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八节 重点公共卫生问题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25-01-01 10:01:50浏览次数:5
  目录  CONTENTS  01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02 传染病  03 烟草控制  04 成瘾行为  05 伤害防控  0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高血压  1.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1)控制体重:超重与肥胖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中国人体质指数(BMI)的标准, BMI 在 18.5 ~ 23.9 范围者为正常体重;≥ 24 者为超重;≥ 28 者为肥胖。 我国 24 万成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BMI≥24 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体重者的 3~4 倍。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 者患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 3.5 倍。  2)合理膳食:膳食中摄入过量油脂可导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过多摄入的钠盐是导致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WHO 推荐我国每人每日食盐量摄入量不应超过 6g 。 膳食中的钾可以对抗钠的升血压的作用。钾的来源是蔬菜水果,高盐而蔬菜水果少的膳食会造成体内高钠低钾,会更加促进高血压病的发生。故提倡少摄入盐,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3)控制饮酒:长期大量饮酒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饮酒后,血压水平明显下降。  4)戒烟:吸烟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在短期内使血压急剧升高,吸烟量与高血压发病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随着吸烟量的减少,发生高血压的几率下降。  5)适量锻炼:有规律中等强度的有氧耐力运动是预防高血压风险的良好方法之一。  6)应对紧张刺激:各种内外紧张刺激因子会引起人体明显的主观紧迫感觉、相应的紧张行为和伴随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这些最终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如果长期处于此状态下,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性和器质性变化。  7)提高依从性:患者的依从性可表现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对医生提出的多种非药物治疗建议的依从性。由于药物不能根治高血压,只能控制血压,因此要求患者终身服用药物,切忌忽停忽用,特别是中度以上患者,即使症状暂缓解也不能停止使用药物。   2.目标人群与健康教育重点内容  (1)目标人群——分为四类:  1 )高血压病患者及其家属。   2 )高血压病高危人群:   具有数项行为危险因素或有遗传因素者。  3 )一般健康人群。   4 )社区领导者和决策者。   (2)不同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重点内容  1)高血压病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加强随访和管理,使其知道坚持从医行为的重要性;提高个人和家庭自我保健能力,预防病程恶化。  2)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消除或减少高血压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定期测量血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可避免的高血压患病风险。  3)社区人群健康教育:使儿童青少年树立全面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防患于未然;使成年人的知、信、行向有利于全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发现并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开展每年 10 月 8 日“全国高血压日” 宣传教育活动。  4)社区领导和决策者的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信息,让其了解高血压预防的重要性,预防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行方法,促使领导决策,使高血压预防成为全社会的行动,获得政策、组织协调、环境、舆论和经费的支持。   (3)自愿或强制戒毒:对已成瘾的人可以在戒毒所进行自愿或强制戒毒,即对吸毒者使用药物使他们度过急性戒断期。目前国内使用的药物有美沙酮、丁丙诺非或可乐定、洛非西汀等。  (4)利用规章制度控制吸毒:我国有关部门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毒品的法律法规,包括《关于禁毒的规定》、《强制戒毒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吸毒在我国是明令禁止的行为。对吸毒者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行政措施对其强制进行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强制戒毒期一般为 3 个月到 6 个月。     伤害防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概念  伤害是指造成身体的损伤,影响了正常工作,需要医治或看护。我国将伤害定义为“凡因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了正常活动,需要医疗或看护。  伤害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从1990-2020 年,全世界由伤害造成的死亡将会增加 65%,达到 840 万。我国人群伤害死亡率为 39.18/10万,占全部疾病死亡数的 7.45%,居死因顺位第 5 位;男性伤害死亡率是女性的两倍(大于);农村地区伤害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东、中、西部依次递增;伤害是儿童、青少年和劳动力人口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道路交通伤害为我国人群伤害第一位死因;溺水是我国 1~14 岁儿童第一位死因;跌倒是我国 65 岁以上老年人第一位伤害死因。 伤害造成了很多暂时和永久性的伤残,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和生命质量。  伤害的种类很多,按照造成伤害的意图分可分为故意伤害和非故意伤害。  故意伤害指有计划地自害或加害于他人所造成的伤害,近年来倾向于将这一类伤害统称为暴力。  非故意伤害指无目的(无意)造成的伤害,主要包括车祸(交通意外伤害)、跌落、烧烫伤、中毒、溺水、切割伤、动物叮咬、医疗事故等。使用这种分类方法应对伤害的意图做仔细分析。  有时同一种伤害可能是不同的意图所导致的,如中毒,可以是故意伤害(自杀或他杀),也可以是非故意伤害(误服)。本指南重点介绍下列几种非故意伤害。    交通意外伤害  交通伤害  1.交通伤害的高危人群特征  ( 1 )社会经济状况差。   ( 2 )年龄 15~44 岁。   ( 3 )男性。   2.交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内容  (1)驾车不超速;平均车速的上升与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以及碰撞后果的严重性直接相关。