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阶段导学三(第7章-第8章)

发布时间:2023-10-19 22:10:26浏览次数:66
《日本文化》阶段导学三各位同学,现在我们开始第三阶段内容的学习,在这阶段的学习中,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课件中的相关内容,学习中如有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到课程论坛里提问交流。一、本阶段学习内容概述本阶段导学是第七章~第八章的知识点,主要讲日本的花道及其流派。二、重难点讲解1.日本花道日本花道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其天时,地理,国情,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流派其特色和规模虽各有千秋,但基本点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花道并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创造。因此,任何植物, 任何容器都可用来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道通过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来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从深处看,花道首先是一种道意,它逐步培养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其次花道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它采用园艺、美术、雕塑、文学等人文艺术手段。花道还是一种技艺,可用来服务于家庭和社会。最后花道是一种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浅出的文化活动。插花并不讲究花材的数量和花的华丽。在古代和现代的一些茶室里,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轮向日葵等简单的花草就能营造一种幽雅、返朴归真的氛围。另外插花的优劣还取决于插花的形态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精神。如蔷薇花象征美丽与纯洁,百合花代表圣洁与纯真。梅花象征高洁与坚毅,兰花高雅,被誉为“花中君子”,牡丹雍容华贵,杜鹃花婀娜多姿,桃花妩媚芬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征高尚品德。而热爱大自然的日本人最爱的还是樱花,因为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2.花道的流派池坊花派 十五世纪由立花名家专庆创造的池坊花是当今花道界最古老的流派。池坊之名取自京都六角堂(顶法寺),当年六角堂内的许多僧人都擅长专庆的立花。所以池坊又是花道的代名词。日本宽政三年(1462)池坊插花术的开山祖专庆应邀为武将佐佐木高秀插花。几十枝鲜花插入金瓶内,绮丽无比,顷刻专庆的池坊插花术在立花界获得很高的声誉。十六世纪专应创作了《池坊专应口传》、专荣创作了《池坊专荣传书》。通过专应、专荣的努力,池坊立花成为花道界的主流派。直到今天,池坊立花仍是日本国内规模最大的花道流派。特别是战后建立了池坊学园。使用新的教授方法培养花道人材。与此同时,也开展对花道理论技艺的研究。未生流派未生流派是日本江户初期由未生斋一莆(1761-1824)创立的另一个花道流派。今天,未生流派已发展成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致力于花道知识的普及工作。如今未生流派内又相继出现了斋家未生派、庵家未生派、院家未生派、嵯峨未生派、未生派中山文莆会真养未生派、平安未生派、本能寺未生派、未生箢、大坂未生派、未生方云派、都未生派洛阳未生派等等。未生派将儒家的天地人合作为插花的原理。基本花形为体现天圆、地方统一体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内,未生流派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发挥。其作品的特点是明快、简洁。小原流派日本明治末年由小原云心(1861-1916)创立的小原流至今仍是日本有代表性的花道流派之一。云心自幼随父学习池坊的插花技术。后来云心发现池坊派插花术重心过高,不够安稳。便创立了有重量感、重心偏低的插花术。接受自然影响的小原插花术以新颖的花型,为插花技艺增添了时代感。小原插花术的诞生是日本人学习西方文学的反映。但是,小原的插花试一直受到正统派的指责。云心不同于其他流派逐个收弟子学艺,而是招收弟子在自己家进行集体教授。这种教学法在当时可谓划时代的创举。至今小原流派的自然主义插花术仍受到不少日本人的喜爱。草月流派 由使节河原苍风(1900- )创立的草月流派是战后兴起的新流派。今天它同未生流派、小原流派一样。