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4《二王行书临摹与创作》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发布时间:2023-11-15 21:11:18浏览次数:22
0664《二王行书临摹与创作》2018 年 6 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二王行书临摹与创作》是关于二王行书基础理论与技法的学科,主要学习二王行书的技法和理论知识。《二王行书临摹与创作》与书法学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行书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之一,是书法学理论的一大重要支柱。本课程主要包括二王行书的理论与技法两个部分。理论部分主要讲解二王行书的历史发展与演进以及二王的主要字帖。技法部分主要对著名的行书法书作品进行临摹讲解,对创作进行指导。(1)本试卷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考试形式:闭卷。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 50%。(2)题型说明题型一:临摹题(50 分)题型二:创作题(50 分)二、复习重点内容第一章 王羲之书法1、魏晋时期书法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 ,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 ,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 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 ,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山东琅琊人(临沂)。曾任秘书郎、右军将军和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 王羲之的行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尺牍手札,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著名的作品有: 《姨母帖》、《丧乱帖》、《得示帖》、《孔侍中帖》、《平安帖》、《奉橘帖》、《频有哀祸帖》、《初月帖》、《妹至帖》、《快雪时晴帖》、《何如帖》、《远宦帖》等。其中《姨母帖》带有隶书意味 ,而其他各帖则兼有草书意味。3、王羲之书法特点简介 王羲之行书艺术特点:用笔圆转灵活而又平稳,行笔中速均匀,提按顿挫极为细腻,中侧锋并用;结字上因势生发,富有变化,绝不雷同,字形妍美;章法上顺势取势,不激不厉,从容有节制,气韵生动。所以,王羲之的行书作品醇厚典雅。王羲之对于行书的贡献在于他对于“古形”的改体,确立了后世所效法的行书的新面目。王羲之《兰亭序》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集中了王羲之最经典的行书,是学习王羲之行书的用笔、结体的最好范本 ,由于是集字,字与字之间的连带、章法效果较差一些。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第二章 王献之1、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一说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献之与其父齐名,所以合称“二王”。王献之学书师承其父王羲之,而又有创新。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用笔内擫 ,中锋圆笔,以筋胜,王羲之偏于行楷,用笔外拓,棱角分明,以骨胜。2、王献之的传世行书作品有《鸭头丸帖》、《二十九日帖》、《十二月帖》、《中秋帖》、《地黄汤帖》、《东山帖》等。 王献之《鸭头丸贴》第三章 王氏家族其他书法家及作品欣赏1、王珣(350-401)字元琳,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人。王导孙,王洽子。官尚书令等。善行草书。传世作品《伯远帖》5 行,47 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三希之一。此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伯远”是王珣从兄弟王穆表字。 《伯远帖》是王珣问候亲友疾病的一通信札。此帖笔墨犹新,据说是目前仅存的魏晋真迹,由此可以窥见晋人法意,知其锋颖出入之所趋,又可摩挲北魏字势开张之由来。此帖多用方笔,行笔干净利索,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结字弛张随意,顾盼揖让潇洒自如。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行笔自然流畅,俊丽秀雅,为行书早期典范之作,通篇用笔精熟,疏朗飘逸,从平和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洞窥到东晋一代的“尚韵”书风,那种追求完美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和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有密切关联的。2、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3、王献之的《十二月帖》被米芾称为“天下子敬第一贴也”。4、王珣的《伯远帖》是现存魏晋时期唯一的一件墨迹真品5、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在清代时被乾隆帝合为“三希”成为“三希堂”法帖。6、王荟,字敬文,王导第六子,王珣之叔。历官吴国内史、会稽内史、镇军将军、散骑常侍,一生恬淡虚静,不竞荣利。善书,书法笔锋挺秀,与其恬虚守清、不竞荣利的人品相近,辽宁博物馆藏有其书法摹本《疖踵帖》、《翁尊体》。 三、重点习题题型一:临摹题 1、请完成一件《韭花帖》临摹作品,尺幅不限。需落款。可加盖印章,亦可不盖(临摹作品素材自备)。2、请完成一件行书临摹作品,内容为《孔侍中帖》,尺幅不限。需落款。可加盖印章,亦可不盖(临摹作品素材自备)。题型二:创作题1、请以下列文字为内容完成一件行书作品,幅式为斗方。需落款。可加盖印章,亦可不盖。《饮酒 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考核要求:1、 根据考试作品要求,请考生自带纸张(尽量选用书法专用宣纸),考场为每名考生提供两张三尺宣纸备用。考生自带笔墨并准备现场临摹素材等,参加所属学习中心组织的集中期末考试。2、 考生需将考试用章贴于考试作品的左下角。3、 考试后作品由学习中心当场收集密封,随期末试卷一起邮寄回学院统一批改,草稿纸不用上交。练习题参考答案以及答题指导:题型一:临摹题 临摹时要注意行气的贯通、字形的准确,要注意落款的位置与大小。题型二:创作题创作前需进行全局的把握,注意章法布局的协调。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 201803 学期 6 月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课程 ppt。在复习中有任何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咨询。祝大家考试顺利!
文档格式: docx,价格: 5下载文档
返回顶部