设定每小时 30km 的限速区可以减少碰撞危险,并且建议在弱势道路使用者经常出现的地区(如住宅区和学校)使用。  (2)严禁酒后驾车;酒后驾车会加大撞车的危险,以及由此导致死亡或者严重受伤的可能性。当血液酒精浓度高于 0.04g/dl 时,卷入撞车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将血液酒精浓度设定为 0.05g/dl 或者更低的法律,对于减少与酒精相关的撞车数量具有效果。  (3)驾驶摩托车需佩戴头盔:正确佩戴摩托车头盔可将死亡风险降低约 40%,将严重受伤风险减少 70%以上。当摩托车头盔法律得到有效实施时,头盔佩戴率可上升 90%以上。要求头盔符合公认的安全标准,在发生撞车事故时,确保头盔能够有效降低对头部撞击带来的影响。  (4)正确使用安全带和儿童安全座椅:佩戴安全带可使前排乘客的死亡危险降低 40%~50%,使后排乘客的危险减少 25%~75%。已经证明,强制性安全带法律及其执法情况对于提高安全带使用率十分有效。如果正确安装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将幼儿死亡减少 54%~80%。  (5)驾车禁止使用手机:驾驶员使用手机最近在全世界出现了大幅上升,这使人们日趋关注道路安全问题。由手机造成的干扰可以影响驾驶操作。驾驶员使用手机会延长反应时间(特别是刹车反应 时间,还有对交通信号的反应时间),保持正确车道行驶的能力下降,以及与前方车辆的距离缩短。使用手机的驾驶员卷入撞车情况的可能性是不使用手机的驾驶员的四倍。免提电话并不比手持电话的安全度高出多少。    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跌倒:指非自主、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  1.老年人跌倒的高危人群特征  ( 1 )我国城市老人跌倒死亡率略高于农村。   ( 2 )年龄越大,跌倒的危险越高。   ( 3 )老年女性跌倒发生率高于男性。   2.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  (1)人体内在危险因素  1)人口学与社会心理因素:如:年龄大、女性、独居、焦虑、饮酒和跌倒史等因素。  2)平衡功能和步态因素:平衡与步态的改变是老年跌倒和跌倒后发生严重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3)感觉神经和肌肉系统因素:感觉神经功能和骨骼肌肉功能的减退是老年人跌倒的常见原因之一。  4)疾病状况:患有某些疾病者容易发生跌倒,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体位性低血压、其他急慢性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高血压、低血糖、贫血和脑血管意外等慢性病,以及肺炎、尿路感染等急性病)。  5)药物使用:很多药物可以影响人的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方面,从而增加跌倒的危险。服用药物种类越多,发生跌倒的危险性越大。  (2)环境因素:不平的路面和照明不足是老年人跌倒最常见的原因。具体来说,室内环境的影响因素有:灯光昏暗或刺眼、地面太滑或不平、地面过软、障碍物、马桶过低或无扶手、楼梯过陡或台阶过高、椅子过矮或无扶手、鞋靴不合适等。  3.老年人跌倒的预防  (1)全面体检,分析和改善老年人自身内在的危险因素:评价老人容易发生跌倒的日常生活能力减低和其他危险因素。  (2)平衡与步态分析:有助于对患者进平衡和步态训练。  (3)适当的活动和锻炼: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肌力,预防跌倒,并增强抗骨折的能力。  (4)建立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生活环境。  (5)安全教育和健康宣传。    烧伤  烧伤 一般是指由于外界的热力所导致的机体组织损伤,主要是皮肤的损伤,严重者可伤及皮下组织、肌肉及其他组织器官。  1.烧伤的类型  (1)热力烧伤:是指由热液(水、油、汤等)、炽热固体、火焰、蒸汽和高温气体等作用于机体造成的损伤,人们习惯所称的“烫伤”是指由于热液(如沸汤、沸水、沸油)、蒸汽等所引起的组织损伤,是热力烧伤的一种。热力烧伤是最为常见的烧伤类型。  (2)电烧伤:包括电弧烧伤和电接触烧伤两大类。电弧烧伤是由于电源与人体之间形成电弧而产生的高热所造成的机体损伤。电接触烧伤是指人体与电接触,电流通过人体,由于电流的直接作用及内部产热所造成的烧伤。  (3)化学烧伤:是指由于化学物质的氧化、还原或“腐蚀”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皮肤及皮下组织细胞脱水,细胞内水肿以及真皮与表皮分离形成水疱或剥脱的现象。  (4)放射性烧伤:是指机体受到放射线外照射或放射性核素沾染而引起的急性皮肤损伤。由于放射线引起的组织变性、坏死是渐进的,因此放射性烧伤后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表现出典型的病变。  (5)复合性烧伤:是指机体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致伤因子的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烧伤。  2.烧伤的高危人群  (1)儿童:儿童具有年龄小,缺乏生活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具有善于模仿、好动、好奇的 特点,是烧伤的高发人群。男孩多于女孩,农村高于城市,多发生于夏冬季节,多发生在 1~3 岁年龄段。以烫伤多见。  (2)老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功能随之减退,可表现为反应迟钝,甚至智力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或干家务活时容易被烫伤。  (3)青年工人:由于年轻、工龄短、缺乏经验、粗心大意等原因,20-30 岁青年工人是烧伤 的高发年龄段。  (4)患者:某些疾病发作时因知觉丧失而被烧伤,如癫痫。此外,周围神经炎患者由于痛觉丧失,易因接触热源时间过长而被烫伤,糖尿病和麻风病患者有可能并发周围神经炎,成为烧伤的危险人群。  (5)酗酒、吸烟者:酗酒或在床上吸烟是发达国家中家庭火灾和烧伤的主要原因。  (6)弱智、精神异常者:由于弱智和精神异常者没有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和正确的行为准则,也是火灾的危险人群。  3.烧伤的环境因素  (1)居所:绝大多数烧伤都发生在居所,如煤炉、煤气罐、高压锅、热水瓶等家庭常用物品使用不当,此外,家用电加热器具、家用电器、蚊香、蜡烛等物品由于设备故障或使用不当引燃周围易燃物品引起火灾而造成的烧伤。  (2)工厂:工厂内的生产性热源、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场所如防护不当、生产者缺乏安全知识易发生严重烧伤或烫伤。  (3)农村:在空旷的场地容易发生雷击而致电击伤。  (4)公共场所:剧院、电影院等公共娱乐场所由于电线老化或装修材料问题易发生火灾而导致群死群伤。  (5)建筑工地:建筑工地的石灰池易发生烧伤、随便牵拉的电线易发生火灾导致烧伤。  4.烧伤的预防  (1)一级预防:防治烧伤发生。  1)安全教育:包括增强预防意识、培养责任心、烧伤预防知识的宣传。  2)改善环境:保持安全通道畅通、不随意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装修材料不得使用易燃材料、规范施工、公共场所疏散出口通畅。  3)特殊人群监护:高龄老人、儿童和患者必须有专人看护。  4)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范消防行为,有效预防火灾和烧伤的发生。  (2)二级预防:烧伤的院前处理。  1)现场急救:患者自救互救,争取时间迅速脱离致伤源,减轻伤情,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需积极进行合并症处理,镇静止痛,体液治疗。  2)烧伤患者的转送: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必须迅速转送到就近的医疗单位。  (3)三级预防:烧伤的康复治疗。  5.严重烧伤患者的康复治疗包括下列六方面内容:  1)功能康复:达到生活自理。  2)容貌康复:使患者迈出家门,走向社会。  