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4]《政治经济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8 09:07:09浏览次数:35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课程名称【编号】: 政治经济学 【9104】 B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一、问答题(请选择其中任意 3 题作答,每题 20 分,本题满分 60 分)1.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答:商品的二因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工人通过具体劳动将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同时工人通过抽象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分析: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具体劳动涉及到使用价值,使用价值 的概念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简而言之就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均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简而言之就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生产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生产关系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迟早要发生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答:劳动力成为商品具备两个条件:一、劳动力所有者是“自由人”,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他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外,必须一无所有,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凡是商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价值,都是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都是人- 1 -
类抽象劳动的体现。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使商品交换成为可能。而每一种具体商品的使用价值都是不同的,他们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正因为如此,才使商品的交换成为必要。4.简述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及意义。答:一、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1、不变资本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值。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将其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不改变原有的价值量,故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2、可变资本指的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变化的,从而转化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承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而不承认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二、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力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剩余价值生产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可变资本,是它(劳动力)使得价值发生增值,而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企业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三、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1、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阐明了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他垫支的全部资本创造的,更不是由其中的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即工人的劳动力创造的,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使剩余价值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 2 -
2、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真实程度。既然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因此在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当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更不应同不变资本相比,而是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3、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奠定理论基础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及其历史趋势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的分割理论,这些对于研究并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5.简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答: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结果;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同的利润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部门利润率趋势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二、论述分析题(共 1 题,共 40 分)1.简析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答: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 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