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文学概论》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6 11:11:04浏览次数:27
0001《文学概论》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文学概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的学科,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部分。因此,要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学概论无疑是核心课程之一。《文学概论》课程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它课程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以其它课程为材料和基础,同时又指导其它课程的学习。因此,应当注意把文学概论的学习与其它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文学概论课讲述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讲述文学活动、文学的性质、文学创造过程、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文学接受过程。 (1)该课程为闭卷考试,试卷主要有四种题型:满分为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题型说明题型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题型二:简答题 (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题型三: 分析题 (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题型四: 论述题 (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二、知识点第一章 文学主要活动(1)20 世纪西方文论的三种思潮一是俄国形式主义,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作品对世界的再现或对作者情感的表现,而应是作品的语言形式本身;二是美国“新批评”,美国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兰塞姆提出“文学本体论”概念,认定文学活动的本体仅仅在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三是法国结构主义,搜求超个人和超现实的永久性客观“结构”,强调作品的与世界和作者相疏离的独立性和自足性。(2)游戏发生说游戏发生说是关于艺术发生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文学活动来源于人的无外在目的的游戏活动,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席勒和英国的斯宾塞。(3)摹仿说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4)巫术仪式发生说巫术仪式发生说认为,文学活动发生的起点是原始巫术仪式。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雷泽和哈丽逊。(5)劳动说文学活动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劳动。具体地说,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这可以从四方面去理解:第一,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第二,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第三,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第四,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样式。人类早期的文艺往往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式,这种形式正同原始劳动过程的有节奏的号子或呼叫、富于舞蹈性的动作等特点直接相联系。具体地说,早期文学的三位一体形式,正是劳动过程中这几种艺术形式的萌芽因素结合在一起的反映。(6)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4. 话语蕴藉答案要点: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5. 文学材料答案要点: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文学叙事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6. 艺术发现答案要点:是作家在材料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7. 情节答案要点:是叙述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8.期待视野答案要点:是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特有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读者的一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9、典型环境答案要点:指充分地体出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它包括:一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是由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10、共鸣答案要点:读者与作品形成强烈心灵感应,或不同读者在同一作品中产生相近心灵感应的现象。11、抒情角色答案要点: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伤口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见的抒情角色有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代言的抒情方式两种类型。12、文学风格答案要点: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13、情节答案要点:是叙述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14、文学四要素答案要点: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15、文学叙事答案要点: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的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核心是虚构。 答题指导:名词解释题考查的是大家对这门课程的重要的知识点和概念术语的掌握程度。大家要根据我们的考试指导首先明确重点概念和术语,对这些概念术语要有准确的把握。和分析题和论述题不同,名词解释题需要准确回答术语的定义,而不必展开论述,同时也不能随便发挥。概念术语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有较为严格的界定,大家要准确地进行回答。二、简答题(答题要点仅供参考,各点需要展开说明)1. 文学形象有哪些基本特征?答案要点: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2. 理想型文学主要的特点是什么?答案要点: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3. 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是什么?答案要点: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叙述者表现得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去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4. 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要点:第一,凝练性。第二,跳跃性。第三,音乐性。5.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填空、对话现象?