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第四批次考核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2 09:07:21浏览次数:30
第四批次单选题题目说明: (10.0 分)1. 最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 C/N 为[[B ]。A.A:50:1B.B:10:1C.C:90:1D.D:25:1 纠错(10.0 分)2. 下面所列属于再生能源的是[ D ]。A.A:煤炭B.B:石油C.C:天然气D.D:沼气纠错(10.0 分)3.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主要在[A ]4 个养分库之间进行的。A.A:土壤、植物、畜禽和人类B.B:土壤、植物、畜禽和大气C.C:土壤、植物、畜禽和微生物D.D:土壤、植物、微生物和大气纠错(10.0 分)4. 能量利用的十分之一定律是由[C ]发现的。A.A:E.P. OdumB.B:V.E. ShelfordC.C:R.L. LindemanD.D:A.G. Tansley 纠错(10.0 分)5. 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转移,其浓度将是[C ]。A.A:逐级减少的B.B:变化不定C.C:逐级增大的D.D:各营养级之间相同而恒定的纠错(10.0 分)6. 下面哪种措施最有可能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C ]A.A:少耕B.B:免耕C.C:秸秆就地焚烧D.D:秸秆还田纠错(10.0 分)7. 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C  ]。A.A:有机农业B.B:生物农业C.C:石油农业D.D:自然农业纠错(10.0 分)8. 金属矿产资源属于[A ]。A.A:不可更新资源B.B:可更新资源C.C:社会资源D.D:工业产品资源纠错(10.0 分)9. 决定一定区域内动物和人口承载量的是[B  ]。A.A:热量B.B:初级生产量C.C:次级生产量 D.D:净生产量纠错(10.0 分)10.生物多样性的 4 个层次是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B ]。A.A:环境多样性B.B:景观多样性C.C:群落多样性D.D:种群多样性纠错(10.0 分)11.水体富营养化的后果是[A ]。A.A:由于藻类大量繁殖,死后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渔类因缺氧而死亡,使渔业减产B.B:由于藻类大量繁殖,使鱼类的食物增加,导致渔业产量增加C.C:对渔业产量没有影响D.D:使渔业产量忽高忽低纠错(10.0 分)12.酸雨主要是由哪种气体形成的?[ D ]A.A:二氧化碳B.B:一氧化碳C.C:甲烷D.D:二氧化硫纠错(10.0 分)13.生态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现象的是[B ]。A.A:生物量金字塔B.B:能量金字塔C.C:数量金字塔D.D:所有生态金字塔纠错(10.0 分)14.下面所列属于腐食食物链的是[C ]。A.A:青草→野兔→狐狸→狼B.B: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C.C:动物粪便→蚯蚓→鸡D.D:大豆→菟丝子纠错(10.0 分)15.以下哪个属于立体种养技术?[A ]A.A:稻田养鸭B.B:鱼鸭共生C.C:果粮间作D.D:林药间作纠错(10.0 分)16.下面所列属于直接工业辅助能的是[ c ]。A.A:石油B.B:机具C.C:化肥D.D:农膜纠错(10.0 分)17.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 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 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B]。A.A:a=b+dB.B:a>b+dC.C:a D.D:a 纠错(10.0 分)18.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D ]。A.A: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B.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C.C:海平面上升D.D:气温升高纠错(10.0 分)19.属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气相型循环的物质有[ A]。A.A:氮B.B:磷C.C:钙D.D:钾纠错(10.0 分)20.“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是由农业资源的[ D]所决定的。A.A:可更新性B.B:相对有限性C.C:稀缺性D.D:区域性纠错论述题题目说明: (10.0 分)21.论述题:1.试论述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调控途径。答: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调控的途径应围绕“扩源、强库、截流、减耗”4 个方面。(1)扩源初级生产所固定的太阳光能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流来源。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对太阳光能的捕获量。将尽可能多的太阳光能固定转化为初级生产者体内的化学潜能,为扩大生态系统能流规模奠定基础。例如,发展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合理轮作,组建农村复合系统,乔、灌、草结合绿化荒山、荒坡等,都是扩大生态系统基础能源的有效方法。(2)强库强库是指加强库的储存能力和强化库的转化效率,以保证有较大的生物能产出。具体包括 2 个方面:一是从生物体本身对能量的储存能力和转化效率考虑。例如:选育和配置高产优质的生物种类和品种,建立合理的农、林、牧、渔生物结构。二是从外界生存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考虑,加强辅助能的投入,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对太阳光能的利用效率和对生物化学能的转化效率。例如:通过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灌溉、机械耕作、设施栽培等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通过饲喂配合饲料改善饲喂环境、科学管理等提高畜禽的出栏率、产蛋率。(3)截流通过各种渠道将能量尽量地截留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内,扩大流通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化石辅助能的过分依赖。主要途径有:① 开发新能源。例如:发展薪炭林;兴办小水电;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② 提高生物能利用率。充分利用作物秸秆、野生杂草和牲畜粪便等副产品,将其中的生物能通过农牧结合、多级利用、沼气发酵等方法尽可能地用于生态系统内的转化。(4)减耗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无谓损失,发展节能、节水、节地、降耗的现代农业。例如:开发普及节柴灶、节能炉具;节水灌溉;立体种植;推广少耕、免耕;改进化肥施用技术;减少水土流失。2.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有哪些特点?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平衡?答: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主要在土壤、植物、畜禽和人类 4 个养分库之间进行的。(1)社会性。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大量的农产品离开农业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经济领域;而大量的农用物资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又作为辅助能量,源源不断地从社会经济领域投入农业系统。这种物质、能量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因不同的物质技术水平和农业经营方式而异,归根到底受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由此决定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2)高产性。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而,同自然生态系统下生物种群的自然演化不同,一些符合人类需要的生物种群可以提供远远高于自然条件下的产量。如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对太阳光能的利用率全球平均约仅 0.1%,而在农田条件下,光能利用率平均约为 0.4%,每公顷 4500~6000 千克的稻田或麦田光能利用率可达 0.7~0.8%。至于干物质产量,自然草地为 5~15 吨/(公顷·年),而人工草地(如禾本科牧草)为 10~20 吨/(公顷·年),麦类-水稻多熟制为 18 吨/(公顷·年),麦类-甘薯多熟制可达 20.1 吨/(公顷·年)。可见农业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较大的高产性能。这种特性也决定了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补充投入,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3)波动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群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通常只有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生物学性状诸如高产性、优质性等被保留和发展,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下才能得到表现。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或管理措施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它们的生长发育就会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而受到影响,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人类的选择还使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简化,系统通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而进行自我调节能力削弱。所有这些都会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或波动性。这也说明了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以减少这种波动性。通过实施一定的农业政策、应用一定的农业经济手段和农业技术手段进行。目的在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相对、动态平衡及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以便有效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持久而稳定地获得高产和优质的农产品。通常包括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两种方式。水利建设。直接调节如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和林业等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部门内部,如种植业中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之间的结构调整,以及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营造防 护林带、农业环境治理等。间接调节包括农产品运销、农业投资、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等有关措施。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