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模拟试卷二
发布时间:2023-10-20 18:10:11浏览次数:48模拟试卷二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入空格内。每题 2 分,共 20 分):1、教育学是研究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1898 年 京师大学堂 成立,基于师范教育的需要,开始开设教育学课程,大量引介日本 的教育学。3、___ 教学 ______ 是学校的中心工作。4、马克思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5、杨贤江于 1936 年撰写的 《新教育大纲》 ,成为我国最早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编写的教育学著作。6、我国教育目的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7、拔苗助长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 顺序性 规律。8、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爱弥儿》 。9、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道德教育进行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柯尔伯格 。10、2001 年 5 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启动新一轮继承教育课程改革。二、单项选择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 2 分,共 10分):1、美国教育史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人们将这一论点称为教育的( B )。A.社会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 环境起源论2、( B )于 1632 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著作。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卢梭 D.昆体良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传授,最早出现在( D )。A.英国 B.古希腊 C.美国 D.德国4、把评价看作是所有参与评价活动的人们共同建构统一观点的过程、提倡在教育评价中形成“全面参与”的意识和气氛,主张让参与评价的所有人都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是( D )教育评价观。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三代 D.第四代5、“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学习之母” 都说明教学必须贯彻( D)。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三、多选题(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 2 分,共 10 分):1、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有( ABCDE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教学策略 E.学习环境2、“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 ABCD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3、学业评价包括( ABCD )几个方面。A.常模参照 B.成长参照 C.标准参照 D.能力参照4、课程根据行政结构划分为( A B C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必修课程5、依据《教师法》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 ABCDEF ):A.教育教学活动权 B.科学研究权 C.管理学生权 D.获取报酬待遇权 E.民主管理权F.进修培训权四、解释下列名词(每个名词 5 分,共 20 分):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它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反映了一定社会群体对培养人才的总要求。2、范例教学:范例教学为德国学者瓦·根舍因所提出。他反对教学内容繁多而复杂,强调要精选一些基本知识和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因为最典型的事例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学生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主体,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管理体制、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制订是否完善,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进而对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4、实验研究法:教育实验方法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设,合理的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主动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索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法有助于验证教育教学理论的正确与错误、修订并生成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探讨新的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的可能性、以及指导推动教育改革实践,生成新的体制、课程、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等。五、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简述你对终身教育的理解。答:终身教育作为一个当代重要的教育思潮,被誉为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终身教育的思想是由法国人保罗·朗格朗于于 1965 年提出的,在《终身教育引论》中他指出由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速度如此之快,期望像以前那样,年少时去学校学习,毕业后从事一份几乎不再需要继续学习和变动的工作,这种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每个人在人生的任一阶段都需要学习,学习化社会的理念应运而生。“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既要求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终身教育要求打破现行教育制度中的一切已有界限,使人的一生成为受教育的一生,使整个社会成为“学习型的社会”。2、教育具有哪几种文化功能?答: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育的基本文化功能包括:(1)文化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要靠教育进行代代相传。(2)文化选择功能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知识浩如烟海、良莠不齐,被允许进入教育领域的必须是那些为社会认可的主流文化。学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实现的,它吸取文化的精华编成教材,传递给下一代。(3)文化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是教育,主要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功能。文化批判是指高等学校按照其最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作出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评价。也就是说,大学必须坚持自己作为一种主要的、高于新闻舆论的精神力量的权利,在狂热之中要保持平静,面对浮夸和媚俗,要保持严肃和理智,引领着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4)文化创新功能文化创新也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功能。在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通过培养创新型的高级人才、科学研究、融合各种文化等,起着摒弃陈腐落后的旧文化、创造和形成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文化的重要作用。3、学校教育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答:(1)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真正反映客观事物真理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同时,结合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学具有教育性。(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学用结合。(3)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感知教材,丰富感性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把生活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掌握知识的本质,形成科学要领。(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6)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长久保持并能熟练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7)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根据所传授的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及学生能力发展的顺序,循序、连贯的进行。教学环节要有序、教学时要突出重、难点等。4、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1)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新课程改革非常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具体表现为: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确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给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赋予新的内涵;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思想品德、性格意志、态度、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2)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一是强调课程结构的整合。