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7《写作学》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7 11:11:20浏览次数:38
0087《写作学》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写作学》是一门融合写作知识传播与写作能力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课程。(一)该课程的考试题由两种题型组成,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闭卷考试。(二)题型说明题型一:小作文 (30 分)题型二:大作文 (70 分)本考试指导使用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中未给出答案的部分请参考课程讲义或笔记,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主题1、重点掌握主题的含义。理解主题与标题的区别。第二章:材料1、了解材料及相近知识的含义(素材、题材、典型材料)。2、了解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材料工作的规律及要求。第三章:结构1、理解结构工作的几条原则;识记结构内容的各自含义;理解开头与结尾的重要。2、重点掌握层次、段落的各自特点与要求。(1)层次:指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或人们的思维进程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又称“意义段”、“结构段”或“部分”。(2)段落:它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具有换行另起的明显标志,它是文章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习惯上称“自然段”。第四章:语言与表达1、重点把握各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理解语言与不同文体的关系,语言与知识积累的关系。2、重点掌握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特点,掌握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区别,掌握文章写作过程中的各种重要的修辞方式。(1)错字:所谓错字是指所写的字的笔画比规范的字多写一划,或少写一划,即人们常说的“缺胳膊少腿”或“画蛇添足”。比如“初”写成“”,“纸”写成“”,都是错字。 (2)叙述:将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种方式称叙述。它又包括顺叙、倒叙、插叙。顺叙:这是一种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式。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倒叙:这是一种将事件中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部分(或结局、或事件的中间部分),提前到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方式。比如朱德《母亲的回忆》用的是倒叙方法,先记叙“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的悲痛心情,然后回忆母亲生前件件令人难忘的琐事。插叙:这是一种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插进一段与主要事件有关的人或事的叙述方式。比如鲁迅《故乡》中当母亲与“我”谈起闰土时,作者将记叙中断,插进一段有关闰土少年、中年生活的回忆,然后又接上原来的叙述。描写:对表达对象的特征、状态作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和摹写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从不同角度分类,有不同称呼。从描写对象分,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从描写角度分,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方法分,有白描和细描。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内容很丰富,小至住宅、办公室的陈设,大至民族风土人情、时代风云。环境描写的目的是更好地刻画人物、烘托人物。人物描写往往与环境描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请看鲁迅《风波》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 这段描写使读者深切体验到南方农村夏日傍晚的自然景象与农家晚饭前的场院景象,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是指作者对特定时间与场所内各种人物聚集活动所作的有点有面的描写。它是一种由人与环境共同构成的场景描写,它既可以由人与社会环境构成,也可以由人与自然环境构成,还可以由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共同构成。场面描写刻画得好,既有利于表现人物,又有利于反映时代,有利于表现主题。鲁迅《风波》、《示众》的场面描写极为经典,《风波》中大量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群动态描写构成了生动鲜明的场面描写,进而折射出时代的风云。