使节河原苍生批判了形式固定化的传统流派,提出自由地使用花器,自由处理素材的新理论。草月流派着眼于现实生活,组织造形,将西方的艺术观点糅合于插花艺术之中。铁丝、塑料、玻璃、石膏等均成为草月流派使用的插花辅助材料。今天尽管日本人对草月流派的评价各不相同,但它仍然是有实力的花道流派之一。古流派古流兴起于江户中期,插花风格深受中国宋代文人插花的影响[1] ,以及后期,受中国儒家思想把三个主体花枝看成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它除以儒家的伦理学为其哲学基础外,还以禅宗佛教学为其指导.它跟其他所有流派一样以其少,巧,美来表达人和自然的千变万化.儒家学说认为,一条线是象征性的,两条线是和谐,三条线表现完美.这导致插花的构图基础是不对称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花枝代表天地人三个方面。古流松月会古流松月会是古流众多分支其中的一支.它是由出身于纪州藩士族的初代喜鹤创立.经过三代喜岔的努力,逐渐形成自己固定的文人式插花(真行草)理论体系.目前现在古流松月会的掌门人为小岛喜尚.其弟子,正喜史担任日本神奈川花道协会会长.其徒孙肖喜林为正喜史唯一获得教授资格的中国女弟子现在中国大陆致力于花道的传播。3.浮世绘概况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 年间,也叫德川幕府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浮世绘常被认为专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画(日语称为锦绘),但事实上也有手绘的作品。4.浮世绘的发展概略浮世绘的艺术,初期原为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而非木刻印制的绘画。肉笔的浮世绘,盛行于京都和大阪,这个画派的开始,是带有装饰性的。它为华贵的建筑作壁画,装饰室内的屏风。在绘画的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有四季风景 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为社会所欣赏。这些大和绘师的技术成就,代代相传,遂为其后的浮世绘艺术,开导了先路。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晚期,它和我国的清代相吻合。由于经济的增长,城市里首先产生一种“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由于市民文化迅速得到发展,作者云起,需要量扩大,大量印制,以供需求。从而使肉笔浮世绘进入版画浮世绘阶段。浮世绘版画的印刷技巧,初为单纯的墨摺本,以后发展有丹绘和漆绘,用彩笔添入的。真正的套色版画锦绘,在公元 1643 年至公元 1765 年前后出现,浮世绘的印刷技术,达到一个高潮,如锦绣万花,绚烂多彩,代表了日本民族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浮世绘的题材极其广泛,有社会时事、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戏曲场景和古典名著图绘,有些画家还专事描绘妇女生活,记录战争事件或抒写山川景物……它几乎是江户时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而所有这些题材的基调则是体现新兴市民的思想感情。一些追求自由恋爱和讽刺封建礼教的作品在民间流布极广。浮世绘木刻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形式:“绘本”和“一枚绘”。所谓“绘本”,即是插图画本。它在江户初期是以古典小说的插图为开端,后来陆续出现通俗的插图读物,到万治年间,随着市民小说的产生,这种木刻绘本更加迅速发展。民间画师菱川师宣便是这种“绘本”的创始人。“一枚绘”,即单幅的创作木刻,它给单独欣赏一幅画开创了条件,画工也更精细一些。尺寸大小不等,总计有二十束种,均按刻制方法、套色多寡不同而分为“墨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蓝绘”等品种。浮世绘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味,却注意木质纹理的表现效果,而且对于线条的流畅放在极主要的地位,往往需要画、刻、印三者共同合作来使作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他们创造的木纹法、光泽法、云母粉法、无色印刷法等等都是在力求线条与配色取得高度和谐这一目的上总结出来的作画经验,摆脱了过去向来使用毛笔的束缚。日本浮世绘是顺应市民经济文化高涨的年代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浮世绘的作者都出身民间,没有一个御用画家,但到了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盛行,致使这种艺术失去了健康的内容,追求色情和低级趣味,渐渐地终于走向衰亡。浮世绘今虽已被现代印刷术所代替,但它那丰富的艺术成果依然为各国人民所珍视。