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年级下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3-04-20 15:04:31浏览次数:100期中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某次会议的最后一天,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奚若教授提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字太长,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因为“人民”这个概念就已经将民主的意思表达出来了。据以上信息判断该次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驻扎在那里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提高了人民地位 B.完成了大陆统一C.实现了民族独立 D.建成了社会主义3.某班级打算举办一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政策演变展”,拟分“地位翻身”“急躁冒进”“伟大创造”三个篇章。应入选“地位翻身”篇的是( )
18.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经济特区的设立是一个重大突破……这 4 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有出海谋生的历史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1)写出材料一中 4 个经济特区的名称。根据材料概括它们能够成为经济特区的条件。(8 分)材料二 1984 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 35 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2)材料二中这个“最大胆的行动”指的是什么?(2 分)材料三 中共十五大(1997 年召开)报告中明确表示,股份制是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利用的。只要由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属于公有制企业。如果只是一味地争执形式问题,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将难以深入,也建不起现代企业制度。(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哪一经济体制?(4 分)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怎样才能实现中国梦。(3 分)
答案一、1.B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字太长,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可知,这次会议是在确定国家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 9 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2.C 点拨:根据“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驻扎在那里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C 符合题意。A、B、D 都与材料不符。3.B4.C 点拨:据“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所以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C 正确。5.B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土地性质依然是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依旧为公有制,二者都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土地改革是将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两者都属于个人私有制,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将个人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因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性质。 故选 B。
6.B 点拨:根据时间“1958—1961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 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所以 B 正确。当时人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热情很高,但急于求成,所以 A 错误;C 不是主要原因,D 是外因而不是主要原因。7.D 8.A9.A 点拨:根据题中的“从 1985 年到 1987 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 120 种减少为 60 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 188 种减少为 23 种,计划供应出口的商品由 70 种减少为 36种”可知,政府计划管理经济的范围缩小,权力下放,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B 说法错误,C、D 不符合题意。10.B 11.A 12.D13.B 14.C15.D 点拨:“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措施,D 符合题意;A、B、C 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二、16.(1)最高利益:工业化。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 30 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答出两点即可)
(2)土地改革。 “社”分别指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3)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4)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或改革开放)。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阶级斗争、经济建设。(5)要实事求是;要勇于创新;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编制科学规划;要尊重客观规律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7.(1)解决:公私合营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变化:改善了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提升,产量大幅提高;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解决:进行股份制改革或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变化:实行股份制,由缺乏经营自主权变为拥有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3)略。(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8.(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条件:①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②有出海谋生的历史传统;③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④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2)开放 14 个沿海城市。(3)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②④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1956 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采取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我国农村政策进行了四次重大调整。下面哪一次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A.土地改革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下面是 1958—1961 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影响表中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958 1959 1960 1961粮食产量20000 17000 14350 14750棉花产量196.9 170.9 106.3 80.0油料产量477.0 410.4 194.1 181.4糖料产量1563.1 1214.7 985.5 506.5A.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B.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C.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7.邓小平曾经沉痛地说:“中国(20 世纪)60 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60 年代末期到 70 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人民公社化运动C.自然灾害 D.“文化大革命”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中指出,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 年间的 2.1%提高到 1979—1984 年间的 4.9%。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① 实行农业集体化② 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 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④ 撤销人民公社,实行土地私有化改革A.②③ B.①③C.①② D.②④9.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由农村向城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从 1985年到 1987 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 120 种减少为 60 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 188种减少为 23 种,计划供应出口的商品由 70 种减少为 36 种。这主要反映了( )A.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我国已经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政府加大了资源配置力度10.下图为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数据统计图。图中反映的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当时我国(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1.回顾历史,宁波曾是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又是改革开放的 14 个沿海城市之一。比较前后两次“开放”,其不同在于( )A.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B.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C.两次开放都取得了辉煌成果D.两次开放都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12.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江苏省组建了江苏沙钢集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政策上直接为这些企业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B.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中共十三大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3.1992 年初,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发表南方谈话,当时各大报纸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文章中,出自这一时期的是( )A.《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B.《发展才是硬道理》C.《必须坚持多快好省的建设方针》
D.《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14.归纳、对比法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请你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时中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比较,你能归纳出的相似之处是( )① 均被写入党章② 都是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③ 都明确提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④ 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5.《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这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二、非选择题(16 题 23 分,17 题 15 分,18 题 17 分,共 55 分)16.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
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1953 年 1 月 1 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二 下面的图片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 土地房产所有证 1953 年农民申请入社 1958 年农民申请入社 图一 图二 图三材料三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1958 年 6 月 21 日《人民日报》社论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1979 年 1 月 1 日《人民日报》社论(1)依据材料一,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是什么?全国人民的“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就?(5 分)
(2)材料二中,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图二和图三中“入社”的“社”分别指什么?(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3 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何事而产生的。在此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6 分)(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3 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上海水泥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设备陈旧,工人劳动条件差。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方式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最高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 90%。实行公私合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改善了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出来。还是原有的设备,产量却超过设计能力的 40%。(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上海水泥厂面临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经过改革后上海水泥厂发生了什么变化。(6 分)材料二 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成立于 20 世纪 50 年代,是当时著名的国营企业,那时候的商场,总经理只有 10 元钱的审批权,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经济效益十分不理想。1984 年,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首批发行股票 300 万元。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2)依据材料二,分析“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是如何解决诸多困难的。概括“北京天桥百货商场”在其改革后发生了什么变化。(6 分)(3)材料涉及的两个企业都通过改革走出了困局。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