《示众》的场面描写折射出中国百姓的愚昧与落后。习作者不要孤立地描写人物或描写环境。抒情:抒发作者或文中人物感情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类型。(3)议论: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议,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4)如何区别记事的文章与写人的文章:记事的记叙文离不开人物的活动,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事件,如何在写作时区分两者的不同?关键在于主题的确立,写人的文章主题是: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或精神境界;记事的文章主题是:揭示事件的意义。(5)议论文的写作一篇议论文的写作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A.提出问题,确定论点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纷繁复杂的矛盾,人们在种种矛盾中生活,于是一些作者就热心观察,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观点、主张。当作者对某一方面或某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见解、主张,并力图向人们宣传时,应冷静地将自己见解、主张梳理清楚,然后确立一个有益于自己展开论述 的角度,将论点确定下来。比如有关“人才”的问题,论点可以从人才的短缺的角度确定,也可以从埋没人才、压抑人才、浪费人才的角度确定,还可以从制度、工作作风的角度确定,确定论点后再走下一步。确定论点要注意几点:第一,要有独到见解。第二,要有读者意识。确定论点时也要考虑读者急切需要解决哪个问题,有了读者意识,行文论证风格、语调都可以有确切的定位,议论文便有了引导价值。所以,作者不能忽视这一点。论点在文章中什么地方出现,形式有多种多样,有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有的先论证,而后再归纳论点;有的在论证过程中提出(比较少见)。对习作者来说,把论点放在开头为好,可收到“纲举目张”之效。若议论文有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则要注意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绝对不要出现中途变换论点的现象。对论点的要求是:正确、鲜明、深刻、新颖。B.选用论据,确定论证方法论点确立后,要精心选用论据。选用论据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选择真实的论据。所谓真实,即事实必须确凿,实有其事,数字要精确,引言要有出处。“事实胜于雄辩”,可见真实的事实的重要。二,要选用典型的论据。典型的论据是指那些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它能起“以一当十”的作用。选用一般性材料作论据,就会减弱论证的力度,在这方面不能掉以轻心。 三,要注意论据的丰富性。有经验的作者在论证一个论点时(尤其是难点问题、焦点问题)往往从多个角度切入,有事实论据,有理论论据,有时还选用比喻论据等。用丰富的论据充分地论证自己的论点,才会取得令人信服,无可辩驳的效果。论证方法的选用、确定也很重要。动笔前能确定论证方法,可以改变习作者“论点+论据”的简单“论证”模式,可以使分析论证方面的思辩能力得到训练。论证方法受论据制约,一定的论据只能采用一定的论证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例证法(用事实论据)、引证法(用理论论据)、喻证法(用比喻论据)、比较法(用一正一反的事实论据)、类比法(用若干个属性基本相似的事物论据)等。C.编写提纲,确定布局议论文是按照事理逻辑关系来论证问题的,十分讲究严谨的逻辑思维。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用什么方法论证,内在逻辑关系如何处置等等都要事先思考好,因此要有编写提纲的良好习惯。有好的写作提纲,能使议论文文势贯通,顺理成章。如果说散文的写作提纲可以拟得粗疏一些,那么议论文的写作提纲一定要拟得很周密,很详细,唯有如此,议论文的写作才不会出现纰漏。议论文不严谨是大忌。学习编写提纲,实际上在梳理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提高了议论文的结构布局能力。一个好的写作提纲拟定后,议论文的初稿就可以一气呵成了。成文后的修改一般也不会“伤筋动骨”。第五章:阅读鉴赏1、了解阅读鉴赏的审美状态、审美活动特征。2、重点掌握阅读鉴赏审美活动规律。 3、了解文学鉴赏与评论的基本常识。掌握分析式文学评论的特色。(1)阅读方式:阅读文章常见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泛读,二是赏读,三是研读。泛读是一种无明确目标,“随便翻阅”的阅读方式,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在“随便翻阅”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继续读下去,淘汰或中止自己不喜欢读的读物。这种阅读方式对发现优秀文章、扩大知识范围有一定的帮助,属于“博览”活动中一种较好的阅读方式,有益于提高习作者的鉴赏能力。赏读就是鉴赏性阅读,读者由“感知”阶段进入“认知”阶段。赏读重在“品味”文章的特点,逐层理解文章的内涵。赏读的关键是一个“悟”字。凡优秀文章,都不是“一眼见底”的浅薄之作,往往有很多意蕴可探觅,其中的奥妙之处又常处在可能与不可能、可喻与不可喻、似与不似之间,所以读者必须有“悟”性,要细细品味出其中的奥妙来。对于习作者来说,“悟”性需要有经验的人(如老师、家长、学长等)悉心引导,逐步积累。提高赏读能力。