浮世绘不仅是江户时代最有特色的绘画,而且还由于它对西方现代美术的推进作用而 闻名世界,在西方甚至被作为整个日本绘画的代名词。从制作手段上看,浮世绘分为两种木版画和肉笔画。前者是刻制印刷而成,后者是手绘而成。江户时代的人们更珍惜比版画产量小的肉笔画,也留下许多优秀作品。但是,浮世绘之所以能在长达两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木版画这一未开拓的领域中追求新技法和新形式的各种可能性。因此,浮世绘样式的展开,主要是在版画中进行的。在形式方面成为浮世绘版画母胎的,是木版插图本。在内容上成为其母胎的则是宽永风俗画。木版画在日本曾用于佛画,17 世纪以来受到新传入的明朝木版插图本的影响,在宽永年间形成日本木版插图的初步阶段。17 世纪后期,成为浮世草子前驱的新插图本适应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陆续刊行,并取宽永风俗画样式。江户以 1657 年的大火为契机,市民阶层掀起移植京都文化并创造独自文化的热潮,大量刊行各种色情插图本,在木版插图上也出现新鲜的创造意欲。直至师宣出现时,风俗画制作的据点仍然在京都,与浮世绘版歪相关的插图本新动向也首先在京都兴起。但是由于传统环境的原因,木版单张印刷业不太发达,致使浮世绘木版画始祖的桂冠戴到了菱川师宣的头上。京都的西川祐信( 1671~1751)的业绩同样值得注意,但活动年代稍迟于师宣。祐信除了肉笔画外,还有大量的歪本、插图本,可与江户浮世绘师抗衡。并且大多为墨印,题材大部分是美人风俗图。他擅长以京都风格的细致柔软的曲线将女性柔美的姿态表现在版画上,因此具有新的意义。他的美人画极大的刺激了奥村政信、石川丰信等江户浮世绘师,特别是对于铃木春信美人画样式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江户继清信、清倍、安度等人后登场的是:奥村政信(1688~1754)、西村重长(?~1756)、石川丰信(1711~1785)、乌居清满(1755~1785)等。在他们活跃的时期内,浮世绘版画中又产生了红绘、漆绘,由原来的丹绘发展为更先进的手工着色方法,再发展为初级彩印红印阶段,在表现方法上还受京都浮世绘的影响,整体上纤细化,抒情化。红绘,是用红颜料代替丹,再加上其他四五色细心分色描绘的方法。漆绘,是在红绘中的头发和衣带的着墨部分掺胶而发出漆一样的光泽,再撒金粉而增添光彩。由于红绘这一名称易与红印绘混同,故普遍将它包括在漆绘中。漆绘创造者,据说是奥村政信。他既是浮世绘师,又是出版商,富于幻想。起初采用西川袖信的画风,制作柔和的墨印和丹绘1715~1720 年间,用漆绘手法制作美人画和演员画,直接推广了这种新方式。比这稍迟 而于 1730 年代出现的浮绘,据说也由政信首创。浮绘是将欧洲的透视远近法好奇地用于描绘街景、游廊、剧场,大概最早采用了当时京都和江户市民引为珍贵的“蒂机械”(一种聚光观测镜)。这充分反映出他注意社会动向的性格。发明红印,大约是 1740 年,受到从长崎输入的中国彩印版画的启迪。当初是采用红和绿及其他少数色彩,奥村政信、西村重长很早就吸取这种新手法制作出优秀作品。红印从 1760 年顷逐渐增加色彩,向多色彩印发展。它作为以后锦绘的准备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它的渊源来自原有的“大和绘”。“大和绘”是专供贵族鉴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而浮世绘是表现民间日常生活和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浮世绘最初以“美人绘”和“役者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画面的着色,开始只有黑白两色,逐步发展为简单彩色,最后成为多色的“锦绘”。日本元禄时期的菱川师宣是浮世绘艺术的创始人。为日本绘画史打开了新的境界。浮世绘一经出世,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这种版画的构成,与我国古代版画的画印方法相同,由画师、雕师、拓师按顺序分工合作来完成。首先由画师作画,再由雕师刻版,最后由拓师按照画面不同的色彩分别拓印成画。这种在木板平面上刻出复杂而又精致的线条,再彩拓成画的高超技术,曾被西方画家视为一种不可思议的技艺。随着浮世绘艺术的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画师,除了创始人菱川师宣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揭开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帷幕的铃木春信;美人绘大师鸟居清长与喜多川歌磨;戏剧绘巨匠东洲斋写乐:还有写实派大师葛饰北斋,以及将风景绘技巧推向顶峰的一立斋广重等名师。以上六人被称为“六大浮世绘师”。浮世绘艺术占据日本画坛二百六十余年,直至明治维新拉开序幕前逐渐消退。这颗跨越三个世纪的东洋艺术明珠,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它光辉的一页。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