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畜牧业经营与管理》生猪价格波动及其成因

发布时间:2023-07-17 09:07:00浏览次数:28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 畜牧兽医 课程名称【编号】: 畜牧业经营与管理 【1009】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课程论文题目及要求《畜牧业经营与管理》课程围绕畜牧业生产方式、内部结构、经营管理畜牧业企业、畜产品市场 、以及畜牧业生产要素利用等介绍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请同学们从以下提供的参考题目中选择 1个,或者选择与畜牧业、畜牧业企业或企业相关的某一问题,自拟 1 个题目,独立撰写一篇课程论文。每篇课程论文总分 100 分。课程论文具体要求:1)字数 1500~3000 字,格式为一般 WORD 文档格式,宋体 5 号,不能照抄网络文字或者现有文献;2)内容紧扣题目,观点明确,论证有理,逻辑性强;3)若纸质卷则要求钢笔或签字笔书写,交打印稿者视为不及格。供学生选择 1 个题目的参考题目如下:1.家族式饲料兽药企业职业经理机制的建立策略2.成功创办自己的企业之思考3.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其实践形式4.饲料兽药企业选择中间商的技巧5.生猪价格波动及其成因6.发挥区域优势发展我国畜牧业的对策7.畜牧业经营决策效果提升的措施8.***县(镇、街、村)加强畜牧业计划管理的对策9.生鲜畜禽产品物流管理的关键对策10.畜牧业企业经济核算效果提升的对策生猪价格波动及其成因长期以来,在我国居民的肉类生产消费结构中,猪肉一直占主导地位。近年来,生猪价格波动剧烈,其不仅影响到生猪生产者、饲料企业以及生猪加工企业,影响着中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与普通消费者息息相关。本文分析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然后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价格;因素;波动作为世界养猪大国,生猪在中国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消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猪作为我国传统的肉类消费食品,其消费量占居民肉食消费量的 60%,生猪价格既关系着农民的收入,又关系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对国家食物安全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一、猪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一)供应因素一是生猪生产固有的生物周期,造成生产调整周期较长,很难与季节性变化的猪肉需求保持同步 。近 20 年来,我国大量引进和改良国外高性能瘦肉型猪品种,主要有大约克、杜洛克和长白等,这些品种的猪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高,生长周期比较一致,一个完整生产周期大约需要 18 个月,包括约 8个月的能繁母猪育成期、约 4 个月的母猪配种怀孕期、6 个月商品肥猪育成期。从最近一轮生猪生产波动情况看,2008 年 5 月至 20]1 年 3 月,全国能繁母猪的产能调整经历了从高峰过剩到相对紧缺的过程,周期约为 36 个月,大致相当于 2 个能繁母猪生产周期。二是疫病和管理导致生产性能的变化或死亡淘汰也会引起生猪产能的波动。一方面是生猪品种的变化引发繁殖性能的下降,主要是国内相对较低标准化饲养管理水平无法满足国外引进的高性能瘦肉型品种的要求,造成疫病增多,生猪整体生产性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母猪繁殖性能。另一方面是不同季节母猪繁殖性能变化,呈现冬春低、夏秋高的特点,导致相应产能的变化。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冬春季节气温偏低,部分养殖场户保温设施和措施不到位,导致仔猪流行性腹泻大范围暴发流行,造成了阶段性仔猪短缺,给年中的市场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二)需求因素一是我国传统猪肉消费习惯导致需求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一方面节日效应使猪肉消费需求出现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消费以鲜猪肉鲜食为主,甚至制作腌肉腊肉也大部分采用鲜肉,使得利用储存冻肉调节季节性供求矛盾的效果不大。根据对 2005—2012 年美国的猪肉产量与猪肉价格的分析,二者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一 0.39,表明美国的猪肉需求相对平稳,季节性变化不明显,价格变化主要受产量因素影响。相比而言,根据农业部畜牧业司定点监测数据显示,我国 2009--2012 年各月生猪出栏和活猪价格的月度变化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29,这表明我国生猪出栏高峰往往是价格的高峰,同时也是需求的高峰,且需求集中增加较多,高于供应的增加量,这也是短期内我国生猪生产很难与需求保持同步、价格呈现季节性波动的重要原因。- 1 - 二是居民收入、人口增长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也会对猪肉消费需求产生影响。2011 年,我国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猪肉消费比是 1.43:1,人均收入比为 3.13:1。这表明从长期看,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以及人口的增加,猪肉消费也将呈增长势头。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将影响短期内的猪肉消费量,主要与农民工外出就业情况、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开工情况等有关。二、猪价格波动的对策和建议一是稳定生产是调控的着力点。由于猪肉消费弹性不大且刚性增长,调节消费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生猪生产供应成为政策调控的主要手段。但对于类似生猪这种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主导资源配置的产业,政府调控政策也不应过度干预生产,调控目标不应追求持续增长,而应该是保持生产相对平稳,努力促进供需基本平衡,保障生产者的合理利益。二是强化信息预警服务。准确公开权威的信息是形成合理预期和指导生产的重要依据,其对产业平稳发展的作用甚于有限的政策投入,也是政府出手干预市场前应提供的基础公共服务。目前国内关于生猪和猪肉价格信息渠道很多,获得也比较容易,但是生产和消费数据渠道不多,生产者很难准确判断未来的供求形势。因此,应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的权威信息平台,及时动态发布生产、消费、库存等数据,为市场调节供需平衡提供参考依据。三是进一步完善调控预案,增强调控效果。《预案》是我国大宗农产品中施行综合预案调控的有益尝试,实践证明,3 次启动响应措施,对于保护生产者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目前预案调控手段比较单一,效果有限,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调控预案。一方面,适当降低二级响应条件,并在二级响应措施中增加母猪饲料补贴等直接刺激生产的手段,避免价格过度下跌导致生产衰退;另一方面,应明确猪肉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对困难群体和学生群体的补贴政策和标准等,使得预案能够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四是加强房屋出租的税收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自用房转为出租经营用房日趋普遍,对这一块税收管理要引起重视,首先要实事求是摸清房屋改为经营性用房的底子。其次,深入实际弄清公房转为经营性用房的情况,比如是房屋用于出租,还是用于本单位经商。五是加大个人所得税征管力度。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制度,主要是督促扣缴单位按照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履行义务,正确计算税款,足额扣缴税款,做到不漏扣不少缴。二是加强对高收入者税收的监控征管,对年收入 12 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建档监控,并实行双向纳税申报。三是对管辖区内的全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查,对未缴个人所得税的单位和个人的收入进行确认,看是否超过起征点,最大限度减少漏征漏管户。六是加大税收检查力度。一是克服畏难情绪。行政事业单位有的是行政领导机关,有的是行政职能部门,有的是经常工作联系单位,碍于情面,检查起来,往往难以深入,问题难以处理,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打破情面关系,大胆检查,秉公执法。二是突破“死角”,重点检查那些很少检查的单位,那些怕检查的单位。加强发票管理规范使用。以票控税是多年来税务部门税收征管的有效配套手段,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收费及服务性收入都应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税务发票(按规定可使用财政收据的除外)纳入正常管理,并实行严格的登记制。参考文献:[1] 李向丽,张艳红,刘继霞.分析生猪价格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3,(6):6.[2] 谭莹.中国猪肉市场总供给波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28.[3] 苗贺雨,孙艳华.生猪价格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7):28-28.[4] 赵静.我国猪肉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导师:白硕.:西南大学,2016.-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