在一门学科中提倡综合的生活体验、经验和能力,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新设综合学科,主要是一般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课。二是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强调学生的个人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强调当代生活,让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关注科学、文化的最新发展等。(3)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课程改革将着力点放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相关反馈与评价上。因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强调研究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同时改变课程的评价观,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建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协商关系等。(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与管理等方面通过制定有利于激发地方积极性的有关政策,实现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同时,以“渐进性”作为重要策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建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职责;在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基础上,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开发。六、论述分析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1、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参考答案提示】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面。良好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师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解、尊重、热爱学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集中表现为尊师爱生。热爱学生,能够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积极、愉快地情绪体验,使学生更加尊敬教师。因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与教师的学生观有着密切联系。所谓学生观,就是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表现为对学生的下述基本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发展的主体,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要正确认识并尊重这种不成熟性;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独特创造价值的人;学生是需要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具有求知的愿望;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护和尊重。什么都不想学、什么都学不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师树立了这样的学生观,并用它作指导来认识学生,就能正确地理解学生,就有了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思想基础,就能自觉地把学生放在与教师民主平等的位置上,就能自觉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努力为学生服务,关心学生,教好功课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值得受尊敬的条件。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通过学习,获得成长和发展是他们最主要的需要,取得成绩和进步是他们的强烈愿望。教师只有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和愿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教育实践表明,最受学生尊敬的是那些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情操高尚,特别是教学水平出色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由于本职工作做得好,满足了学生成长的愿望,学生就会从内心感激教师,佩服教师,尊敬教师。学生的这种情感又反过来感染教师,使教师更加热爱学生,更加敬业乐教。(3)严于律己,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师生之间往往存在思想、感情、管理、教学上的矛盾,在某种情形下甚至可能成为冲突,形成隔阂。由于教师在师生关系中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居优势地位,且又是成熟的师长,因而处理师生矛盾,教师必须严于律己,提高姿态。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平等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处理学生的错误行为时,应坚持和风细雨,耐心教育;妥善处理师生冲突,特别是当学生触犯了教师的尊严时,教师应宽宏大度;当教师本人犯了错误时,要勇于承认错误,诚心向学生表示歉意。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信任、尊重和欣赏,师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2、分析下面故事说明了什么教育观点?你是如何理解的?孟子的祖辈以农耕为主,家境非常贫寒。他家住在一个村庄的边缘,附近是一片坟地。孟子出于好奇,小时候常去墓间玩耍,看见人家埋葬死人,他就和一些小朋友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坑、哭嚎的游戏。孟母见此情景很担心,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成长不利,就搬了家。
孟家搬到城里的一条街上,附近是集市和商店,商人巨贾云集,一天到晚吆喝声不断。孟子住到那里后,又和小朋友学起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来。孟母感到这个地方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是又搬家了。孟家第三次住的地方是一个学宫的旁边。到这里来的除一些学生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学者。他们出出进进很有礼貌,早晚还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孟母高兴地说:“这个地方很好,有利于教育孩子。”孟家便定居在此。孟子住在这里,常到学宫旁看学生游戏,听老师上课和学生朗读,学习来往行人的礼貌动作,孟母看了十分高兴。直到他上学,孟母仍不放松对他进行教育。后来,他终于成为儒学代表人物。【参考答案提示】这是非常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常用来说明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成长的重大影响作用。为什么环境会对人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作用呢?首先,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它不断以观念的形态移植于人脑中,成为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源泉。人们接触的社会文化的不同,也就形成不同的心理内容和心理发展水平。其次,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他人的思想、言论、行动都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受到社会环境这个“看不见的手”的深度影响。在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中,不同的关系、地位将对人的需要、兴趣、情感、道德品质、智力及体力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产生影响。再次,社会意识形态也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人类历史借助语言文字,以科学、哲学、道德、艺术、宗教、风俗等形式保存的社会意识,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通过各种媒介影响着个体意识,成为心理发展的重要源泉。由于环境是人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为学生创设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文化等,努力实现环境育人。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夸大社会环境对人影响的决定性作用,因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兴趣、需要对客观环境作出反应。客观环境条件无论怎样,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都要有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才能实现。个人对环境的态度不一样,其发展的结果就不一样。譬如,“逆境”可以毁材但也可以成才。“重担抗不起来就是沉重的压力,抗的起来就变成了动力”,“出污泥而不染”,“君子群而不党”,“同流而不合污”,“威武不能屈”,等等说法,都说明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总之,教育者既要重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作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健康、安全、民主平等学习环境,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奋向上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才能培养能够适应未来各种环境变化的优秀人才。一味夸大孟母择邻而
处,强调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