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学真题基础知识

发布时间:2025-11-15 08:11:27浏览次数:8
2011 年度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中级)基础知识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 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1.不属于康复医学服务对象的是( )。 A.脑卒中后 10 天,病情稳定 B.脑外伤后运动正常但有认知障碍 C.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 D.心功能 3 级的心脏病患者 E.正在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答案】 E 【解析】康复医学服务对象有残疾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疾病或损伤及亚健康人群。2.胸椎包括的椎体有( )。 A.10 个 B.11 个 C.12 个 D.13 个 E.14 个 【答案】C 【解析】组成幼年时脊柱由 32 或 33 块椎骨组成节段性中轴骨架,包括颈椎 7 块、胸椎 12 块、腰椎 5 块、骶椎 5 块、尾椎 3~4 块。成年后,5 块骶椎长合成骶骨,3~4 块尾椎长合成尾骨。3.有关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正确的是?( ) A.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紧密关联,目前是结合在一起的统一学科 B.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无关 C.康复医学是物理医学的前身 D.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都是理疗 E.物理治疗与物理医学是同义词 【答案】A 【解析】国际上物理医学的治疗主体是运动和理疗,主要目标是针对各种临床疾病,达到消炎、止痛、改善躯体功能等目标。康复医学则强调采用综合措施,针对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障碍进行以改善、适应、代偿和替代为主要特征的治疗,达到提供生活独立能力和回归社会的目标。这两方面都是康复医学学科的主要工作内容。4.热的传递方式有( )。 A.传导、辐射、对流 B.反射、折射、散射 C.辐射、散射、对流 D.传导、对流、反射 E.辐射、反射、折射 【答案】A 【解析】热传递方式:①热传导:物体通过接触而传递热的方式。②热辐射:热源直接向空间发散热的方式。③热对流:依靠物体本身流动而传递热的方式。5.康复的最终目的是使( )。 A.残疾者痊愈 B.残疾者的功能完全恢复 C.残疾者恢复生活自理 45.偏瘫患者二级预防的最佳训练方法是( )。 A.早期肢体活动训练 B.步行训练 C.利手交换训练 D.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E.职业前的康复训练 【答案】A 【解析】二级预防指疾病或损伤发生之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防止发生合并症及功能障碍或继发性残疾的过程。例如在脑血管意外之后,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以预防关节挛缩,采取合适的体位避免痉挛畸形,定时翻身以避免发生压疮等。46.长期卧床休息和缺乏活动不会引起( )。 A.废用性肌萎缩 B.挛缩 C.骨质疏松 D.有氧运动能力减退 E.低钙血症 【答案】E 【解析】高钙血症是长期制动后常见而又容易忽视的水电解质异常,在骨折固定或牵引而长期卧床的儿童中,高钙血症的发生率可达 50%。其余选项均为长期卧床休息和缺乏活动可能造成的弊端。47.震动觉的传导是通过( )。 A.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B.压觉传导通路 C.视觉传导通路 D.锥体系 E.锥体外系 【答案】A 【解析】感觉传导通路包括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觉,又称深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48.肱二头肌反射的脊髓中枢在( )。 A.C2~C3 B.C3~C4 C.C5~C6 D.C7~C8 E.C8~T1 【答案】C 【解析】肱二头肌反射为上肢深反射的一种,是肱二头肌受突然牵引后所发生的急速收缩反应。其反射中心为颈 5~6 节,传导神经为肌皮神经。检查方法:患者前臂略旋前,肘部屈曲 90°,检查者将左手拇指放在其二头肌腱上,用叩诊锤叩击该拇指,反射作用为肱二头肌收缩。49.中枢性免疫器官包括( )。 A.胸腺 B.淋巴结 C.脾脏 D.肝脏 E.膜相关淋巴组织 【答案】A 【解析】中枢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是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是 B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和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是 T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产生胸腺激素,促进 T 细胞分化成熟。50.神经末梢兴奋与递质释放之间的耦联因子是( )。 A.Cl- B.K+ C.Na+ D.Ca2+ E.Mg2+ 【答案】D 【解析】递质释放过程:首先突触前末梢去极化,引起突触前膜中的电压门控性 Ca2+通道开放;使一定量的细胞外 Ca2+进入突触前膜。Ca2+内流起信使作用,Ca2+触发囊泡向前膜靠近、融合以致出现胞裂外排,将所含的递质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扩散越过突触间隙直接作用于它的受体引起突触后电位反应或通过第二信使起作用。