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专题 形考任务一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0 11:07:24浏览次数:47形考任务一 教育心理专题一、名词解释(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题目 1 基因的显形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题目 2 遗传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 或者说造成亲子间和家族成员间的生物性状 的相似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表明人们看到了遗传造成相似性。而且 也造成相异性。题目 3 环境境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题目 4 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就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题目 5 图式皮亚杰的“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题目 6 平衡皮亚杰“平衡”概念有二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 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题目 7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 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 (她)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题目 8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 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换言之,当学生以同样 的方式去认识一种新事物时,叫做同化,打个比方,图式好比一个气球,同化好 比充气;充气使气球变大,却不改变气球的形状。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 一种新情境时,叫作顺应。顺应从套用原有的图式为开始,而以形成新的图式为 结束。 同
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的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 基本的机制。题目 9 依恋 依恋在心理学上可以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题目 10 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是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 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她)所在那 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信息文本二、简答题(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题目 1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基因的显性效应告诉我们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截然不同”的 差异性。 不完全显性的效应不造成“截然不同”,而只是程度不同。 按显性基因效 应,通过实例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 定近视的隐性基因, 则两人的隐性基因就可能组合起来,从而决定生出来的特定 子女是近视,这就产生了遗传造成亲子间在是否近视方面有差异。 按显性基因效应, 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 父母都不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 母一方的这个隐性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 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 近视的子女, 若与另一方的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 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 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的差异。题目 12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布鲁纳的 “学科基本结构” 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 学习中, 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很主张通过探索 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但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
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设计思想。题目 1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 发展的重要,他的儿童认知发展观可以公式化地归结为是不断地“由外向内”的 转化过程,也就是“内化”。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相当明白, 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信念。题目 1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安斯沃斯等人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 后来其他心理学家又确认了紊乱 型依恋,合起来共是 2 类 4 型。 (1)安全型;(2)回避型;(3)矛盾型, 又名反抗型;(4)紊乱型。四种依恋只有第一种是安全的,其余三种都属于不 安全的依恋。 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 (一) 做出自卑的解释, 结果心灰意冷; (二) 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题目 1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与差异。儿童游戏可分为 3 个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儿童这时才开始真正的社会互动。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题目 1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或者说“换位思考”。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阶段
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 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霍丽一定会救小猫,并且她的父亲也会高兴的。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 岁)。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比如认为霍丽的父亲如果不知道霍丽爬树的原因就会生气,但是如果知道了,就不会生气。阶段 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 8~10 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阶段 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 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这在书中有例子。阶段 4: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 12 岁~成人)。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信息文本三、论述题(共 5 道试题,共 40 分。)题目 17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 3 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
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她)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题目 18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含义。体现在: 一是皮亚杰独立于学校的教学来考察儿童认知的一般发展。因此,如果他的 理论是正确的, 那就为学校教学奠定了基础,坚定了我们关于教学的程度要以儿 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信念,从而不会去拔苗助长。 二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启发教师去思考, 通过怎样的具体 教学设计, 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来同化或顺应一个新样例。这样的思考是 与在我国目前颇为流行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接得上口的。题目 19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即和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或“扶助”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前二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 的智力作业。“跳起来能摘到果子”的说法就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因此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出很多儿童在成人或更加训练有素的同龄人帮助下,能够 不能独立应付的作业。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改变了传统的学校教学观。后者讲究作业难易适中,学生独立 ,因此学生的学习仍然局限在实际
达到的水平之内。但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针对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而教,重视教学发展学生的潜能。于是,最近发展区概念要求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于是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落实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就应该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它们稍微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形成冲突,以激励学生寻求教师的指点,开展同伴讨论,在相互合作中 这样的作业。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具体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的教师自己去探索。题目 20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几种方法。训练观点采择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 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 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 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 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 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 析与评论,为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题目 21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⑴ 他都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 德教育要重视道德观念的教学。 ⑵ 他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的启发是: 学校进行道德观念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 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 类的句式来做。 柯尔伯格和皮亚杰在研究中采用的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启发 我们的是: 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盾 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由。 ⑶他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活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 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