“愁绪”作者:xxx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 xx 级 学号:xxx摘要:李清照作品中的词是一朵艺术奇葩,历来为世人关注和研究。其中李清照对“愁情”的抒写独树一帜,对后人影响极深。李清照的词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字里行间都透出一股超出常人之愁的“愁中愁”。前期闺中生活的闲愁中含有无奈的忧愁,夫妻相思离愁中隐有难言的怨愁,后期国破家亡乡愁中更浸有凄苦的悲愁。关键词:婉约;愁绪;细腻;变迁;典范 在我国文学史上,宋词是词的发展高峰,一向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而李清照则被誉为“婉约”词派之宗。其词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清照词的主要内容是继前人抒写爱情与离情别恨,而对“愁绪”的抒写更是独具一家风貌。她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咏抒出一种淡远的情怀,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其风格与愁绪则因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即从少女时期的闺中情愁,与赵明诚结婚后离情别愁,赵明诚“章台之遇” 后的失宠之愁,到国破家亡的家国之愁。 李清照出生在仕宦家庭,在人们的想象中,她将渡过幸福的一生,笔下的词也将会是一派风花雪月,良辰美景。然而纵观其词作,绝大部分却是抒发愁情的作品,其中直接提到愁字的就有 14 处之多。愁情无疑是李词的主要内核,是她的主导情绪。这不得不让人心生困惑:本应是快乐无忧的人生,为何处处充满了愁情?为何在常人能够体味的愁情背后还隐藏着更深的人生悲凉?感时伤怀,深闺闲愁李清照出生于 1084 年, 是北宋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 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社会和政治环境相对比较安定的时期。对于辽和西夏的进攻, 统治者采取妥协求和的政策, 每年送去许多岁币银两, 以求苟且偷安。因此各种社会矛盾得以缓和, 生产力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在思想上, 宋代的理学家变本加厉地提倡等级名分、伦理纲常的封建礼教,“女子无才便是德” , 所以女性在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所幸的是清照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息较浓、思想较开明的士大夫家庭。她的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 是著名的学者和古文家, 才气学识备受当时 的大文豪苏轼赏识。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 , 也知书能文。在父母的培养和受着学术、文艺浓厚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李清照在才学修养上逐渐有所发展, 在生活中亦培养了许多闲情逸致, 绘画、饮酒、斗草、鉴赏古玩金石。开明的家庭氛围与当时社会对妇女的思想禁锢是大相径庭的, 李清照虽自少年兼有诗名, 才力华赡, 逼近前辈。但也因为性别的原因, 只能将视野局限于闺阁楼台, 在窗前、帘内、桌边、酒中去遥想那无法企及的仕途之梦。自身才情的卓绝、意欲有所作为的意图与其主体价值在仕途空间无法得到认可与施展的矛盾, 不可避免地造成李清照的无奈与忧愁, 从而借助酒感时伤怀, 生发出了种种伤春悲秋的闲愁。如《忆秦娥·临高阁》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这首词刻画了作者独自登楼眺望, 在灰蒙蒙的薄雾中见到的是参差错落蜿蜒起伏的群山和平坦辽阔的原野, 听到的是黄昏乌鸦的聒噪声和回荡在暮天的 悲壮号角声。秋天的惨淡暮景传来的是压抑悲切的气氛, 词人的忧伤在酒杯中的酒差不多喝完的时候依旧有增无减, 反而使室内环境更压抑了, 作者想去外面排遣自己的哀伤愁情, 但秋风阵阵袭来, 梧桐树的叶子随之飘落, 眼前是一片令人悲伤的秋色。于是, 继续在室内独坐, 形影相吊, 孤寂长伴。易安在闺中的独酌所引发的愁情, 是其作为女性诗人天生具有的敏感多愁的自然流露, 而又因其生活空间的狭隘, 就会更多地把视野的关注点投注于自己的生命状态和情感空间, 自然而然会对自己的命运有不安的惆怅, 又容易产生自怜自赏的情愫。在此心境下, 自然界的清风细雨、花开花落、虫鸟啼鸣、春华秋实, 都能成为作者感伤情致的触发点。酒, 成了清照抱负无从施展的生命情怀在痛苦地悲吟; 酒, 寄寓着她自身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苦闷与压抑。在酒的作用下, 她希冀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相思泪流,离别之愁清照十八岁时, 嫁与宰相赵挺之之子、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 伉俪情深、志同道合, 唱和诗词, 共同收集、鉴赏金石书帖, 缔造了一段令当世和后世都不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