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3《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9 12:11:13浏览次数:530283《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行为矫正原理与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心理学课程。它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又系统的有效方法。它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研究方法。本课程为开卷考试,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1、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根据题干,选择合适的选项,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可以采用直接选法、排除法等方法进行选择。2、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给出相关名词的基本含义。3、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无需展开论述。4、论述题(共 15 分)根据题干要求,回答要点,展开论述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1、行为改变的因素 遗传与成熟:先天因素 环境与学习:后天因素 2、行为的特征 (1)是一种行动; (2)具备自然尺度; (3)可观察和测量; (4)对环境产生影响; (5)受自然规律支配。:3、问题行为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什么是行为矫正? (1)行为矫正主要是依据学习原理(行为学习理论或认知学习理论)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矫治不良行为和增强良性行为)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2)行为矫正的目标: 增加期望的良性行为行为不足 减少不期望的过度行为行为过度 改变不适当行为行为不当 (3)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背景:学习理论 (4)行为矫正的假设 假设一:问题行为都是习得的。 假设二: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
正惩罚是一种基本的行为矫正技术,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一般而言,在实施前,应先考虑其他方法的可行性,只有在正强化的方法被证明无效的前提下,才能使用惩罚。在实际运用惩罚时,必须注意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选择好目标行为(二)选择好惩罚物(三)做好惩罚的准备(四)科学地实施惩罚(五)安全结束惩罚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假设三: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 假设四: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 (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 特点一: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矫正 特点二: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 特点三: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 特点四: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 特点五: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第二章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一、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A.何谓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结合行为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通过影响个体的内在认知可以改变个体外显的问题行为。 B.行为改变的焦点是什么? 它将行为改变的焦点房子个体的知觉、思想、感受、归纳、期望、信念、想象、自我言语及其他的内部心理活动上 C.认知行为学习理论的主要论点? 影响个体的情感和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认知过程的障碍。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是通过改变个体的不良认识以达到问题行为减轻或消除的一种思想和方法。 D.什么是不良认知? 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和思想,它们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问题行为。 E.认知行为矫正与一般行为治疗、精神分析的不同? 与一般行为矫正: 不仅重视不良行为的矫正,同时重视个体的认知方式的改变及认知 情感 行为三者的和谐与精神分析: 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非潜意识中的事件 二、社会学习理论 1、 班杜拉的基本观点 人类许多行为的学习来自于间接经验,其行为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也受制于个体认知因素的作用,并且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认知和环境。 2、 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进行学习 观察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关注的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习得和个体社会化的历程。第三章 强化 第一节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 1、强化:指有机体做出某一种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的过程。2、正强化与负强化