答案要点:第一,填空,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它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对于本文空白点的主动填补现象。第二,对话,也是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的一种现象,它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前人和传统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现象。6、什么是直觉?它在艺术思维中有什么作用?答案要点: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作用:(1)表现为作家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的把握。(2)表现为作家在某事或现象背乒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答题指导:简答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一些主要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简答题的考查形式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要求大家对一个上位概念所包含的下位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一类是要求大家对一个论点进行分析和回答。这种问题的回答要点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一定要围绕着论点进行阐述。简答题的作答要注意条例清楚,做好能够分出几个要点来,标出1、2、3 来进行作答,这样要点突出,条例清楚。三、分析题(答题要点仅供参考,各点需要展开说明)1. 这段话主要说明文学接受的再创造作用。要结合引文作比较详细的说明。2. 这段话主要说明文学的功能和文学接受的净化作用。要求结合理论和这段引文作比 较详细的说明。答题指导:分析题是通过同学们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来考查大家对于重要的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它与简答题不同,不是以直接提问的形式出现,而是给大家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材料,需要大家在把握风格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还有一种类型的分析题是给出著名文艺理论家的相关论述来考查同学们对某一论述的理解。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在作答的过程中首先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所给的论述,要把握住论述中的关键词。分析题在作答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所阐述的理论问题与所给的材料相结合,不能只谈理论,不注意分析材料。四、论述题1.从抒情方式出发简要分析何其芳《欢乐》的艺术特色。答案要点:这首诗应该属于象征型文学,诗中多处使用了比喻这一抒情方式。要结合理论和诗歌文本作较为详细的说明。答题指导:论述题考查的是同学们对于重大的问题和概念的理解能力和整体的阐述能力。和简答题不同,论述题的题目一般是包含多个层次的,需要我们首先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各层次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更为深入的阐发。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文学四要素:是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活动包括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7)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文学活动的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劳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特殊复杂性: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只是最终的制衡力量,而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挥作用。这样的结果在于,文学活动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这正体现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范性表现:一种是某些文艺类型如神话和史诗只能兴盛于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则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在艺术上反而领先,如俄国和挪威在 19 世纪经济相对落后,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如何看待文学活动发展的原因?首先,在终极意义上说,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其次,在直接意义上说,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最后,在综合意义上说,诸多因素形成的“合力”共同影响文学的发展,但在这种“合力”中起终极作用的还是经济因素。第二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1)文学概念文学概念三义从古至今,文学有着三种不同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2)文学话语文学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活动。文学作为话语包含如下五个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和语境。(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他的特点有:(1)既是无功利的又是功利的: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有某种功利性。这可分两点看。第一,作为作家或读者的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与商人的财富占有欲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欲不同,作家或读者的这种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可以说,功利性深深地隐伏于无功利性内部,直接的无功利性是要达到间接的功利性。第二,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反映现实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文学以其无功利性正是为着实现强烈的功利目的。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由于在其话语结构中显示了现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深刻变化,因而间接地也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生活这一功利意图。(2)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3)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文学作为审美,其另一含义便是情感。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它是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文学的这种审美情感包含着审美评价过程,总是同文学的审美无功利、审美形象等特性相互渗透着,通过它们而显现。但文学也是认识的,这取决于文学的意识形态特性,因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着认识因素。认识是人对世界的客观的、理智的反映方式。