3)心理康复:针对不同时期的心态,适时地开展心理康复。  4)体能康复:使患者体力恢复,以实现功能改善。  5)职业康复:使患者功能改善、体能恢复到能重返工作岗位。  6)社会康复:帮助其消除自卑、以平和的心态走向社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根据 2006 年 1 月 8 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阐述如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突发急性传染病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鼠疫以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    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为突然发生,发病很急,甚至事先没有预兆,因而较难做出能完全避免此 类事件发生的应对措施。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表现为病情严重、发病人数多或病死率高。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到相当的群体而非个别人或少数人。 发病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已知或者尚未查明的共同原因。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速度很快,危害因素可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迅速扩大影响范围,造成 更多人受害。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应急处理往往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 因此,应急处理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责任,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指挥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通力协作,妥善处置。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明原因只是暂时未有调研结果。 由此说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根本上说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作用  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WHO 指出,健康促进是公共卫生的核心功能,它对于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威胁人民健康的因素同样是有效的。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其应对策略大致可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建立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 从中央到地方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构,建立和实施综合性的、主动的长效机制。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应加强卫生法制建设,制定一系列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强化行政职能,改革和完善监测系统,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完善卫生监督及执法体系,从法律上保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控制。  3.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救治队伍  应急预案是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时刻准备着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原则和精神,从中央到省、市、局部地区,某些行业单位都要制定和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预案和应急机制。同时预案体系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各级预案应体现应急联动的特点,规定事件发生单位和社区负有先期管理的第一责任。  4.社会动员,部门参与群策群防群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发动群众,动员促使部门间的紧密合作。  5.健康教育策略 加强健康教育是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减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事件中和事件后的工作可归纳以下几点:  (1)迅速有效的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活动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关键环节,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与相关专家一起,在引导公众理性地面对风险中发挥主导作用。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培训机制:健康教育者与有关部门协作,在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部署下,制订培训规划,编写培训教材,提供培训师资:  1)医护人员的全员培训:重点在疾病的发现、报告、防护、密切接触者的管理等。一般由专门机构负责,健康教育可在人际沟通、医患关系等方面配合培训。  2)专业人员培训: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定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身和公众应对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和演练,并把该内容纳入整体培训体系,作为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组成部分。  3)公众的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公众既是救护的对象,亦是自救救人的主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处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群众能否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应对的能力,将直接关系到能否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损失。  (3)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提供心理救援服务。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帮助人们重新获得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心理平衡状态,阻止 极端应激事件所致后果的恶化,通过及时处理心理危机,使人们失衡的认识和情感反应趋于稳定,促进心理健康重建,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  心理危机干预首先应评估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目标人群分为普通人群、重点人群。普通人群是指目标人群中经过评估没有严重应激症状的人群。