正强化,指反应之后所尾随的事件造成反应概率提高的现象。或者说,在一个反应之后呈现某一刺激,而使该反应的频率上升的过程。 负强化就是在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某一刺激情境种,个体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出厌恶刺激(惩罚物)的移除或取消,则以后在相似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率会提高。 3、差别强化 差别强化,就是具体的期望(良性)行为后面出现强化物而其他(不良)行为后面没有强化物的程序。第四章 惩罚 第一节 惩罚的含义与类型 1、惩罚: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2、惩罚物:指其呈现可以降低反应发生概率的事件。 3、惩罚过程的特点:立即性、情境性、复原性 4、正惩罚的定义 在行为反应之后立刻给予厌恶刺激,可以降低该反应的发生概率。 5、负惩罚的含义 就是在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积极刺激,可以降低该反应的发生概率。也就是说,某一刺激情境中,个体发出一种行为,结果可引起积极刺激(强化物)的暂时移去或部分取消,则个体在今后相似的情境中,该行为的出现率就会下降。6. 惩罚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有许多潜在的弊端和副作用 (一)不良情绪和攻击行为(二)逃避和回避惩罚情境(三)模仿惩罚(四)惩罚成瘾(五)惩罚升级(六)施罚者的心理困扰7.惩罚的注意事项(一)选择好目标行为和正强化一样,为了提高惩罚的效果,所选择的目标行为为具体行为表现(如擅自离坐、以头撞墙),而不是一般的行为类别(如课堂纪律、自我伤害等)。(二)选择好惩罚物和正强化一样,正惩罚也需要选择适当的惩罚物。一般说来,被惩罚个体对惩罚物的厌恶程度存在着个体差异。除考虑个体差异外,为了使惩罚有效,选择的惩罚物还必须有适当的强度,必须保证惩罚的效果“一次到位”,并确保惩罚的过程不会成为强化物。(三)做好惩罚的准备在选择好惩罚物之后,在具体实施惩罚之前,还必须认真考虑以下三个前提。只有确保能满足这三个前提,才能实施惩罚;否则,最好不要采用惩罚的方法。第一,寻找问题行为的替代行为,并对替代行为实施正强化。强化替代行为和惩罚不良行为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惩罚的效果,避免惩罚引发的副作用,防止“反弹”现象的出现,还可以发展适当的行为以取代问题行为。简言之,只有引导当事人进入所期望的良好行为情境,并强化这种良好的替代行为,他们才能最后根除不良行为。第二,尽量控制产生不良行为的情境出现,使不良行为的诱发因素减低到最小程度。不良行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要想彻底消除它,就必须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环境常常是诱发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要尽量控制引起不良行为的情境刺激,使不良行为的诱发因素减低到最小程度。第三,相关人员执行惩罚的态度和标准一致,否则使得儿童学会了刺激控制,在不同长辈面前表现不一,无法改变不良行为(四)科学地实施惩罚在保证上述前提的基础上,在正式实施惩罚时,还必须做到:1、及时实施惩罚;2、平静实施惩罚;3、连续实施惩罚;4、尽早实施惩罚(时机);5、惩罚不良行为和强化替代行为相结合;6、对问题行为实施惩罚时不能伴有强化;7、变化实施惩罚(方式);8、公平实施惩罚。(五)安全结束惩罚在惩罚效果比较稳定后,可以考虑将连续惩罚更换为间歇惩罚,并将认为的惩罚转变为行为的自然后果。第五章 消退 第一节 消退的含义与类型 一 消退的含义 消退: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体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但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 1 消退和惩罚的区别 2 消退的基本类型 第二节 消退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消退过程的特点: 渐进性、爆发性、恢复性。 消退爆发指一旦行为不再被强化,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等,经常在开始减少并最终消失之前暂时性的增加的现象。惩罚过程的特点: 立即性、情境性、复原性。 二 影响消退的因素 1 实施消退之前行为的强化特性 2 识别并确认维持行为的强化物3 控制和消除维持行为的强化物 4 应用行为的“自然结果” 5 强化良性的替代行为 DRO 第六章 刺激控制 第一节 刺激控制的含义与基本技术 刺激控制定义:指某一特定行为跟随某一特定的刺激而不是其他刺激的出现而出现。刺激辨别训练:个体学会某一刺激情境中做出某一特定的行为而在其他刺激情境中不做出这一行为的过程。 二、刺激促进的四种形式 1、言语指导促进个体行为表现的各种言语刺激,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自我指导和他人指导。 在现实生活中,当 SD 出现时,另一个人的言语刺激引起了当事人正确的行为反应,就是言语指导。 2、行为示范