文学不仅表达主 观情感评价,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4)话语蕴藉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其语言组织内部包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第三章 文学创造过程(1)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在积累材料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原则及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获得的一种独特感知。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一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这是指作家在经历长期专注后对一个问题的仿佛突如其来的理解和掌握;二是作家的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三是外在机缘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四是作家知觉的一种新创造。(2)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创作动机的作用在于,它既是作家所有文学创造活动能否发生的枢纽,也是他每一具体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实现的关键。创作动机的触发与外在机缘有密切关系。外在机缘指外在刺激物,它能使作家的内在蕴藉和奔突的热情找到倾泄的渠道,使原先焦躁不安的盲目驱力变为明确而坚定的意图,并把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有用材料和艺术发现贯串起来,使文学创造由意图变为行动。(3)文学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作家的创造活动,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工、改造、变形而成为艺术作品。文学材料是以精神现象的形式储存在作家内心的,是作家通过眼、耳、鼻、舌、身的感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4)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艺术构思是文学创造过程最紧张最痛苦最兴奋也是最重要的阶段。(5)灵感灵感是艺术构思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它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灵感往往表现为对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是非预期的和转瞬即逝的,但却是长期思索的结果。灵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创新性的特点。(6)直觉直觉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的心理现象。省略推理过程并不等于不要推理过程,而恰恰正是依赖于长期的和反复的推理训练的支撑。直觉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家对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二是作家从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第四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1)现实型文学及其特征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1、再现性。这是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具体刻画或摹拟。这就要求文学不是绕开或躲避现实,而是立足于现实,面对、正视并且再现它。 正是这样,现实型文学总是偏重于对客观现实作冷静的观察和理智的剖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即便是要表达作家的情感评价,也总是把这种评价融会在客观再现之中,而不会直接指出来。文学理论界流行“镜子”说,用镜子对对象的反映或反射特性比喻文学的再现性,确实突出了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点。2、逼真性。这是现实型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逼真就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具体而精细的描写。它意味着传达客观事物的感性状貌,并达到细节的真实。由于重视生活画面的逼真性,现实型文学往往以描写见长,描写中尽量达到不夸张、不变形,酷似对象。(2)理想型文学及其特征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1、表现性。表现指对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的直接表达。与现实型文学立足现实、突出再现性不同,理想型文学则超越现实、注重表现性。现实型文学要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状况,而理想型文学则是要虚构一个理想的世界,从而主观理想的表现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2、虚幻性。虚幻指运用夸张、变形或虚构的方法,按照情感逻辑,而构想一个非现实的世界。与现实型文学注重以写实方法精细地描写现实事物而达到逼真性不同,理想型文学则是以夸张、变形或虚构等手段构想出只能存在于理想中的事物。这就决定了理想型文学总是要大胆地发挥想象和幻想的能力,虚构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形象(如理想中的英雄),以便充分地和尽情地表达理想。(3)象征型文学及其特征象征型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三种类型之一,它是一种侧重以暗示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1.暗示性。暗示指一种间接的或非直接的表达方式,其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与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理想不同,象征型文学重在以间接的方式寄寓某种意蕴,从而体现暗示性。这样,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往往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的意义则不仅在形象自身,而且越出形象自身之外而体现更深广或普遍的意蕴。2.朦胧性。这是由象征型文学的暗示性决定的。由于总是以间接的或非直接的方式去寄寓超出本义的内涵,象征型文学作品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朦胧性。象征型文学虽然有时也要描写客观现实事物,但与现实型文学追求细节真实达到逼真性不同,它的目的仅仅在于以此暗示某种更深广而又朦胧的意义。(4)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这一文学思潮在 18 世纪末兴起于欧洲,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柯勒律治、华兹华斯、济慈、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等。这一文学思潮突出主观表现性和虚幻性,强调情感、理想、想象和幻想的作用,崇尚自我表现,将理想型文学伸展到极致,从而成为其典范形态。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文学作品应以抒情的方式表现人的情感。(5)诗歌的基本特征诗歌的基本特征有三个: 1.凝练性。2.跳跃性。3.音乐性。(6)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7)散文及其特征散文有两义:广义散文和狭义散文。广义散文是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作品及非文学的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和应用文等的统称。