对于普通人群要采用心理危机管理的措施,利用大众媒体向灾民宣传心理应激和心理健康知识和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  重点人群是指目标人群中经过评估有严重应激症状的人群。对重点人群要采取“稳定情绪”、“放松训练”、“心理辅导”技术开展心理危机救助。心理危机干预的核心是“谈话”,它应用的是健康传播中人际传播技巧。  【例题】国际上评价烟草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含量的三项指标是  A.尼古丁、焦油、烟尘   B.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  C.焦油、尼古丁、潜在致癌物  D.二氧化碳、尼古丁、焦油  E.一氧化碳、烟尘、尼古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是国际上评价烟草燃烧产生的有害物质含量的三项指标。  【例题】以下不属于高血压行为危险因素的是  A.紧张刺激  B.缺少锻炼  C.从医行为不良  D.遗传因素  E.吸烟『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遗传因素不是高血压的行为危险因素。  【例题】对慢性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期限一般为  A.1 年  B.2 年  C.5 年  D.10 年  E.10 年以上『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对慢性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期限一般为 5 年。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的终生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障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全球糖尿病(主要是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做好保健。  1.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不管是 1 型还是 2 型糖尿病,其遗传因素的作用均很肯定。  (2)病毒感染与自身感染:病毒感染后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  (3)肥胖是 2 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素之一。  (4)饮食与体力活动:长期进食高热量、低纤维的食物,同时体力活动过少能导致肥胖,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2.糖尿病的干预措施   ( 1 )普及防治知识 :让大众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识,动员高危人群积极参加糖尿病的筛查。  ( 2 )积极治疗糖尿病 :患者应按医嘱服药。患者需进行饮食控制和适宜的运动,控制体重,需坚持自我监测血糖。同时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焦虑和悲观的思想。  ( 3 )预防并发症 :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症状,定期进行血糖和尿糖监测,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定期检查眼底、眼压。鞋袜要合脚、卫生、透气,防治神经和血管病变,不用热水烫脚。要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传染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的 ,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WHO 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一致认为,当前艾滋病防控仍应以健康宣传教育为主,通过社会广泛参与及不同利益人群的合作,增强全民对艾滋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才能实现 AIDS 的防控目标。  1.艾滋病健康教育目标人群  ( 1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 2 )高危人群,一般指卖淫嫖娼者、吸毒者、同性恋者、受劳动教养的人员以及性病患者、艾滋 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亲属;  ( 3 )重点人群,指年轻人、流动人口、宾馆或服务行业人员、长途汽车司机;   ( 4 )—般人群:指普通社会大众。   2.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  ( 1 )危害的严重性 :艾滋病有着一些与其他传染病不同的特征,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一种新型传染性疾病,有以下特点:  ①普遍的易感性;  ②威胁的长期性;  ③控制与治疗的困难性;  ④资源的消耗性。  此外,由于艾滋病主要发生在性活跃的青壮年,而青壮年是国家主要劳动力、兵员的重要来源,青壮年数量与质量的下降直接影经济发展,并削弱国防力量。  ( 2 )可预防性 :艾滋病虽然可怕,但它是可以预防的“行为性”疾病,导致该病传播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人类自身不良的性行为、吸毒行为等。  ( 3 )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预防   1 )性传播 :经性传播的途径可分为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两类。在性传播途径上有以下预防 HIV 感染的措施,即所谓“ABC”措施。  ① A (abstinence)——禁欲。主要指的是不发生婚前性行为,而非要求人们终身不与人发生性关系。  ② B (be faithful)——忠诚。指忠于配偶,一辈子不与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   ③ C (condom)——安全套使用。  2 )血液途径传播:   ①尽量减少输血和血制品,必须输血时要使用经过 HIV 抗体检测的血液和经过严格消毒的输液器。   ②避免不必要的静脉注射。静脉注射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具,不要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具。  ③不与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牙刷等,尽可能避免使用容易刺破皮肤而又公用的工具。  ④从事人工授精,接触血制品、治疗和护理艾滋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应认识到其工作有感染 HIV 的危险性,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医源性感染。  3 )母婴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母亲在妊娠后,血液中的病毒可以通过胎盘直接到达婴儿体内,也可在分娩、母乳喂养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婴儿。母婴传播的概率全球估计约为 30%。预防母婴垂直传播应提供以下基本信息:  ① HIV 感染妇女要使用高质量安全套,避免非意外妊娠;   ② HIV 感染妇女要在孕期、产时和产后使用抗病毒药物;   ③ HIV 感染妇女所生婴儿出生后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④提倡人工喂养。  