51.软骨受压时粘弹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软骨的渗透性下降 B.组织间隙液体流动产生吸引力 C.软骨与骨性界面产生的剪切应力 D.软骨内胶原网状结构受到拉伸 E.承重相由液相转为固相 【答案】B 【解析】关节软骨具有黏弹性,当持续均衡负重或变形时,表现出时间依赖性,压力不变,随时间的延长,其形变增加。黏弹性源于聚合材料中长链分子滑动所产生的摩擦力,能导致内在能量的消散。组织间隙液体流动所产生的吸引力是软骨受压时黏弹性产生的主要原因。52.关于意志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意志对行为有发动的调节作用 B.意志对行为有抑制的调节作用 C.意志行动有明确的目的性 D.意志行动是认识的前提 E.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答案】D 【解析】意志行动的特点有①人类所特有的。②意志对行动有发动的调节作用。③意志对行动有抑制的调节作用;意志行动的表现特征:①意志行动是自觉地确定目的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认识是意志行动的前提。②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③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障碍)相联系的行动。53.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中的气体量是( )。 A.余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泡气量 D.闭合气量 E.补呼气量 【答案】A 【解析】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呼出的气量为残气量,也称为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为功能余气量,是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54.反映通气功能潜力的指标是( )。 A.肺活量 B.时间肺活量 C.每分通气量 D.肺泡通气量 E.最大通气量 【答案】E 【解析】最大通气量(MMV)指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呼吸的最大气量。反映通气功能潜力。55.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 A.吸气肌收缩 B.呼气肌收缩 C.胸膜腔密闭 D.胸廓扩张 E.呼吸道存在一定阻力 【答案】C 【解析】胸内负压又称胸膜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在整个呼吸周期中,它始终低于大气压,故亦称“胸内负压”。正常情况下,密闭胸膜腔内无气体,仅有少量浆液使胸膜壁层和脏层紧密相贴,两层间可以滑动但不能分开,这是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56.在人体体表标志中,腰膨大的中心点是哪个椎体棘突?( ) A.T12 B.Ll C.L2 D.L3 E.L4 【答案】A 【解析】腰膨大:①上界:第 10 胸椎棘突;②下界:第 2 腰椎棘突;③中心点:第 12 胸椎棘突。57.体内 NADPH 的主要来源是( )。 A.糖酵解 B.三羧酸循环 C.糖异生 D.丙酮酸羧化支路 E.磷酸戊糖途径 【答案】E 【解析】磷酸戊糖途径又称己糖单磷酸旁路或磷酸葡萄糖旁路。此途径由 6—磷酸葡萄糖开始生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 NADPH 和 5—磷酸核糖。磷酸戊糖途径的氧化相是细胞中 NADPH 的主要来源,由它可以产生 60%的所需 NADPH。58.位于脊髓中央呈 H 形的结构为( )。 A.白质 B.灰质 C.前角 D.后角 E.网状结构 【答案】B 【解析】脊髓灰质呈蝴蝶形或“H”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将左右两半灰质联在一起。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59.有关“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CF)”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用于残疾的评定 B.用于反映健康功能状态 C.可以用残损、残疾、残障表示 D.可以用残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表示 E.可以用身体功能、个体功能、社会功能表示 【答案】C 【解析】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是世界卫生组织于 2001 年 5 月通过的新残疾分类概念。用于残疾评定,可以用残损、活动受限、参与受限来表示。用于反映健康功能状态,可以用身体功能、个体功能、社会功能来表示。分类为研究人体与健康有关的功能状况提供科学依据。60.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生物学过程称为( )。 A.免疫 B.排斥 C.传导 D.激活 E.易化 【答案】A 【解析】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61.患者经过一定阶段的治疗和训练,已经完全了解病情,能接受现实,认为康复的意义不大,不愿再积极训练,这时患者的心理处于( )。 A.休克期 B.适应期 C.退让期 D.冲突期 E.抑郁期 【答案】E 【解析】62.乳头平面的感觉定位在( )。 A.T2 B.T4 C.T6 D.T8 E.Tl0 【答案】B 【解析】胸骨柄上缘为 T2,剑突下为 T6,季肋部为 T8,平脐线为 Tl0。63.神经系统的功能单位是( )。 A.神经元 B.神经胶质细胞 C.