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0287]《教育经济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19 10:07:31浏览次数:54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 网教 专业: 初等教育、教育学 课程名称【编号】: 教育经济学【0287】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5 小题,总分 50 分。1. 教育对个人就业的影响答:(一)教育对个人就业的作用教育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即:认知效应和非认知效应。认知效应:人们接受教育后,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从而增加了对新的就业机会的适应性和在工作中发挥专门才能的可能性。非认知效应:人们接受教育后,可以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判断,提高纪律性,加强工作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参加经济活动并做好工作的积极性。1、接受教育是个人就业素质提高和就业能力发展的主导因素。教育的根本职责就在于促进人素质和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能使就业者掌握就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改变其思维方式和培养创造欲、发展创造能力。2、接受教育是个人就业收益提高的重要途径。人们在研究收入与教育水平的关系时发现教育水平不同或学校教育年数不同的就业者收入也不同。(二)教育对个人就业影响的意义自从 16、17 世纪开始,职业知识、就业技能训练逐渐进入学校,教育与就业在事实上产生了联系。第一,它赋予教育新的价值;第二,丰富了人们选择接受教育的动机;第三,极大地推进了当时欧美国家科技的生产性应用,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第四,教育与就业的联系促进了教育的发展2.我国教育发展为什么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政策调整答: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着密切稳定的关系。(一)教育规模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质量对其就业及收入的重要性,得到了大部分研究者的肯定。在我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对个人工资水平的正面影响仍然是非常显著的,即学历在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仍然是影响工资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教育回报率是上升的,高等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是决定下岗、再就业和收入的关键因素。(二)教育机会平等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受教育年限的标准差对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起着较大的负向作用,即受教育机会越不公平,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整个社会受教育机会离散程度的扩大,将会引起收入最低人群的收入份额越来越大,而收入最高人群的收入份额则会越来越小,继而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恶化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况。(三)我国教育发展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政策调整鉴于我国教育规模扩展对收入分配的平等化效应,以及教育机会不公平对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效应,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如果要想减少贫富两极分化的差距,政府在致力于通过再分配政策以解决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伴随机会平等化的教育规模扩展来实现。所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致力于这一方面的相关政策调整。第一,控制教育规模,促进教育公平。第二,加大公共教育投入,调整投入流向。3.如何理解“用脚投票” 答:居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总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在要素可流动的条件下, 倾向于迁居至那些公共产品 提供和税收价格组合最能反 映其偏好的地区,这就是通 常所说的“用脚投票”。 这一行为促进了地方政府优化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税收价格的制定,也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因为公民有权“用脚投票”,同一级政府之间、不同等级的政府之间常在税收、投资环境等领域展开竞争(水平竞争和垂直竞争),这些竞争能激励政府管理者更有效地履行职责,改进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 满足公民的愿望和偏好。4.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投入包括哪些答: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投入包括:(1)教育事业费拨款:指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中的“教育事业费”拨款数。(2)科研经费拨款:指高等学校从中央和地方取得的属于财政性拨款的科学研究经费。(3)基建拨款:包括“教育基建”和“部门基建中用于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的经费”。(4)其他经费拨款:指除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城市教育费附加以外的其他属于财政性的经费拨款,包括专项拨款和非专项拨款等。5.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答:(1)压力因素。压力过大不仅不能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惰性因素。个人的行为具有理性的方面,能确定和坚持标准,通过计算和注意细节,努力追求效用最大化,同时又有不理性的方面,具有不关心标准,不注意计算和细节,不努力追求效用最大化。 (3)同群因素。 二、论述题:每小题 25 分,共 2 题,总分 50 分。1.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 答:与一般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基本相似,教育资源配置也存在市场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三种主要方式。从现实情况来看,教育产品属性对教育成本分担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教育成本分担原则,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也可能呈现相当复杂的情况。这表明,教育作为融合产品,其提供方式并不存在简单化和一成不变的最优模式,而是具有不同的选择性的多种模式。观察并分析- 1 - 我国几十年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特别是改革开放近 30 年的发展变化,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既表现为从完全的计划配置向具有一定市场方式的转变,也表现出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的相互结合,更表现出两种方式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呈现的两难境地。一方面,就学校而言,它不能照搬市场运作来获取资金;另一方面,紧张的财政预算不能满足学校对教育需要的满足。如果按照市场供求来简单调节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的波动性和交易的不确定性却与培养学生的连贯性、长远性相悖。因此可以看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是选择一种抑或另一种,或者多种方式为教育提供资源的权衡过程。这个权衡的关键,是要有利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要有利于教育公平和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渐进的、分步实现的过程。但是不管怎么说,选择是必要的,任何选择所产生的代价也是难免的,只要是能够促进教育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每一种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都是可以选择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是可以因时因地因具体情况而发挥作用的。2.丰富学校社会资本的途径 答:1、建构学校诚信机制学校在变革中,应该关注学校教育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合作关系的培植,特别是社会公众对学校的信任即“公信力”。学校要善于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提高家长和公众对学校的信任度。社区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都离不开社区与家长的参与和监督。2、培育特色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校园精神、校园制度、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种精神、制度、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是学校的一张名片,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便于学校品牌形象的塑造,为学校利用外部社会资本提供条件。 3、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与社区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是学校社会资本形成的重要内容。学校所处的社区,学校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学校与学校所处的社区在地理位置上的相近,说明了这种关系网络的建立更具价值。促进了共同的态度和信息共享。学校与学校所处的社区应建立固定的联系渠道,并有专人来负责联系,可以建立一些固定的机构来保证学校与学校社区的联系。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根据需要派代表组成联盟体的组织机构,这是保证联盟学校社会资本形成的必要条件。-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