在教育公众认识传染途径及其预防的同时,必须让公众了解不会感染艾滋病的途径:  ①在工作和生活中与艾滋病患者和 HIV 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 、 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② HIV 不会通过马桶、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   ③咳嗽和打喷嚏不传播艾滋病;  ④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  4 )关爱和不歧视 :关爱和不歧视 HIV 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重要策略。所谓社会歧视是针对某社会群体的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积极鼓励感染者和患者参与和合作是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歧视的行为包括:  ①强制性 HIV 抗体检测;   ②拒绝为 HIV 感染者提供相应的医疗;   ③拒绝为 HIV 感染者提供就业、教育、住房、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及其他社会性服务;   ④剥夺 HIV 感染者为求学深造或寻求庇护而旅游和移民的自由;   ⑤对 HIV 感染者强行隔离或拘留;   ⑥有意地泄密,如不经本人同意将情况告诉其领导或其他人;  ⑦强迫感染 HIV 的孕妇流产。   5 )自愿性艾滋病病毒咨询和检测 :自愿性艾滋病病毒咨询和检测(VCT)指人们在经过咨询后能对 HIV 检测与否做出明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检测前的咨询、自愿性检测、检测后咨询、检测后医疗关怀服务及精神关怀与社会支持服务。  3.艾滋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施内容  (1)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倡导与培训。  (2)完善艾滋病控制的法律、法规、政策。  (3)加大健康教育广度和深度。  (4)科学地开展高危人群、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5)加强防治艾滋病队伍的建设。  (6)制定性病、艾滋病健康促进规划。  (7)广泛地开展 HIV/AIDS 的监测。    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消耗性的传染病,结核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引起疾病取决于两个方面,即结核菌的毒力、数量以及人体的防御反射和人体对结核菌的易感性。人体各个器官都可能患结核病,其中以发生在肺部的肺结核病(tuberculosis)最为常见。  肺结核病是一种顽固的慢性传染病,不及时、不规范、不彻底的治疗可导致疾病复发、恶化,不规范的服药又可能产生结核菌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很多困难,从而使病人成为慢性传染源。呼吸道感 染是肺结核的主要感染途径,飞沫感染为最常见的方式。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的痰液。健康人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而受感染。感染的次要途径是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少量、毒力弱的结核菌多能被人体免疫防御机制所杀灭。  结核病的发生发展是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卫生服务因素和行为生活方式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与行为生活方式有关的因素不能忽视。如:  ①日常生活中随地吐痰、与人面对面的大声说话,吐沫横飞,打喷嚏不捂鼻口等,如这些行为为痰涂片检查阳性的肺结核病人所为即危害很大;  ②新生儿没有按照免疫规划的要求接种卡介苗;  ③居室环境拥挤,没有注意开窗通风;  ④自觉有了症状仍不能及时就诊,以致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  1.结核病健康教育目标人群  ( 1 )结核病人   ( 2 )医务人员   ( 3 )密切接触者   ( 4 )普通公众   ( 5 )学生   ( 6 )流动人口   2.结核病健康教育内容  (1)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及增强免疫力、降低易感染等,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基本原则。卡介苗可保护未受感染者,使受感染后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痊愈。有效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对已患病者,能使痰菌较快阴转,但在其阴转之前,尚须严格消毒隔离,避免传染。治愈排菌患者,有助于控制传染源及改善疫情。  确诊病例应及时合理化疗或介绍至结核病防治机构接受督导化疗,定期随访,直至痊愈。对肺结核患者进行登记,加强管理。卡介苗(BCG)是活的无毒力牛型结核菌疫苗,接种后可使人体产生对结核菌的获得性免疫力。其接种对象是新生儿,可以预防新生儿粟粒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等重症结核病。卡介苗不能预防感染,但能减轻感染后的发病与病情,故卡介苗对于成人预防结核病的意义不大。  (2)结核患者:结核患者作为结核病的受害者,针对他们的教育重点在于结核病的基本症状、如何就诊、治疗管理的基本知识、规范治疗的益处以及国家免费治疗的政策,让他们切实做到依从规范的治疗。  (3)医务人员:无论是作为通常状况下首先接诊结核病可疑症状者的医生或报告、转诊病人的责任人员,还是发现和实行督导化疗管理的实施者,医务人员都应该是掌握最准确知识的人,这样他们才能不仅做好正确诊断和自我防护,同时向病人及相关人员进行正确的健康教育活动。  采取的主要教育活动方式是对他们进行业务和健康传播能力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治水平。  (4)密切接触者:由于结核病是传染病,因此作为最直接的接触者,他们自身存在着患病的极大可能。他们可能是病人的家属、朋友、同事等,他们可以对病人接受治疗和管理发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5)普通公众:普通公众作为最广大的结核病知识受众,也是结核病患病的潜在人群,他们应当接受到最简单明了的信息,从而在发生结核病可疑症状时及时就诊。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群可以进一步细分,如按性别、年龄、民族等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  (6)学生: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学生时期形成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会对他们一生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通过学生对家长进行结核病基本知识的宣传,向家庭和社区辐射,可以提高当地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促进不良行为的改变,对预防结核病的发生可产生较大的影响。  (7)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通常来自结核病疫情较高的农村地区,是结核杆菌感染率高的群体,由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结核病发生机会大大增加。因此,专门针对流动人口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活动非常必要。     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引起肝炎的病毒主要有 5 种,按照顺序分别是甲型肝炎病毒( HAV )、乙型肝炎病 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丁型肝炎病毒( HDV )和戊型肝炎病毒( HEV ) ,它们感染人体后分别可以引起甲型肝炎(甲肝)、乙型肝炎(乙肝)、丙型肝炎(丙肝)、丁型肝炎(丁肝)和戊型肝炎(戊肝)。