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D.神经元及其效应器 E.神经束 【答案】A 【解析】神经系统的功能单位是神经细胞,也称为神经元(neuron)。严格地讲,神经元即指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所有突起(轴突和树突)。64.任何运动都可产生( )。 A.葡萄糖 B.蛋白质 C.脂肪酸 D.乳酸 E.氨基酸 【答案】A 【解析】65.属于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是( )。 A.颅脑损伤 B.急性脊髓灰质炎 C.脑瘫 D.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E.脑炎后遗症 【答案】C 【解析】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是指在分娩结束前所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遗传性或分娩期所造成的伤害,如:脑性瘫痪、肢体缺如、脊柱裂、髋关节脱位、肌营养不良和遗传性髓性肌萎缩症等。66.右心室收缩时关闭的瓣膜是( )。 A.主动脉瓣 B.肺动脉瓣 C.二尖瓣 D.三尖瓣 E.肌性隔膜 【答案】D 【解析】右心室收缩时关闭的瓣膜是三尖瓣,左心室收缩时关闭的瓣膜是二尖瓣。67.胸椎的活动范围从上而下逐渐减小发生在( )。 A.矢状面 B.冠状面 C.横断面 D.轴性旋转 E.轴性上下 【答案】D 【解析】胸椎的轴性旋转范围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上胸段的活动范围为 8°,下胸段的活动范围只有 2°左右。68.甲状旁腺分泌不足时可引起( )。 A.粘液性水肿 B.呆小症 C.手足抽搐 D.突眼 E.易发生骨折 【答案】C 【解析】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激素,作用为升高血钙浓度。甲状旁腺分泌不足,血钙浓度降低,导引起手足抽搐。其它选项均为甲状腺分泌不足易导致的后果。69.最适于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是( )。 A.心输出量 B.每搏输出量 C.心率 D.血压 E.心动周期 【答案】C 【解析】在轻至中等强度运动时,心率改变常与运动强度一致。常以心率衡量运动强度的大小:低强度运动时心率增至 100 次/min;中等强度运动时可达 150 次/min,极量运动时心率可超过 200 次/min 以上。运动强度与心率的关系是临床上用心率来衡量运动强度的基础。70.原动肌包括。( )。 A.主动肌、拮抗肌 B.主动肌、副动肌 C.主动肌、固定肌 D.主动肌、中和肌 E.副动肌、固定肌、中和肌 【答案】B 【解析】原动肌是指发起和完成一个动作的主动作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叫主动肌,如高抬大腿动作中的髂腰肌、股直肌;而起次要作用的肌肉称为副动肌(或叫次动肌),如高抬大腿动作中的其余肌肉。71.颈椎特点不包括( )。 A.由 7 个椎体组成 B.脊椎中体积最小 C.活动范围最大 D.有 7 个横突孔,椎动静脉从中通过 E.常用第 7 个颈椎棘突作体表标志 【答案】A 【解析】颈椎共有 7 个,但第一颈椎(寰椎)没有椎体,故颈椎共有 6 个椎体。其余选项均正确。72.在排尿过程中,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 )。 A.排尿减少 B.膀胱逼尿肌收缩 C.膀胱逼尿肌舒张 D.尿道内括约肌收缩 E.膀胱颈平滑肌收缩 【答案】B 【解析】副交感节前纤维自脊髓 S2~4节段发出,随盆神经至膀胱丛,与膀胱壁的器官旁神经节或壁内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发出节后纤维支配逼尿肌。逼尿肌具有胆碱能受体,副交感神经分泌乙酰胆碱与其结合,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而排尿。73.脊柱各组韧带中抗张力能力最强的是( )。 A.黄韧带 B.后纵韧带 C.棘间韧带 D.棘上韧带 E.前纵韧带 【答案】E 【解析】脊柱前纵韧带抗张力能力最强,其次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后纵韧带,前纵韧带的最大破坏载荷是后纵韧带的 2.2 倍。前纵韧带的刚度最大,其次是后纵韧带,棘间韧带最弱。74.属于痛觉传导束的是( )。 A.薄束 B.楔束 C.视束 D.脊髓丘脑束 E.锥体束 【答案】D 【解析】疼痛信号经后根神经节传人脊髓后角,经中间神经元交换,然后在脊髓内经过多条传导束传递给高级神经中枢。这些传导束主要包括: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中脑束、脊颈束。75.成年人呼吸解剖死腔的容量为( )。 A.70ml B.90ml C.110ml D.130ml E.150ml 【答案】E 【解析】每次吸人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为解剖死腔,正常成年人其容积约 150ml。76.与右肾下端平行的椎体是( )。 A.第 12 胸椎 B.第1腰椎 C.第 2 腰椎 D.第 3 腰椎 E.第 4 腰椎 【答案】D 【解析】肾位于脊柱两侧,紧贴腹后壁。左肾比右肾高 1/2~1 个椎体,即左肾上端平第 11 胸椎,下端平第 2 腰椎;右肾上端平第 12 胸椎,下端平第 3 腰椎。77.铁磁性物质的特点是( )。 A.在磁场中被磁化后总磁场强度减弱 B.在磁场中不能被磁体吸引 C.磁导率远远大于 1 D.磁导率略大于 1 E.磁导率小于 1 【答案】C 【解析】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很高,远远大于 1,加入磁场后可被磁化使总磁场强度明显增强的物质,如铁、镍、钴及其合金等。78.两个神经元之间可传导信息的特化部位称为( )。 A.细胞膜 B.突触 C.树突 D.轴突 E.胞体 【答案】B 【解析】两个神经元之间以各自的细胞膜相隔,它们之间能传导信息的部位称为突触,突触是实现神经冲动传递的特化装置。79.桡神经沟一般位于肱骨干的( )。 