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19 09:05:45浏览次数:25转型期我国行政文化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数千年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积淀下,已形成了系统化的传统行政文化,其中有精华可取,也有不合时宜需要摒弃的部分。行政文化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务员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关系到政府的廉洁高效和机构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构建和谐行政文化,就必须要找到中国行政文化自身产生与发展的依据和规律。为达到此目的,探讨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含义与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含义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与广义的传统文化隔离开来,抑或可以说,它只是广义传统文化外延的缩小。关于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含义,目前学术界众说不一,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是指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商周时期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通过行政社会化所形成、积累下来的行政思想、行政制度和行政心理的总和,作为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的一部分,它有稳定或变革行政体系,规范、引导和调整行政行为的功能。”这一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是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的,这个过程从商周时期开始,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结束;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是行政文化社会化的过程,体现了其时代性、社会性与传承性;第三,很明显的,定义中指出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是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的一部分,当代行政文化是其积淀和传承。(二)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基本特征
行政伦理性。梁启超先生认为我国古代的政治是一种“伦理的政治”,他说:“儿国家皆起源于氏族,此在各国皆然。而我国古代,于氏族放免之组织尤极完密,且能活用其精神,故家与国之联络关系甚圆滑,形成一种伦理的政治。”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体系下,我国在鸦片战争前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所形成的传统行政文化具有高度的伦理整合性,是一种伦理型的行政文化。受儒、释、道、法等各家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行政提倡以德行政,要求统治者和管理者要以自身道德修养作为管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德行对社会的调节作用,从而使得政治和道德都被看作是”由己及人”的不变过程。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所谓的“家国同构”的社会,以家为本位 ,国家是放大的家。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政治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等级序列格局完全是家庭成员关系的放大化。人们由上而下拥有绝对权利而无相应义务,由下而上只有绝对的义务而无相应的权利。传统行政文化的伦理性还表现在重私德而缺乏公德观念,重自律轻他律等方面。这种伦理型行政文化虽有其不足和弊端,但它对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活动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其本身固有的自律机制,不仅是传统行政的控制手段之一,就是在今天的行政管理活动中,也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转型期中国行政文化的发展趋势“社会转型”是当下中国最为常见的一个术语。所谓社会转型中的“型”,是一种类比的说法,指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相区别的基本特征。一个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的基本特征、政治的基本特征、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应地,社会的“型”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之型、政治
之型、文化之型,等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体系等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发生着质变或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着部分质变或量变。转型期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分化重组、递升跃迁的历史运动,是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过程。(一)参与型行政文化行政文化是指由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在长期的行政实践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行政习惯、行政制度、行政规则、行政意识、行政价值观、行政态度、行政动机、行政信念和行政情感等。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行政文化不只是由行政人员单方面的行为活动形成的,即使在一般状况下行政人员的行为占主导地位;也不是只关乎行政系统内部的文化,即使行政系统内部的文化占很大的比例;行政文化应该是由包括行政人员在内的“行政关联民众’’的行为共同形成的,这里的“行政关联民众”,包括行政人员、行政相对人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等与行政活动相关的人;应该是关乎整个行政环境的文化,也就是行政文化的影响力或者社会化过程不只局限于行政系统内部,还包括行政系统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讲,行政文化应该是一种全民参与型文化,是一种全局型文化。(二)法理型行政文化法理型行政文化是我国行政文化演进里程中的一个阶段,它是我国现代社会正在大力提倡、形成并逐渐趋于成熟的行政文化样态。作为我国行政文化演进里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法理型行
政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须的条件。法理型行政文化是经济条件,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承认等价交换,是平等的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平等意识逐渐加强,尤其是对传统文化中“民"与“官"不平等意识的颠覆,使得人与人之间、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平等化,从原来的重身份地位逐渐转向重契约关系,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已成为普遍共识。同时,市场经济又具有法制性和开放性,这体现在行政文化中,客观上就要求打破传统行政文化中“人治”、“专制”的桎梏,树立法治观念。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建立反映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国家权力机构以及民主、法治的行政管理,要求能反映和适应其发展的行政文化。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法理型行政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三)服务型行政文化服务型行政文化是一种以“顾客导向”为基本价值准则的行政文化,它强调“行政就是服务,公众就是顾客”。“公众就是顾客”只是一个比拟的说法,是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比拟为市场中的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以此来强调政府为公众服务的理念。这旱我们要强调的是,在服务型行政文化中或者是在服务型政府中公众应该是公民而非顾客。在公共管理领域,不能把公众当作商业范畴里面的顾客,否则,就与服务型行政文化的“民本位”价值理念发生冲突了。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服务型行政文化中的公众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新公共管理认为“顾客导向的理念能迫使服务提供者对他们的顾客负有责任;使选择提供者的决定不受政治的影响;能促进更多的更新;能让人们在不同种类服务之间做出选择;浪费较少,因为它们使供求相适应;授权顾客做出选择 ,
而被授权的顾客成为更加负责的顾客;能够创造更多公平机会等等"。三、和谐行政文化构建的目标及原则(一)公开、公平和公正要构建参与型行政文化,必须做到行政公开。行政公开是追求公平、公正的前提。行政不公开,信息不透明,渠道不畅通,还谈什么公平、公正?所以,公开是和谐行政文化的构建目标之一。行政公开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涵义是:政府行为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该一律公开进行;行政法规、规章,行政政策以及行政机关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的标准、条件、程序应依法公布,让行政相对人依法查阅、复制;有关行政会议、会议决议、决定以及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情况,除依法应保密的以外,应允许新闻媒介依法采访、报道和评论。(二)法治毫无疑问,法治是和谐行政为文化构建的主要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其自身的法制性和开放性得到不断的发展而完善,这也就在客观上要求行政文化打破传统“人治”的桎梏,继而转向“法治”现代社会兴起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法治政治,它在本质上要求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有序化、制度化,要求行政文化体现法治的特性。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大也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有效、有限把“有效"确立为和谐行政文化构建的目标之一.,是因为当前行政文化缺乏有效这一特质,并且“有效”之于和谐行政文化犹如翅膀之于飞禽那样,必不可少。和谐行政文化中的“有效"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有效率;二是有效果;三是效率与效果有机统一。如果行政只讲求效率而不讲求效果,那么就容易导致“政绩急躁症”;如果行政只讲求效果而不讲求效率,那么就容易浪费行政成本。艺术化的管理,通常都是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先解决最重要、最紧急的事务又要把它处理得最有效率、最有效果。参考文献:〔1〕陈志平,郎佩娟主编.中国行政管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M].台北:台湾三明书局,2010.〔3〕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4〕丁守和.中国近代思潮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