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考试[0874]《动物生理学》答案

发布时间:2023-07-28 09:07:02浏览次数:56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动物医学 课程名称【编号】:动物生理学【0874】 A 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 本考试共有 5 个大题,考生可任选 4 题。 [01]试述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25 分)答: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主要由于 Na+内流形成,膜在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即电压门控性 Na+、K+通道激活而开放 Na+顺浓度差内流,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K+外流,膜电荷重新恢复到静息状态。[02]高原动物的红细胞数量有何变化?为什么?(25 分)答:高原动物的红细胞数量较平原动物多。因为高原缺氧,肾释放出促红细胞生成素,它作用于骨髓红系定向祖细胞膜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加速其增殖分化。使血中成熟红细胞增加,所以高原动物的红细胞数量较平原动物多。[03]氧离曲线为什么是特有的“S”形?在呼吸生理中有何重要意义?(25 分)答:氧离曲线是表示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氧离曲线呈“S”形是由血红蛋白的特征决定的,一个血红蛋白分子含有四个血红素,每个血红素含一个亚铁(Fe2+)。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 Fe2+是逐个与氧结合的。 首先与氧结合的第一个 Fe2+,改变珠蛋白肽链的构型,促使第二个 Fe2+与氧亲和力加强,更易与氧结合。血红蛋白分子的四个 Fe2+对氧的亲和力,决定于他们已经结合了多少氧,即结合的氧越多,则对氧的亲和力越大,由于这种结合特点,使得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关系,而表现特殊的“S”形曲线。这种关系在呼吸生理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曲线上段平坦,相当于氧分压在 60~100mmHg 之间,变化较大, 但饱和度变异较小,即外界或肺泡中氧分压有所下降,但氧饱和度依然可维持在较高水平。曲线下段很陡,意味着 PO2略有下降,就有较多的 O2释放出来,使得氧饱和度下降迅速,特别是 PO2降至 40~10mmHg (相当于组织部位 PO2水平),坡度下降更快。分压稍有下降就有较多的 O2逸出。这一特点对供应组织活动所需要的 O2 是十分有利的。再者,当血液 pH、PCO2增多、温度升高、血液中 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多及血红蛋白的质与量发生变化时,氧离曲线亦随之发生移动,使血红蛋白摄取氧和释放氧的能力发生变化,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04]试述反刍动物复胃消化的特点?(25 分)[05]试述排乳的神经体液调节?为什么合理的挤乳才能获取高产效益?(25 分)答:排乳过程是由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组成的复杂反射。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从乳房的感受器开始,经精索外神经至脊髓,上传至延髓,再进入丘脑下部的视上核和旁室核。视上核和旁室核为排乳中枢的基本部位,大脑皮质是排乳高级中枢所在地。- 1 - 排乳反射的传出途径有二:(1)传出神经纤维有一部分存在于精索外神经内,另一部分则存在于交感神经中,直接支配乳腺平滑肌的活动。(2)通过丘脑下部-垂体的神经-体液途径来调节排乳活动,挤乳时,最初约经 5秒潜伏期后出现纯粹的是神经的节段反射,即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乳导管平滑肌收缩,迫使乳汁从较大的乳导管排出。这一反射有助于第二种反射的发生,即引起神经 -体液性排乳反射。神经垂体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反射性地释放催产素进入血液,在牛经 20~25 秒后引起腺泡和细小乳管周围的肌上皮收缩,使腺泡乳排出。催产素的半衰期很短(2~3 分钟),在体内迅速地被破坏。(3)大脑皮质与排乳反射有密切的关系,它通过条件反射而影响排乳。挤乳的地点 、时间、各种挤乳设备、挤乳操作,挤乳人员的出现等都能作为条件刺激物形成条件反射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挤乳设备和熟悉的挤乳人员以及按操作规程进行挤乳,可提高产乳量。例如,利用条件反射方法,可使母猪给仔的哺乳次数比原先(10~12 次)增加一倍,从而提高了母猪和乳产量。相反,不正规挤乳,不断更换挤乳人员,吵杂环境均可抑制排乳反射,降低产乳量。因此,在畜牧业生产中必须根据生理学原理,进行合理的挤乳才能获得高产效益。 上述排乳抑制反射的发生是通过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而引起,中枢抑制性影响来自脑部高级中枢,阻止垂体后叶释放催产素;外周性抑制是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使乳房的小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到达上皮细胞的催产素不足,导致排乳量减少。- 2 -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