A.上 1/3 B.中 1/3 C.上中 1/3 交界处 D.下 1/3 E.中下 1/3 交界处 【答案】B 【解析】肱骨体中部前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是同名肌的止点。后面中部有一自内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为桡神经通过的径路。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80.葡萄糖三羧酸循环开始于乙酰 CoA 和草酰乙酸合成的( )。 A.顺乌头酸 B.延胡索酸 C.柠檬酸 D.乳酸 E.苹果酸 【答案】C 【解析】有氧氧化开始于乙酰 CoA 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因此称为三羧酸循环,是机体获取能量的主要方式。81.关于外耳道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全部为软骨 B.全部为骨性结构 C.外 1/3 为软骨部,内 2/3 为骨部 D.内 1/3 为软骨部,外 2/3 为骨部 E.外 2/3 为软骨部,内 1/3 为骨部 【答案】C 【解析】外耳道为外耳道口至鼓膜之间的管道,全长 2.5~3.5cm,走行弯曲。外耳道的外 1/3为软骨部,内 2/3 为骨部,外面被盖皮肤。软骨部皮肤富有细毛、皮脂腺和耵聍腺,易于发生炎症,而且因皮下组织甚少,水肿时张力高,疼痛剧烈。82.关于超声波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A.频率越低,声压越小 B.频率越高,声强越大 C.频率越低,发散角越大 D.频率越低,传播速度越慢 E.频率越高,介质吸收越多 【答案】D 【解析】超声波声压与超声波的频率和振幅成正比,与声阻成反比;声强与超声波的频率的平方、振幅的平方、介质密度成正比;超声波的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发散角越小;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超声波的频率无关,与介质的弹性、密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有关;超声波的频率越高,介质对超声波的吸收能力越强。83.第二痛觉阶段的标志性感觉是( )。 A.压觉 B.振动觉 C.烧灼觉 D.锐痛 E.钝痛 【答案】E 【解析】从伤害性刺激到痛觉的产生,是经历一个短暂的不同性质的感觉过程,从触觉到锐痛的过程是痛觉的第一阶段,属于 Aδ 纤维兴奋,钝痛的出现为第二痛觉阶段,属于 C 纤维兴奋。84.构成肺叶的支气管属于( )。 A.一级支气管 B.二级支气管 C.三级支气管 D.四级支气管 E.五级支气管 【答案】B 【解析】左、右支气管在肺门分成第二级支气管,第二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叶,每支第二级支气管又分出第三级支气管,每支第三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段,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可达 23~25 级,最后形成肺泡。85.下坡行走时最易引起疲劳的肌群及其收缩形式为( )。 A.股四头肌、向心性收缩 B.股四头肌、离心性收缩 C.胭绳肌、向心性收缩 D.胭绳肌、离心性收缩 E.股四头肌与胭绳肌、等速收缩 【答案】B 【解析】86.关于光的传播,正确的是?( ) A.反射的光能与投射的光能相同 B.折射角等于入射角 C.光的吸收越多,穿透越浅 D.不同材质的反射罩反射系数相同 E.紫外线的有效穿透深度大于红外线 【答案】C 【解析】光被吸收的多少与穿透能力成反比,吸收愈多,穿透愈浅。不同物质对光的吸收不同。87.制动后,肌肉重量下降的趋势是( )。 A.早期下降慢,后期下降增快 B.早期下降最快,呈非线性指数下降 C.早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而后又增快 D.早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 E.始终保持线性下降趋势 【答案】A 【解析】肌肉固定出现的早期变化是萎缩,即整个肌肉重量下降。重量的下降是非线性的,早期下降最快,呈指数下降趋势。88.患者男,45 岁。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体检踝背屈肌力减弱,神经节段定位为( )。 A.Ll~3 B.L3~4 C.L5~Sl D.L4~5 E.Sl~2 【答案】D 【解析】89.下列有关医技工作的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A.辅助临床诊断 B.协助临床治疗 C.为临床医生提供数据 D.参与临床医生的综合判断 E.全程主导诊断、治疗和康复 【答案】E 【解析】医技科室旧称辅助诊疗科室,是指运用专门的诊疗技术和设备,协同临床科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疗技术科室。因为不设病床,不收病人,也称为非临床科室。按工作性质和任务,可分为以诊断为主的或以治疗为主的科室,还有以供应为主的科室。并非全程主导诊断、治疗和康复。90.首次提出为病家保密的道德要求是在哪部书中?( ) A.《伤寒杂病论》 B.《千金方》 C.《外科正宗》 D.《希波克拉底誓言》 E.《妙闻集》 【答案】A 【解析】二、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使用在考题前列出的 A、B、C、D、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与考题关系最密切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每个备选答案可能被选择一次、多次或不被选择。(91~93 题共用备选答案) A.等幅振荡电流 B.减幅振荡电流 C.脉冲等幅振荡电流 D.脉冲减幅振荡电流 E.等幅正弦中频电流91.