狭义散文则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的统称,是与诗、小说和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和游记等。散文的基本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和抒写真实感受。第一,题材广泛多样。第二,结构自由灵活。第三,抒写真实感受。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文学意境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文学意境有三个基本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1. 情景交融。②情中见景式。③情景并藏式。2. 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创造的审美特征。主要指的是诗歌的美学效果。也就是司空图所谓的“韵外之致”和“味外之味”。回味无穷。像前面的所举的三首诗都有这个特征。这儿就不加多说了。(2)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读者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它有如下四组特征: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是说文学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有客观的根据,因而构成一种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形态;二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这是说文学形象一方面是生活中并不存在的虚拟出来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来自生活,使人想起生活,感到比生活本身还真实,从而显得“合情合理”;三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与科学概括从个别入手而又摒弃个别不同,文学成为独特的“这一个”,而同时,这个“个别”又与“一般”相联和结合,最终达到两者相统一的境地;四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这是说文学形象与电影和戏剧等的直观和直接的形象不同,不是直观的而是想象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而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特征。(3)文学话语的特征文学话语有三个特征:1.内指性。2.心理蕴含性。3.阻拒性。(4)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出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它包括两种形态:一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是由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第六章 叙事性作品(1)文学叙事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1.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情性作品注重主观情感表现、表意性作品强调观念表达不同,叙事性作品必须通过外在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具体刻画去把握社会现实。2.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这 是说,叙事性作品所讲的故事,无需寻求客观社会现实事实的验证,而只需符合艺术世界的虚构性或假定性逻辑。(2)叙述内容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也就是被讲述的故事,它包括四个层面: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了解各个层面的具体含义。情节。这是故事的四个层面之一,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注意区别:并非任何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都能称为情节。情节,要求有人物行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能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因此,情节应是那种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导致矛盾冲突从而影响人物命运的一系列事件。(3)叙述视角叙述视角即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或聚焦),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4)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第三人称叙述是叙述者从与故事完全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的叙述。这通常被称作“全知全能”叙述。叙述者表现得就像全知全能的“上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任何一个人、事件或领域中去挖掘,在任何一种时间和空间中上下优游。这种叙事视角的优势在于,叙述者享有充分的甚至无限的自由度。这在传统叙事性作品中较为普遍。而这种叙述视角的局限在于,叙述者享受到过分的自由,使读者的自由受到限制,被剥夺了解释和探索作者奥秘的权力。(5)叙述动作叙述动作是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讲故事,总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人群的讲述,这就决定了叙述动作必然包含两个基本因素:一是“讲”的人,这是叙述者;二是“听”的人,这是叙述接受者。第七章 抒情性作品(1)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是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的简称,指抒情人在抒情时的基本语言运用及组合方式。(2)抒情角色抒情角色是抒情性作品中抒情人抒发情感时的主体位置。换言之,抒情角色表示抒情性作品中抒情主体的主体位置之所在。第八章 文学风格(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这个定义包含了风格的三个基本要素:创作个性、话语情境及特性。1.独创性。这是说作家的风格是不能与他人相同的,必须是出于与众不同的或独特的创造。一种文学风格成熟的首要标志,正是它的独创性。每一种成熟的风格都有它的与众不同的特殊内核,这就决定了它的独创性。如果没有独创性,就不可能有风格。2.稳定性。作家长期创作实践所形成的风格特点在其整个创作中决不是一种仅仅出现“唯一”一次的现象,而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也就是说,一种风格在一个作家的创作中是一种可能出现多次而彼此之间具有相同或一致特点、并在一个时期内保持大体不变的现象。 3.多样性。这是说风格在类型上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这种多样性的形成,是由作家的创作个性的差异、表现题材的丰富性和读者的不同需要等因素决定的。风格的多样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不同作家的风格是彼此不同的,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苏轼与秦观等彼此风格不同;二是指同一作家的风格也是可能前后变化或发展演变的。(2)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个人的独特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气质秉赋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明显特征,它制约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示。第九章 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性质(1)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是指文学消费同时具有一般商品消费和特殊精神享受两种属性。