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层面

发布时间:2023-04-28 14:04:00浏览次数:99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层面一、社会层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的基本内容、解析及教师如何遵守(一)基本内容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二)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1.关爱学生的内涵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需要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爱,与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有所不同,它并非来源于血缘关系,也并非来源于教师的某种单纯的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来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满腔热情和无限希望。教师热爱学生具有职业性、无私性、原则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从职业性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崇高的爱;从无私性看,教师通过辛勤劳动,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奉献给学生,用自己的心血哺育下一代,不图回报,是发自内心的,不掺杂任何个人杂念的,心甘情愿的;从原则性看,教师热爱学生不是溺爱,也不是迁就学生的错误,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从全面性看,教师不仅要在生活中关心每名学生,还要关心每名学生的全面成长,做到不偏爱,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总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世界上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不计回报的、无私的、神圣的爱。1.教师关爱学生的意义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教育需要爱,学生渴望爱,爱是沟通师生彼此心灵的桥梁,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古今中外教育家都把关爱学生作为教师职业之本。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育如果没有了爱,犹如池塘没有水;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教师所面对的是渴望认同、渴望呵护与关爱的稚嫩的心灵,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爱抚的动作,都会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滋润,行为上的激励,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对心灵的呵护,更是一种激励、一种引导,能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能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转变。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二)教师如何关爱学生1.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绝不是厚此薄彼的。教师对学生要做到爱而不宠,真真切切地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地发展。在平时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时,应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切忌只把目光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要让全体学生在付出一定的努力后,都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对荣誉称号的评选上,也应切忌只由教师根据成绩或自己的喜好来定,而应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评选;班队干部的确定,也不能由教师指定或任命,而应该让大家去选举。此外,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爱。例如全国优秀班主任桂贤娣创造的“因生给爱十法”: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矢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耐心;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鼓励;进步生爱在鞭策;后进生爱在赏识。师生相互尊重是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应渗透于语言、行为和态度上。教师关心爱护学生要像父母爱孩子一样无私,教师要走下神坛、蹲下身子、放下架子。在学生面前蹲下来讲话,牵着手教育,更要树立“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独立的人”的观点。从“发现潜能”“唤起自信”“善待差异”“引导自选”等方面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成长。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年龄一般都较小,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等也肯定不及教师。但作为一位教师,要懂得学生在人格上与自己是平等的。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教师对待学生表现出不平等,不论学生感受如何,也不论对错,不高兴就劈头盖脸狠狠地训斥学生,而且讽刺、打击甚至体罚,结果使许多学生畏惧教师,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关系出现障碍,为教育活动增加了难度,削弱了教育效果和质量。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关心、体贴、帮助加严格要求学生,这种师爱既深刻又博大。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地要求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有原则、有方法的,严格而不失慈爱。只有走进学生,融入学生的心理世界,教师的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口服心服。教师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是经验最真实的暴露。”“小孩子犯错,上帝也宽恕。”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教师在学生工作中一味的严,往往会使学生反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一味的慈爱 ,学生不但不容易被感动,反而会认为理所应当。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把握“严”与“慈”的分寸,要严而有度、要严而有理、要严而有恒、要严而有方。更要把“严”与“慈”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既有较强的约束力,又会使学生倍感师爱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进步,又有助于培育师生感情。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敦师在学生面前要真诚相处,优化人格形象。在日常的交往中,教师应首先做出表率,将一个真实的自我展示给学生,不矫饰、不遮掩、不夸大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再通过多方位的接触使学生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教师、理解教师,形成中、深度卷入的人际关系状态基础。教师还要主动进行心理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立场来考虑问题,就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师生沟通也才更加有效。2.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 年修订)》新增加了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新时代的教师在新规范的引领下,对学生的教育和关爱也必将更具人性魅力。