振荡幅度不变的电流是 【答案】A 【解析】等幅振荡电流:振荡电流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得到不断的补充,各质点振荡的能量保持不变,振荡的幅度不变,这种电流称为等幅振荡电流。92.呈现有规律的脉冲波组的等幅振荡电流是 【答案】C 【解析】脉冲等幅振荡电流:呈现有规律的脉冲波组的等幅振荡电流为脉冲等幅振荡电流。脉冲波组出现的时间较间歇的时间为短。93.振荡幅度逐步减少至消失的电流是 【答案】B 【解析】减幅振荡电流:振荡电流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能量不断消耗而致耗尽,各质点振荡的能量也逐渐减少,振荡的幅度逐渐变小以致最后消失,这种电流称为减幅振荡电流。(94~96 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肌肉萎缩 B.关节挛缩 C.负氮平衡 D.骨质疏松 E.高钙血症94.制动期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蛋白质摄入减少,出现低蛋白血症、水肿和体重下降。称为 【答案】C 【解析】制动期间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产生多尿,尿氮排出明显增加,加上制动引起的食欲减退所造成的蛋白质摄入减少,可出现低蛋白血症、水肿和体重下降,此为负氮平衡。氮排出增加开始于制动的第 4~5 天,在第 2 周期间达到高峰,并一直持续下去。3 周卧床所造成的负氮平衡可以在 1 周左右恢复,但 7 周卧床造成的负氮平衡则需要 7 周才能恢复。 D.残疾者提高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 E.残疾者恢复工作 【答案】D 【解析】康复医学强调采用综合措施,针对患者或残疾者的功能障碍进行以改善、适应、代偿和替代为主要特征的治疗,达到提供生活独立能力和回归社会的目标。6.供应大脑的动脉是( )。 A.颈内动脉 B.股动脉 C.冠状动脉 D.锁骨下动脉 E.胫动脉 【答案】A 【解析】脑的血管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大脑半球的前 2/3 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的后 1/3 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7.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为( )。 A.脾脏 B.胸腺 C.腭扁桃体 D.舌扁桃体 E.咽扁桃体 【答案】A 【解析】脾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同时又是储血器官,并具有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吞噬致病微生物和异物,产生白细胞和抗体的功能。8.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为( )。 A.卵巢 B.子宫 C.输卵管 D.阴道 E.前庭大腺 【答案】A 【解析】卵巢为女性生殖腺,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卵巢左、右各一,位于子宫两侧的卵巢窝内。9.关于光谱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光谱位于无线电波和 X 线之间 B.红外线的波长最长,位于红光之外 C.紫外线的波长最短,位于紫光之外 D.红外线和紫外线为可见光线 E.光谱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答案】D 【解析】可见光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红外线的波长最长,位于红光之外,紫外线的波长最短,位于紫光之外。红外线与紫外线为不可见光线。10.引起疖、痈等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细菌是( )。 A.葡萄球菌 B.淋球菌 C.链球菌 D.肺炎球菌 95.关节囊内和关节周围结缔组织重构,软骨变薄,血管增生,骨小梁吸收,会形成 【答案】B 【解析】长期制动可产生严重的关节退变。关节囊壁的血管、滑膜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和软骨面之间发生粘连,出现疼痛。继而关节囊收缩,关节挛缩,活动范围减小。关节囊的缩短和关节制动于一定位置,使关节软骨接触处受压,关节软骨含水量下降,透明质酸盐和硫酸软骨素减少。慢性关节挛缩时,关节囊内和关节周围结缔组织重构,软骨变薄,血管增生,骨小梁吸收。96.制动后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属于 【答案】A 【解析】制动后肌肉萎缩:健康人石膏固定肘关节 4 周后,前臂周径减少 5%。制动后的 5~7天肌肉重量下降最明显。组织学观察显示,制动 7 天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变细,排列紊乱。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明显,有结晶体形成。(97~98 题共用备选答案) A.表层疼痛 B.深层疼痛 C.内脏疼痛 D.中枢疼痛 E.神经病理性疼痛97.定位准确、分辨清晰,多属于快痛或锐痛的痛觉常常是 【答案】A 【解析】表层疼痛是在皮肤和躯体黏膜的痛觉,是以 Aδ 纤维的传导为主,其特点是定位准确、分辨清晰,属于快痛或锐痛。98.神经系统原发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引起的疼痛为 【答案】E 【解析】神经系统原发和/或继发性损害、功能障碍或短暂性紊乱引起的疼痛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它属于一种慢性疼痛,疼痛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临床特征。(99~100 题共用备选答案) A.Babinski 征阳性 B.