(2)文学消费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第十章 文学接受过程(1)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特有的一种读者心理状况,是读者的一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在一般情况下,读者在准备进入阅读时,总是带有这种期待视野。具体说来,期待视野包含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2)隐含的读者隐含的读者并不是现实存在的实际读者,而是文学本文中的一个虚拟性存在,是文学本文中设定的能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作家在写作时,无论出于何种不同考虑,无论以何种方式,都会去预想一种可能的读者,使写作表现为向着这位理想读者的倾诉,其目的当然是要使自己的写作意图获得完满实现。(3)文学接受的填空、对话文学接受的发展阶段,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过程。读者以一定的期待视野、接受动机和接受心境去阅读作品,就出现填空、对话与兴味状况。填空一词,采自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他认为,文学作品的本文结构是作者的意向性的产物,其中充满不确定的“空白点”,需要现实读者通过阅读去“填空”,即使其获得具体化和现实化。所以,填空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对于本文空白点的主动填补现象,它使作者意向获得具体实现。对话一词,来自德国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加达默尔。按他的论述,本文只是一种吁请或召唤,它渴求被阅读和理解;而读者则以能动的姿态去应答,回应本文提出的吁请和问题,这就形成了读者与本文之间、并且通过本文而与作者之间的跨越时空距离的对话。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这一次对话就完成的,而取决于无限的对话。读者通过这种无限的对话,跨越茫茫时空距离,而实现与作者、前人和传统等的“视界融合”。正是这种对话才使得文学作品的意义真正获得实现。这样,对话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与作者、前人和传统等之间的沟通与融合现象。(4)正误正误是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原意不尽一致但又看上去契合作品意蕴实际的情形。突出的例子是《红楼梦》,读者从中可见出中国古典社会走向衰败的必然趋势,但这显然与作者的原有意图是不尽一致的(他在那时不可能有这样的认识)。不过,这不仅没有损害这部作品,反而恰好契合了它的潜在意蕴本身,从而体现出读者接受的再创造特点。还有一种正误情形:不同文化传统中的读者有可能“误读”出新的意义来。中国当代小说家张贤 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试图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男人生命中不可能没有女人,他的生命的一半都是由女人来构成的,正是女人帮助男人成就为自身。但在具有女性主义眼光的西方读者看来,作者竟然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庸,让她只是成为男性的“一半”而不是彼此平等的“另一个”,这难道不是在肆意践踏女性的尊严,表现出狂妄的男性中心主义吗?这种读法虽然与作者原意不尽相同,但却基本契合作品意义,显示了作者内心潜在而深厚的男性中心主义情结,因而也是一种再创造性阅读,有助于发掘或拓展作品的意蕴空间。(5)共鸣共鸣是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特有的一种状况,是读者与作品形成强烈心灵感应,或不同读者在同一作品中产生相近心灵感应的现象。这表明,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共鸣:一是指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及作者灌注于其中的情感及意义等形成强烈的共鸣,二是指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而产生出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共鸣。无论如何,这都表明,共鸣是文学接受高潮阶段的必然现象。如果没有共鸣,文学接受就难以进入高潮阶段,而很可能在其发展阶段就停顿下来了。 (6)净化净化是读者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精神调节、情绪排遣、杂念去除和人格提升状态。净化的内容或作用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精神调节,指文学接受使读者的精神状态得到自我调整和节制,实现内在平衡,如从动荡趋于平静,从病态趋于健康等;二是情绪排遣,指文学接受使读者的内心郁结得以由内向外地宣泄,从而趋于满足;三是杂念去除,指文学接受使读者的实际利害之心被涤除干净,进入平淡或超脱境界;四是人格提升,指文学接受使读者的人格或个性获得升华,从卑贱上升到高尚或崇高的层次,或变得更加高尚或崇高。(7)异变异变,是指文学接受过程中读者在理解作者原意时必然出现的偏离、改变或调整现象。读者可能会积极地寻求还原作者的原意,但在实际阅读中,若干因素制约着他,使他不得不与作者的原意有所偏离,从而使作者原意出现异变。异变的情形颇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作品形象的异变,指读者以自身的经验去还原形象时会使其发生改变;二是情感的异变,指读者从作者赋予的同一种情感中体会出不尽相同的情感;三是思想的异变,指读者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并不一定与作者思想相一致。三、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叙述视角2、巫术仪式发生说3、创作动机4、话语蕴藉5、文学材料6、艺术发现7、情节8、期待视野9、典型环境10、共鸣11、抒情角色 12、文学风格13、情节14、文学四要素15、文学叙事二、简答题1. 文学形象有哪些基本特征?2. 理想型文学主要的特点是什么?`3. 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是什么?4. 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填空、对话现象?6、什么是直觉?它在艺术思维中有什么作用?三、分析题1. 德国学者尧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不是对每个时代每一位读者都提供同样图景的客体。它并不是一座独白式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并将作品本文从语词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2、恩格斯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的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四、论述题1. 以下是何其芳写的诗《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而且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荫?/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你觉得它更属于哪种文学类型(指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和象征型文学)?请从抒情方式出发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四、练习题参考答案以及答题指导:一、名词解释1. 叙述视角答案要点:是叙述话语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视角按叙述人称的不同,可分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和人称变换叙述。2. 巫术仪式发生说答案要点:是关于艺术发生的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活动的发生起点是人类早期的巫术仪式,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雷泽和哈丽逊。3. 创作动机答案要点: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