由于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病毒科并且有其各自独特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五种主要的肝炎病毒都能引起急性肝炎。  1.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目标人群  ( 1 )病人;   ( 2 )高危人群;   ( 3 )医务人员;   ( 4 )流动人口;   ( 5 )普通公众。   2.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内容  ( 1 )危害的严重性 :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主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HAV 和 HEV 能引起急性自限性疾病,由于这两种病毒经粪 - 口途径传播 ,因此它们在许多环境卫生欠佳的中低收入的国家流行。HBV、HCV 和 HDV 还能产生慢性感染,在许多中、低收入的国家,这样的持续感染是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这些疾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及一种常见的致命性肿瘤——肝细胞癌。  ( 2 )可预防性 :病毒性肝炎虽然流行广泛,但它是可以预防的疾病,通过有效的疫苗接种可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 3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1 ) HAV 和 HEV 主要从肠道排出,经粪 - 口途径传播 ,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或者摄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  2 ) HBV 常见的传播途径是在围产期由母亲传给孩子,或使用未消毒针头进行医疗注射,还可以通 过性传播、注射吸毒者共用针头传播。另外,使用未消毒的器械进行纹身、刮痧、包皮环切、体内穿刺以及针灸治疗也能传播 HBV 。 HDV 是缺陷病毒,因此只有在感染了 HBV 之后才能感染,它的传播方式 与 HBV 相同。   3 ) HCV 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 ,重复使用医疗注射针头及在输血时使用未经筛查的血液,也可以通过不安全注射、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HCV、HD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4)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甲肝和戊肝:①甲肝疫苗接种后能产生保护性抗体,可以有效地保护高危人群,对流行区和将要进入流行区的高危人群应鼓励尽快接种甲肝疫苗。戊肝目前虽有疫苗生产,但效果不佳,不能推广使用。②对于普通人群应做好宣传教育,鼓励大家搞好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在流行地区要做好宣传工作。③甲肝和戊肝病人一经发现确诊后应立即向当地传染病监测部门报告,并隔离病人,对周围接触人群进行病原学检查,防止大的暴发流行,对病人所使用过的器具、衣物要进行及时的消毒。同时应对接触者进行甲肝和戊肝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  2)乙肝和丙肝:①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投入使用,是预防 HBV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目前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等)。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 3 针,按照 0、1、6 个月程序,即接种第 1 针疫苗后,间隔 1 及 6 个月注射第 2 针及第 3 针疫苗。HCV 由于是 一种容易变异的病毒,不能通过疫苗接种进行预防。②由于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母婴途径传播,因此,对普通人群应进行乙肝、丙肝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大力推广安全注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等。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刹须刀和牙具等用品。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消毒或使用一次性用具。  ③由于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HBV、HCV,因此应对普通人群进行传播与非传播途径的科普教育,正确对待病毒携带者和病人,开展反“歧视”乙肝、丙肝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④ 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 HBsAg 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 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对于高危人群应及时进行疫苗接种。医务人员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中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防止医源性感染。  ⑤对于患者和携带者,各级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肝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应注明是急性或慢性乙肝。建议对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 HBsAg、抗-HBc 和抗-HBs 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该 3 种标志物均为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患者和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及从事国家法定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应加强随访,定期体检。  烟草控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吸烟的危害  1.吸烟和被动吸烟的概念 现在吸烟者指现在吸烟的人(包括每日吸烟者)。被动吸烟者指曾经在任何一个场所暴露于燃着卷烟末端散发出的或吸烟者呼出的烟雾的不吸烟者。我国是世界上吸烟人数最多的国家,现在吸烟者超过 3 亿人,约占世界吸烟者总数的 30%。烟草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健康负担,我国每年有约 140 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此外,我国还有大约 80%左右的非吸烟者遭受二手烟暴露的危害。  2.烟草的主要有害成分 纸烟烟雾中含有 3800 多种已知的化学物质,有害成分主要包括尼古丁、焦油、潜在性致癌物、一氧化碳和烟尘。它们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包括: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使人体产生成瘾作用(如尼古丁)、对人体有致癌或促癌作用、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如一氧化碳)。国际上评价烟草有害物质的含量,通常采用烟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三项指标。  3.