内收肌角 90° C.腹壁反射阴性 D.踏步反射阳性 E.踝阵挛阳性99.正常新生儿的表现不包括 【答案】D 【解析】100.1 岁正常婴幼儿的表现是 【答案】A 【解析】踏步反射在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6~10 周时消失。踝阵挛阳性一般见于锥体束损伤。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兴奋性亢进和神经官能症。Babinski 征见于锥体束病损、1 岁半前儿童可出现,余为异常。腹壁反射一侧反射减弱或者消失见于有颅内病变的患者比如说偏瘫患者。 E.大肠埃希菌 【答案】A 【解析】葡萄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导致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痈、毛囊炎)、内脏器官感染(如肺炎、脓胸、中耳炎)、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等。11.nm 的中文名称是( )。 A.毫微米 B.微米 C.纳米 D.毫米 E.厘米 【答案】C 【解析】波长的计量单位为米(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其换算方法为 1m=lOOcm,1cm=1Omm,1mm=1000μm,1μm=1000nm。12.动脉血压调节的主要相关因素是( )。 A.抗利尿激素 B.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C.肾血流量 D.肾小球功能 E.肾小管功能 【答案】B 【解析】肾素主要是由近球小体中的颗粒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使之生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使血管紧张素Ⅰ降解生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有强烈的缩血管、升压作用;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及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和排出钾,增加血容量,升高动脉血压。13.腰椎的椎体数目为( )。 A.3 个 B.4 个 C.5 个 D.6 个 E.7 个 【答案】C 【解析】正常成人椎骨包括颈椎 7 块、胸椎 12 块、腰椎 5 块、骶椎 5 块、尾椎 1 块。14.肌力训练属于( )。 A.言语治疗 B.作业治疗 C.运动疗法 D.康复工程 E.传统康复治疗 【答案】C 【解析】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理疗,是康复治疗最早开展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康复治疗。例如各种主动和被动运动(有氧训练、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等)和电、光、声、热、磁等理疗技术。15.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调节因素是( )。 A.副交感神经功能 B.交感神经功能 C.血糖浓度 D.血压E.食欲 【答案】D 【解析】胰岛素分泌最重要的调节因素是血糖浓度,血糖偏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分泌,副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分泌。16.患者的特殊心理需要不包括( )。 A.被认识和受尊重的需要 B.被接纳和归属的需要 C.接受信息的需要 D.安全和早日康复的需要 E.经济上得到支持的需要 【答案】E 【解析】患者的特殊心理需要包括:被认识和受尊重的需要、被接纳和归属的需要、接受信息的需要、适当活动与寻求刺激的需要、安全和早日康复的需要。17.在我国残疾分类中,残疾的类型不包括( )。 A.肢体残疾 B.内脏残疾 C.视力残疾 D.听力语言残疾 E.精神残疾 【答案】B 【解析】1986 年国务院批准《五类残疾标准》,1987 年全国抽样调查,包括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但没有包括内脏残疾。18.热源直接向空间发散热的方式是( )。 A.热辐射 B.热对流 C.热传导 D.热平衡E.热放散 【答案】A 【解析】热辐射指热源直接向空间发散热的方式。太阳向地球传递热的方式是热辐射。19.防止制动后肌肉萎缩的根本方法为( )。 A.神经肌肉电刺激 B.早期进行肌肉收缩活动 C.温热治疗 D.使用营养药物 E.生物反馈疗法 【答案】B 【解析】骨折后在石膏固定期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运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预防肌肉萎缩、减少关节功能障碍。20.安静状态下能通过细胞膜的主要离子为( )。 A.钠 B.钾 C.钙 D.氯 E.镁 【答案】B 【解析】细胞内外钾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主要对 K+有通透性,是使细胞能保持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基础。21.突触前抑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 )。 A.产生超极化 B.递质耗尽 C.释放抑制性递质 D.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 E.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 【答案】C 【解析】突触前抑制产生是由于突触前膜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导致;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产生超极化都是突出后抑制的机制。