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提纲

发布时间:2024-05-10 20:05:40浏览次数:23
《社会学》复习提纲课程章节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第八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第九章 社会组织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十二章 社区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第十五章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第十六章 社会建设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社会运行论的中国特色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社会学具有认识和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缩减社会代价的功能。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国外看法: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第二章 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学产生于 19 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转型之中。 孔德、斯宾塞、涂尔干、韦伯为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西方社会学从欧洲转向美国,理论多元化、分科化、方法科学化。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以及多种后现代主义理论流派。第三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实证范式、解释范式和批判范式三大类型。 研究逻辑过程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组成。 社会学的理论解释过程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实验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经验资料的常用方法。历史比较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 社会指标是指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符号。 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是社会学定量研究中用来使收集的资料具有总体代表性以及利用调查数据揭示社会运行规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丰富多彩。社会系统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应该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主文化,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主文化,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占次要地位,与现有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否定作用。主文化与亚文化区分不绝对,发展过程中,两者可相互转化。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该认真研究与对待亚文化。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五种类型。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角色扮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以及生命历程等理论是分析社会化的重要视角。家庭、同伴群体、学校、单位和大众传媒构成社会化的主体。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人们在角色扮演中可能遇到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问题。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社会化:从幼儿时期到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阶段。特点:社会化主体不成熟,社会化执行者多样性。要求社会能够提供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同时,还应提供权威形象。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社会失范指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向于多元化的现象。再社会化,广义,在生活急剧转变中,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狭义的,强制性的教化过程。对青少年的再社会化应当以教育、挽救为主。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生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人们的人格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代差问题:代差,狭义,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差别。广义,年轻一代与年高一代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社会学上,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与程度。也反映了两代人在社会化阶段、社会化内容和社会化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必须高度重视代差问题的存在,应对代差的性质作具体分析,应适当处理代差问题。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对互动的分析主要包括互动的向度、深度、广度和频度四个维度。互动的类型主要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动,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有哪些主要理论?符号互动论:符号,有意义的能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意愿标志。人们通过符号沟通进行社会互动和角色扮演。符号在互动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意义通过特定的符号表现出来。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互动过程中确立的。人们通过扮演他人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参照团体理论反映了个人与群体互动的特殊方面。戏剧理论:戈夫曼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其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在别人心目中制造印象,又称印象管理理论。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埃默森。着眼于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 认为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之间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酬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最有价值的是服从,即控制他人的权力。角色理论: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同时,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提出,常人常理方法学。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社会互动的情景包括哪些主要类型?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互动的目的而划分。熟悉情境:人们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工作情境:特定的目标、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局限于一定范围,很少有情感的交流。社交情境,为互动而互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较深的感情投入。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人际关系的性质而划分。情感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遵循需求法则。工具关系:个体为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遵循公平法则。混合关系:个体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双方都预期将来会继续交往,有一定的情感联系。遵循人情法则。第八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具有资源获取、组织管理、日常生活联系等方面功能。社会网络分析是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分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主要分析社会网络的结点、位置、联系、密度、规模等方面。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其存在不仅为个人自己所能够意识,也被群体以外的人们所意识到。社会群体有初级群与次级群体、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内与外群体、所属与参照群体之分。群体依靠凝聚力、内部关系、规范、领导力量等因素而形成。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家庭就是重要的初级群体,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是:成员有限。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成员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全部个性。交往富于感情。成员难以替代。群体整合程度高。 群体控制常常是依靠非正式手段。认识:加入或退出初级群体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增加。离婚与结婚。原有功能不断外移。初级关系日益松懈。有些初级群体已名存实亡。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影响: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妨碍人们的感情生活。第九章 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定义: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生活的群体;狭义的组织,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以及组织内部的各职位、部分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确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什么是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它对于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有何影响?非正式群体:未经明确规定而从组织成员的活动及相互作用中自发产生的具有灵活性的关系模式。对组织成员:给以认同和情感支持。在工作中提供帮助。给组织成员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对组织活动:可弥补正式结构不足。会干扰正式结构运行。第十章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它是使社会运行体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一种主要方式,是社会运行机制的重要构件,一般由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体系、权威和地位结构以及社会机构及设置等要素构成。社会制度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效益或绩效以及为人们的行动选择提供多种服务等功能。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他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 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一是以阶级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另一个是以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西方分层理论传统。 社会学的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主观法、声誉法、客观法。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简述社会流动的类型?社会流动的类型:流动方向: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包括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一生中的流动(参照基点,个人的初职)和代际流动(参照基点,父母与本人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流动原因:自由流动(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变化),结构性流动(社会结构变迁造成) 。第十二章 社区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社区的构成和发展主要受地域环境、社区人口、社区文化认同、社会互动等因素影响。 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应当各就其位、协调配合,社区建设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互联网技术带动了网络虚拟社区的出现,虚拟社区的发展是对传统日常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进行消解和重构的过程。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城乡融合: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对立,而不是要消灭城市乡村的具体形态。三种理论模式: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社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原则:优势发展、整体发展、互益发展、地区平衡发展。城乡布局理论:探讨城乡社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缩小地区差别。重点在地区差别。我国城市布局的一般特点:城市分布于东南沿海。环境与城市布局:重要影响。经济发展与城市布局:正相关。互为条件,互相促进。人口与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本身意味着人口的再分布。其建立和发展也与人口有关。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迁最根本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自然环境、人口、国家制度、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社会变迁。 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 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表现出许多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如迟发展效果、二元结构、政府主导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改革开放成为现代化新时期的主旋律。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涉及到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带来特殊效应:同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民族矛盾和冲突。社会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接替或重组。变得更不稳定。甚至出现现代化中断的情况。示范效应,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正常发展。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明显同时存在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表现在社会性质上的差别,也表现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别。二元社会结构,导致或加剧社会冲突。政府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政府是现代化的提倡者、计划制定者和组织者。政府推动并控制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立公营企业和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对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解释:生物学解释、心理学解释和社会学解释。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及社会性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简述有关社会越轨的各种理论解释?社会越轨:越轨行为或偏差行为,社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的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和违规行为。社会越轨的理论解释:生物学解释:体质论。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特征作为社会越轨原因。龙勃罗梭(意)心理学解释:从人类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原因。弗洛伊德。社会学解释:从社会环境中,从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理论包括标签理论、差异交往理论、失范理论和文化传递理论。第十五章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社会工作是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因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 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指那些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某一方面受到损害的人、群体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有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三种方法。简述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办法社会工作是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向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和群体提供帮助,使其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工作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工作对象,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其问题,帮助发掘潜能,调适其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原则:接纳原则、个别化原则、沟通原则、保密原则、案主自决原则。社会团体工作:以社会群体为对象,注意群体性质,探讨互动模式及相互关系,引导个人与群体的协调,消除内部人与人的障碍,提高群体活动的质量,增强吸引力与凝聚力。具体方法:群体讨论、群体游戏、群体竞赛。社区工作:以特定社区为工作对象,建立社区协调机构,调查和研究问题,组织社区建设,培育社区成员的归属感,从而改善成员的生活质量。基本程序:组织社区调查、制订社区计划、建立社区机构、协调社区力量,解决社区问题,实施社区评价。第十六章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主要是指: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团结论、社会整合论、社会冲突论、发展理论、“现代人”理论、社会公正论、风险社会论和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论。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