烟草对健康的危害  (1)吸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吸烟是肺癌的最主要病因,危险程度与每天吸烟量、持续吸烟时间和烟草中焦油和尼古丁含量有直接关系。  2)吸烟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不吸烟者 70%。  3)80%~90%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由吸烟引起。  4)吸烟与口腔、喉、食管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与膀胱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症有关。  5)吸烟与消化道溃疡和卒中、动脉硬化、外周血管病及其他血管疾病有关。  (2)被动吸烟的危害:被动吸烟是指不吸烟者每天暴露于烟雾环境之中,无意或被动吸入由于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 15 分钟。 其危害在于:  1)母亲吸烟对胎儿的影响:吸烟妇女导致低出生体重婴儿、流产、早产及胎儿、新生儿死亡的增加;导致胎盘早期剥离、早期出血等并发症的增加。  2)对儿童的影响:父母吸烟与其 2 岁以下儿童的呼吸道疾病有密切关系;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增加儿童猝死的几率;是中耳炎的危险因素。  3)对成年人的影响:引起眼刺激、头痛、鼻部症状、咳嗽及过敏反应;加剧患有心、肺疾病和过敏反应患者的症状。被动吸烟者可增加患肺癌和心脏病的危险。    吸烟行为的干预  烟草依赖疾病是一种慢性成瘾性疾病,指带有强制性的使用与觅求烟草,并于戒断后不断产生再次使用倾向的行为方式。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并确认烟草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帮助吸烟者戒烟是控烟措施中的一个主要内容。现以“行为改变阶段模式”为例,介绍如何根据吸烟者意愿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  1.没有戒烟意愿 还未考虑戒烟,甚至对戒烟反感的吸烟者,一般不愿知道吸烟的害处,这时给予过多的吸烟危害劝告可造成逆反心理,因此这阶段不必在干预上花太多的精力,仅是让他们去思考吸烟的利弊,并告知他们在需要时可以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2.犹豫不决阶段 吸烟者往往知道吸烟的危害想戒烟,但又担心戒烟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这时 需要帮助吸烟者澄清并解决一些困惑问题。干预的方法在于开诚布公地和吸烟者讨论吸烟的利弊,启发“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认真听取吸烟者的意见,允许吸烟者在戒烟前有充分时间考虑是否戒烟,让吸烟者自己做出抉择,让其产生戒烟的动机主动戒烟。  3.准备戒烟阶段 这时吸烟者开始向亲朋好友做出戒烟的承诺,并向别人咨询戒烟的事宜,寻找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并制订戒烟的时间。此时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包括同事、朋友和家属的支持,确定在戒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正式戒烟阶段 需要提供更积极的干预方法,帮助克服戒断症状并给予支持,目的是为吸烟者提供戒烟方法及告知如何巩固戒烟效果。下列方法供参考。  (1)行为技巧  1)推迟:如想吸烟,将吸烟的时间推迟,是降低由戒烟引起的焦虑及恐慌最有效的方法。  2)躲避:别人吸烟时离开。为避免诱发烟瘾,暂时离开吸烟的场所。  3)避免:在戒烟最初的两周避免接触主要的刺激物和场所,如会见吸烟的朋友、参加聚会、避免生气等,即回避吸烟的机会。  4)分心:分散注意力。想吸烟时可以通过打电话、饮水、散步、淋浴等活动分散注意力。  5)支持:得到来自周围人、家人、社会的支持。  (2)认知策略:戒烟者应提醒自己吸烟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回忆周围由于吸烟而生病的人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增强自己戒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  (3)替代疗法:对于烟瘾较大或戒断症状较严重的吸烟者可以采用替代疗法,常用的有尼古丁口香糖等。  (4)药物戒烟:为非尼古丁替代疗法,选用什么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5.预防复吸阶段 戒烟后复吸十分常见,是行为改变模式过程的一个阶段。确认造成吸烟的高危状态,制订长期预防复吸的计划。复吸者应总结造成复吸的原因,以避免复吸再次发生。    常用戒烟药物及使用  WHO 建议使用的一线辅助戒烟药物,均具有可靠的提高长期戒烟率的疗效,包括:尼古丁贴片、尼古丁口胶糖、尼古丁舌下含片、尼古丁喷鼻剂、尼古丁吸入剂、安非他酮缓释片和尼古丁受体拮抗剂 - 伐尼克兰。WHO 建议使用的二线辅助戒烟药物可乐定和去甲替林,在一线药物无效时可考虑使用。  1.尼古丁替代治疗(NRT)  (1)尼古丁贴剂:选取清洁、干燥、无毛、没有伤口的部位,最好贴在躯干的部位,或是贴在臀部上。每天都需换新的部位贴。  (2)尼古丁口胶剂:开始慢慢嚼,变软后再含在颊部,任其慢慢吸收。口嚼片使用时和一般口香糖不同,咀嚼到有辣味时,表示尼古丁已释放出来,这时应将嚼片含于颊部,由颊部吸收,约 3 分钟后没有辣味时再重新咀嚼,如此反复再加上自我调节每片可维持 1~1.5 小时左右。  (3)尼古丁舌下含片:尼古丁舌下含片是目前国际上的较新剂型,符合抽烟者的习惯,服用方便,避免口胶用药时的复杂技巧要求。剂量规格是 2mg/片,渴求吸烟时即含 1 片。起始剂量是 1~2片/小时。注意需舌下含化,注意:不得咽下或咀嚼。  (4)尼古丁喷鼻剂:当吸烟者有吸烟欲望时,头稍微后仰,将制剂喷入鼻孔,尼古丁可通过鼻黏膜吸收。注意:喷鼻时不要用鼻吸气或吞咽。  (5)尼古丁吸入剂:尼古丁吸入剂为非处方药。初始剂量一般为 6~16 支/日,通常每喷 1 次需呼吸 20 分钟后再喷下 1 次。  2.缓释盐酸安非他酮 该药不含尼古丁,亦具有较强的尼古丁依赖抑制作用。150mg/片,每天1 片先吃 3 天,之后每天 2 片,分两次吃,中间间隔 8 小时,可持续 7~12 周。至少在戒烟前 1 周就要开始使用。  3.尼古丁受体拮抗剂-伐尼克兰 伐尼克兰能有效阻断尼古丁对 α4β2受体及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的充分激动作用,在戒烟日之前 1 至 2 周开始治疗。第 1~3 日:0.5mg,每日 1 次(白色片);第 4~7日:0.5mg,每日 2 次(白色片);第 8 日至治疗结束:1mg,每日 2 次(淡蓝色片)。  4.二线戒烟药物   (1)可乐定:可乐定为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剂量为 0.1mg~0.3mg,每天两次,使用 3~ 10 周。因可乐定具有降血压作用,使用受到限制,一般只用于较重的依赖者。  (2)去甲替林:去甲替林是三环类抗抑郁剂,具有抗胆碱作用和拟肾上腺素能作用。一般戒烟前10~28 天使用,25mg/d,之后增加剂量到 75mg~100mg/日,使用 12 周。冠心病患者慎用。    人群烟草控制策略  《烟草控制框架公约》(WHO FCTC)是在世界卫生组织主持下谈判制定的第一份条约。我国政府积极参与了该条约的制定,并于 2003 年 11 月 10 日在纽约签署该公约,2005 年 8 月 28 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正式批准该公约,2006 年 1 月 9 日,该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  为了指导 150 个条约缔约国开展全面的控烟工作,《2008 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烟草流行报告》推出了 MPOWER 系列政策 ,MPOWER 的具体含义是:  1.M(monitor tobacco use and preventive policies) 监控烟草使用与预防政策。全面监测可以为政府和民间社会领导提供信息,让他们了解本国烟草流行的状况及其危害。同时监测结果也可以告诉我们现行的政策是否有效。  