22.神经系统实现其调节功能的基本方式是( )。 A.兴奋与抑制 B.正反馈与负反馈 C.躯体反射与内脏反射 D.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E.神经内分泌调节与神经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是以反射的形式进行的,反射又包括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3.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 )。 A.兴奋性 B.抑制 C.兴奋 D.反射 E.反应 【答案】A 【解析】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如神经冲动的发放、肌肉的收缩、腺体的分泌等;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24.影响外周阻力最主要的因素是( )。 A.血液粘滞度 B.红细胞数目 C.血管长度 D.小动脉直径 E.小静脉直径 【答案】D 【解析】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根据 Poiseuille 定律:血管阻力 R=8ηL/(πr4),单根血管的阻力和血管直径的 4 次方成反比。25.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 A.紧张性收缩 B.容受性舒张 C.分节运动 D.蠕动 E.多袋推进运动 【答案】C 【解析】分节运动为小肠特有的一种以环行肌自动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包括收缩和舒张活动。在食糜所在的一段肠管上,由环行肌在许多地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成许多节段,数秒钟后,收缩的部分开始舒张,舒张的部分开始收缩,这段食糜又重新分节,如此反复进行,有利于食糜与消化液的混合及肠粘膜对消化产物的吸收。26.正常成年人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的正常值是( )。 A.O.48 B.O.58 C.O.64 D.O.84 E.8.4 【答案】D 【解析】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肺通气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 0.84。27.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前后平伸并与地平面互相平行的轴是( )。 A.矢状轴 B.额状轴 C.垂直轴 D.冠状轴 E.纵轴 【答案】A 【解析】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设立三个典型的相互垂直的轴。①矢状轴(前后轴):前后平伸并与地平面平行的轴。②额状轴(冠状、纵轴):左右平伸并与地平面平行的轴。③垂直轴(纵轴):与身体长轴平行,并与地平面垂直的轴。28.属于双轴关节的是( )。 A.滑车关节 B.车轴关节 C.鞍状关节 D.球窝关节 E.平面关节 【答案】C 【解析】双轴关节的关节有两个互为垂直的运动轴,并且能对此二轴作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的运动。包括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①椭圆关节:关节头为椭圆球面,关节窝为椭圆形凹面,可作沿冠状轴进行屈、伸和沿矢状轴进行展、收运动,还可作两轴交替的环转运动,如桡腕关节。②鞍状关节:相对两骨的关节面都是马鞍形,两者互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可作屈、伸、展、收以及环转运动,如拇腕掌关节。29.以下组织传导速度最慢的是( )。 A.房室结 B.心房肌 C.心室肌 D.浦氏纤维 E.室间隔 【答案】A 【解析】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窦房结内的传导速度低于 0.05m/s,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最慢,仅为 0.02m/s 左右,兴奋通过房室交界的时间长达 0.1s。房室延隔使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先后有序,协调一致的完成泵血功能。30.根据肌肉运动作用进行分类不包括( )。 A.原动肌 B.收缩肌 C.拮抗肌 D.固定肌 E.协同肌 【答案】B 【解析】肌肉根据运动作用分类可分为: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和协同肌。在不同的运动中,某块肌肉可担当原动肌、拮抗肌、固定肌或协同肌等不同的角色。即使在同一运动中,由于重力的协助或抵抗力不同,同一块肌肉的作用也会改变。31.温水浴的水温是( )。 A.26℃~33℃ B.34℃~36℃ C.37℃~38℃ D.39℃~40℃ E.41℃~42℃ 【答案】C 【解析】水疗法按温度分类分为:①冷水浴:水温低于 26℃。②凉水浴:水温 26℃~33℃。③不感温水浴:水温 34℃~36℃。④温水浴:水温 37℃~38℃。⑤热水浴:水温 39℃以上。32.可引起心率加快的是( )。 A.体温下降 B.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C.迷走神经活动增强 D.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E.血中肾上腺素浓度降低 【答案】D 【解析】心率受自主神经的控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增快;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心率减慢。