教师有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一种适度而理性的职业道德约束,而不是侵犯教师生命权的道德管制。保护学生安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人。处在成长中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弱,难以拥有成人那样的判断与处置能力。教师当然要成为他们校园甚至社会生活中的引领者、组织者。教师在教育中不仅教主要科目的知识,也应有生命安全、生命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境界。学生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身体健康方面,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滑,近视率持续走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担忧。教师要引导督促学生加强锻炼,不得随意侵占学生的休息、娱乐、体育锻炼的时间。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容易在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缺陷。有一种不容忽视的行为叫“心罚”在悄然蔓延,它不直接指向学生的身体,而是指向学生的心灵,是一种心灵的惩罚。主要表现为把学生视为透明人,忽视学生的存在,对学生的歧视、人格的侮辱及权利的剥夺等。心罚往往会使学生一生都留下阴影,对其造成的心灵创痛可能终身难愈。学生的权益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各种权利。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来保护学生的权利,如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民主平等的权利、发表意见的权利、隐私权等。学校既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也是保护学生权利的主要部门。二、社会层面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为人师表的基本内容、解析及教师如何遵守(一)基本内容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1.基本内涵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我国师德规范中对教师提出的高标准、高境界。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不断地盯着他。”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所以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是对教师外在形象、自身仪表行为的要求,教师的衣着,语言甚至说话的语气、神态以至一举一动,其实是教师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因此要求教师的行为举止要礼貌、稳重,衣着得体、朴实大方,要体现教师职业特点和为人师表的好形象。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在现代学校中,培养新一代的任务不可能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要依靠教师集体以及家长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因此,教师在与同事、家长合作、沟通中,一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尊重同事,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尊重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家长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更是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通过信息平台、书信、电话、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形成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必备的品德。在新形势下,把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作为教师道德规范,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且有利于教师树立威信、受到尊重。同时,针对当前教师职业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禁行性规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要有高尚的情操、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并且长期坚持,使之成为无形的教育力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校外创收上;有的教师利用职业之便,向学生强行推销各种学习、考试资料;有的教师未经上级部门许可,向学生收取节假日补课费、培训费等。还有的利用家长的关系为自己谋取私利。这些行为虽然不是教师队伍的主流,但严重地损害了教师的职业形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品格、言行对社会、公众、儿童所产生的影响远远比其他的职业更为深远。从事教师职业者必须承载起比普通人更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2.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为人师表是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又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还进一步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还是倡导“无言”之教的第一人。他不仅大力倡导教师要为人师表,而且还率先垂范,注重躬行实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 。汉代的著名学者扬雄更是总结性地说道:“师者,人之模范也。” 在西方教育史上,同样闪耀着许许多多关于为人师表的著名言论。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道德教育特别重视“躬行实践”,他说:“人之有德也,自躬行实践而致,此与各种艺术相似。”他认为,要通过行善来培养善的行为,养成善的习惯,否则单凭口头说教是不中用的。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论及道德教育实施的方法时,首先强调的就是“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认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儿童周围的人们—父母、教师及其他亲友、熟人的示范。他说:“在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们的礼貌的方法中,其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十分深刻地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特殊要求。教师职业是以教育教学为职责、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神圣职业,教师职业劳动的目的、劳动的对象和劳动的手段都是非常特殊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具有突出而强烈的示范性特点。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手段主要是语言和非语言的手势、表情、姿态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等,都有强烈而突出的示范性。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要把凝聚在教育教学中的智慧、情感、态度和世界观,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继而在施教的过程中把它们外化为影响学生的言行;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自身内在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人格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再一方面还表现在,教师自身外在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也会直观地影响到学生,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为人师表是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必然要求。