2.P(protect people from tobacco smoke) 保护人们免受烟草烟雾危害。无烟环境对健康有良好影响,可以帮助吸烟者戒烟。100%的全面无烟法规才能真正保护公众的健康。  3.O(offer help to quit tobacco use) 提供戒烟服务。各国的医疗卫生系统在治疗烟草依赖问题上担负着主要责任。应该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中融入戒烟服务;提供便捷且免费的戒烟热线;提供低廉的药物服务。  4.W(warn about the dangers of tobacco) 警示烟草危害。增加吸烟者对烟草危害知识的了解程度;改变烟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降低卷烟的市场营销效果。  5.E(enforce bans on the tobacco advertising,promotion and sponsorship) 确保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烟草营销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需要全面禁止烟草的市场营销和促销活动;同时应实施有效的禁止措施。  6.R(raise taxes on tobacco) 提高烟草税。提高烟草税是减少烟草使用的最佳手段;可以增加政府收入;可以遏制年轻人和贫困人口吸烟,因为这部分人对商品价格更加敏感;同时高烟税不会导致走私增加。    成瘾行为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概述  1.概念 成瘾指各种生理需要以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导致人上瘾的物质称致瘾原,致瘾原能使已成瘾者产生强烈的欣快感和满足感。吸烟、酗酒和吸毒都是典型的成瘾性行为,其中,毒品引起的欣快感强烈持久,极易产生依赖性,为强致瘾原;香烟和酒带来的欣快感相对弱,持续时间短暂,称弱致瘾原。致瘾原越强,促其行为转变的过程越艰难。  2.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不良的社会环境使得有些人借助成瘾性行为缓解压力,以获得暂时的逃避和内心安宁。  (2)社会心理因素: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使人们应激增加,促使有些人借助成瘾行为调节情绪、消除烦恼、逃避现实。  (3)文化因素:不同的文化现象、风俗礼仪对成瘾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如将饮酒、吸烟作为社交的手段,可促使成瘾行为的形成。  (4)传播媒介因素:广告、影视作品中各种人物的行为对观众可以产生强大的诱惑作用和负面影响。  (5)团体效应:从众心理或同伴影响。如在团体内广泛存在的吸烟、酗酒现象,其致成瘾作用对具有强烈认同感的成员来说,影响比外界更大。  (6)家庭影响:成瘾性行为具有“家庭聚集现象”,这是家庭成员的行为“榜样”作用和模仿的效应。    戒酒   戒酒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酗酒的危害 当血液中酒精含量达 0.1% 时,人的动作协调、视觉、言谈及平衡会受损,出现中 毒现象。当血液中酒精含量达 0.5% 时,神经生理平衡会严重受损而且失去意识。 酗酒造成对肝脏伤害、胃溃疡更是常见。孕妇酗酒会产生酒精性胎儿症候群。司机酗酒也是造成交通不安全的重要因素。总之,长期无节制地饮酒给酒精依赖者自己的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性是不能低估的。  2.酗酒的干预   ( 1 )加大对酗酒危害的宣传 :在我国开展酗酒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教育,改变人们不良的饮酒和敬酒习惯,使人们知道过量饮酒对健康的危害。  ( 2 )消除饮酒的条件 :要求其家庭成员不购买酒,不在家里摆放酒,不请朋友在自己家或在酒店喝酒。同时告诉酒精依赖者的朋友不要请其喝酒。  ( 3 )利用各种办法戒酒   1 )戒断剂戒酒 :使用戒酒剂后再饮酒时会产生强烈的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悸、脸红、焦虑等身体反应和不愉快感觉,致使酒精依赖者再见到酒时对酒产生望而生畏的体验,从而消除其对酒的依赖。  2 )支持疗法 :酒精依赖者多以酒代饭,进食很少,导致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故应补充大剂量B 族维生素及维生素 C。及时维持水电平衡,补充营养,对躯体的并发症及时恰当治疗。  3 )戒断综合征的治疗 :戒断综合征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是比较严重的,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可使用促大脑代谢药物(如 ATP、细胞色素 C 等)。  4 )社会支持及精神治疗 :包括改善环境,行为疗法,家庭疗法,个人和集体心理治疗,这些能激发患者的戒酒愿望,鼓励患者参加文体和学习活动,引导其逐步适应工作和社会生活。为了戒酒成功和避免复发,必须取得患者单位及家庭的支持,以巩固疗效,促进其职业和社会功能恢复。  ( 4 )成立戒酒组织 :可以组织戒酒协会,其中包括已经戒酒成功的人士,动员愿意戒酒的人参加,可以通过讲解和指导,或者是戒酒成功者的现身说法,达到促进戒酒的目的。    戒毒  戒毒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吸毒在医学上称为药物滥用,是指过分和有害地使用有潜在成瘾倾向的药物,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躯体损伤,它违背了社会风俗和文化,以取得快感或避免不快为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躯体性病理状态。我国相关文件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和摇头丸、氯胺酮( K 粉)以及国家规定管理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毒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1.吸毒的危害   (1)个体危害:长期吸食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明显的损害,成瘾者丧失对毒品外使用事物的兴趣,丧失对社会、家庭、事业的责任感,丧失对周围人和事物的信任感,缺乏自信心、自尊心、道德沦丧,学习、记忆、判断能力急剧下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睡眠减少、食欲下降,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机会增加。吸毒人员的死亡率通常是正常人群的 15 倍。  (2)社会危害:吸毒行为不仅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危及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安定。且吸毒已成为诱发犯罪、危害社会治安的根源之一。  (3)公共卫生危害:由于注射毒品者常共用注射器和针头,导致艾滋病、肝炎等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在吸毒者间传播。  (4)经济危害:体现在导致社会劳动力减少、禁毒戒毒的代价、毒资的消耗等。  2.吸毒的干预措施  (1)大力宣传吸毒的危害:第 42 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将每年的 6 月 26 日定为国际戒毒日 ,利用戒毒日开展宣传活动。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毒品的危害,提高人们对毒品的警觉,这属于控制吸毒行为的一级预防。宣传活动的重点人群包括青少年、无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等。  (2)创建“无毒社区”:开展创建“无毒社区”的活动。这种活动一般由政府负责,社区群众积极参与。有条件的社区可以开展社区戒毒治疗,在社区医生、社区干部和群众的监督和帮助下,使那些吸毒的人尽早得到治疗,戒除毒瘾。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