行为促进,就是促经个体行为表现的各种示范动作。它既可以是完整的动作演示,也可以是局部的姿势提示。 3、身体引导 动作指导,指通过促进者与当事人的身体接触,促使当事人完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4、情境诱导 情境诱导是有意识地运用情境和场所来控制个体行为的方法。 利用情境诱导来矫正行为的类型: 1.重新安排现存的周围事物 ; 2.把活动迁移到新的地点; 3.人员的重新定位; 4.改变活动的时间。 应用情境诱导的基本原则: 情境诱导的使用比言语指导、行为示范和身体引导所受到的限制少很多。 在实际运用中,把个体尽量安排在已经以某种希望的方式控制了目标行为的场所和环境中要避免没有这种控制作 用的场所和环境安置。 确定是否需要把行为扩展到现在还没有对行为进行控制的场所中,如果需要,应采取适当的步子使其发生。 保证不需要的行为在引入的控制目标行为的情境中从不产生。第七章 塑造、渐隐与连锁 第一节 塑造 1、塑造的含义 1)塑造:就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步学会一个行为的过程。 2)有效运用塑造的原则 确定好目标行为 选择好起始行为 设定好塑造的步骤 把握好塑造进度 有效的进行差别强化 3)渐隐是指逐渐变化控制反应的刺激,最后使个体对部分变化了的或完全新的刺激作出反应。渐隐的目的:实现刺激控制的转移,帮助建立适当的刺激控制 有效运用渐隐的原则 确定好目标刺激 选择好起始刺激 设定好渐隐步骤 实施好渐隐计划 确定好目标刺激: 4)连锁的含义 把要求习得的整体行为分解为一个个紧密练习着的环节,即刺激-反应链,然后对当事人的行为链条逐一进行训练,并最终使之习得整体行为的方法。连锁的类型: 整体连锁、逆向连锁、顺向连锁
第八章 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1、条件性强化物:如果一个刺激本身不具有强化作用,而是通过和一个强化刺激(无条件性强化物或其他已被条件化的强化物)相联系才获得强化力量的,那么这个刺激称为条件性强化物。 2、凡是使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进行的行为矫正计划,就叫做代币系统。 代币系统实质上是一种符号性的强化系统,是对代币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应用,也称为代币经济或代币制度。代币系统不仅使得强化作用更加有效,使得反应代价容易实施,也有利于培养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 3、代币系统的不足 4、行为契约的实质就是建立一套以文字条款为形式、对目标行为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第九章 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1、行为维持的含义:维持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 2、泛化:指行为改变的效果延伸到与行为矫正方案不同的情境场所和时间范围。 3、行为维持:行为改变效果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 4、行为迁移:行为改变效果延伸到其他情境场所。 5、自然条件下行为维持的原因:经过某一强化过程发展出来的行为,有可能受到该情境中的其他强化所控制。 6、维持行为改变的主要方法 延缓强化 间歇强化 渐隐强化 自然强化 同伴支持 7、自我控制的含义 :当事人能对自己实施矫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估,并获得即时的强化或惩罚效果,那么,行为矫正的实施就不再依赖矫正者是否在场了,也不再局限于可以为他人客观观察的行为了,从而扩大了行为矫正的范围。 自我控制的方法与步骤 1)、刺激控制2)、自我监控3)、自我奖惩第十章 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 1、厌恶疗法: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厌恶疗法是一种抵制不良强化物的方法。它通过不良强化物和厌恶刺激多次重复配对出现,使不良强化物逐渐失去强化作用,同时诱发出和厌恶刺激相同的反应,从而获得厌恶特性。 这种方法又称厌恶制约法,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以毒攻毒”法。 有效运用厌恶疗法的原则 (一)慎用厌恶疗法 (二)慎选厌恶疗法 (三)科学实施厌恶疗法
(四)巩固厌恶疗法效果 2、系统脱敏疗法就是指在当事人处于全身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安排当事人想象自己处于所恐惧的刺激情境之中,并让当事人重不恐惧情境到最为恐惧的情境以小步子的方式渐进而缓慢的一一通过,从而减轻和降低当事人对原来所恐惧的情境的敏感性。由于当事人是逐渐想象自己处于从低到高的各种焦虑水平的情境,因此这一方法又称缓慢暴露法。 第十一章 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 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 (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的要求 必须明确实施矫正之前的基线水平和实施矫正之后的期望标准。目标行为必须是特定的,必须是客观的、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目标行为必须做到明确具体,才有可能针对问题行为选择合适的矫正方法、拟订出具体的矫正步骤。 目标行为的拟订应包括三点 ① 明确指出并命名全部的问题行为; ② 注明行为的改变方向。增加某一行为,还是减少某一行为; ③ 确定成功的标准,如 95%正确或 100%正确等。 (二)界定和分析不需要的目标行为 行为应予消除 行为应予减少 行为应予限制 (三)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 行为应予加强 行为应予发展 行为应予扩展 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 (一)观察和记录的意义 一个成功的行为矫正程序常常包括三个需要观察、记录的阶段即基线阶段,处理或矫治阶段、跟踪阶段。 