童和青少年学生以下两方面的身心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要为人师表:一是具有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和喜欢模仿的特点;二是他们所特有的“向师性”特点。从第一方面的特点来说,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远未成熟,由于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深刻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不强,因而他们善模仿却又不辨是非与善恶。这就决定了他们最容易受到来自环境和他人的良莠不齐的各种影响,他们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容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为了保证他们受到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影响,促进他们朝着积极的、正向的方面成长,就必然要求教师做他们的导师,帮他们解惑,为他们引路。要成为一名好的引路人,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作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示范。良好示范。再从第二方面的“向师性”特点来看,儿童和青少年会天然地亲近教师,崇拜教师,看问题都以“老师说的”为准,视教师的言行为“准则”。儿童和青少年的这种“向师性”特点,增加了教师的施教优势,也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有效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当学生的情绪处于愉快的状态,就会呈现出积极接受的心理态势,此时施教就容易被其认同、接受和吸收,从而提高教育效果,形成有效教育;反之,就会形成心理抗阻,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它不仅会阻碍外界信息的吸收,甚至会导致教育无效。在教育情境中,影响学生情绪状态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威信。有威信的教师的表扬,能引起学生的愉快和自豪,激发起他们的干劲和积极性;有威信的教师的批评,能唤起学生的悔悟、自责和内疚,促使他下决心去改正缺点错误。心理学的研究 表明,教育对象的接受心理往往是从信服教育者的人品、学识开始,进而相信他所传授的道理,再逐步地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最终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教师威信的高低,不在于教师是否“厉害”,有“威严”,而在于教师是否德才兼备,是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楷模。 (三)教师如何为人师表1.品德高尚,彰显为师的德性魅力教师职业是一项成就他人的职业,教师的全部价值就在于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心血把学生培养成才,而自己却过着平凡、清苦的生活,既无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也无显赫的社会地位;既无丰厚的物质待遇,也无辉煌的工作业绩。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不计个人得失,富于牺牲精神,具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只有教师达到了较高的精神境界,才能自觉地献身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甘于清贫,廉洁从教,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奉献自己的一生。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都会进入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首先,教师要具有自省意识。 自省作为自我检查、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重要方法,对于提高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自省还是教师提高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仅是个人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健全的人格时间里在优良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的。其次,教师要培养自律精神,做到启发自觉意识和善从小事做起。最后,教师要塑造诚信品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师德之本。教师尤其要诚实守信。有时,兑现一个小小的承诺,就会在学生心中播下诚信的种子,相反,会让学生对教师失去信任,甚至对社会失去希望。2.志存高远,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教师事业是一项艰苦的事业,自古以来,教师就以“一袭长衫,两袖清风”的清贫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因此,作为教师要有恬淡的情怀,在喧嚣的世界中耐得住寂寞;要有平和的心态,在纷争的世事间保持清纯的品格;要有高尚的追求,在物欲的社会中执着于心中的信念。淡泊以明志,宁静以志远。只要教师志存高远,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就会摆脱尘世的烦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荣辱所动,从别人认为辛苦的事业中品出乐趣,从世人比作蜡烛的工作中获得满足。从而,品味工作的甘甜,体验职业的幸福。因此,教师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有高雅的生活品位,创造生活。3.举止高雅,体现教师的良好素质教师的言行举止最直接地反映了教师的道德而貌和审美情趣,对学生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和审美价值。教师高雅的举止、良好的仪表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敬重,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首先,教师要仪表端庄,格调高雅。仪表要具有美感、职业感和时代感。其次,教师要举止得体,气质脱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无论什么时候,要举止稳重;教师要有亲和力,态度谦和;教师之所以是教师,要聪慧睿智。3.语言文雅,亲切自然教师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还必须辅以文雅的语言。三者互为条件,相得益彰。这是因为,教育的过程也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而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品质的优劣、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的好坏。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语言修养,提高语言艺术,体现出语言的文明性、准确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做到言语生动、用词准确、措辞文雅、语义深刻。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语言规范,符合语法逻辑和普通话的要求,准确使用专业术语;二是语言精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三是语言准确,概念清晰,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互相矛盾;四是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富有节奏感和鼓动性,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的疲劳感;五是语言高雅,抵制不文明的语言和粗俗的表达,带给学生美的感受和精神陶冶。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用刻薄蛮横的话语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奚落。如果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使用文明健康的语言,就不仅损害了教师的形象,还会给学生心灵带来污痕和创伤,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师表,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谁能唤起学生的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界上是为着什么,谁就能在他们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2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