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2018秋社会学概论 ( 第1次 )
发布时间:2023-08-14 10:08:44浏览次数:49第 1 次作业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分,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认为,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是()。A. 私有制B. 社会分工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 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是()。A. 道德B. 法律C. 习俗D. 宗教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吉登斯的( ) A. 社会批判理论B. 现象学社会学理论C. 沟通理论D. 结构化理论4. 居民小区常见的夜间巡逻志愿者队伍属于()。A. 公共部门B. 政府部门C. 第三部门D. 私人部门5.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变动的基本特征是()。A.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6. 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被称为( ) A. 语言B. 符号C. 词汇D. 语法7. 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A. 理解角色B. 领悟角色C.期望角色D. 角色集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转变体现在()。A. 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变B. 从“契约社会”向“身份社会”转变C.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代D. 从“现代社会”向“传统社会”转变9. 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A. 行政管理效率高B. 以人为本C. 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D. 对外界变化反应灵敏10. 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跃进这场“人类的伟大的革命性突变”被称为()。A. 现代化革命B. 工业化革命C. 信息化革命D. 全球化革命11. 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是( )A. 宏观控制B. 外部控制C. 制度化控制D. 内在控制12. 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的是()A. 唯名论B. 唯实论C. 功能主义D. 冲突论13. 只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异代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类型是()A. 联合家庭B. 主干家庭C. 核心家庭D. 残缺家庭14. 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 A. 理解角色B. 领悟角色C. 期望角色D. 角色集15. 组织决策的第一阶段是()。A. 情报阶段B. 设计阶段C. 抉择阶段D. 审查阶段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分,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1. 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A.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词汇B. 不同的语言有相同的意义C. 不同的语言有相同的对象D.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E.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发音方式2. 下列行为中哪些不属于社会行为()。A. “追星族”对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B. 口渴想喝水C. 过度疲劳时产生幻觉D. 受到伤害时对对手进行报复E. 小
学生受到老师表扬后更加努力学习3. 个人社会化的环境要素有()。A. 家庭B. 学校C. 群体D. 工作单位E. 社区4. 下列属于区位学理论的是()。A. 麦肯齐提出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过程理论B. 伯杰斯提出的城市格局的“同心圆”假说C. 霍伊特提出的“扇形理论”D. 哈里斯和厄尔曼提出的“多核心理论”E. 芝加哥学派的古典区位学理论5. 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A. 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B. 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C. 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D. 明确角色目标E. 成功扮演各种社会角色的能力6. 组织行为理论包括()。A. 梅奥的人际关系论B. 巴纳德的“组织平衡论”C. 麦克雷戈的“X 理论”和“Y 理论”D. “超 Y 理论”E. 渐进决策理论7. 丹尼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个广泛的概括,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A. 经济方面B. 技术方面C. 职业分布D. 制定决策E. 中轴原理8. 下列属于我国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的是()。A. 人口因素B. 自然因素C.地区发展因素D. 制度因素E. 政策因素9. 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包括()。A. 失范理论B. 冲突理论C. 文化传递理论D. 符号互动论E. 标签理论1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A. 一个人学命题B. 是一个社会学命题C. 是社会化的最高目标D. 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E. 是共产主义社会成员的成熟标志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15 分,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1. 定性分析2. 社会化3. 可持续发展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10 分,共 2 小题,每小题 5 分)1. 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2. 如何实现社会学中国化这一目标?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15 分,共 1 小题,每小题 15 分)试述转型期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特征。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 分,共 15 题,每小题 2 分)1. B 2. C 3. B 4. C 5. A 6. B 7. D 8. C 9. A 10. A 11. C 12. A 13. B 14.
D 15. A 二、多项选择题(30 分,共 10 题,每小题 3 分)1. ADE 2. BC 3. ABCDE 4. ABCDE 5. ABCD 6. BC 7. ACDE 8. ABCDE 9.ACE 10. ABCDE 三、名词解释题(15 分,共 3 题,每小题 5 分)1. 参考答案: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的一种分析方法。解题方案:理解定性分析的含义。评分标准:2. 参考答案: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解题方案:理解社会化的定义。评分标准:3. 参考答案: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解题方案: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评分标准:四、简答题(10 分,共 2 题,每小题 5 分)1. 参考答案: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是处于变革与创新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其二,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其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解题方案: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
评分标准:2. 参考答案:社会学中国化与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实现这个目标,首先,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第三,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四,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和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第五,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之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解题方案:评分标准:五、论述题(15 分,共 1 题,每小题 15 分)0. 参考答案: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转型时期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由于国家承担了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职能,国家和政府对建设现代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调节、控制与管理功能,因而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权威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加强。加强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权威,对推行现代化改革的措施与政策、维持社会稳定、避免由于变革而产生的强烈震荡来说,是必要的保证。其次,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新定位。由于我国经济改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在转轨的过程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一些新的地位结构要素如私营企业主阶层、企业雇工等相应出现,原有的社会群体如干部群体、工人群体、农民群体、知识分子群体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这些群体内部也出现了较大分化。这一切都意味着社会群体利益和社会群体地位结构体系,正处于一个重新组合和构建的过程中,所有这些变化,都将影响到这些群体在未来社会制度中的位置。最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及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是
中国共产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转型时期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最高标准和根本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一切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只有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才会具有生命力,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反之,如果一个制度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那么,必然被群众所唾弃,被历史所淘汰。解题方案: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主要有三个特征。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