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3-04-20 16:04:56浏览次数:88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及答案(时间:60 分钟 分数:100 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共 2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1、两宋时期造船业水平很高的城市不包括(  )A.广州B.泉州C.明州D.大都2、唐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治国措施体现了这一执政理念的是(  )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B.增加科举考试科目C.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D.完善三省六部制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  )A.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丰饶的粮仓B.封建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沉重C.北方战乱不息,南方相对安定D.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4、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皇之治”D.“开元盛世”5、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1 / 14 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3、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历朝历代君王不懈的追求,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风》李白材料二 如图材料三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矣。”——《过秦论》贾谊(1)写出这位“秦王”的姓名。(2)“秦王扫六合”有什么历史意义?(3)“秦王扫六合”后,为了加强统治,首创了材料二图一所示的君主专制10 / 14 中央集权制度,图例中的A、B处分别设立了什么官职?(4)材料二中图二、图三的两项措施分别是什么?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至少写出两点)(5)结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评价这位秦王。11 / 14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 2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1、D2、A3、A4、D5、C6、C7、C8、C9、D10、A11、A12、B13、D14、B15、A12 / 14 16、C17、A18、D19、D20、C21、C22、B23、C24、D25、C二、非选题(第 1 题 18 分,第 2 题 15 分,第 3 题 17 分,共 50 分)1、(1)贞观之治。(2)开元盛世。唐玄宗。(3)国家要重视发展经济,重用人才,具有创新精神等。2、(1)唐玄宗(或李隆基);安史之乱。(2)曲辕犁;筒车。(3)科举制。进士科的创立。13 / 14 (4)文成公主。(5)玄奘;《大唐西域记》。3、(1)嬴政(2)秦的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3)A:太尉;B:御史大夫。(4)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影响: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货币的统一,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5)言之有理即可14 / 14 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弱肉强食B.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C.国家逐步走向统一D.适者生存6、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吕后B.孝庄C.武则天D.慈禧7、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A.行政事务B.军事管理C.监察事务D.财政管理8、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列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9、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2 / 14 A.隋朝B.唐朝C.宋朝D.元朝10、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11、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原始文化有较大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环境因素 B.农业发展状况 C.体质进化程度 D.生产力水平12、“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下列人物中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李冰B.蔡伦C.祖冲之D.毕昇13、明末,民谣唱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A.君王昏乱,奸臣当道B.宦官专权,打击忠臣3 / 14 C.明朝刑法严酷D.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14、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A.国人暴动B.周平王东迁洛邑C.齐桓公成为霸主D.韩赵魏三家分晋1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6、古人这样评价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从中可以看出大运河的走向及直接作用是( )A.东西走向;巩固了隋朝统治 B.东西走向;加强了民族融合C.南北走向;便利了南北运输D.南北走向;促进了中外交流17、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④出现了4 / 14 世界上最早的纸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8、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官僚机构臃肿B.宦官把持朝政C.豪强地主横行D.外戚势力膨胀19、“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运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A.辽军攻宋发生澶渊之盟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宋金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20、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晋惠帝B.隋文帝C.隋炀帝D.唐玄宗5 / 14 21、唐朝时期,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是(  )A.朝鲜B.越南C.日本D.菲律宾22、宋朝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当时人们为什么不以从军为荣(  )A.宋朝重武轻文B.宋朝重文轻武C.从军死伤几率大D.从军收入低23、导致西晋王朝迅速衰落下去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萧条 B.社会上层的腐败C.西晋皇族的混战 D.少数民族的反抗24、“闻得商旅往来贸易,竞用会子,一为免税,二为省脚乘。”文中的“会子”在什么时期通行( )A.隋唐时期B.北宋前期C.北宋后期D.南宋时期25、下图是某历史老师在学习宋朝民族关系时,画的民族政权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特征主要是(  )6 / 14 A.科技发达B.贸易繁荣C.政权并立D.民族统一二、非选题(第 1 题 18 分,第 2 题 15 分,第 3 题 17 分,共 50 分)1、隋唐是经历了长期分裂后的两个大一统王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蕴含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忆昔》(1)唐太宗在位时期,唐朝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2)材料三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当时的皇帝是谁?7 / 14 (3)结合隋唐历史,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2、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盛世局面)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唐·杜甫《忆昔》(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是在哪一事件后被打破的?(技术创新)材料二:(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8 / 14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周匡物《及第谣》(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和同一家)材料四:贞观十五年(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4)材料中的“公主”指的是谁?(对外友好)材料五: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5)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为后世9 / 14
文档格式: doc,价格: 0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