研读是在赏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悟”作品深藏着的人生精义和文体的营构真谛,这是一种用理智去审读作品的阅读方式。在这种阅读方式中,读者要对作品的意义、技法进行宏观的、理智的审视和鉴别,以便对作品各方面的价值作公允的思考与评判。(2)阅读鉴赏规律A 知彼与知己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仅是军事学上的真理,现代企业管理学上可借用的法宝,把它用到阅读理解学习活动上也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者要通过阅读这个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知彼知己”。所谓“知彼”,即要知道借鉴对象的情况,包括作家的写作宗旨与风格;作家写作的时代背景;文章的文体特征;文章在取材、命意、布局、格言、技法等等所显示出来的特征。所谓“知己”,即习作者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优势表现在那些方面,劣势表现在那些方面,针对自己的劣势作“扬长补短”的补救工作,制定有效的“阅读与习作”进修计划,有的放矢地加强阅读借鉴工作,以达到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目的。倘若不懂“知彼知己”的阅读规律,即使阅读了大量的名家名作,也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阅读与习作”这个前提下,习作者一定要按“知彼知己”的规律行事。而《阅读•鉴赏•评论》这本教材,旨在指导习作者如何掌握大学阶段常用文体的阅读与写作规律。习作者掌握常用文体的阅读与写作知识,必须有的放矢地把握好“知彼知己”的阅读规律。B 沿波探源与总-分-总作家的作品产生过程一般是:生活积累-选材立意-精心构思-语言表达。读者阅读鉴赏的过程则是:从接触文章的语言表达事实开始,从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入手,进而了解作家精心构思的特点。而后,再从作家精心构思的特点入手,仔细分析作家是如何选材立意,为什么那样选材立意。最后,还要从作家选材立意中追溯作家生活积累对其写作的影响。这是一种“沿波探源”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很好地捕捉到文章的特点(“知其然”)而且能够进一步体悟到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知其所以然”),这样阅读才能达到借鉴的目的。“总-分-总”的阅读方法亦很重要。第一个“总”是指阅读者从头到尾地将阅读文章统读一遍, 以获得一个完整的总体印象。这最初的印象只是一种“直感”,只是一些“喜欢”,“感动”或“反感”等情绪反应,心理态势,还谈不上慎密,系统,透彻。然而由于是第一印象,是最先印在脑海中的信息,所以往往新鲜、活脱、绝少带偏见,因此也很宝贵。读者要善于捕捉这第一印象。有了总体感觉后,要进行“部分”阅读。“部分”阅读时要对作品进行冷静,客观的思考,要辨析文章的文体特征,揣摩作家写作宗旨与文章特点(文意、文序、文色、文法等等)。对文章中的细节要格外关注,细节中往往融注了作家对人、对事、对生活的评判态度。分读时要做“眉批”,做摘录,并记下自己的感悟。此时还要注意捕捉文章的重点,思考文章的难点,把握文章的特点。分析工作做完后,再回到“总体”的阅读鉴赏上来,这时的“总体”与初读文章时的“总体”已大不相同。读者要将自己的心得,体验梳理清楚,把符合作品实际情况的理解,认识,判断确定下来,找准自己值得鉴赏的优势来。3、重点掌握阅读鉴赏的实际运用。通感:通感是指作品中诗人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觉的感受互相勾通来的一种技法,它可以增强诗人的想象空间,可以更完整、更生动、更新颖地捕捉意象、创作诗境,使诗的容量增大,并有立体的美感。如孟郊《秋夕贫居述怀》的开头两句:“卧冷无远梦,听秋酸别情。”“秋”风萧飒为听觉可感者,离“别”的思绪为意觉的表现,“酸”则为味觉可感者,诗人将听秋风而有离别心酸之感的描写由听觉、意觉、味觉互相沟通起来加以表达,这就使读者的感受也积极调动起来,更真切地体验诗人的抒情特点。4、重点掌握各种文学评论的基本特色。分析式评论,又称审美赏析式,是一种既尊重评论者的鉴赏,又尊重作品意趣的发掘的评论样式。它要求评论者充分、细致地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将作品深含的意蕴分析发掘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品的审美意趣、审美价值作合乎情理的评判。写作时,评论者要使论题集中,抓准评论对象的特点,分析要透彻,篇幅不宜过长。分析式评论的写作要注意:①重在“评价”评判作品的成就、意义、不足以及在文学史(或某个阶段、某种文学体裁)中的地位,论述其产生的影响、作用,给作家或作品以全面的评价。②重在“分析”对作品内容、写作特色侧重于解析与发掘,目的是向读者讲解作品,使读者能正确地把握作品的基本面貌。③重在“发挥”评论者通过对作品作由此及彼的联想,针对自己的某些感受加以生发,将作品的内容与评论者的想法相互交织,融会成一体。第六章:诗歌1、了解诗歌的含义和审美特征。2、了解自由体诗歌的鉴赏规律与创作要求。第七章:散文1、了解散文的含义及审美特征。2、了解散文鉴赏的规律与创作要求。如何才能够写好散文? 写好散文是写好其他文体的基础,加强散文写作训练,磨练扎实的写作功力至关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 要善于从耳闻目睹的日常生活、平凡事物中激发出智慧之光。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散文写作更为便利。第二、要写出真情,写出个性。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情”字,但情之最真、最痴、最自然者,莫过于散文之“情”。