影响心率的体液因素主要有循环血液中的肾上腺和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甲状腺素。此外心率受体温的影响,体温升高 1℃,心率将增加 12~18 次。33.关于需要的特点,错误的是?( ) A.是人的个性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B.是可以得到完全满足的 C.和人的活动相联系 D.具有永久的动力性 E.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答案】B 【解析】需要的特点:①需要是人的个性行为积极性的源泉。②需要永远和人的活动相联系。③具有永久的动力性(需要永远不会完全满足)。④需要推动了人的意志力的发展。⑤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34.正常肌张力的特征不包括( )。 A.具有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的能力 B.具有保持姿势不变的能力 C.能维持原动肌和拮抗肌间的平衡 D.在运动过程中不能变为固定姿势 E.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 【答案】D 【解析】正常肌张力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使相关部位变为固定姿势,其余选项均正确。 35.老年病人肺功能改变的特点不包括( )。 A.时间肺活量减少 B.功能残气量及呼吸储备功能减少 C.肺总顺应性明显降低 D.肺弹性回缩能力减弱 E.解剖和生理死腔无明显改变 【答案】E 【解析】老年病人肺功能改变中,解剖和生理死腔均增大,其余选项均符合老年病人肺功能变化特点。36.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A.运输氧气 B.消耗氧气 C.运输能量物质 D.运输激素 E.血液凝聚 【答案】A 【解析】红细胞缩写为 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37.神经—肌肉接头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是( )。 A.乙酰胆碱 B.多巴胺 C.肾上腺素 D.去甲肾上腺素 E.5—羟色胺 【答案】A 【解析】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神经为运动神经,运动神经属于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38.肩关节水平外展的主要动作肌是( )。 A.大圆肌 B.斜方肌 C.三角肌 D.冈下肌 E.肱二头肌 【答案】B 【解析】上提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和胸锁乳突肌,其中最重要的是斜方肌。39.脊柱运动的自由度数量为( )。 A.4 个 B.5 个 C.6 个 D.7 个 E.8 个 【答案】C 【解析】按照刚体运动学理论,椎骨的三维运动有六个自由度即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方向上的角度以及上/下、前/后和左/右方向的位移。其中三个为平动自由度,三个为转动自由度。 40.含胆固醇最高的脂蛋白是( )。 A.乳糜颗粒 B.高密度脂蛋白 C.中间密度脂蛋白 D.低密度脂蛋白 E.极低密度脂蛋白 【答案】D 【解析】血浆中含有多种脂蛋白,包括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VLDL 及 CM。其中含胆固醇最高的是 LDL(50%);含 TG 最多的是 CM(88%),其次是 VLDL(54%)。41.关于人格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具有整体性 B.具有组织性 C.具有纪律性 D.具有差异性 E.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C 【解析】人格是用来描述个体心理差异的,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标志。人格的特征有:整体性、组织性、差异性、相对稳定性。4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答案】A 【解析】反射是最基本的神经活动,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43.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时,家长应( )。 A.立即警告不要沾沾自喜 B.马上表扬、肯定 C.强调他还存在许多不足 D.不加理睬,让他自己认识到是小题大做 E.给他讲自己骄傲失败的故事 【答案】B 【解析】44.化脓性骨髓炎常见的致病菌为( )。 A.大肠杆菌 B.绿脓杆菌 C.结核杆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肺炎双球菌 【答案】D 【解析】葡萄球菌所致疾病大致分为两类:①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葡萄球菌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导致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疖、痈、毛囊炎)、内脏器官感染(如肺炎、脓胸、中耳炎)、急性骨髓炎、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等。②中毒性疾病:由金葡菌产生的有关外毒素引起。包括:食物中毒;毒性休克综合征;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假膜炎肠炎。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3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