基线阶段的任务是在治疗和教学前确定行为水平,以使矫正者或教师对所要矫正的行为有所了解。 在处理阶段过程中须坚持不断地对学生或病人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随时注意和监视行为的变化情况。 在跟踪阶段的行为改变继续作观察和评估。三、重点习题一、单选题1、厌恶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依据是( )。A、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B、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C、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D、精神分析理论2、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A、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B、回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习惯性行为和偶然性行为 D、习得性行为和非习得性行为
3、系统脱敏疗法的提出者是( )A.琼斯 B.华生 C. 沃尔普 D.艾森克4、赌博行为属于间歇强化的哪种?( )A.定比例强化 B.变比例强化 C.定时距强化 D.变时距强化5、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 A.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B.回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C.习惯性行为和偶然性行为 D.习得性行为和非习得性行为6、某儿童就餐时只是偶尔使用筷子和汤勺,更经常用手抓食,这种目标行为应如何处理 ?( )A.行为应予以限制 B.行为应予以发展 C.行为应予以扩展 D.行为应予以加强7、教儿童学会向别人借东西时说的话:“你能借给我一支铅笔吗?”在教这句话时,可以把整句话连起来教,并让儿童把这些不同的词连起来学:“你能借给我一支铅笔吗 ?”每当儿童说完这句完整的话时,就立即加以强化(或用言语或用实物),这样不断的反复练习,直至儿童能非常熟练。这种矫正方法是( )A.顺向连锁 B.逆向连锁 C.塑造 D.整体连锁8.在心理学界,对行为受什么因素影响决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班杜拉认为应该是( )A、个人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C、互动论 D、交互决定论9、小明先观察到老师踩在椅子上拿书架顶层的书,后来又看到妈妈踩在椅子上擦窗户,于是也就学会踩在椅子上拿妈妈藏在柜子上的糖果了。从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观点,这是属于哪一个模仿方式?( )A、直接模仿 B、间接模仿 C、综合模仿 D、象征模仿10.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阶段划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逐步达成目标的实验设计方式是( )A、倒返实验设计 B、多重基线设计 C、逐变标准设计 D、交替治疗设计二、名词解释1.问题行为2.负强化3、系统脱敏疗法三、简答题1.简述惩罚的弊端和副作用2.简述行为的特征3、请简述隔离的原则。4、行为治疗与行为矫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5、判断“按照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机理,新的条件反射必须与某种无条件反射相结合才能形成。”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并请说明理由。四、论述题如何使正惩罚得到有效运用?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2.A 3.C 4.B 5.A 6.B 7.D 8. D 9. C 10. C二、名词解释要点1. 指个体在行为上失去常态,并给他人造成困扰或妨碍自己生活适应的行为。2. 负强化就是在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的厌恶刺激,可以增加该反应的发生概率。3. 指在当事人处于全身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安排当事人想象自己处于所恐惧的刺激情境之中,并让当事人重不恐惧情境到最为恐惧的情境以小步子的方式渐进而缓慢的一一通过,从而减轻和降低当事人对原来所恐惧的情境的敏感性。三、简答题要点1.(一)不良情绪和攻击行为(二)逃避和回避惩罚情境(三)模仿惩罚(四)惩罚成瘾(五)惩罚升级(六)施罚者的心理困扰2.(1)是一种行动; (2)具备自然尺度; (3)可观察和测量; (4)对环境产生影响; (5)受自然规律支配。:3 隔离的原则隔离原则是:10 个字、10 秒钟、5 分钟。10 个字是指在实施隔离时,父母的要求要简洁明了,不要超高 10 个字;10 秒钟是指在问题行为出现后,就应尽快实施隔离,不要延缓超过 10 秒钟;5 分钟是指暂时隔离的时间不宜太长,以 5 分钟左右为宜。4、与行为矫正密切相关的概念是行为治疗。两者区别之处:行为治疗 行为矫正理论基础 巴甫洛夫学派 斯金纳学派使用者 精神科医生 学校与家庭情境 临床治疗室 自然生活环境实验基础 精神病人实验 动物和人的实验称呼 欧洲 美国 “行为矫正”是一个广义的用于,其应用范围要比“行为治疗”广;同时,由于行为矫正更多是建立在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本课程中采用“行为矫正”一词。5、错。这种由一个已经条件化了的刺激来使另外一个中性刺激条件化的过程,叫做高级条件作用。在高级条件作用中,条件作用的发生不再需要具有生物力量的无条件刺激的帮助。四、论述题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