读到一篇动人的散文,会给人们“开缄论心”之感,仿佛走进了作者敞开的心灵,听他倾诉衷情,用真情感染读者。第三,要写出意境,写出时代特色。习作者在熟练写出真情的散文后,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提出高的标准,即要写出意境,写出时代特色。第九章:小说1、了解小说的含义及审美特点。(1)情节:所谓情节是指:作者精心结构起来,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生过程。它由一系列展示主要人物性格,表现主要人物与其它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它具有故事性,但又不同于故事,故事侧重于表现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情节则是作家从自己的审美意识出发对生活现象加以组织,侧重于表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说,凡情节都包含某种故事性,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能称为情节。因为情节中既有因果性,也有时间性,所以人们习惯上称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离不开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一方面使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到全面细致的表现,一方面使读者受到感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完整的情节包括: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加序幕和尾声)。强调前因后果要交待清楚。这是广大读者传统的审美要求与习惯,这种审美要求与习惯又影响了小说家的构思,讲究情节的完整性。短篇小说的情节(尤其是微型小说)原则上,讲求单纯性,头绪不要过多,但中、长篇小说必须讲究复杂性,因为生活本身是错综复杂的,主线、副线交织成复杂的情节,有益于刻画人物性格。(2)现实主义小说:指在作者创作宗旨和审美情感驱使下,用语言符合重铸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展示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构筑出广阔多面人生图画的一种文学体裁。3、解微型小说的创作规律。三、重点习题一、小作文 从小到大,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离不开老师谆谆教诲。请你给父亲、母亲或老师写一封感谢信。要求:1、字数 300 字400 字。2、感情真挚。3、符合书信格式。二、大作文阅读下面材料,请以《成功需要 》为题,写一篇文章,除不得写成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主题鲜明,材料新颖,结构完整,语言通顺。800 字1200 字。练习题答案(仅供参考)一、小作文(略) 答题技巧:我们给出的小作文都是应用文写作的范畴。应用文写作不同于平常的文学类文章的写作,需要大家多动动脑筋,多花些心思来思考应该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出彩的应用文。感谢信的格式要求是:感谢信通常由标题、称呼、正文、结语和落款五部分构成。1.标题感谢信的标题有这样几种样式:“感谢信”单独由文体名称组成;“致某某某的感谢信”由感谢对象和文体名称共同组成;“某某学校致某某街道办事处的感谢信”由感谢双方及文体名称组成。感谢信的标题一般要放在第一行的正中间2.称呼 开头顶格写被感谢的机关、单位、团体或个人的名称或姓名,并在个人姓名后面附上“同学”“大叔”“老师”等称呼,然后再加上冒号。 3.正文感谢信的正文从称呼下面—行空两格开始写,要求写上感谢的内容和感谢的心情。应分段写出以下几个方面:⑴ 感谢的事由:概括叙述感谢的理由,表达谢意。⑵ 对方的事迹:具体叙述对方的先进事迹,叙述时务必交待清楚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尤其重点叙述关键时刻对方给予的关心和支持。⑶ 揭示意义: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指出对方的支持和帮助对整个事情成功的重要性以及体现出的可贵精神。同时表示向对方学习的态度和决心。4.结语:写感谢信收束时表示敬意的话、感谢的话。如“此致敬礼”、“致以最诚挚的敬礼”“顺致教安”等。“此致”两个字和正文内容错行空两格,“敬礼”两个字错行顶格。5.落款:感谢信的落款署上写信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并且署上成文日期。前者在上,后者在下。写作感谢信的注意事项: 1.内容要真实:评誉要恰当感谢信的内容必须真实,确有其事,不可夸大溢美。感谢信以感谢为主,兼有表扬,所以表达谢意时要真诚,说到做到。评誉对方时要恰当,不能过于拔高,以免给人一种失真的印象。 2.用语要适度:叙事要精练感谢信的内容以主要事迹为主,详略得当,篇幅不能太长,所谓话不在多,点到为止。感谢信的用语要求是精炼、简洁,遣词造句要把握好一个度,不可过分雕饰,否则会给人一种不真实、虚伪的感觉。二、大作文(略)答题技巧:给材料作文写作,首要是认真理解题意,紧扣题意,不能跑题.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把 好的构思、好的句子和词语运用到作文中。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文字优美,表达方式恰当。另外还要做到卷面整洁、思路清晰、结构连贯。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