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学说 任务四 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
发布时间:2023-07-06 09:07:10浏览次数:47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政府绩效的创建和公信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绩效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良好的政府形象无疑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法宝。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政府绩效的创建。同时,政府公信力又是政府绩效创建过程中的一股活力因素,公众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可以减少政府绩效创建过程中的阻力,产生一种休戚与共、荣辱相依的情感。一、政府绩效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形象是一种社会资本,是政府本身的一项重要资源,对提升政府公信力大有裨益。政府形象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获得公众的满意和认可。一般来说,廉洁高效、公开透明、责任回应、务实创新等良好的政府形象构成了政府权威的合法性基础,是政府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够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其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培育出公众对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法宝,任何增进政府形象的行为都是建立信任的捷径。“像凯迪拉克一样好”和“像存在银行里的钱一样安全”这样的信誉都是靠多年的努力才得以建立的,无懈可击的信誉减少了建立信任的时间。“信任的原始基础是熟悉的特征的过去的记录。因此识别与记忆的能力成为这一机制的生理支点。但是仅凭这一生理上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政府绩效是一个包含经济、效率、效益以及社会公平等因素的综合性范畴。政府绩效是指政府在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中,在注重社会公平的基础上,能够积极回应公众要求,追求公众满意,以相同或更少的资源获得公共产出的最大化。政府绩效能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关注公平的价值,能满足公众期待,使公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得以提高,是政府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二、赢取公众信任有赖于政府绩效的创建取得公众信任有赖于政府绩效的创建,政府的管理重塑高绩效形象是公众对政府信任投入的重要源泉。如果政府树立了高绩效形象,自己的责任感也会增强,在公众中就有了威信和号召力,容易得到公众的信任与支持,公众愿意与政府达成更多的一致,政府的政策易于得到理解,政府的目标也能顺利地贯彻与执行。公众在内心形成政府的高绩效形象,就会在遇到困难时首先向政府求助,在陷入危机状态时团结到政府周围,在面临挑战时和政府齐心协力。1、政府绩效是一个公众满意度高的政府可以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现代政府治理的实质精神就是必须为公众服务,对公众负责,并时刻关注公众利益的平衡和实现。而且,现代政府所面临的竞争性生存环境也要求政府必须密切关注公众满意度,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服务来满足公众的需求。这就意味着现代政府必须以公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和评价政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公众满意度是公众对政府工作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状态,高绩效的政府应该是具有较高公众满意度的政府。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来评价政府绩效是构建现代政府绩效的必然要求。因为,以“公众本位”替代“政府本位”已经是一种大势所趋,政府绩效必将始终以公众满意作为其行为的
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执政为民”是当前创建政府绩效的思想基础。当然,政府肩负着社会整体规划和长远发展的重任,它也不能仅仅为了公众的满意而只顾公众眼前的、直接的、经济的利益。 2、政府绩效是一个有限而强大的政府政府绩效是一个有限政府。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政府的功能不再是无所不为的全能型管理,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型管理与服务。政府与市场或社会各司其职,有限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弥补市场失灵和提供公共服务。有限政府的高绩效可以从适度的政府规模、科学的政府职能范围、精明强干的政府机构人员等方面加以衡量。但有限政府并不是弱政府或低效政府的代名词。恰好相反,追求政府的有限性是期望利用政府的能力以低成本来满足公众的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推行各项改革政策。政府绩效体现了政府强大的能力,“一个政府的合法性取决于一个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存在的问题,即政府能力。”[4]一个强大而有能力的政府具有良好的战略管理能力、行政执行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能够保证政府运行的效率及处理关键性问题的速度。如果政府在维护和促进公众利益、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公众的实际问题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自然能赢得公众更高的信任。政府要以现代的公正理念作为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获得公众的认同和支持;保持较高的社会治理能力,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政府绩效,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运行;政府除了有权力有能力通过政策的制订及自身的转型实现强大的目的外,在实现过程中还要确保自己运行方式的合理性,避免以目的的正当性论证行为的合理性。三、创建政府绩效的思考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理念,政府绩效强调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注重责任,将公平置于重要的位置, 是对服务型政府、有限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公平型政府等治理理念的综合与深化。首先,政府绩效的创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百折不挠的努力。即使在面对众多批评,甚至在政府努力为社会公众服务却仍得不到公众的认同或赏识时,也要坚定创建政府绩效的决心和信心。政府绩效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善于抓住改革时机的政府。政府绩效应富有创新意识和灵活性,具有采取行动的倾向性,能够预测未来趋势并做出相应的组织战略调整。创建政府绩效不仅要对政府的工作方法和组织结构进行改革,还需对政府的服务对象、组织文化以及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改造,引入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进行宏观上的整体设计。政府确立明确的改革目标,并脚踏实地开展工作,都会激发起创建政府绩效的热情,政府的这种热情对于提升公信力无疑是一支强心剂。其次,政府绩效的创建有赖于政府对信誉的重视,也就是政府对其高绩效形象的维系。要促使政府有维护自身信誉的主动性,必须具备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根本措施在于使信誉保持较高的价值,信誉低会受到较高惩罚或损失,信誉高则可获取高收益。政府绩效需要引入风险激励机制,创造一种紧张气氛,在容忍平庸的环境中注入一种重
视优异表现的精神。选择一个能引起公众关注的外在威胁或外部竞争对手,使公众意识到为达成共同目标须与政府保持一致性,使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在外在威胁或竞争对手面前消失。可以说, 政府绩效的创建尤其体现在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上。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迅速放大,并被公众纳入评价的范畴,当然,危机状态下也极容易产生更高程度的不信任感。虽然危机公关能力是增强政府高绩效形象的重要途径,但是要让公众在政府面临困境或失败时仍保持较高水平的信任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最好还是让政府少处于危机之中。再次,政府绩效的创建需要重视领导艺术,领导人必须以值得公众信任的方式行事。领导艺术在激发政府绩效创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领导人必须具备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需要的特殊才能,有能力面对转型时期的各种挑战。如果领导人没有能力、言行不一、不关心公众,则非常容易毁掉信任。政府绩效的创建需要领导人的支持和促进,只有领导人认识到创建政府绩效的重要性,才可能不断促进建设。在这种情况下,领导人的魅力可以对公众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即使公众对政府施政的一些具体方式存在异议,即使政府遇到一些危机,公众也能与领导人所代表的政府同呼吸、共命运。最后,政府绩效的创建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每个人都能为这个过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事实上, 在组织的任何层次上都可以做出高绩效改革的决定。你不必一定是最高行政官或民选官员才能有效地改革。显而易见,管理部门会有更大的权力和资源来指导改革。但是中层管理人员或一线雇员同样可以做很多事情。虽然在等级制中职位影响着控制范围的大小,但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在他或她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提高绩效。”政府绩效应积极主动地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程度,以公众意愿作为第一价值取向,并建立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规则和程序。通过让各方广泛参与评价政府绩效,建构起立体的、综合的政府绩效评价机制,让服务对象监督、评判政府和公务员的工作。这种促进参与的政府绩效的创建过程,使得公众更能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投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对政府的支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